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毫無用處。當人們的目標是靈魂的時候,物品便沒有任何用處。
——[法國]羅貝爾·潘熱《某人》,李建新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24年3月,第19頁
讓孩子成為愛上學的兒童可能并非易事?;蛟S是受夠了幼兒園里的吵鬧,期待與更多新同伴玩耍吧,我的兩個孩子從上學第一天起就把學校當成了游樂園,每到上學日,他們連早飯都吃得很潦草,心神不寧地鬧著讓我們帶出門上學,其實,北京方莊芳城園藝術(shù)小學離我們住的那座26層的高樓不足百米。踏進這所學校的時候,兒子們六歲半不到。
我就讀的第一所學校,離家也僅百米之遙。1970年3月1日,已經(jīng)八歲的我才邁進學校的大門,比兒子們大了一歲半。
一個微風和煦之夜,為保持體力和身形,我裝扮成熱愛生活的人,頂著寒風在小區(qū)里走形式,假裝散步。路過一排靜靜地等待深夜再次被翻檢的垃圾桶,我忽然問妻,為什么我上學是八歲,而不是一般人的七歲。四只垃圾桶好像聽見了,只是不吭氣,它們真能裝,只有味道,不出聲響。我再次問妻,按說七歲就可以上學了,為什么我所有的履歷表上,填的都是“1970年3月,進入內(nèi)蒙古磴口縣三完小讀小學”?妻說,就是這個時間,1970年3月,我剛滿七歲兩個月,你在一班,我在三班,這有什么,八歲就八歲,八歲又不犯法。于是,我們就跨過了八歲這個陳腐而無解的話題,走過一個個被忍冬裝飾的大窗。所有大窗戶早已得到窗簾的巧妙遮擋,那些滯銷已久的布匹,從不同的機器里被紡織、印染、剪裁、縫制出來,獲得了被懸掛在室內(nèi)的資格,呼吸著定制裝修的不同味道,此時正聆聽著房內(nèi)主人們的行走響動和言語聲音,它們早已忘記了自己的地域來源、纖維組織結(jié)構(gòu),以及應固守的底色,它們做了偷聽者,時而開心,時而委屈,抑或無可奈何,就像我八歲上小學,帶著幾分歡喜與僥幸,同樣被自己腦部溝回接受,留待記憶劐取一切。
去他的那些不準確、不可靠吧,八歲就八歲。既然花色不同,訴說或被訴說就不必刻意。能被記下來的,若不為吸引人,便抗拒故弄玄虛,每一次發(fā)生,均將擁有一次閃失或偏移,讓原本的意義靠邊。遲早有一天,捕撈到的吉光片羽,會將記憶鑄造為即將成形的蓄水池,等待河水涌入,不懼怕水分以任何形式蒸發(fā)。每年每月每天,接納新的進入,拒絕新的流失、新的脫離。離是脫的借口,脫是離的結(jié)果,記憶永不合上自己的嘴,吐納,呼吸,收放,等待時機,頭腦將過往筑為文字之堡,令心緒有所寄寓。
學校里盛滿不停與老師斗法的小伙伴,他們沒一個愿意安分守己。當我背著姥姥親手縫的書包,加入小小校園里一個個喧鬧的人群的時候,并沒有想到半個多世紀之后,所有的胡鬧、談笑、放肆,可以從我記憶的大牢里跳出來,在文字構(gòu)成的花園里復活。
復活,不管動詞還是名詞,都充滿悖論,只要復活,便意味著返回一部分生活,遮蔽另外一些場景,活著的今人訴說昨天或前天,消逝的一切,在日夜兼程地等待重新整合與拆分。此時我面對電腦,鼻孔仿佛仍能嗅到小伙伴們打鬧時散發(fā)的體味,耳邊回蕩起課間的各樣笑聲、喧嘩,一次叫罵勝過三次玩笑,一個句子會打倒經(jīng)年友情,往事一次次淪為順序的拆解,好在我無力還原所有的完整,就讓那些全靠邊吧。我發(fā)現(xiàn),還是英國作家A.S.拜厄特說得好:“很多壞作家是受自己不熟悉的環(huán)境的刺激提筆落紙的,比如休假、旅游、行走。”我不想受刺激,我只想復活記憶。
比如,彼時站在操場上的隊伍里,立正、稍息、解散,風呼嘯著扇在臉上,你一定不喜歡這種被支配的感覺,但坐在電腦前,頭腦里的一切被你支配,卻是你擅長的。無數(shù)個白晝與暗夜,一次次回望,那場景、時間、人物,所有的發(fā)生,即將導致的,均將過去的,一次次起承轉(zhuǎn)合,一次次免去思索中的刻意。記憶的殘垣或廢墟,在時間的流逝中一再得以延緩,坐在這里,往事的書包,一次次背起又放下,遠離現(xiàn)在,更名過去,讓來不及仔細篩選的一切,重新聚合、拆解、再聚合。能量不會戲弄靈感,回憶挽救結(jié)局,任何訴說的止損,阻滯結(jié)束,或帶來意想不到的亢奮。
只有靈魂之堡平地而起,心才可寄寓,肉身之旅,充斥著廢棄物、瑣碎,長滿脂肪。固然,八歲時我還沒有脂肪。1970年3月1日,我肥大的棉衣棉褲套在身上直晃蕩,腳上黑色條絨棉鞋不斷積攢著灰土,但邁出家門時,依然輕快、迅疾、自得,我慶幸自己終于上學了,不像在小兒書里無數(shù)次看到的,因家境過于窮困或受地主老財壓榨而不得不躲在教室外面覬覦教室里的小伙伴們。
我挎著姥姥手工縫制的粗布書包,顏色忘記了,不,是藍色的。布原本是白色,縫制之前,我被打發(fā)到百貨商店,買回一包深色粉末,打開,撒入鍋里煮染,布,于是變藍,她的手也變藍。想到我會與新伙伴在家屬院之外的地方聚首,就會興奮異常。我一路蹦著跳著行進,聽得見鉛筆盒在書包里的顛簸和吵鬧,鉛筆盒,雖不是鐵凝小說《哦,香雪》里那種讓主人公羨慕不已的、帶磁鐵的那種,但畢竟是金屬的,鉛筆、橡皮、尺子、轉(zhuǎn)筆刀,一路碰撞,聲響讓人興奮。興奮可抵消其余。天氣尚寒,我不戴帽,頭發(fā)蓬亂,臉蛋微紅,踏過坑洼不平的道路,時而可見莫名其妙的物件:一段不知從哪兒被刮過來的樹枝、一塊圓溜溜的小石頭、一張字跡模糊的報紙、兩三個玻璃碎片,腳上脆弱的鞋子,被虎視眈眈地盯著。
走完前面五十米不到的一段距離,穿過那個窄窄的、貼著巨大紅色對聯(lián)的通道,進入自己人生的第一所學校,那滿院子一磚到頂?shù)钠椒?,坐北朝南,門窗藍色,讓人踏實。北部聯(lián)排平房形制統(tǒng)一,辦公室、廣播室、教工宿舍、鍋爐房、水房、食堂等一應俱全,因地勢稍高,對南邊六排教室形成俯瞰之勢,坐鎮(zhèn)總覽著教學區(qū)。六排教室每排五個房間,容納五個班。學生每升一個年級換一次教室,釘在門框右上端的班級木牌不必移動。我被分到了一年級一班,從此就一直在一班?!耙弧保情_端、樣板、模范,給我比別的班更高級、出色、領(lǐng)先的錯覺,也因此,我對即將到來的校園生活更加充滿憧憬。
學校,歷來是孩子們爭取作為孩子權(quán)益的地方,在這里,大家玩耍、游戲、爭吵、打鬧,以自己的方式對抗家長、大人、老師,與各種約束、管理和監(jiān)督斗法,但又很難逃出管束。關(guān)懷、保護、寵愛,只是“大人”的一廂情愿,他們永遠俯視、瞭望、監(jiān)視、督查,將自己的所知、喜好、思考投射出去。未上學之前,我并非一無所知,家里的書本,外面的電影、廣播、報紙、墻壁上的畫,便開始了各種形式的教育。母親喜歡用蘸水筆寫藥方——雷米封、利福平、鏈霉素、維生素B2、維生素B3,派我到縣醫(yī)院開藥,我早早就認識了這些字。在她好些的時候,講《西游記》故事,為我和妹妹復活孫悟空大鬧天宮、師徒四人戰(zhàn)妖斗魔的場面,書里的字不認識,但發(fā)出的聲音和編織的畫面,早已嵌入腦海。父親則偶然拿出一片紙,在上面寫一串數(shù)字,列加減乘除算式,或以異常潦草的漢字,連綴出語句,考我們認識多少??缛胍荒昙壱话嗄巧人{色木門的時候,我不想承認自己是個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孩子。在教室里坐定,最初的忐忑消失之后,我開始渴望神奇的啟發(fā),富于趣味的冒險。
我一直以為自己的母親是語文老師,只是沒有給我上過課而已,結(jié)果,在珠算課上曾經(jīng)批評我“自大一點臭”的何老師,卻執(zhí)意說她替我母親教過數(shù)學。記憶的錯覺令我始料未及。母親額頭光潔,面色溫柔,步履沉穩(wěn),咳嗽不斷,疾病將她擋在課堂之外,以自己的小家為唯一營盤。彼時,她時而抬手攏起、撥開一縷縷碎發(fā),或伸展雙手,只見指甲飽滿、隆起、根部發(fā)白,呈新月形,手背上有不可避免的瑕疵,黑點、粉刺、淺斑、疤痕,每一絲變化都讓她出神,她手指并不特別纖細,在為我們示意書上那些筆畫繁多的漢字的寫法、耐心回應我們異想天開的奇妙疑問時,我經(jīng)常將之與父親的手指相比較。
住在充斥著教師的三完小家屬院,我對周圍的大人略知一二。他們上班時擁有與一臉嚴肅相匹配的教師本領(lǐng),下班后則光環(huán)盡褪,變得瑣碎平庸,挑水,劈柴,壘雞窩,與老婆拌嘴,諷刺他人無能,指使孩子撿煤核。只有我的母親不這樣,她守著自己的疾病,永遠在積攢自己的精神,以便與咳嗽、氣喘、痰液搏斗,她最缺乏好為人師的習氣,寧愿指出我每次撒謊時那些不攻自破的細節(jié),不愿教導我早睡早起、吃飯不吧嗒嘴、喝湯別出聲,她很難避免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寂寥。清醒像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弱項,偶爾以富于感性的面目,泄露母親骨子里的悲觀。她最能感染孩子的是自己的表情,一個甜美的微笑、一次偶然的翻臉,都讓我們久久難忘。與她教會我一個筆畫過多的漢字,或讓妹妹列對一個算式相比,她責備我撒謊時的嚴厲,才最讓我羞愧難當。小時候我最愛撒謊,最喜偏離正常的路,在歪徑、側(cè)路或斜道上,找尋暫時的刺激,等待僥幸過關(guān)。每逢此時,母親必會第一時間回敬我以持續(xù)的注視,以及不肯饒恕的冷漠。
與母親相反,在遙遠的1958年到1973年間,一直輾轉(zhuǎn)于不同中學教授生物和化學的父親,則兼具教師的威嚴與說教者的自信。我小學五年級時,他曾檢查過一次我的暑假作業(yè)。在這僅有的一次偷襲中,我數(shù)學演算的混亂,組詞造句的丟三落四,被他白皙而靈巧的手指逐個點出,三兩分鐘之后,我在畏懼、羞愧中流下可恥的眼淚,而他則以我在魯迅作品中剛剛讀到的那種“痛打落水狗”般的專業(yè),盯著我,一字一句地說:“哭管個屁用!”我從此明白,哭,這種淚水伴隨聲腔運動的行為武器,在男老師面前永遠不會奏效。我這個歷來吝于淚水的“狠人”,這次哭得顏面盡失。
愛好開出的花朵看似偶然,其實是老師栽種的必然果實。母親作為我人生的第一個老師,以《西游記》開啟我的想象力和表達力,唐僧、孫大圣、豬八戒、沙僧四人的感染感召,催化我對文字的敏感、好奇、癡迷,使我樂于轉(zhuǎn)述故事,咬文嚼字,濫用古語、諺語、成語、歇后語。語文老師手持我的作文,當堂朗讀,不吝夸贊,令我膨脹。親戚們調(diào)侃我是成語迷,半是打趣,半像欣賞,更煽動起我對語文的偏科。寫作文,別的孩子視為畏途,我則遨游其中,樂趣無窮。
而我兩個調(diào)皮的兒子,則被一個名字里帶“寅”字的可愛女老師帶向了對美術(shù)的偏好。這位老師胖乎乎,個子不高,虎頭虎腦,她在北京育英學校開辦兒童創(chuàng)意畫班,理念是:每個孩子都是創(chuàng)意大師,沒有學不會的,只有教不好的。兩個孩子本來從小一起玩大,喜歡躲在房間里涂涂畫畫,一沓使過的紙翻面,只要躺在他倆面前,上面就會長出小貓、小狗、熊貓、企鵝,以及老鼠搬家、三個小和尚、宮崎駿電影里的畫面、米老鼠唐老鴨,還會長出房子、汽車、高山、河流、火箭、大炮……兒子自從上了寅老師的繪畫班,便慣于天馬行空,讓奇思妙想轉(zhuǎn)變?yōu)楦婷畹木€條,復活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妖魔鬼怪的可笑笨拙,老大在這個班上迅速脫穎而出,作品被選中參加美術(shù)夏令營,八歲時隨寅老師遠赴深圳,參加畫展,對繪畫的愛扎下了根,最終決定了他后來的職業(yè)選擇。
而在我們上小學的那個年代,剛經(jīng)歷浩劫的老師們心有余悸,學校處于半放羊狀態(tài),沒有作業(yè)和考試。1973年12月12日,《北京日報》發(fā)表北京市中關(guān)村一小五年級學生黃帥來信和日記摘抄,配以長篇編者按語,12月28日,《人民日報》全文轉(zhuǎn)載。本來這位小學女生只是在自己日記里簡單批評了幾句班主任對學生的處罰方式,沒想到卻在全國中小學掀起一股破“師道尊嚴”“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的浪潮。黃帥,短發(fā)齊耳,衣裝樸素,紅領(lǐng)巾永不摘下,連名字都那么英姿颯爽,難免激起我們對北京,對北京學生的想象、羨慕、嫉妒,以致蠢蠢欲動,很想嘗試仿效。理由很簡單,連女孩子都可以,我為什么不可以?
1974年春季,剛跨入四年級門檻的我,珠算一竅不通,癡迷舞文弄墨,自信與自憐、高傲與謙卑矛盾地混雜著,激烈地沖撞著。一日體育課上,剛從師范畢業(yè)的年輕老師發(fā)飆,大聲責罵課上不停說話的小個子馮同學,無效后忍無可忍,終至揪著馮同學的耳朵,將他逐出隊列,罰站大半堂課。馮同學課后的哭泣激起大家的憤怒?!扒颇隳屈c出息!”“別給哥們兒丟臉了!”“為什么不找找老師評理!”大家一邊責備,一邊打抱不平。剛學過寫大字的我一時鬼迷心竅,提出干脆寫張大字報。白紙、墨汁、毛筆,唾手可得,說辭、推理、批判語,大家臨時湊。于是,就在四年級一班的教室里,趁放學后,由我執(zhí)筆,幾個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居然炮制出一張“大字報”。管不了詞與詞、字與字的搭配,學大人腔,裝豪邁,胡謅,空洞,枯燥,剃掉“死敵”,用了“頑敵”,不懂“殘渣”與“余孽”的區(qū)別,居然連“不共戴天”“誓死捍衛(wèi)”“言之鑿鑿”也敢用,這些詞匯像一個個稱手的幫兇,掩護著我們的自大,故作高深,涂抹事實。這張大字報實名出場后,校領(lǐng)導沒有批評,班主任也不表態(tài),當事人體育老師沉默,即使體育課上再次見到我們,他也未表露不悅。就這樣,詞語掩藏馬腳,喧囂保護出格,文字令柔軟堅硬,“反潮流”讓真?zhèn)芜吔缒:?。后來,在那個簡陋的操場上,我用余光瞥向年輕的體育老師,他的無辜、無奈、無助,被我撿拾到。彼時,我內(nèi)心向下一墜,像有灰塵,從樹上意外抖落。整個學校,唯有他接到了一張大字報,別的老師頗感意外,且為自己感到僥幸。
1975年7月,當我站在縣里唯一的照相館五層高架最高一層的正中間位置,穿白襯衫,戴著紅領(lǐng)巾,閃光燈在眼前閃過的時候,唯一閃現(xiàn)在腦海里的,居然還是那張“正確”得無人置評的“大字報”。
能夠記起的總是無法忘記,忘記的,則再也無法挽回。忘川不似馬里亞納海溝,深邃得不知有多深。記憶與感覺的回流,我們一輩子在拼命追溯,直到僥幸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記得1975年那個秋天,兇猛的風沙來得格外早,像是不愿我與小學一刀兩斷。之前于酷熱煎熬中,我已經(jīng)在離家相距不過半公里的中學校園那面長方形公告墻上,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名字。初中編班從64班開始,到71班結(jié)束,越過由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名組成的叢林,在幾近看不到盡頭的行列即將結(jié)束之處,我看到,自己被分至倒數(shù)第二個班級——70班,這讓我有些莫名沮喪。小學時我在一班,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打頭一直打到底,如今,我不得不陷于倒數(shù)第二的際遇。
不過這倒沒關(guān)系,我相信學校必有伯樂,盼著自己現(xiàn)有或潛在的能力及時被發(fā)現(xiàn)。班主任頭顱碩大,發(fā)型“三七開”,加之普通話標準,身形矯健,表情豐富,給人信賴感。物理課上,他以嫻熟的手勢、靈活的口才、準確的列圖,為我們演示過勢能的意義,有“勢”才有“能”,但我理解,“能”卻不一定導致“勢”。班主任最終選一位個頭高挑的女生擔任班長。該班長額頭平滑,潔白的牙齒易于外露,腦后兩只小辮兒永不變長,她只在需要的時候使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讓人聯(lián)想其家庭背景。誕生在一個子女眾多的大家庭里,她很可能是父母寶貴的偶然所得,卻毫無“嬌驕”二氣,見過世面的那種成熟、適中的活潑、時常顯現(xiàn)的沉著,讓大家迅速接納了她。
初中時我每個同伴都英俊、帥氣、蓬勃,再貧瘠的生活,也無法掩蓋荷爾蒙初發(fā)帶給我們的肉身實惠。大伙兒像是白日之神,作為男生,毛發(fā)粗硬,喉頭凸起,眼看著自己身邊的女生脖頸變白,行走搖曳,線條初現(xiàn),發(fā)出誘人信號。荷爾蒙如夜晚之魔,潛伏于難以發(fā)現(xiàn)的暗處,令我們躁動不安,“女——孩——”“姑——娘——”“女——人——”,這些字眼在男孩們的心目中永遠含義萬千。我后來想,那些親愛的女生,是否同樣會為男生們?nèi)諠u寬闊的臂膀而走神,控制不了自己的大腦,抑或,也會在夜深人靜之時,聯(lián)想起偶然嗅到的男性體味,渴望迎接刺激,探向更多的未知呢?愛、欲、情、思,男生女生彼此的神秘所導致的緊張,在初中時代已呈現(xiàn)劍拔弩張之態(tài),雙方都在渴盼沖破阻礙,獲得更多認知與啟蒙。
班主任的眼睛并不大,但目光深邃,洞若觀火,在他看來,青春期男女對彼此性別和身體的神秘感,最具危險性,自我探索的意識閘門一旦打開,便再也無法關(guān)閉,直至釀出事端,神秘感必須及時打破。敞開接觸,充分了解,打破神秘,相處方能得體。為此,班主任熱心組織班級各類活動,鼓勵男女生公開來往,相互幫助,消除彼此神秘感。當其他初中班學生視男女之為大防的時候,70班的男生女生課后經(jīng)常結(jié)伴出行,相互串門,一起聊天,來往自由,落落大方,使得之前的想象、好奇和猜測煙消云散。
女班長的家是我們男生女生共同的重要目的地。夏季,在她家陳設(shè)簡陋的客廳里,我見到了她那位讓我驚為天人的美麗姐姐——面龐姣好,優(yōu)雅嫻靜,雙腳天真地赤裸著,攝人心魄。她們在縣里電影院擔任放映員的雙親,不茍言笑,講一口好聽的普通話,而女班長只在某些公共場合特別需要的時候,才使用父母傳給自己的普通話,她在同學們面前從不顯現(xiàn)自己的特長。彼時,全國人民的居住空間都不大,我們男男女女一伙初中生,經(jīng)常不合時宜地突然出現(xiàn)在她家因人口眾多而本已非常狹窄的門廳里,不得不與她的兄弟姐妹及家長一起,面對面,腳挨腳,或坐,或站,擠在愈加擁擠的空間里,東拉西扯地分享著一些臨時湊合的話題,體會著不同家庭的不同常態(tài)與習慣。
其實,出力出汗的勞動,更能讓男生女生的接觸立體多樣。勞動也會使身體感受更直接、更持久、更具體。因黃河流經(jīng),我們所在的縣域頗得澆灌之實惠,也不得不承擔“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野性風險。排干渠,二黃河,三黃河,不同渠道的開挖,各類堤壩的維護,諸多浩大工程,對時間和人力的訴求帶有全民性,即使初中生群體,均無法推脫。挖渠,筑壩,清淤,多次將我們初中生趕入一個個勞動現(xiàn)場。雙手、雙腿、雙肩作為最牢靠的勞動器官,鐵鍬、扁擔、籮筐作為最主要的勞動工具,被反復調(diào)動使用。實惠的大柳條籮筐,單肩挑,非初中生所能承受,雙人抬,成為主要運土形式。偉大的荷爾蒙,盲目且一視同仁,驅(qū)使著蓬勃的負極,不顧一切地靠近昂揚的正極,反之亦然。陽與陰,乾與坤,自覺向彼此靠近。班上李麗姑為家境頗佳的冰美人,行走風擺垂柳,言談吐氣如蘭,她偶然與一男生共抬一只巨大的柳條筐子,近五十米的直線路途,抬起,倒空,返回,盛滿,抬走,再倒空,數(shù)百次往返,男生樂此不疲,享受著與麗姑一起勞動的美好。這種“偶然”,實為男生瞅準機會,利用麗姑的天真,在對方渾然不覺中,刻意達成的。一個上午,加一個下午,再加另一個上午,男生近距離親炙冰美人風姿,嗅著她身上的美好氣息,看著她柔軟的腰肢,一切的一切,都令他無法自拔。直到男生被指派去挖土,才被迫與麗姑分離。單相思也是相思,沒有結(jié)局或許是最佳結(jié)局。畢業(yè)十數(shù)年后,同學們調(diào)侃該有心的男生,冰美人才恍然有所悟。
收割小麥,為我們初中學農(nóng)過程中的另外一種勞役。北方高原的7月中旬,烈日當空,酷熱難耐,我們身穿汗衫、長褲、膠鞋,經(jīng)一個多小時塵土飛揚的顛簸,被大卡車拉到待收的麥地旁,像一車車蘿卜被卸下來。割麥子不像想象的那樣簡單,眼前密密麻麻的金黃色,一眼望不到頭,與天地相接,沉默而嚴酷。等到手持鐮刀下到麥田里,我們才意識到,這些麥子太難對付。只需幾分鐘,便能感覺到自己不中用,腰,彎不下去,也最好別直起來,直起來,就再不想彎下去了。每揮一次鐮,都像是手負千鈞,割一鐮麥,如同切除一塊帶筋贅肉。麥田里,每一步行走都比上一步更難,勞作需持續(xù)俯身低頭,血液行往頭部、雙臂和小腿,抬頭,眩暈不斷,抬眼,火星四濺,體力的損耗與折磨,完全抵消了勞動帶來的光榮感,讓廣播宣傳蒼白無力。
開工前即對飯食展開了想象,好在實際離想象相距不遠,清湯寡水的大鍋飯比小學時吃的“憶苦思甜飯”居然好了不少,盡管一鍋里只浮動著幾片綠菜,但是,鐵鍋、井水、柴火、胡麻油、新小麥搟成的面條、不為我們所知的烹調(diào)方法,讓一鍋鍋湯面,頗受好評。我們蹲坐在村子的場院上臨時架起的幾個大灶旁,享受著一只只粗鐵大鍋飄出的撲鼻香氣,沉甸甸的??诖笸胪性谑稚希鏃l、菜葉、油花兒,幾天中我們還吃到過窩頭、二米飯,一日兩餐(對了,早上無餐),賄賂了大家的疲憊、勞累,我們像是得到賞賜的幸運兒,將手中的碗視為寶盒,只盼著面條和湯水不要消失得太快。笑聲交談聲,壓不倒貪婪的吸食聲。次日中午,當我碗里的面條即將見底的時候,蹲在我旁邊那位曾與冰美人抬柳條籮筐的男生用胳膊肘捅捅我。我抬起頭來,目光直接投到對面墻根下一條與地相接的巨大縫隙上——坐在墻根的一位面目模糊的傻大姐披頭散發(fā),粗布深色褲子襠部完全裂開,裸露于天光之下。她右手上的空碗歪著,左手拿一枯枝盲目地來回劃拉,老天,那條天真的縫隙,因缺乏皮膚光彩的美化,像頑皮的笑靨,粗暴地公開了一次生理炸裂,與后來生理學課本上的圖案形成潦草滑稽的對照。
午飯結(jié)束意味著更加嚴酷的午后收割即將來臨,如果說在麥收的前兩天,課本對貧下中農(nóng)的贊揚、報紙對勞動光榮的說教,尚能維持割麥的好奇與興奮,三天之后,宣傳的光彩完全褪去,下地割麥,不再是勞作,倒像苦役,大家盼著趕快收工,貧下中農(nóng)們看著我們潦草的選擇性收割,心疼,嘆息,無奈。我們這些正長身體的吃貨,活干得怎么樣不說,丟在地里的麥穗倒是不少。割倒、碼齊、捆緊、垛牢,需要體力、耐心、技巧,不練難會。即使站姿和行進方式不對,也會“拉胯”,一些未戴草帽的男生女生,則直接中暑暈倒在地。大家最向往的,是晚上收工后能完全躺下,放平自己。躺,令我們想象力飛升。你想,假使不需舉起鐮刀,不必講究邁步方式、捆扎麥垛技巧,更不會因揮鐮而割到腿,或?qū)е隆袄琛保幢闶锹勚晃葑拥哪_汗、屁、口臭,也勝過烈日當空之下的勞作。大家都渴望夕陽,只有太陽落山,才能讓揮汗勞作終止。飯后的黃昏里,大家要么追逐打鬧,要么完全躺倒,為自己終于能徹底休息感到慶幸,那時,大家還不會講“段子”,維持共有秩序和心愿的,是疲勞,是對陰雨天的徒然期待??上覀兏铥溩拥哪且恢芨揪蜎]有出現(xiàn)過陰天或雨天。雨天是麥收的劫難,被大雨淋過的麥子磨面蒸食,色黑,粘牙,無味,甚至不如玉米面做成的食物。
“對我來說,淡忘生活過程是門藝術(shù)?!迸c我同年出生的西班牙作家曼努埃爾·比拉斯在其《奧德薩》里如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像是自己命運累贅的遺忘者,多數(shù)情況下沿著不知名的道路蛇行,不知什么地方會有什么樣的事情等著。頭腦里積累得越多,負擔便越重,越是會逼迫自己將記憶拱手出讓。世上的每個角落,都蹲伏著觀念的蜥蜴、感覺的虎豹。在時間的捕獲器里,我們身上的一切在劫難逃,頭腦一旦被贅物塞滿,須像等待淤泥被清除那樣待以時日。我們鍛造的不過是種種假象,落實于自己頭上的,有對未來的盲目期許,以及對當下的惦記。寫作終究如一場惦記。對過去的回望、對當下的描摹,為的是避免遺忘。徹底的遺忘是死亡。在我少時接受的教育中,疾病、饑饉、災難、戰(zhàn)爭最可能造成死亡,最應該主動防御。少年時代,戰(zhàn)爭經(jīng)常被談起,全民都在防范。電影和小說激起對戰(zhàn)爭的想象,被小學時代同齡人改編為對抗性游戲——打仗。所有人分為兩撥,一方敵,一方我,各自撤至有遮擋的地方,領(lǐng)頭的高深莫測,在一張紙上指指點點,像是分析局勢判斷結(jié)果,隨后身先士卒,喊著電影上學來的詞兒,引導士兵往前沖。有時雙方玩得過于投入,難免受傷掛彩,被送至醫(yī)院或?qū)е码p方家長紅臉。
有次觀看京劇電影《奇襲白虎團》,我突然發(fā)現(xiàn),劇中不時出現(xiàn)貼著“米”字紙條的門窗,與我們身邊所見完全一樣。上小學之前,全城的玻璃窗即已被一絲不茍的“米”字紙條貼得格外醒目,到處仿佛在提醒大家,蘇修隨時會入侵。戰(zhàn)爭和空襲一個都沒有等到,“米”字裝飾卻長久留于門窗。我們趕上了一個全民皆兵的時代。軍人最偉大,當兵最光榮,人人穿軍裝,行行都學軍?!氨薄败姟薄安筷牎薄氨鴪F”才是最榮耀的字眼。小學時,我們一律入“紅小兵”,初中一律轉(zhuǎn)為“紅衛(wèi)兵”,兩種“兵”,都佩戴紅袖章,讓我感到沮喪的是家里沒有任何一個人與部隊有關(guān),無法搞到軍衣、軍褲、軍帽、軍鞋,唯一讓我自豪的是在發(fā)電廠工作的三姑每個季度送我的高靿絕緣膠鞋,淺綠色,系帶兒,彈性好,可冒充軍鞋,滿足虛榮心。
學軍的項目,除了聽老紅軍講戰(zhàn)爭年代故事,還有拉練。拉練講究鍛煉性、實戰(zhàn)性、應用性,初中階段最常見,往往是行前一兩天才通知,要求備行軍包,綁裹腿,帶干糧和水壺。疊出一個四四方方的行軍包,最為難每個學生和家長。于是,挑燈夜戰(zhàn)縫制者有之,反復練習難以成功者有之,不少人急得哭過鼻子,或疊得歪七扭八拎不起來,或因過于龐大,背得吃力。拉練的重心似乎在背包之一“疊”,為追求合格的形狀、體積、重量,大家交流經(jīng)驗、互通有無,大多順利闖關(guān)。后來,我的二兒子就讀航校,軍事化管理,為應付檢查,購買一套疊得四角方正的被褥,專門供鋪位擺放,睡覺時則拿出壁櫥里藏著的被褥。這種形式主義早已有之,謬種不絕。綁裹腿也需反復練習,打得歪七扭八者,不在少數(shù)。干糧則無非是饅頭、烙餅、窩頭,個別部隊子弟會帶軍用罐頭,深綠色,金屬包裝,未印任何圖案字符,最受眾人羨慕。綠色軍用水壺同樣考驗家境,該項重要指標,不少人無法達成,于是,輾轉(zhuǎn)借用者有之,帶油瓶、酒精瓶、醬油瓶、酒瓶、醋瓶者有之。
拉練,簡單點兒說,就是排隊,舉旗,一路唱著歌,徒步從學校走到一處有土包、叢林、枯水渠的野外。到達后,一般有整裝列隊、攻占“高地”、“捉拿特務”等項目,但不專門安排時間吃飯。帶干糧,意味著吃飯為捎帶。我對舉隊伍前面那桿紅旗有執(zhí)念,多次要求擔任旗手。但顯然,比我積極的還有好幾位,班主任并不每次都勸別的同學把這么一個好機會讓給我。其實,舉旗很苦,臂力、腿力、眼力都要幫忙才行。出風頭與吃苦頭,恰好成正比。而且,考慮路途遠近,事先要弄清楚,體力能否支撐一路。舉旗再風光,也最好能有個同樣愛出風頭,體力又足夠好的人與自己輪換——不少人吃過沒有“備胎”的苦頭。
拉練行進過程中,拉歌、喊口號為減輕疲勞之大法,經(jīng)常與我們班跟隊拉練的,是位姓趙的教官。該教官體格健壯,聲音洪亮,粗獷冷峻,精力充沛,一路領(lǐng)唱語錄歌,不時發(fā)起拉歌。如果他高喊“提高警惕,保衛(wèi)祖國”,我們就得回“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如果他喝問“累不累”,我們回答“為人民服務”;他問“苦不苦”,我們便齊聲回答“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抵達目的地后,趙教官先一通“立正、稍息、向右看齊”,檢查背包、綁腿。然后分出幾個隊列,一隊向某個山包沖鋒;一隊背背包趴在地上,憑借胳膊肘和膝蓋匍匐前進;一隊下到枯水渠練習觀察和伏擊,有時也將此隊人員分出兩撥,互相“捉特務”。趙教官對人很嚴苛。有一次,我那位“抬籮筐”朋友在隊列中不知什么原因笑出了聲,被趙教官拉出來,責罵一通,往屁股上狠狠踢了一腳。
后來,拉練突然取消,大家頗意外,感覺學校生活缺了點什么。好在,神通廣大的班主任胡老師為我們找了個業(yè)余學軍基地,位于三盛公黃河水利樞紐和黃河大鐵橋之間的黃河腳下,不用扛旗、排隊、背背包、打綁腿、帶干糧,騎自行車去就行。胡老師說,那里的白連長,是他多年前的一個學生。
后來,大家終于盼到了騎行前往學軍基地的那一天。班主任選了八九個同學,一大早,由他自己帶領(lǐng)著,由校門口出發(fā),騎自行車,向東,右拐,沿東風大街,往南,往南,一直往南,經(jīng)過黃河腳下大片大片的蘆葦蕩,再往南。一處平坦的洼地里,突然出現(xiàn)一個院落,里面有高高的瞭望臺,上面有持槍士兵站崗,位于兩排紅磚紅瓦的營房之間的,是磚壘的乒乓球臺、單雙杠、跳箱、沙坑和沙袋。白連長遠遠迎出來。白連長不愧姓白,白白胖胖,伸出大白手緊握胡老師的手,歡迎的話說了一大堆,然后直接把我們帶到這些體育器材面前,叫來一位戰(zhàn)士陪胡老師打乒乓球,自己則親自指揮大家上單雙杠、跳遠、跳鞍馬和打沙袋,評點大家的體力和技巧。在這個小小的院落里,我們仿佛再度回到學校操場,而不是我們所期待的“練兵場”。我最怵上單雙杠,白連長的反復督促也沒有說動我走向那個位置,為此,他很失望。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工夫,大家都已大汗淋漓,白連長招呼我們到水龍頭下洗手洗臉,之后把我們帶進第一排營房正中間的大屋子里,那是會議室兼榮譽室。面對滿墻“紅心向黨,堅強衛(wèi)士”“鋼鐵長城,堅如磐石”等字樣的錦旗,白連長為我們講了三盛公黃河水利樞紐是怎么回事、黃河大鐵橋是如何修建的。墻上鏡框里有不少犧牲在不同時期軍人的黑白照片,其中一幅大家看著有點臉熟,胡老師說,這是白連長的父親,修建黃河大鐵橋時犧牲了,難怪,在烈士陵園里的一個墓碑上,同樣有這張照片。
后來,我們就聞到了一股撲鼻的飯菜香。白連長說,時間不早了,老師同學別嫌棄,就在我們這里對付一頓吧。話音剛落,一個戴圍裙的軍人端著一大盆燴菜推門進來,站在我旁邊的“抬籮筐”朋友首先發(fā)現(xiàn),進來的正是趙教官。
責任編輯:于文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