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xiàn)人的解放是馬克思一生的追求,德國現(xiàn)實的需要和前人的理論準備促使馬克思寫出了《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在這兩本著作中,馬克思闡發(fā)了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論內涵和邏輯演進,他贊揚宗教解放的勝利,闡述政治解放的不足,找到了人的解放得以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路徑。只有做到無產(chǎn)階級將哲學作為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學將無產(chǎn)階級作為自己的物質武器,人的解放才能最終實現(xiàn)。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產(chǎn)生背景
德國內部存在著制約發(fā)展和阻礙人的解放的各種矛盾。19世紀早期的德國還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三十多個邦國和四個自由市組成了德意志邦聯(lián),同神羅時期一樣,德國仍是一個松散的政治聯(lián)盟,各邦享有獨立自主的權力和地位。此時的德國存在著諸多問題,經(jīng)濟上,各邦施行保守的貿易保護主義,存在關稅壁壘,商業(yè)發(fā)展受限,德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緩慢。政治上,德國各邦實行落后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普魯士和奧地利為成為德國的領導者而明爭暗斗,其他各邦擁兵自重以維持割據(jù)狀態(tài),德國的統(tǒng)一之路道阻且長。思想上,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被鎮(zhèn)壓,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傳播被禁止,君主專制思想和宗教神權思想仍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在民族矛盾上,德國存在著歧視猶太人的問題,猶太人的權利遭到漠視。
長久以來,德國人民遭受著階級壓迫,經(jīng)濟剝削和思想禁錮,基于社會進步發(fā)展的需要,人的解放問題日漸重要,實現(xiàn)人的解放離不開先進的制度和開放自由的文化。顯然,在落后且矛盾重重的德國,實現(xiàn)人的解放還遙遙無期,但隨著資本主義民主運動的發(fā)展和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知識分子不斷覺醒,包括馬克思在內的時代先鋒投身于反封建和反宗教的斗爭之中,各種先進理論層出不窮。經(jīng)過思想的不斷碰撞和推陳出新,馬克思最終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的解放思想,為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提供了理論支撐。
青年黑格爾運動的啟迪。19世紀30年代,以施特勞斯和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發(fā)起了宗教批判運動,即青年黑格爾運動,他們通過批判宗教典籍,剖析《福音書》成書的淵源來激發(fā)人們解放自身宗教信仰的意識。施特勞斯和鮑威爾雖然選擇了相同的批判對象,但持有不同的立場。
施特勞斯認為圣經(jīng)神話是基督教團集體無意識的創(chuàng)作,他基于歷史的和自然主義的考察方式,甄別《福音書》中違反因果律和矛盾律的內容,否定基督教信仰中的超自然成分,提出超自然事物是人類思維創(chuàng)造的結果,上帝不是超自然的實體而是客觀精神實體的產(chǎn)物。鮑威爾繼承和發(fā)展了黑格爾的自我意識哲學,認為自我意識是先驗且具有普遍性的,自我意識在自我運動中建立世界,創(chuàng)造自己。鮑威爾重視批判的作用,在他看來,自我意識是以批判為中介去認識和揚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鮑威爾認為《福音書》是個人有意識杜撰的,宗教是個體自我意識的產(chǎn)物。鮑威爾脫去了基督教的神圣外衣,有力地抨擊了宗教的合法性。至此,青年黑格爾運動取得了非凡的成果:神是人創(chuàng)造的,宗教問題最終還原為現(xiàn)實問題。施特勞斯和鮑威爾雖然嚴重動搖了宗教信仰的根基,但沒有脫離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影響,為神學留下了喘息之地,無法完全排除宗教的余毒。宗教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沒有徹底的宗教解放就沒有真正的人的解放。
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的影響。費爾巴哈認為黑格爾哲學和宗教神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兩者都是唯心的且都是從有限抽象而來的無限,所以要揚棄神學就要先揚棄黑格爾哲學。費爾巴哈認為黑格爾顛倒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思維應是由存在而來,思維和存在統(tǒng)一于以自然為存在基礎的感性的人。宗教的秘密在于人使人的本質與人自身相脫離,并將人的本質異化為神的本質,從而賦予宗教神秘性和超自然性,上帝是對象化和異化了的人,人出于依賴的需要創(chuàng)造了神。
費爾巴哈運用自己的人本主義思想將神學世界還原為人的世界,使人們重新審視人自身的重要地位,唯物主義哲學得以前進一大步,但他并未真正理解人的本質,沒有意識到人是社會的人和實踐的人。所以他和施特勞斯和鮑威爾一樣停留在認識世界而不是改變世界的階段。雖然他們的理論并沒有觸及真正的人的解放的思想高度,但也為馬克思的高超思想提供了理論前提和論爭對象。
《論猶太人問題》中人的解放思想解讀
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首先探討了鮑威爾對德國的猶太人公民和政治解放問題的回答。鮑威爾認為猶太人尋求的利己主義式的解放在現(xiàn)實層面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德國的一般公民在政治上也未獲得解放,未獲得自由。猶太人所要求的解放是在理論層面不可能實現(xiàn),猶太人只有放棄自己的宗教,摒棄自己身份上的傲慢,將自己看作國家的一分子,才能在基督教國家獲得政治解放。猶太人在德國的解放存在著兩個矛盾,一個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矛盾,另一個是宗教與公民政治國家的矛盾。只有克服這兩個矛盾,猶太人的解放才得以可能,鮑威爾借助德國猶太人政治解放的問題引出了宗教對國家的關系問題、宗教束縛和政治解放的矛盾問題,宗教特權阻止人們尋求自由和平等,鮑威爾認為克服這些問題最合理的方案是在個人放棄宗教,人的政治解放的前提是人的宗教解放。猶太人的解放需要他們拋棄自己的信仰。
針對鮑威爾對猶太人問題的片面理解,馬克思認為鮑威爾沒有深入討論何為政治解放,他只是明確了應該解放誰。只有對政治解放本身進行批判才能使猶太人問題真正變成“當代的普遍問題”。猶太人問題的本質不是神學問題而是世俗問題,人在消除自身的世俗限制后,宗教局限性的克服就不再是困難。政治解放對宗教的關系問題與政治解放對人的解放的關系問題如影相隨。國家只有擺脫宗教的影響和束縛后,人才能通過國家這個中介擺脫宗教的困擾,獲得解放。
馬克思引入人與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問題。在政治國家中,人被看作類存在物,人過的是類生活。在市民社會中,人是現(xiàn)實的人,人過的是利己的物質生活。人作為信徒同自己公民身份的沖突歸結于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的世俗分裂。不解決世俗對立就無法解決猶太人問題。宗教需要脫離公法和公共利益的領域,放棄自己的共同性特征,只有這樣,人才能從宗教中解放出來。宗教從國家向市民社會的轉移,這不是政治解放的一個階段,這是它的完成?;浇虈沂遣煌晟频膰?。如果猶太人想要在德國獲得政治解放就要和其他人一起將德國從基督教國家轉變?yōu)闊o國家信仰的、民主制的國家,向德國高層的乞求和妥協(xié)換不來真正的平等自由。在民主制的政治國家中,猶太人不必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因為在完成了的民主制中,個人對自己信徒和公民雙重身份的矛盾心理來源于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的矛盾。
政治解放可以消滅宗教的特權地位,但無法消滅特權思想,政治解放只是將宗教從國家轉移到了市民社會。馬克思認為政治解放只是人的解放的部分完成,政治解放并不能消除宗教信仰也無力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政治解放之后,個人有著公民身份和利己個人的矛盾,國家有著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矛盾,市民社會存在著特權和異化,現(xiàn)實的個人在國家層面獲得平等卻在市民社會受到壓迫。國家代表人的類生活,市民社會代表個人的生活,個人生活和類生活存在矛盾,馬克思認為想要解決這一矛盾,實現(xiàn)人的真正解放就要使個人認識到自己是類存在物,自己的真正力量是社會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起來以實現(xiàn)個體的生活和人的類生活相融合。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
人的解放思想解讀
馬克思認為在完成宗教批判之后顛倒的世界意識被擺正了,妨礙自由、民主和科學的落后因素已被革除大半,但這樣的世界依然存在著現(xiàn)實的苦難,促使被壓迫的生靈幻想出彼岸世界的此岸世界依舊需要革命,但通向人的解放之路已然鋪設,路上的荊棘已由天國轉向塵世,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面臨新哲學的拷問,落后的制度急需更正。德國的制度和經(jīng)濟遜色于同時代的英國和法國,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雖然系統(tǒng)而豐富,但該哲學終究是抽象而空洞的,德國現(xiàn)實的問題無法完全反映在德國的哲學中。
馬克思認為只有真正有原則高度的實踐才能使德國變?yōu)楝F(xiàn)代化的國家,只有在現(xiàn)代化的國家,才能使人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實現(xiàn)人的解放。這樣的實踐既需要批判性武器也需要武器的批判,理論的力量和現(xiàn)實的物質力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徹底的實踐意味著對人的本質的根本把握,剔除各種異化對人的扭曲和壓迫,使民眾真正覺醒,團結最廣大的力量以實現(xiàn)真正的人的解放。
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打碎人們肉體有形上的鎖鏈,卻無法根除人們身上無形的禁錮。德國作為舊制度的完成和現(xiàn)代國家的未完成,它既有著君主制的缺陷又沒有享受現(xiàn)代國家的先進成果,德國人民無疑遭受著雙重的痛苦。對于德國而言,徹底的革命和普遍的解放需要一個階級挺身而出,消滅支配和奴役人的異己力量,即宗教和私有財產(chǎn)異化。在德國,資產(chǎn)階級既缺乏與君主作斗爭的勇氣又因狹隘的本質無法和無產(chǎn)階級合作,所以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重任就只能托付給無產(chǎn)階級,無產(chǎn)階級處于一個“若不從其他一切社會領域解放出來從而解放其他一切社會領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領域”,無產(chǎn)階級遭受著普遍的不公正,它的革命必是最徹底的,因為無產(chǎn)階級不將一切社會領域從壓迫中解放出來就無法解放自己,無產(chǎn)階級因私有財產(chǎn)的異化而遭受著最嚴重的剝削卻也最低程度地接受著私有財產(chǎn)帶來的有毒的糖漿。只有無產(chǎn)階級和哲學相配合才能摧毀一切奴役制度,才能實現(xiàn)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為立足點的人的普遍解放。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內涵與邏輯演進
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論猶太人問題》和《lt;黑格爾法哲學批判gt;導言》中,前者論述政治解放雖然幫助人們擺脫了宗教的禁錮,但宗教信仰并沒有被消除,政治解放后形成的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是一對矛盾的存在,人們有著利己個人和維護公共利益的公民兩種身份,金錢的誘惑和私有財產(chǎn)的異化使人們變得貪財好利,可以說,政治解放雖然幫助人們拋棄宗教信仰的愚昧和盲目的成分,但人們也在逐漸喪失古樸和善良的品格,沉溺于對金錢財富的無止境追求。政治解放雖然有所不足但也為社會進步和人的解放提供了前提條件。所以在導言中,馬克思結合德國的實際情況找到了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真正出路,就是將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和最具革命前途的無產(chǎn)階級結合在一起,通過不斷斗爭,消滅一切異化對人的占有,最終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
通過對馬克思文本的解讀,可以認為人的解放的目標是消除異化,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具體而言就是在市民社會領域實現(xiàn)徹底解放,取消雙重身份對人的分裂,揚棄私有財產(chǎn),消滅階級本身,使人回歸人的真正本質。人的解放的邏輯起點是現(xiàn)實的,有一定社會關系的人,這樣的人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政治解放賦予人們理論上的平等卻無法消除現(xiàn)實的不平等,只有現(xiàn)實的人解決現(xiàn)實的苦難,人的普遍解放才真正可能。人的解放的歷史環(huán)節(jié)是從宗教解放到政治解放再到人的解放。宗教解放解釋宗教產(chǎn)生的淵源,揭開基督教的神秘外衣,打擊其合法性,動搖其統(tǒng)治民眾的根基。政治解放實現(xiàn)政教分離,使神的世界還原為人的世界,歐美各國得以邁向現(xiàn)代化國家,人首次獲得了法律上的平等和自由但現(xiàn)實的異化依舊造就了眾多的現(xiàn)實苦難。人的解放最終實現(xiàn)了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消滅了一切異化的影響。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