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 年1 月4 日, 北京下起了雪,天很冷,路上行人匆匆。一輛馬車緩緩?fù)T诒本┐髮W門口,從馬車上走下來一個戴著眼鏡、穿著長衫、身形消瘦的人。他是蔡元培,新上任的國立北京大學校長。
按照慣例,十幾個校役側(cè)立兩旁,齊刷刷向他鞠躬致敬。突然, 他扭過身來,將腰深深彎下,給校役們鞠了一躬。校役們呆住了,這是以往從來沒有過的待遇。那時候,北京大學校長可是內(nèi)閣大臣,而且蔡元培是當過中華民國教育總長、敢和當時的大總統(tǒng)袁世凱叫板決裂的書生,是那個時代地位最高的讀書人??稍谒劾铮瞬]有高低貴賤之分。不管是政府高官,還是平民百姓,在人格上是獨立平等的。
1917 年1 月9 日, 蔡元培在就職典禮上發(fā)表演說:“ 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shù)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這個演說直接為大學教育定了基調(diào)。
在此之前,來北大求學的多為官僚紈绔子弟,他們只為混張文憑, 畢業(yè)之后,靠文憑升官發(fā)財。以至于,當時的北大被稱為“官僚養(yǎng)成所”,蔡元培一來就要與這樣的北大決裂。
時間回撥幾個月,蔡元培還沒到北京大學赴任,就跑去拜訪一位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叫陳獨秀,蔡元培知道他有晚睡遲起的習慣,就坐在門口等??申惇毿愀揪筒幌肴ケ贝蠼虝?,只想回上海繼續(xù)辦《新青年》。蔡元培就說:“你可以把《新青年》雜志辦到北大校園啊。”還對陳獨秀說:“你可以來當文科學長?!?/p>
1917 年, 梁漱溟24 歲,發(fā)表過幾篇論文。聽說蔡先生在北大當校長,就把論文寄給蔡先生,希望自己能夠到北大讀書。蔡元培約他到校長室:“你的才華可以到北大當老師?!绷菏檎f:“可是我只有初中學歷。”
“你可以來的,就當學術(shù)探討交流好了?!本瓦@樣,梁漱溟到北大任教,成為一代大師。
還有哲學家、性學家張競生,把性當成一門學問研究, 被時人大罵傷風敗俗。到了蔡元培這里,就一句話:“張先生的研究蠻好的,他可以來北大教哲學?!?/p>
在蔡元培眼里,學歷不重要,背景不重要,只要你是有學問的讀書人,有修為,講道德,有治學決心,他就敢破格任用。
當然,蔡元培不只是挖掘了幾個“異類”老師,而是通過這些老師,帶起了一股學術(shù)風氣。
當年的北大,既有陳獨秀這樣激進青年人辦的《新青年》,也有以國學大師黃侃為首的守舊派辦的雜志《國故》。陳獨秀大談民主、自由、解放,黃侃等人向往魏晉風流,大談魏晉玄學。
胡適推廣白話文,黃侃就對著干。一次在課堂上,黃先生舉例:“如果胡適太太死了,其家人電報一定是:‘你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啊?!@需要用十個字,而文言文只需要四個字:‘妻喪速歸?!?/p>
胡適回擊道:“前幾天,行政院邀請我做秘書,我拒絕了。如果用文言文肯定是:‘才學疏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昧耸€字,如果用白話文只需要五個字:‘不干了,謝謝?!?/p>
國學大師辜鴻銘是一位精通多國語言的怪咖。都民國了,他還穿著馬褂,留著辮子,像個前清遺老。
許多學生不理解,說蔡先生不該把這樣的老古董帶進北大。蔡元培回復(fù):“我希望你們學辜先生的英文,并不是讓你們學他的復(fù)辟?!?/p>
魯迅性格孤傲,北洋政府把他從北大裁了,他的生活變得非常窘迫。當時,蔡元培倡導(dǎo)“潛心研究與冷眼觀察”, 而魯迅倡導(dǎo)自由主義, 兩個人觀點大相徑庭。魯迅曾點名批評蔡元培,而蔡元培并不生氣。1927 年,當魯迅生活極為窘迫時,蔡元培聘任他做大學院特約著作員, 每月不用上班, 給300 塊大洋。他不忍心看讀書人受苦。
陳獨秀稱贊蔡先生:“這樣容納異己的雅量,尊重學術(shù)自由思想的卓見,在習于專制、好同惡異的東方人中實所罕有?!边@就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1919 年5 月, 愛國學生上街游行,火燒趙家樓。北洋政府抓了30 多個學生,其中北大的學生占一大半。蔡元培反復(fù)和政府據(jù)理力爭,甚至放了狠話:“要治罪,治我一個人好了?!?/p>
當學生被營救,蔡元培立即向北洋政府提出辭職。北京各個高??嗔舨滔壬?,以北大全校師生名義,呈請政府挽留,并罷課后援:“蔡先生如一日不回,我們就一日不開課。蔡先生不留任,北大全體教職員一起辭職。”
他還開風氣之先。一次,一個叫王昆侖的北大學生問蔡校長:“我姐姐想讀北大,北大招不招女學生?”
女孩上大學,這在當時的社會可是離經(jīng)叛道的事,甚至還會影響一個學校的聲譽。而蔡元培卻微笑著反問了一句:“她敢不敢來?只要她敢來,我就敢收?!?/p>
就這樣,王昆侖的姐姐王蘭就成了中國第一位女大學生。
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前,北大就有招收旁聽生的制度,蔡先生來后,旁聽制度更加開放。他說:“每個人都有求知的權(quán)利,大學應(yīng)該是對外開放的?!?/p>
這些旁聽生里有大作家丁玲、茅盾、沈從文、瞿秋白,靠著旁聽,許多學生成為一代大家。可以說,那時候全天下的讀書人,都是蔡元培的學生。
1922 年,蔡元培以北大校長身份去美國考察。當時,學生們?nèi)ゴa頭上接蔡先生,見蔡先生一個人,仍然是一介寒儒,不由得鼻子一酸,落下淚來?!安滔壬廊皇菚旧?,身上依然沒有一點兒架子,也沒有隨從人員,那么大年紀了,看上去還像一個老留學生,一個人住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小旅館里?!?/p>
蔡元培曾任國民政府委員、司法部長、教育總長、北大校長等職,可謂位高權(quán)重,但到了暮年,卻連一處住宅也沒有,學生們看著寒心。于是,1936 年, 當年他幫助過的100 多名北大學生,決定合贈一所住房給蔡先生??蛇€沒等住進去,抗戰(zhàn)爆發(fā),蔡元培移居香港。
1940 年3 月2 日, 蔡元培早起時,摔了一跤,三天后在香港去世了。他一生都在資助別人,自己卻連棺木都買不起,最后由商務(wù)印書館的同仁幫忙眾籌。
蔡先生去世后,舉國哀悼,香港市民數(shù)千人公祭。
蔣夢麟先生說蔡先生:“大德垂后世,中國一完人?!?/p>
美國哲學家杜威說蔡先生:“以一個校長身份,能領(lǐng)導(dǎo)一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起到轉(zhuǎn)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個人?!?/p>
蔡先生當過高官,做過校長,可一生自始至終都是個清白的讀書人。
(旭日摘自《在裂縫中尋找微光》,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本刊有刪節(jié),朱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