花生是我國的優(yōu)質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山東省是全國花生生產大省,種植面積、總產量及單產均居全國前列。煙臺市自然條件優(yōu)越,土壤條件適宜,花生品種優(yōu)良,成為重要的出口大花生和油料生產基地,花生產業(yè)在煙臺市對于優(yōu)化種植業(yè)結構,促進農業(yè)提質增效、農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盡管煙臺是花生種植大市,但花生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仍有待提升,花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顯著低于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為提高煙臺市花生機械化技術水平,推進花生全程機械化進程,保障花生產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本文對花生生產機械產業(yè)發(fā)展現狀進行了全面分析,總結了制約花生生產機械化發(fā)展的關鍵問題,提出了促進煙臺市花生機械化發(fā)展的相關建議。
1 煙臺市花生種植規(guī)模及模式
1.1 種植規(guī)模及分布區(qū)域
煙臺市是山東省重要的膠東丘陵花生產區(qū),花生種植面積、總產量及單產水平均居全省前列,是山東省花生優(yōu)勢主產區(qū)。2013~2022年,全市花生年平均面積為99227.5hm2,約占全省年均面積的14.2%;年均產量420649噸,約占全省平均產量的13.7%;平均單產為4243.6kg/hm2,為全省平均單產的0.97倍。煙臺市花生種植區(qū)域分布廣泛,其中海陽、萊陽、招遠三個市的種植面積最大,其次是棲霞、萊州、牟平三個市區(qū),再次是蓬萊、福山、龍口種植面積也較大。
1.2 主要栽培模式
煙臺市花生種植方式主要是壟作種植方式,分為一壟雙行(覆膜)播種和一壟單行(覆膜)播種。一壟雙行模式總體情況是播種壟距在80~90cm,壟上小行距在25~33cm,壟高為8~12cm,穴距為14~20cm,這種模式是目前煙臺市大面積推廣的一種相對成熟的花生種植模式;一壟單行模式在招遠等地也有種植,但所占比例較小。一般采用等行距種植,單壟距主要有55~60cm、48~50cm、37~40cm幾種,不同區(qū)市差異較大。一壟單行播種行距多樣、規(guī)格不統(tǒng)一,較難實現機械化收獲,正在被一壟雙行的種植方式所替代。
根據2023年全市花生播種技術意見,重點推廣二年三熟制綠色高效種植模式,示范推廣一年二熟制綠色高效種植模式。重點推廣春花生—小麥—玉米二年三熟制綠色高效模式,擴大春花生種植面積。試驗示范春花生+帶狀輪作復合種植技術。在煙臺市西部有水澆條件的地區(qū),結合膜下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推廣夏直播花生高效覆蓋種植模式和玉米花生寬幅間作輪作種植模式。玉米花生間作可選擇玉米、花生3∶6模式或3∶4模式。3∶6模式幅寬4.2~4.35m,玉米行距55~60cm、株距12~14cm;花生壟距80~85cm,一壟雙行,小行距30~35cm。3∶4模式幅寬3.4~3.5m,玉米行距55~60cm、株距12~14cm;花生壟距80~85cm,一壟雙行,小行距30~35cm。次年兩種作物條帶交替換茬種植,實現間作與輪作的有機結合。
1.3 播種時機
春花生要適期晚播,避免地溫不足或“倒春寒”影響花生出苗,并防止飽果期遇雨季導致爛果發(fā)芽,煙臺市花生適播期為5月1~15日,高油酸花生適播期推遲到5月7日前后。夏直播花生在前茬作物收獲后,要搶時早播,越早越好,力爭6月15日前播完,最遲不能晚于6月20日。
1.4 栽培品種
煙臺市花生主產區(qū)以種植大花生為主,主栽品種為花育22號、改良?;?號、濰花8號、青花6號、魯花11號、花育25號、花育23號、花育33號、濰花25號,高油酸花生品種有花育32、花育963、花育52、魯花19等。
春播花生需要生育期長、中晚熟品種,夏直播花生一般選用高產、品種優(yōu)良、綜合抗性好的早熟或中早熟、直立型花生品種,為提高花生生產機械化率,加快實現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花生播種時應選擇莢果大小均勻、結果集中、落果率低、植株直立型,抗倒伏、高產抗逆的優(yōu)質花生品種。
2 花生生產機械化發(fā)展歷程
花生生產機械化能夠大量替代人工,提高生產效率。煙臺市的花生生產機械化起步較早且發(fā)展迅速,但各生產環(huán)節(jié)的發(fā)展尚不均衡,部分環(huán)節(jié)仍有待提升?;ㄉa包含品種選擇、耕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經歷了從人工作業(yè)、半機械化作業(yè)到全程機械化作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其中,耕整地、植保和灌溉等環(huán)節(jié)已普遍采用通用工具和機械,且隨著大型拖拉機的發(fā)展,這些裝備正朝著多功能、大型化的方向不斷演進。
2.1 引進仿制階段
20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花生生產機械化處于起步階段。早期使用的花生播種工具主要為單行人畜力點播機,如招遠農機所研制的2B-1型花生播種機,這些工具結構簡單、質量輕、成本低,但功能單一,適用于山地丘陵或中小地塊作業(yè)。隨著小型拖拉機的發(fā)展,開始研制以小型拖拉機為動力的花生播種機,如萊州市農機所研制的2B-4型花生播種機,能夠完成開溝、播種和覆土等作業(yè)。
2.2 復式播種機研發(fā)階段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花生覆膜播種技術得到廣泛推廣,種植規(guī)格逐漸統(tǒng)一,為多功能復式播種機的研發(fā)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原萊陽農學院與青島萬農達花生機械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2BFD-2B(C)型多功能花生鋪膜播種機最具代表性,該機填補了國內花生鋪膜播種機械的空白,能夠一次性完成起壟、鎮(zhèn)壓、施肥、播種、覆土、噴藥、展膜、壓膜和膜上筑土帶等農藝作業(yè)。
2.3 快速發(fā)展階段
目前,花生播種機械已相對成熟,尤其是多功能花生鋪膜播種機的成功應用,有效解決了播種環(huán)節(jié)的重復性勞動問題,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率。這不僅進一步提升了花生播種機械化水平,還初步實現了花生生產標準化,為田間管理和收獲等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機械作業(yè)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3 花生收獲機械發(fā)展歷程
3.1 挖掘犁收獲階段
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初,由于缺乏專用的花生收獲裝備,出現了花生挖掘犁。這種簡易改裝自鏵式犁的機械,雖結構簡單、價格低廉,但僅能實現挖掘功能,需人工完成后續(xù)的去土和撿拾工作,勞動強度仍然較大,且收獲損失也相對較高。
3.2 分段收獲機研發(fā)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從美國引進了花生挖掘機,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一系列分段收獲機,如4HW-2800型和4H-150型等。這些機械實現了花生生產從人力勞動到機械化的部分轉變。21世紀初,4H-2型花生收獲機的研制取得了突破,采用擺動挖掘原理,簡化了機體結構,提高了作業(yè)效率。近期,4HT-2型條鋪收獲機等新型分段收獲機也相繼問世,這些機型結構簡單、作業(yè)效率高,尤其適用于花生壟作模式。
3.3 聯合收獲機研發(fā)階段
進入21世紀,為進一步提升花生收獲機械化水平,國內相關研發(fā)單位與企業(yè)積極研發(fā)集成度高和功能完善的花生聯合收獲技術。目前,市場上已有多種型號的花生聯合收獲裝備,如4HB-2A型、4HBL-2A型和4HBL-4型等;同時,花生撿拾摘果聯合收獲裝備以及秧果兼收型花生聯合收獲機樣機也已研制成功,正等待進一步優(yōu)化和推廣。
4 花生生產機械化技術模式與路線
經過多年的生產實踐,花生機械化農藝措施與機械化技術已緊密結合,形成了成熟的生產模式。從耕整地到花生播種、收獲,再到小麥、玉米的播種與收獲,各環(huán)節(jié)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yè)。其中,花生播種與收獲是全程機械化的關鍵。
在花生主產區(qū),主推機械化大型復式播種與聯合收獲方式。對于地塊小或地形受限的區(qū)域,則推薦采用小型復式播種機械與有序鋪放分段式收獲方式。而在條件允許的地區(qū),正在試驗示范兩段撿拾摘果聯合收獲方式。
4.1 機械化生產技術路線
針對兩年三熟春花生生產,制定了全程機械化模式技術路線,先進行玉米機械化生產,隨后進行冬前耕地與早春整地,接著進行花生機械化播種、田間管理,再到花生機械化收獲,最后回歸小麥與玉米的機械化生產。
對于一年兩熟夏花生生產,技術路線為先進行小麥機械化生產,隨后進行花生機械化播種(含秸稈清理、旋耕、起壟等工序),再進行田間管理,最后進行花生機械化收獲,并再次進行小麥機械化生產。
4.2 主要環(huán)節(jié)的技術模式
在耕整地方面,春花生采用機械化深耕、深松輪耕模式,而夏花生則可選擇機械化深耕或滅茬旋耕模式。
在播種方面,春花生主推機械化復式播種方式,而夏花生則采用多環(huán)節(jié)單獨播種模式。
在田間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噴桿式噴霧與植保無人機兩種模式,以提高作業(yè)效率與噴霧均勻性。
收獲主要分為聯合收獲與兩段收獲模式。聯合收獲適用于種植規(guī)范的沙土或砂壤土地塊,而兩段收獲則需要晾曬,然后再進行撿拾等作業(yè)工序。
5 花生生產機械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收獲作業(yè)作為花生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用工量占比超過整個生產過程的1/3,作業(yè)成本占到整體成本的50%以上。這一環(huán)節(jié)面臨著季節(jié)性強、勞動強度高、作業(yè)效率低以及收獲損失大等問題。使用聯合收獲機作業(yè),畝均收費180元,比人工收獲每畝節(jié)省220元,工作效率提高40倍以上,花生聯合收獲技術及機具正成為增產增收的“新武器”,農民需求非常迫切。當前花生聯合機收的推廣工作仍面臨以下難題。
5.1 花生聯合收獲機性能與質量有待提升
現有花生聯合收獲機對沙質土壤適應性較好,對黏性土壤則受土壤狀況影響較大。土壤較干特別是板結嚴重時,挖掘、夾持拔取和清土時容易形成落果、埋果損失;土壤含水量較大時,機具進地困難,作業(yè)阻力大,功耗大,容易出現雜質去除不凈、堵塞機具等情況,從而影響機械化收獲的效率和質量。
5.2 花生品種與種植模式制約機械化收獲
目前花生種植多為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模式,導致地塊小而分散,不利于聯合收獲機械化作業(yè)展開;花生品種的果柄強度、株型特征、結果范圍及深度等直接影響到機械收獲的效果;花生生產過程中的徒長和早衰現象也不利于花生的聯合收獲。
5.3 農民對聯合機收技術的認知有待提升
小麥收獲從割曬到聯合收獲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至20世紀末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的推廣經驗證明,任何一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都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農民對新技術、新機具也有一個逐步認知和接受的過程,花生聯合機收技術的推廣同樣面臨這一現實挑戰(zhàn)。
6 花生生產機械化發(fā)展對策建議
6.1 加強政策和項目支持,加大扶持推廣力度
為加速花生生產機械化進程,應將其列為經濟作物機械化發(fā)展的重點。具體措施包括增加機具補貼力度,特別是將花生聯合收獲機作為優(yōu)先補貼對象,確保購買者能夠獲得充分的補貼;爭取對花生聯合機收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實施專項補貼,以激勵農民廣泛應用此技術;發(fā)揮農機合作社的引領作用,對成熟技術實施大規(guī)模、連片式的推廣作業(yè)。
6.2 加強試驗示范,明確主推機型
通過實施花生生產機械化示范項目,結合試驗示范結果,精心挑選適用機型,并充分發(fā)揮示范基地的引領效應。利用現場演示會、科技下鄉(xiāng)、送教到田等多種形式,聯合農機化學校、農機推廣站、相關生產廠家和經銷商,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宣傳,提升他們對花生聯合機收技術的認知和接受度。
6.3 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推動適度規(guī)模經營與規(guī)范化種植
在花生品種選育、種植方式、適收期和地區(qū)適應性等方面,應充分考慮機械化收獲的適應性。小地塊分散經營導致種植模式和農藝標準不統(tǒng)一,嚴重制約了農業(yè)機械的應用。因此,應大力推進土地規(guī)?;?、集約化經營,培育社會化服務主體,加速實現花生規(guī)范化、標準化種植。同時,應研究建立農業(yè)農村各部門聯動協作機制,制定并推廣適合規(guī)?;藴驶瘷C械作業(yè)的農藝規(guī)范,以提高農藝技術與農機的適應性,加速農機農藝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