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指出“音樂要與舞蹈、戲劇、影院藝術等姊妹藝術綜合,也要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綜合”?;谛抡n程標準要求,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跨學科教學活動的實踐,全面增強學生對交叉學科的理解,發(fā)揮音樂學科的滲透作用,推動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協(xié)調發(fā)展?;诖耍疚闹攸c研究了跨學科融合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有效分析了小學音樂教學跨學科融合實踐價值,闡述了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前提,基于實踐提出有效的融合策略,以供廣大教師參考。
在當前社會的全面發(fā)展下,我國教育事業(yè)也實現(xiàn)了整體改革。尤其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對小學音樂教學提出了新的標準與要求。在教學中,跨學科融合教學被賦予了新的教育使命,將小學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能充分發(fā)揮音樂學科教育價值,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了解其他學科知識與技能,豐富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個人感知、不斷體驗、自主實踐的過程中實現(xiàn)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在實踐中,部分教師忽略了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的前提,導致跨學科融合教學效果不佳,難以提升教學質量。如何有效地做好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已成為當前小學音樂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內容之一。
一、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價值
(一)有利于豐富音樂教學活動
小學生各方面能力和認知正不斷形成,他們在學習時所產(chǎn)生的行為大多數(shù)是興趣使然,只要學生對某一學科產(chǎn)生興趣,那么他們便會全身心投入其中。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能夠為學生帶來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打造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從而為他們提供多維度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也能學習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既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能打破傳統(tǒng)音樂教學的局限性,實現(xiàn)知識之間、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沉浸其中,在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的前提下提高學習效率。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道德修養(yǎng)
音樂學科不僅具有極強的藝術價值,還有符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教育價值。教師應將小學音樂與其他學科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音樂素養(yǎng)的過程中,有效滲透德育,促進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良好發(fā)展。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著諸多音樂作品,這些作品蘊含著極深的價值意蘊以及豐富的情感,將這些作品作為德育載體,為學生講述愛國敬業(yè)、團結友愛、生命教育等主題的內容,可以使學生在理解歌詞、感受旋律的過程中,接受正面價值觀的熏陶。這種德育與美育的結合,是當前教育理念下最為重視的要點,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優(yōu)秀的品質。
(三)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生命觀
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教師為他們營造什么樣的學習環(huán)境,講述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學生便會朝著相應的方向學習與發(fā)展。在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中,生命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不可忽視的主題,也是每一位學生應當學習的重點內容。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音樂作者的生平事跡、講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內涵,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例如,為學生講述與自然環(huán)保有關的音樂作品,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以及生命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優(yōu)秀品質。同時,教師還可以將“親情”作為教學主題,與生命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了解生命的來之不易,從而形成感恩、關愛父母、感激父母的優(yōu)秀品質,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前提
(一)以興趣為音樂教學前提
在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中,教學效果的整體質量很大程度上與學生是否感興趣以及能否發(fā)揮音樂學科育人價值密切相關。在這一背景下,教師要以興趣為音樂教學的前提,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對音樂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沉浸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中,以此保證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實施者,要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以及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并結合其他學科的主要特點,設計出與之相符的跨學科教學活動。這能使學生沉浸于多元化的學習活動中,感受音樂之美、體驗音樂之趣,以增強他們對音樂的興趣,讓音樂教育更加生動、有趣。
(二)以音樂育人為教學前提
小學音樂是一門藝術類學科,既有極強的藝術屬性,又有極深的育人價值。在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將音樂育人作為主要的教學前提,既要關注學生是否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形成良好的音樂認知、音樂技能、綜合知識,也要重視學生在價值觀、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發(fā)展。例如,將音樂與德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唱歌、音樂鑒賞的活動中進一步理解歌曲背后的情感和價值觀,將其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觀念,并在實踐中踐行;將音樂與語文結合,讓學生在欣賞古詩詞的過程中感受古典文學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發(fā)展。
三、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實踐教學策略—以小學道德與法治“生命教育”為例
(一)分析主題內涵,實現(xiàn)主題整合教學
為進一步實現(xiàn)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教師可以將音樂與道德與法治中的“生命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感知生命、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教師應當作好對這一教育主題的深層次分析,理解其主題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教材,整理出教材中與之相關的教學內容,并設計跨學科融合活動。這樣的方式可以實現(xiàn)跨學科融合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思考生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為他們未來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生命教育這一主題,是指全人教育,旨在幫助學生全方位地認識生命,并形成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優(yōu)秀品質。在小學教育階段,生命教育的主要內涵包括學生對生命的基本認知、對生命脆弱性的理解、對生命價值的尊重,以及對生命多樣性的欣賞?;谶@一主題內涵,教師要做好對教材的深層次分析,找出教材中相關的教學內容,將其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生命教育內容相結合。
以人音版教材為例,在學習小學二年級下冊《蜜蜂》這一課時,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了解到這一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將音樂知識融入學生喜愛的場景,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習音樂知識。結合這一內容,教師可將教學目標設置為“理解整首歌曲,認識、并能準確演唱do、re、mi、fa、sol5個音符,感受歌曲的旋律”“感受音樂所表現(xiàn)出的‘飛’的形象,培養(yǎng)學生生命觀念,使他們懂得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學生能用歡快、優(yōu)美的歌聲演唱整首歌曲”。結合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在上課時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xiàn)與蜜蜂有關的圖片,如“蜜蜂在花叢中翩翩起舞”“蜜蜂在辛勤采蜜”“蜜蜂在筑巢”等多樣化的生物生存場景,讓學生了解小蜜蜂的勤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將“科學”與音樂相融合,為學生普及“小蜜蜂”的科學知識,讓他們對蜜蜂生命特性有進一步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分發(fā)提前制作好的“卡通蜜蜂面具”,激發(fā)學生對小蜜蜂的喜愛,并順其自然地補充,在本堂課中誰表現(xiàn)得好、誰歌曲唱得好就把面具獎勵給他。在此之后,教師除了教學五個唱名,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歌詞內容,如“我們絕不傷害益蟲”“為采花蜜辛勤勞動”,并以此融合道德與法治學科,滲透“生命教育”,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蜜蜂是生活中的益蟲,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碰到它,千萬不能傷害它。小蜜蜂是采花蜜的小能手,我們在生活中吃的蜂蜜就來自它們”。設計這樣的跨學科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加深他們對生命價值的尊重與理解。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實現(xiàn)學科融合教學
將生命教育融入小學音樂教學,其本質是教師抓住學生的生命心理特點與音樂教學目標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并設計出與之相關的教育活動,拓寬學生音樂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生命品質。在這一背景下,為全面實現(xiàn)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教師可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實踐中,基于音樂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關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逐步走進情境,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增強學習體驗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鳴。通過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教師可以全面提高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強化學生對生命的感受,從而實現(xiàn)音樂跨學科綜合教學。
例如,在學習人音版三年級上冊《母親教我的歌》時,音樂與情感相結合的作品內容,是歌頌母愛、傳遞情感的重要途徑。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對于母愛的理解多停留于媽媽對他們的關心和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忽略了母親將孩子從小帶到大的整個過程的辛苦。在教學這一首作品時,教師可先為學生普及與該作品有關的故事,如為他們講述“德沃夏克在媽媽的支持下偷偷學習音樂,最終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作曲家”的故事,而整首作品就是該作曲家寄托其對母親的無限哀思之情的載體。讓學生知曉一位母親即使在艱難的條件下也會無條件支持孩子興趣愛好的偉大、無私、默默奉獻。在此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小提琴曲《母親教我的歌》,并讓學生欣賞教材中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兩種不同風格的作品,并說出最喜歡哪一首。這一活動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歌曲的旋律,體味歌曲的情感特征。
教師可將音樂教學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相結合,滲透生命教育。例如,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xiàn)母親與孩子日常生活的溫馨畫面,以此創(chuàng)設出“媽媽的愛”的主題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看母親教孩子唱歌、帶孩子上學、為孩子講故事等多元化的場景中聯(lián)想到自己的媽媽,從而感受到母愛的力量。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能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愛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在此情境中不斷感受與學習。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情境問題,如“你對于母愛的理解是什么”“母親除了教我們唱歌,在你的生活中,他還教會了你什么呢”,讓學生進行回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回答截然不同,有的學生回答“我的媽媽教會了我如何整理家務,我非常感謝她”,還有的學生回答“我的媽媽告訴我做人要誠實”。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對于母愛也有了更深層次的感受。設計這樣的情境教學活動,能充分發(fā)揮這一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媽媽在生命中的重要性,通過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和情景模擬,深刻理解了孕育和撫養(yǎng)生命的不易。這能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感恩意識、情感認知,使他們形成感恩、尊重及關愛父母的優(yōu)秀品質。
(三)注重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共同發(fā)展
在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中,教學評價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能幫助教師全方位了解跨學科學習活動的實施效果,也能使其知曉每一位學生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的具體情況,便于做出針對性的教學調整以及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教師的鼓勵與幫助下不斷學習,實現(xiàn)共同進步。
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應圍繞評價內容、評價主體,以及評價方式三個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優(yōu)化,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全面性的評價,促進學生共同發(fā)展。例如,在《母親教我的歌》的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中,基于評價內容,教師既要評價學生對整首歌曲的理解程度、歌曲背后所表達的情感,也要評價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母愛的感激之情;在評價主體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評價活動,讓每一位學生對個人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綜合評價。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相評價,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整體情況;在評價方式上,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活動、音樂表演等活動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感受母親在撫養(yǎng)生命時的辛苦、理解母愛的偉大。通過音樂表演,教師可以評價學生是否能完整地唱出整首歌曲且理解這首歌曲所表達的內涵,體會歌詞中表達的母愛以及對母親的感激。以這樣的方式,保證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完整性,確保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跨學科融合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推動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在實踐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音樂學科的藝術價值和育人價值,與其他學科有效融合,為學生設計出豐富多樣的跨學科學習活動,讓他們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優(yōu)秀的品質、樹立正確的觀念,促進其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