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支撐。2024年12月29日,筆者有幸采訪到王尚博士。王尚博士現(xiàn)任華北科技學院的副教授,在光學領域的研究和教學方面頗有建樹。
王尚博士長期專注于先進光學儀器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投身該領域達十余年之久。他依靠以往的成熟經(jīng)驗,已拓展至紅外波超材料及邏輯門這兩大研究方向。
訪問中,王尚博士分享了一項近期的研究成果——基于全介質超表面的中紅外高性能雙范諾共振折射率和氣敏特性研究。
在中紅外光譜領域,高Q因子雙共振是極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向。超表面作為超材料的二維形式,相比傳統(tǒng)材料,它在操控電磁波上優(yōu)勢顯著,能通過精心設計表面微結構,精準調(diào)制入射電磁波的振幅、相位與極化,滿足多樣應用場景需求。因此,超表面在超透鏡、吸收器、傳感器等光學器件中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應用多依靠其與電磁波的共振作用實現(xiàn)功能。窄線寬、高Q 因子共振對提升光學器件性能極為關鍵。
過去,基于表面等離子體理論發(fā)展起來的SPR和LSPR等金屬傳感技術備受關注,但金、銀等金屬結構因歐姆損耗,能量轉換效率低、Q因子受限,影響傳感性能。而王尚博士和團隊基于介質材料研究的超表面,用位移電流代替?zhèn)鲗щ娏鳎档土藫p耗,實現(xiàn)了更高Q因子的共振,使Q因子成為微納米光學研究熱點。
通過王尚博士的分享,可以深刻領略到科學研究工作的高深精妙之處。與此同時,他還分享了將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yǎng)結合到一起的方法。
他說:“我始終秉持‘學中做,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適時引入科研案例。例如,在講解光學結構設計課程時,我會以曾經(jīng)研究的拼接屏邊框弱化結構及其實際應用裝置為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光學原理的實際運用。同時,結合當下正在開展的紅外波與集成技術研究,讓學生及時了解行業(yè)前沿技術動態(tài)以及面臨的技術難題。此外,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科研項目中去。不僅如此,我還會定期邀請行業(yè)內(nèi)的資深專家走進校園,舉辦學術講座或者對學生進行科研指導,讓學生全方位感受科研的魅力與挑戰(zhàn)。值得欣慰的是,學生們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他們在大學生物理競賽等賽事中屢獲佳績?!?/p>
在整個交流的過程中,王尚博士對學生們的殷切期望與高度贊譽、對教育事業(yè)的滿腔熱忱以及嚴謹認真的科研態(tài)度,一次次深深打動著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