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郵政通信系統(tǒng)日漸發(fā)達,書信成為了人們溝通彼此的重要媒介。它是真實發(fā)生信息傳遞作用的一種文字溝通的載體,也是當時人們溝通彼此、建立人際關系的重要媒介。書信往往被期待能夠連接信箋兩端的個體,使雙方達到仿佛“如面談”的交往境界。不過,由于當時群眾受教育水平有限,難以獨立地寫出一封“得體”的書信。于是,為幫助普通民眾獨立寫作書信,達成與外界的溝通和交往,一系列為普通讀者編寫的“教人寫信”的商業(yè)性讀物—白話尺牘指南應運而生,白話尺牘指南,便也是本次特展的核心書籍展品。
作為書信知識的“中轉站”,經白話尺牘指南過濾后的書信知識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縮短了人們書信寫作在理論層面與實際行動之間的距離,為讀者創(chuàng)造著“寫信不求人”的生活自主性。鄭逸梅(1895—1992)和王爾敏(1927—2024)都曾表示此類書籍理應受到更多關注,“實則庶民求用,反以此為大宗”1,指的就是尺牘指南。而民國白話尺牘指南的特殊之處,不僅在于它在歷史過渡時期創(chuàng)造出了尺牘出版史上的最后一個高峰,還在于它真切地參與進了歷史上最后一個以“書信”作為遠距離溝通媒介的時代??梢哉f,白話尺牘指南既是風行一時的商業(yè)出版物,還是一種社會現象,代表著近代的書信文化。
2024年10月15日下午,復旦大學圖書館舉辦了“寫信不求人:民國白話尺牘指南與理想生活”展覽開幕儀式。由復旦大學圖書館分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館長侯力強,復旦大學對外聯絡與發(fā)展處副處長惲小婧與“寫信不求人”策展人萬益君博士共同為展覽揭幕。新聞學院謝靜教授、顧錚教授、李華強副教授,古籍所陳建華教授,歷史學系張仲民教授,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周婧景教授受邀出席。各位學者共同回眸了中國近代書信文化、尺牘指南研究等學術議題,還進一步探討了其與當下數字生活碰撞產生而出的多種文化意義。本次展覽也是復旦大學圖書館特藏中心“故紙?zhí)叫隆遍_放課題學術策展支持計劃的首個落地項目。圍繞民國時期的白話尺牘指南,展覽以復旦大學圖書館的一手書籍文獻為核心,劃分為三個章節(jié):“民國白話尺牘指南書籍”“尺牘指南的社會文化景觀—尺牘廣告”和“尺牘指南的社會文化景觀—代寫書信”。
從“文獻中心”到“受眾中心”:由學術論域抵達展覽現場
此場學術特展的實現難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就是關于研究工作的“轉譯”問題,即把前期的學術成果轉換為具有一定知識普及性的視覺呈現和展覽語言。盡管這兩者之間存有一定內容上的關聯性,可它們終究是面向不同受眾的兩種性質的知識傳播。換言之,這個“轉譯”或許就是某種程度的“降維”,是基于把熟悉的研究選題陌生化后,尋找新的切入點,重新講好一個故事的過程。因而,展覽需要立足于結構框架和傳播層次做出充分考量,以避免散亂、無序和邏輯不清等問題。其次,文獻展因其學術的專業(yè)性和文本內容的龐雜,倘若要使展覽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并能夠與觀者進行“對話”,就需要做好“文本調和”的工作。此場展覽通過“核心文本+周邊文本”的方式,嘗試為書籍與文獻編織出清晰、連貫的起承和邏輯關系。2策展工作一面完成了文獻作品的展示,一面借豐富的視覺資料為觀者創(chuàng)建著進入歷史細節(jié)的津梁,使其既能夠作為深度閱讀和學術探討的知識論域,還可以滿足即時的視覺感知,讓大學圖書館這一展示空間由學術性論域擴展出更多普及性和公共性。3
事實上,展覽以“寫信不求人”命名,此句是出自民國1936年出版的一冊言文對照尺牘指南書名《寫信不求人》。這句話饒有生趣地概括出了近代大眾書信文化的樣態(tài)以及民國白話尺牘指南的出版訴求,這也正是本場展覽的問題意識與核心立意所在。站在今天的位置來看,過去寫信為何需要求人?求什么人?何以才能不求人?諸如此類問題便是蘊含在“寫信不求人”一句中的意趣。
“民國白話尺牘指南書籍”是展覽的第一個章節(jié),也是集中了大量書籍文獻資源的部分。展品以復旦大學圖書館特藏中心館藏尺牘書目為主,結合上海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提供的書籍資料,以及策展人的個人藏品,展覽從中梳理出了大眾、女子、兒童、青年、商人、戀愛六類民國白話尺牘指南,并挑選了其中各具代表性的書目和作者,提取出書籍例言、書信范文等文本內容進行了展示與介紹。民國白話尺牘指南有別于為精英階層書寫的傳統(tǒng)文言尺牘,書信范文中不僅包含了大量適用于普通民眾參照的書信知識,還流露社會大眾的集體愿望和意志,無數“自我”與“他者”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識感受都隱藏在這些文本當中。本次展覽試圖通過呈現民國白話尺牘指南的書籍文獻和與之相關的“周邊文本”來回應上述問題,從而揭橥近代大眾書信文化的歷史樣態(tài)。
基于前期對民國白話尺牘指南的書籍長編和研讀工作,本次展覽遴選出了近50部民國白話尺牘指南,并對大眾、女子、兒童、青年、商人、戀愛六類白話尺牘指南中的代表書目內容進行了重點釋讀。其中,豐子愷和陶秋英的兩部尺牘佚作和相關研究成果在本場展覽得到了首次披露。
豐子愷《文圖對照兒童尺牘》
經策展人考證,豐子愷曾于20世紀30年代為大華書局出版的《文圖對照兒童尺牘》繪制插圖。4書中蘊含著豐子愷借書信范文和書信插圖傳遞的美育思想,以及對時代背景與兒童生活遭遇的關懷,具有重要史料價值?,F存與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捐贈者為盧瑋鑾(小思)?;谘芯亢驼褂[需要,經復旦大學圖書館特藏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協(xié)商,獲準影印該書并用于展覽。
《文圖對照兒童尺牘》是展覽的核心展品之一,也是民國兒童白話尺牘指南中及其具有代表性的書目。根據書籍內頁可見,該書采用言文對照的編制策略,左頁為插圖與傳統(tǒng)文言文書信,右側則是由豐子愷用楷體字書寫的白話文書信,以便讀者對照閱讀。這些書信主題大量關注到了新發(fā)生的社會時事,本場展覽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了重點展示:
親愛的雄弟:
九一八事件的發(fā)生,想你早已知道了。你所問的“不抵抗主義”,這原因必很復雜,但不是局外人所能猜測的。詳細的情形以后面談吧。
祝你安好!
愛你的哥英。一〇,五。5
士珍表哥:
馬占山將軍孤軍抗日,政府不加援助,軍餉和軍械全靠民眾接濟。我也是民眾的一份子,所以繼續(xù)了餅餌費三元,想捐贈給馬將軍?,F在把銀元送交給你,請你給我設法匯去!
你的表弟自雄。一〇,一三。6
親愛的琳妹:
今年不是大發(fā)秋水嗎?因這緣故,各地都有水災發(fā)生。漢口的水災最為殘酷。我的哥哥新從那兒回來,對于一切慘狀,知道得很詳細。你倘有空,請來敘敘。
祝你快樂!
你的表兄雄。一一,七。7
自雄表弟:
近來米市突然跌價了,你知道么?這是由于幾十萬石洋米輸入了的緣故。我國雖然名為農業(yè)國,卻年年少不得大批洋米的接濟,說出來真是慚愧的!我想起了很懊惱,特地寫這封信告訴你。
你的表哥玉。一,二。8
因該書未被豐子愷年譜、漫畫選輯等書收錄,亦未進入目前的學術研究視野當中,故本次展覽對于該書的披露具備一定史料價值。《文圖對照兒童尺牘》作為一部典型的兒童尺牘指南,展現了豐子愷對兒童教育的貢獻與投入,也反映出民國兒童尺牘指南的出版潮流。9
陶秋英《現代女子書信》
除兒童尺牘指南以外,女子白話尺牘指南也被大量刊印。隨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tǒng)觀念逐漸松動,女性獲得了一定受教育的權利,“女性讀者”的增加和女性社交活動的開啟,為這類書籍帶來了市場。因而女子白話尺牘指南既是彼時書籍市場的新型出版類型,還代表著一種新的近代出版現象。在《現代女子書信》的編輯大意中,陶秋英試圖借由書信為廣大女性讀者解決著“現代女子”可能遇到的各種“社會問題”:
本書不但格式新穎,文字新穎,即取材方面,亦力求新穎,如現代女子在社會上的種種問題,婚姻問題咧!財產問題咧!—均多討論;所以,本書又可作社會問題讀。10
同時,展覽在女子尺牘指南板塊圍繞陶秋英的《現代女子書信》一書,還呈現了她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女性積極發(fā)聲的系列軼事,為觀者提供一個了解白話尺牘指南女性作者之思想態(tài)度和其樹立的社會形象的視角。如《小日報》曾報道陶秋英因認為“女士”一詞不符合男女社會平等之倡導,所以專門寫信與編輯溝通的軼事:
持志大學高材生陶秋英女士,嘗任民國日報地方新聞編輯,當時,陶女士頗努力于女權運動,故稿件中凡有涉及“男女平等”或“男女平權”等者,陶女士必將男女兩字易一位置、成“女男平等”或“女男平權”也。近來陶又偶于民國日報之閑話欄撰稿,一次,撰一《舞場初感》稿、署名“陶秋英”而閑,故編者姚賡夔,遂加“女士”兩字于署名之下,于是陶復以稿來,聲說“女士”兩字用于女子之不妥,洋洋千言、妙語如環(huán)。于此可見陶女士之努力于女權運動,無微不至也(報偵)。11
二三十年代,陶秋英曾是民國社會中一位勇于發(fā)聲的女性知識分子,除古典文學和古代文論的學術研究以外,她還尤其關注現代婦女問題,曾在《民國日報》《青年報》等報刊發(fā)表文章,呼吁男女平等、女性教育等。而這些內容便揭示出陶秋英對于社會各種用語和女性稱謂的重視,揭示了她對于婦女問題關注之熱切。與此同時,由于這類近代新式出版物還在書籍市場中創(chuàng)造出了一套獨特的視覺符號與象征系統(tǒng),所以本次展覽不只關注作為文獻材料的書籍文本內容,還把搜集的各類別書目中具有代表性設計風格的書籍封面進行了整理和呈現。
從學術論域到展覽現場,看似是對資源再分配、整合的效果,其實是在執(zhí)行一種類似于“熵減”的操作,使需要組織的內容從嚴肅的學術討論轉換為開放、有序的展覽釋讀資源,在具體的策劃和操作中,策展行為甚至構成了學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展覽落地之前,所有新出現的資料細節(jié),需要面臨的判斷和意料之外的困難等,實際上都在不斷加深,甚至改變著我們對近代書信文化和民國白話尺牘指南的理解。簡言之,策展的過程也就是學術研究的過程,兩者相互成就著彼此。
把已經熟悉的題目再次陌生化,平衡好展覽的學術性和知識普及性存在一定難度。這需要完成某種思考范式的轉移(paradigm shift),而把“周邊文本”作為方法似乎是一條取徑?!爸苓呂谋尽笔峭鯕岢龅囊环N觀看和研究視角,其價值以充分利用區(qū)別于傳統(tǒng)研究的資料為體現,“從各種新聞、期刊、亂七八糟的文本或言談中得到些許可以拼湊的信息,它們如旋渦般往復作用著。沒有正典當然不會有這些‘周邊文本’,但是如果不注意這些‘周邊文本’,便不能了解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轉譯、再譯,以及發(fā)揮或變造的樣態(tài)”。12本場學術特展將“周邊文本”作為方法,采用了按主題劃分的橫向框架為組織架構,把書籍本身和與其相關的文化形態(tài),以及他們所在的歷史語境勾連起來。在受眾的觀看與接受維度,通過確立不同章節(jié)之間的“共性”和“流動性”,使這一較為固定的學術策展選題彰顯出更為鮮明的閱讀關聯和視覺層次,從而賦予展覽相對完整的時代語境。
“周邊文本”作為方法:民國尺牘指南之社會文化景觀的視覺呈現
基于對展覽作品之“內在共性”的考量,第二、第三章節(jié)安置了尺牘廣告和代寫書信這兩個以大量廣告設計和攝影作品貫穿的板塊,是試圖打破展覽作為單一書籍展,并借此賦予展覽更多視覺文化維度的嘗試。13“關于尺牘指南的社會文化景觀:尺牘廣告”一部分是對于第一章節(jié)尺牘書籍的補充。二三十年代,民國書局紛紛出版了大量白話尺牘指南,但這卻也給讀者帶去了新的不安。如何能夠在茫茫書海中尋覓佳本?人們并不清楚購買哪一本書才算是“正確”的選擇。而報章上的尺牘廣告,就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讀者的發(fā)問,并為讀者“指引”方向,向讀者宣介著一種“寫信不求人”的觀念。因此,本場展覽挑選了民國報章中50幅尺牘廣告,欲為觀者提供另一條認識和閱讀尺牘指南的門徑。
報章和書籍都是構成近代“思想界”的重要媒介,它們在影響人們的具體生活中共同發(fā)揮著作用。報章里各種尺牘廣告的視覺表達,是書局以商業(yè)銷售為主要目的,把尺牘內容“再編輯”后所呈現的內容,它們運用報章這一新型知識媒介,為尺牘指南和其自身進行著宣傳。紙頁間的廣告仿佛各式時髦的文化表演,作為尺牘指南話語空間的擴張,把尺牘指南的知識場域延伸到了更具公共性的方向。
在第三章節(jié)“關于尺牘指南的社會文化景觀:代寫書信”中,展覽運用搜集到的28張紀實攝影作品和10幅漫畫和速寫,再現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跨越了長達一個世紀的中國“代寫書信”的街頭景象。白話尺牘指南意在強調寫信不再需要“求人”,而“代寫書信”卻展現出了與之相反的,“求人”寫信的場景,兩者在書信寫作的“自主性”上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可它們卻擁有一共通點,那就是創(chuàng)造使人們彼此之間達成“自由溝通”的理想交往狀態(tài)。
展覽所呈現的這38個代寫書信攤,是中國街頭極具特點的文化單元。它們承載著人們彼此聯絡、溝通的需要,代筆人,則扮演著書信顧問的角色,用筆桿為空白的信箋與信封進行著最后一道加工。他們仿佛一本活的尺牘指南,為民眾帶去了文字、書信和遠方的消息,更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加入廣闊社交網絡的可能。代寫書信,既是城市街頭的一幅社會相,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具有文化中介性的知識傳播活動。展覽整體結構也在此形成了閉環(huán)。
今天的人們大概難以知道民國時期的人們是如何寫信、如何交際的,民國白話尺牘指南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渠道,讓現在的人們可能通過這樣一種近代出版物,看到更多發(fā)生在早期普通人與書信之間的歷史留痕。民國時期的白話尺牘指南,既是一種商品,還是一種組織信息和觀點的方式,甚至是促進某些社會群體形成的框架。這類書籍具備一套獨特的知識體系,除了書信寫作方面的指導,它還利用自身的邏輯,捕捉、編織,并分發(fā)新的知識,那些適用于不同社會角色的行為準則、專業(yè)知識、新興觀念都被納入其中。白話尺牘指南完成了對各類知識的“馴化”,并在近代書籍市場中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視覺場域。
結語
何謂“寫信不求人”?除了指近代大眾書信文化的樣態(tài)和民國白話尺牘指南的出版訴求之外,還有另一層言外之意,即展覽嘗試傳達給觀者的一種被近代社會定義為“理想”的生活態(tài)度—獨立自主。民國白話尺牘指南不僅發(fā)揮著指導人們寫信、教導人們“說話”“做人”等處世之道的作用,它還告訴著人們現代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以及如何進入現代生活(如提倡兒童學習英文、呼吁女子經濟獨立、廢除長輩訂婚、禁止早婚、鼓勵接種疫苗等等),呈現出的是當時人們對于現代理想生活的想象。不同時代的人們體驗著他們各自的生命境遇,而欲感知彼時的社會、走近彼時的“個人”,民國白話尺牘指南便提供著連接的可能。
策展總耗時將近一年時間,而資料的查找、搜集與閱讀,則是從更早的2022年就開始了。單就展品的內容屬性來說,如果把民國白話尺牘指南書籍到報刊上的尺牘廣告和代筆寫信的攝影圖像分開來看,其實它們大概難以被歸入到嚴肅的展品行列里,但當它們被打通、編織到一起,學術上的跨學科角度和視覺上的話語空間就形成了,使尺牘書籍和作為其“周邊文本”的視覺資源相互勾連、產生張力、形成對話便是本次展覽的特色。展覽更多承擔的是“手電筒”的功能,盡量為觀者提供多種“光源”,把民國白話尺牘指南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意義交由觀者自行解讀和想象,相較于文獻展特有的觀點性的輸出和說明,此次展覽則是把問題意識作為導覽線索,側重于采用依托于文獻、史料的發(fā)掘,通過再“組織”和“導讀”的方式,把民國白話尺牘指南和“周邊”材料聚合起來,為觀眾提供更為開放的漫游和感知環(huán)境。
本場展覽并非想利用近代書信文化批判當今各種以“效率”著稱的數字溝通媒介和普遍的人際交往觀念,也不愿以現代社會流行的懷舊主義情緒作為招徠,能夠稍微牽動觀眾的思緒,把人們的注意力從屏幕溝通界面前短暫拉回到一封信箋上,借由白話尺牘指南這類民國實用性工具類書及其“周邊文本”,體味過去時代“溝通彼此”之不易,以及彼時為達到“舒布其言”“辭若對面”的溝通境界而做出的努力,似乎足矣。
作者" 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M].湖南:岳麓書社,2002:77.
有關大學圖書館展覽在資料管理和操作層面的引導,筆者在實踐中曾參考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為協(xié)助 UCSB 圖書館整合的系列文獻資源:Exhibitions: Resources for Curators of Library Exhibitions—A guide to assist librarians, faculty, or students who are creating an exhibition in UCSB Library.
周婧景.文獻類展品展覽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184—186.
豐子愷.文圖對照兒童尺牘[M].盧正編.上海:大華書局,出版時間約1933—1934年,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館藏信息中僅包含“豐子愷插圖”“出版時間(1931—1937年)”兩條,注釋中其余版本信息為筆者考證后補充。復旦大學文科圖書館特藏中心亦獲準影印該書。相關展覽用圖均由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惠允復制與使用。
豐子愷.文圖對照兒童尺牘[M].盧正編.上海:大華書局,出版時間不詳(約1933—1934 年):11—12.
豐子愷.文圖對照兒童尺牘[M].盧正編.上海:大華書局,出版時間不詳(約1933—1934 年):13—14.
豐子愷.文圖對照兒童尺牘[M].盧正編.上海:大華書局,出版時間不詳(約1933—1934 年):19—20.
豐子愷.文圖對照兒童尺牘[M].盧正編.上海:大華書局,出版時間不詳(約1933—1934 年):1—32.
萬益君.超越書信知識:民國兒童白話尺牘指南研究//近現代大眾讀物的編寫、出版和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復旦大學歷史系編.北京:中華書局,2024:206—224.
陶秋英.現代女子書信·編輯大意[M].上海:世界書局,1941:2.
報偵.記陶秋英之女士問題[J].小日報(上海),1928:5—8(3).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16.
展覽尺牘指南廣告掃描版均由上海圖書館提供。另有攝影、漫畫圖片等,分別由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復旦大學文科圖書館特藏中心、杜克大學魯賓斯坦圖書館(David M. Rubenstein Rare Book amp; Manuscript Library, Duke University)、費城美術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艾克斯—馬賽大學的“虛擬上?!本€上數據庫(Virtual Shanghai Project, Institut de Recherches Asiatiques, Aix—Marseille—Universioty—CNRS)惠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