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錄音門”事件令人痛心,可以說,這是中國象棋這門國粹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集體性塌房。
象棋是一種古老的棋類游戲,大約有兩千年的歷史。兩千年來,中國象棋一直有著良好的形象,在民間也有數(shù)量龐大的愛好者。這一次“錄音門”事件對中國象棋的形象損害是巨大的,但中國象棋既然能延續(xù)兩千年,它的生命力一定是異常頑強的。在中國象棋界風清氣正之后,相信會有更多有天賦的選手投入到這項古老的運動之中。
象棋到底是誰發(fā)明的?很多人相信是韓信。象棋的棋盤的中間不是寫著“楚河漢界”嗎?這是韓信發(fā)明象棋說的一大證據(jù)。
傳說韓信被呂后囚禁,欲著兵法,卻被禁止,于是他改用紙筆,在棋盤上模擬戰(zhàn)爭,與獄卒對弈,這棋盤就以鴻溝為界。雖然有傳說稱象棋是韓信發(fā)明的,但歷史上并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這一點。象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類似這樣雙方對陣廝殺的游戲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
北宋晁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zhàn),驅(qū)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边@一下子將發(fā)明象棋的時間推到了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晁補之的說法也解決了人們一個很大的疑問:象棋為什么叫象棋。
當然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另有象棋起源于神農(nóng)氏、起源于舜、起源于周武王伐紂、起源于戰(zhàn)國等等種種說法,不一而足。亦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象棋起源于印度,實際上是國際象棋在中國發(fā)展變化的產(chǎn)物。
在中國,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三種器具組成。雙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稱之為“六博”,與圍棋合稱“博弈”。這就是博弈這個詞的由來。
六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進攻逼迫,而置對方于死地。春秋戰(zhàn)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shè)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征當時戰(zhàn)斗的一種游戲。至少在西漢之后,更可能在唐宋時期,有人改良了棋盤,將界河命名為楚河漢界,后人就附會為韓信發(fā)明了象棋。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唐代,象棋在中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已有“將、馬、車、卒”4個兵種,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后來又參照中國的圍棋,把64個方格變?yōu)?0個點。這種象戲被稱為“寶應象棋”。
象棋基本定型是在宋代。晁補之的“廣象棋”有棋子32個,與現(xiàn)代象棋棋子總數(shù)相同。唐代牛僧孺著《玄怪錄》中,岑順夢見墓中挖出的象棋,只有王、將(象)、軍師、輜車、天馬、六甲(步卒)6個兵種,可見當時還沒有炮。宋代以前象棋是沒有炮的,加炮以后,才完成了現(xiàn)代象棋的雛形。不過近代之前的象棋,炮這個棋子上的字,用的其實是石字旁的那個“砲”。所以也有人認為,砲這個棋子最開始出現(xiàn)的時候,指的其實就是投石機,而不是我們理解的火炮。除此之外,宋代象棋還增加了“士”和“象”,即在使用帶有九宮的棋盤基礎(chǔ)上,吸收和借鑒其他棋類的棋子種類,并將其中三個兵升級成一個士及兩個炮。
到了明代,可能為了下棋和記憶的方便,才將一方的“將”改為“帥”。明清時期,象棋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并涌現(xiàn)出了不少象棋名手和論述象棋的專著。明代象棋專著有《金鵬十八變》《夢入神機》《橘中秘》等,而由徐芝精選的《適情雅趣》是象棋古譜中最系統(tǒng)、完整、實用的一種。清代是象棋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名譜眾多。有關(guān)象棋著作有《梅花泉》《韜元機略》《心武殘篇》《竹香齋象戲譜》《百變象棋譜》等。象棋著名的四大排局“七星聚會、野馬操田、千里獨行、蚯蚓降龍”也都是在清代完成的。明清時期是中國象棋的大發(fā)展時期,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棋類之一,民間愛好象棋者已以萬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