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不僅有助于提高個體的抗挫折能力,還能提升整體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作為藝術院校大學生,因其專業(yè)特性和心理特點,對積極心理品質的需求更為顯著。然而,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往往更關注心理問題的矯正,容易忽略對正向心理素養(yǎng)的挖掘和培育。通過構建全員育人體系、創(chuàng)新教育手段、加強家庭與社會支持,以及開展多樣化的心理教育活動,從而有效地提升藝術院校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長期心理健康。
關鍵詞:藝術院校;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創(chuàng)新
引言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而藝術院校學生因其特殊的學科特點與個性特征,心理健康問題較為突出。相比普通高校,藝術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相對薄弱。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切入,結合藝術院校學生的群體特點,探討提升其心理品質的方法與路徑,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論支撐。積極心理學自提出以來,其研究已廣泛應用于教育、臨床心理學等領域。在研究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時,有學者曾提出“幸福感教育”模型,國外研究則更關注實踐中培養(yǎng)正向品質的方法。然而,關于藝術院校學生心理品質的系統(tǒng)研究較少,具體實施策略仍待探索。
一、提升藝術院校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性
積極心理品質是由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包括智慧、勇氣、仁慈、正義、節(jié)制和卓越等6種優(yōu)良的個性心理品質。這些正向的品質有助于個體克服困難,戰(zhàn)勝生活中的壓力,從而提升個體的幸福感。與傳統(tǒng)心理學理論相較,積極心理學理論更加關注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情緒調節(jié)能力、如何克服“自卑感”等,重在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理素養(yǎng),這也是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導向。大學生群體由于生活閱歷較少,承受能力有待提高等心理特點,在遇到刺激事件或者生活困境時,往往容易出現負面、消極的情緒,嚴重時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關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群體,忽視了正常學生群體中正向心理品質的挖掘與培養(yǎng)[1]。大量研究表明: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水平越高,學生在思維轉換、學習技能、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能力就越強,從而能更好的擁有幸福感的人生。
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是當代大學生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高校愈發(fā)重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心理育人工作實效。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呈現正相關[2],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有助于提高個體對抗挫折的能力,這一點在藝術院校中顯得尤為重要。藝術院校的學科專業(yè)性強,小班化的教學方式,往往容易忽略學生們心理品質的挖掘與培育。此外,對于藝術院校的學生群體,社會層面存在較多的負面評價,容易認為藝術院校學生的行為問題多于非藝術院校,往往存在一些偏見以及刻板印象。因此,充分調研并研究藝術院校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顯得尤為重要,幫助此類學生群體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對抗挫折的能力,提升生活中的幸福感。
二、藝術院校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有待完善,資源不足
高校在學生心理育人層面的體系有待完善,對于心理健康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覆蓋面不夠廣泛。藝術院校往往更注重專業(yè)課程的開設,從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較為單一化,覆蓋面有限。作為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的主陣地,心理課程應結合藝術院校學生特點,充分發(fā)揮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育人功能。藝術院校相較于綜合性大學而言,更加注重學生專業(yè)技能的訓練與培養(yǎng),容易忽視學生正向心理品質的培育。心理健康教育與藝術專業(yè)的結合不夠緊密,缺乏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和策略,現有的心理課程多數為通用內容,未能結合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來設計針對性的課程,例如,如何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療愈等方式來舒緩學生的心理壓力。此外,學校心理中心的專業(yè)人員需要配備充足,并且應具備針對藝術類學生特殊需求的心理健康指導以及重點干預能力。當學生出現心理困擾或者嚴重心理問題時,心理中心的老師應及時處理,使學生的問題得到盡快解決。
(二)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出現認知誤區(qū)
藝術院校的學生注重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對文化課容易忽視,對心理健康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藝術類學生的日常課程壓力較大,他們對心理健康活動的興趣和參與度不足,普遍認為這些活動對學業(yè)幫助不大。高校應注重心理實踐課的開展,建立健全心理服務中心和網絡陣地,激發(fā)學生自我探索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傳統(tǒng)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采用病理式和問題式,無法從根本上預防大學生的心理問題[3],并且心理健康活動存在形式較為單一、活動實效性不強、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活動缺乏興趣、認同感等情況。在個性方面,藝術類學生比較強調自我,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加強。在遇到困難時,學生容易出現畏難情緒、逃避行為等。此外,學生由于缺乏相關的心理知識,不能夠理性客觀看待心理咨詢,盲目認為心理有問題、有心理疾病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詢。對于去心理中心進行咨詢的學生,容易帶有偏見。由于缺乏基礎的心理健康知識,部分學生無法正確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容易因小問題積累成心理困擾。心理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滲透正確的理念,及時糾正學生帶有偏差的思想認知,給予學生充分的認知體驗,幫助學生盡快樹立正確的觀念。
(三)教育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針對性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缺乏針對性、創(chuàng)新性,學校心理教育多聚焦于心理問題的干預和矯正,而對正常學生的正向心理品質挖掘與提升重視不足。藝術院校學生有其特定的需求和特點,學生在培育積極心理品質的過程中缺乏實踐機會和平臺,導致理論知識與實踐脫節(jié)。作為藝術類院校,要重視藝術創(chuàng)作的療愈功能,充分利用學生的藝術天賦,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如繪畫、音樂、舞蹈)來實現心理疏導和積極品質的培養(yǎng)。部分藝術院校的導師僅關注學生的專業(yè)表現,忽略其心理成長和全面發(fā)展。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競爭,藝術院校大學生在就業(yè)方面面臨壓力,容易導致學生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如果學校或者家庭的教育方式再不妥當,那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部分藝術類學生的家庭對心理健康問題關注不足,無法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學生間的心理互助機制不健全,無法充分發(fā)揮同齡人之間的支持作用。在心理品質培育過程中,學校缺乏科學的評估工具和標準,難以準確衡量教育效果。因此,藝術院校應當構建積極的心理支持系統(tǒng),通過朋輩力量、家校共建等方式,為學生建立積極的支持系統(tǒng),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三、提高藝術院校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策略
(一)完善心理育人共同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學校層面應貫徹落實三全育人體系,全面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統(tǒng)。首先,學??梢远ㄆ诮M織專業(yè)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等參加相關心理培訓、工作坊交流,加強老師們在理論層面的學習。理論知識的充實有助于提高教師們關注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的意識,從而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高校應積極構建“心理支持網”,實現班主任、心理教師、朋輩輔導員三方協(xié)作,共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高校教師應以身作則,在教學中不僅給學生們傳授知識,也要充分挖掘學生的閃光點,注重培育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針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群體,要主動與學生開展談心談話,及時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引導學生轉變思維模式,培養(yǎng)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可能會出現逃避、退縮等行為,老師們應當及時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正向地看待挫折與壓力,讓學生重拾信心,克服困難。此外,學校應當優(yōu)化心理健康課程設置,設計針對藝術院校學生特點的課程,將心理教育內容與藝術創(chuàng)作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與此同時,學校要注重第二課堂的建設,打造符合藝術院校學生特點的實踐活動,努力營造和諧溫馨的校園氛圍,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幸福感,減輕心理壓力,在各類校園實踐活動中培育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二)全面強化培育內容,提高針對性策略實效
在藝術院校中,要根據學生的學科特色和性格特點,創(chuàng)新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策略,重視網絡建設,把學生的專業(yè)特色融合到培育策略中,在線上線下同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今的互聯(lián)網時代,學校應該重視網絡教育陣地的建設,老師們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網上教育工作,積極打造正向心理品質培育的網絡平臺。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才能在活動中發(fā)現自己正向的心理品質,從而喚醒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久而久之養(yǎng)成積極的思維方式、邏輯習慣,在以后遇到困難的情境時,才能夠積極面對。
一項育人活動可以包含多重正向心理品質的培育[4],在大學生的第二課堂中,如暑期志愿服務、社會實踐項目等,可以融入“正義”“勇氣”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在具體的事件中,將學生所需鍛煉的情緒管理、發(fā)散思維等進行正向引導,將積極心理品質的六部分內容進行綜合培育,達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根據積極心理品質包含的具體內容,將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融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針對性地開展特色鮮明的學生活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著重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中的“智慧”,把課堂的實際內容與社會實踐、社會時事熱點問題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發(fā)散性的思維模式,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豐富心理培育方案,創(chuàng)新育人載體建設
積極心理品質包括智慧、勇氣、仁慈、正義、節(jié)制和卓越等6個方面,藝術院校大學生正向心理品質的建設和培育主要來自實踐,學生實踐的內容豐富多樣,包括藝術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等。高校應開展形式多樣、覆蓋面廣泛的育人活動,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獲取正向的情緒體驗,挖掘自身的閃光點,逐步在實踐中培育積極的心理品質。由于藝術院校的專業(yè)特色,學生們的藝術表現力較強,可以結合專業(yè)特色開展療愈活動,通過音樂療法、繪畫療法、舞蹈療法等方式,促進學生釋放壓力,提高積極的情緒體驗。
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更加多元化,可以依托心理工作室,開展形式豐富、內容詳實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例如,開展心理主題班會、心理健康團輔、繪畫心理療愈、舞蹈心理療愈、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活動,將心理實踐活動和暑期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幫助藝術院校學生深入的了解自我、認知自我,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優(yōu)秀心理品質,加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情緒調節(jié)能力等方面,減少并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促進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帶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優(yōu)化。學校心理中心可以借助數字化平臺,為學生提供心理測評、在線輔導等服務,利用社交媒體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增強家庭和社會支持,打造全方位支持體系
高校應重視家校共建,加強與學生家庭的溝通與合作,通過線上家長會、心理健康講座等形式,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共同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學校要重視與心理咨詢機構合作,拓寬學生的心理咨詢渠道,整合心理測評、在線咨詢、資源推送等功能,為學生提供24小時的心理健康服務。通過邀請專業(yè)人士開展心理講座、心理療愈工作坊等,讓學生感受到社會支持的重要性。此外,建立動態(tài)的評價體系也是心理品質培育的重要舉措之一,高校要重視使用科學的心理健康評估工具,定期評估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積極品質發(fā)展。與此同時,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座談會等形式,及時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實際效果并優(yōu)化方案,重視學生的反饋機制。針對心理需求較強的學生提供個性化輔導,關注其成長軌跡,及時調整干預措施。開設職業(yè)心理課程,幫助學生應對就業(yè)壓力,提升心理抗壓能力。為學生提供生涯規(guī)劃和心理輔導服務,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認知,增強信心和適應力。根據學生的性格、心理特點、家庭背景等因素,設計多層次、差異化的心理品質培養(yǎng)方案。對有特殊心理需求的學生,制定個性化心理支持計劃,并配備專業(yè)心理教師一對一跟蹤輔導。
結語
藝術院校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應對社會挑戰(zhàn)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加強實踐活動和社會支持,能夠有效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心態(tài)和健康的心理品質。同時,藝術院校應結合專業(yè)特色,融入心理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心理支持。在未來的研究與實踐中,應進一步探索針對藝術院校學生心理特點的教育模式,并不斷完善相關政策與措施,以構建更加和諧健康的校園心理環(huán)境,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堅實保障。這不僅關乎學生個體的幸福感,也將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心理素質優(yōu)良、專業(yè)能力突出的藝術人才奠定基礎。
本文系2024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項目編號:2024SJSZ015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鮑愛華.團體輔導培養(yǎng)醫(yī)學生積極情緒的實驗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
[2]李佳俐.積極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影響的實驗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5(16):118-119+122.
[3]孟萬金,官群.中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編制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9,(08):71-77.
[4]孫鳳舞.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現狀調查與培育路徑分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39(03):45-49.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