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山清水秀,風光秀麗;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這里遠離市井,鄉(xiāng)韻悠然。這里是中國美麗休閑鄉(xiāng)村、全國文明村——江西省貴溪市金屯鎮(zhèn)渡坊村。
渡坊村位于貴溪市東南部,距離貴溪市區(qū)23公里,貴塘公路穿境而過。村子原名“富畈”,最早稱作“富房”,后來改稱“土蕃”,也叫“渡坊”,歷史可追溯至元末明初,至今已近700年。
冬日暖陽下,徜徉在村中,四下望去,農(nóng)田阡陌縱橫交錯,山川風物交相輝映,白墻黛瓦亙古至今,古樹古井點綴其間,一溪一流,一庭一院,條貫脈絡,井井不亂,宛如一幅安靜柔美的水村山居圖,不由讓人想起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唐代文學家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但在普通百姓的觀念里,“村不在大,有水則靈”。水是生命之源,渡坊村得自然之靈氣,宋溪河、梁溪水與羅塘河三流交匯于此,坐北朝南水流東,故亦被題名為“渡坊水村”。
有水便有渡。水有魚蝦捕撈之利,土地灌溉之功,舟楫交通之便,鄉(xiāng)人都說渡坊之水乃民生之水,宋溪河畔,古渡百年,育一方水土,惠一方民生。古渡標牌雖斑駁殘破,但字跡仍可辨認,似乎在向人們講述當年的風光無限和歲月的滄桑巨變。
有水便有橋。村中老人說,渡坊村的橋是有來歷的。在古代,當?shù)匾话阒挥泻翱嘧x考取功名者方可建橋,以示榮耀,但凡捐官者,族人只允其建半座橋,以此警示后人發(fā)奮讀書。村中現(xiàn)存最有名的是瑞敏橋,由麻石砌成,既抗洪又抗震,至今仍堅固完好。
我端坐在參天古樹下,看穿村而過的宋溪河緩緩流淌,聽水車咿呀、水碓咯吱作響,仿佛兒時熟悉的古老“歌謠”……近年來,渡坊村著力打造以水文化為核心的美麗水村,水鄉(xiāng)民宿、水鄉(xiāng)市集、水映祠堂、擢秀水街、水磨廣場,一個個熟悉的場景,還原出一個傳承童年記憶的原真水鄉(xiāng)。
水碓是一種依靠水力帶動的加工機械,一般由用上好的堅硬紅木做成的水輪和碓杵,以及用硬木制作的碓錐和用青麻石挖鑿的石臼組成,主要用來加工米粉、薯粉、葛粉、飼料、香料、藥物乃至礦石等。在舊時沒電的漫長歲月里,在我國南方大部分地方,水碓是非常重要的加工工具,不管春夏秋冬,無論陰晴雨雪,水碓總是周而復始地運轉,特別是逢年過節(jié),更是熱鬧非常。
看著水碓如此一輪一輪地升起、落下,聽著河水伴奏下水碓運轉的聲音,我不由得被眼前這幅帶有滄桑印記的畫面所吸引,它蘊含著夢幻一般的色彩,挾帶著縹緲神奇的力量,正在穿越遙遠的時空,悠然地飄向遙遠的天際。
曾經(jīng)的水碓房,如今新添了不少展現(xiàn)農(nóng)村舊時生產(chǎn)、生活的“伙計”,儼然成了一個小型的展覽館??p紉機、收音機、煤油燈等老物件,張貼的“油榨水碓、先來先退”“著蓑衣、戴斗笠,躲在泥里抱崽哩”等俗語、謎語,牽引人們的思緒回到舊時,一下子就勾起了游客留在記憶里的那一抹鄉(xiāng)愁。
渡坊村又被人們稱為“渡坊潘家”,當?shù)卮迕翊蠖鄶?shù)姓潘。據(jù)族譜記載,南宋時期,潘姓始祖潘敏成從婺源遷余江,后定居此地。潘氏后人自此晴耕雨讀,勤勞奮發(fā),創(chuàng)下一片宏圖偉業(yè)。渡坊村是遠近聞名的“才子之村”,村中流傳“進士滿街走,秀才多如狗”之說,尤以潘姓子弟文人仕宦多,清初中舉者就有二十余人,當代著名紅學家潘重規(guī)即為該村潘姓后裔。
進到村子,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古樸威嚴的潘氏祠堂,青磚墻,麻石基,由四面的門屋、廊廡圍合成一個長方形院落,位置顯著,規(guī)模恢宏,裝飾古樸凝重。據(jù)族譜記載,潘氏祠堂建于明末清初,清光緒四年(1878年)大修一次,后因年久失修東墻部分倒塌,2015年在原址按初建風格和規(guī)模重建——現(xiàn)在,這里成了古村的游客服務中心。
步入宗祠,一排排木梁橫在中間,人們需要低著頭才能進入,這是潘氏家族家訓“低頭做事,抬頭做人”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告誡眾人只有低頭做事,才能抬頭做人,凡事都要低下頭來虛心學習,認真做好,才能成功。祠堂是兩層的,左右兩邊是休閑長廊,中間是戲臺,功能設計十分巧妙,充分展現(xiàn)了古人的才智。
村中的房子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讓人如同步入“小婺源”,也還保留了一些很有特色的老房子,比如宋理宗欽賜牌匾的“擢秀第”,流傳著“一門三進士”的故事,讓人有種仿佛時空穿越的美妙體驗。門前一面面飄揚的旗幡和十幾個彰顯榮耀的“功名石”,讓人感受到一種濃濃的文化古韻。
漫游在古樸精致的渡坊村,那種閑適和愜意如影隨形、無處不在。從風雨洗禮數(shù)百年的“姐妹樟”,到清冽甘甜的“聰明井”;從昔日商賈云集的古道,到重見天日的雕刻印版;從古色古香的墻繪,到特色鮮明的民宿餐飲……那一景一物、一草一木,無聲地述說著古村的歲月靜好,完美地詮釋了什么叫作詩和遠方。
這些年,渡坊村秉承尊重自然、順應天意、天人合一的發(fā)展理念,在鄉(xiāng)村建設過程中重構了傳統(tǒng),守住了原味,留住了鄉(xiāng)愁,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并行不悖,古村保護和鄉(xiāng)村振興相得益彰,讓在外的游子魂牽夢繞,讓前去的游客流連忘返,恰如其分地詮釋了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
人們有理由相信,今后的渡坊村一定會在記得起鄉(xiāng)愁、看得見文化、留得住游人的鄉(xiāng)村旅游之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好!
(江西 謝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