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故人兩才女

        2025-02-17 00:00:00汪家明
        萬松浦 2025年1期

        “編舟記”是尚曉嵐2014年在《北京青年報·青閱讀》開設的一個不定期欄目,內(nèi)容是請出版業(yè)的編輯們講講做書的甘苦和書背后的故事。欄目名稱來自一部以辭書編輯為主人公的日本電影。記得有這個設想時,曉嵐有些激動,并要我作為“開欄”第一位受訪人。這專欄后來似乎并無影響,隨著曉嵐去世,沒人再提。我看過電影《編舟記》,兩代詞典編輯的工作和生活、時間和生命,都在悄無聲息的日常中消磨,其中卻隱含著深厚堅強的英雄魂魄。如今編輯工作早已沒那么神圣,但我仍希望在這個題目下做一些文章,也算是紀念編輯同行尚曉嵐吧。

        尚曉嵐

        曉嵐生于1972年,逝于2019年,年僅四十七歲。我自認是她的朋友,但她以莫名的病痛去世后,才知道她有多少至交密友,如她的同學小迪,同事曉春、凈植、知依,三聯(lián)書店的孟暉、曾誠、衛(wèi)純,還有汪暉、李陀這樣的忘年交……曉嵐離去一年,有次跟知依通電話,一說到曉嵐,她就突兀掛斷。我理解她,為自己輕易說到這個話題深感歉疚。小迪、知依和凈植的回憶文章都寫得感人,而且優(yōu)美(似乎不該用這個詞),自嘆弗如。

        轉眼六年過去了。一直未能放下,還是要寫寫她。

        和曉嵐認識最少二十年。眼見她從一個瓜子臉、鳳眼、小鼻子小嘴的軟甜姑娘,長成有大姐模樣端莊的職業(yè)女子。穿衣永不花哨,頭發(fā)也總簡約,最后干脆男孩發(fā)型??陀^上,我和她并無深交;但主觀上,雖然年齡比她大許多,愛好和趣味上卻非常接近。我敢說和她是真正的朋友,就是不見如見,沒有客套和虛情,平時也不放在心上,關鍵時兩肋插刀。正因為平時不放在心上,她的遽然去世才使我震驚。我又一次感受到褚鈺泉去世后的那種失落和不由自主的難受。

        我和曉嵐的交往,工作層面較多。在三聯(lián)書店和人民美術出版社時,我雖與她熟識,但主要是推廣部的同事與她聯(lián)系;在活字文化公司,她曾業(yè)余幫我們編書,直接見面多一些。二十年里,與我有關的一些書,都有她的支持,比如《小艾,爸爸特別特別地想你!》《凱恩斯傳》《中國繪本》《美術向導》《斯坦伯格的畫》《棔柿樓集》等;她主持的欄目,如“美書館”我也多有參與。當時活字的辦公場所比較小,我的辦公室有兩張桌子,就對曉嵐說,你來的時候就坐我對面吧,她說好。遺憾的是她忙,一次都沒坐過。

        個人層面的交往比較少。最早是她約杜麗做過一次我的專訪,見了幾次;后來我給她介紹過“對象”,在三聯(lián)書店附近的娃哈哈酒店吃飯??上б蛩荒茈x開北京(照顧父母)以及別的什么原因,未能成功。再就是2016年11月與她一起參加在沖繩舉辦的東亞出版人會議,前后一周。是我介紹她去的。辦簽證很費了周折。在日本參觀某古城時,我撿了塊城石,一直放在她的雙肩背包里,我都忘了?;貒蠼o我時她笑說,早知這樣就自己留下了。第二年11月初,呂敬人“書藝問道”四十年展在今日美術館,上午開展,下午論壇,我和曉嵐都參加。中午我們沒去會議提供的午餐,單獨在美術館附近一家飯館吃雞絲冷面。座位是搖椅,很不舒服。面很難吃,曉嵐只吃了幾口。兩個多小時主要是聊天。聊到她的生活和寫作,聊到一些共同的朋友。我發(fā)現(xiàn)她表面沉穩(wěn)通達,內(nèi)心卻抑郁,有點無可奈何之意。寫作是支持她人生的重要依據(jù)。

        這兩天回看了一下郵箱和微信,發(fā)現(xiàn)2018年是與她交往最多的——

        2月4日下午,參加“青閱讀”年度頒獎禮,是曉嵐邀請的,我和董秀玉老師是頒獎嘉賓。活動中,她忙著給大家倒茶、倒果汁,做的都是服務。知依主持。2月9日我與曉嵐通信:“活動很溫馨。那幾天我因吃止痛藥傷了胃,身體不舒,表現(xiàn)不好。”“???您為什么吃止痛藥???這可不行。止痛藥不能多吃的?,F(xiàn)在感覺怎樣???我都不知道該說什么,現(xiàn)在回想起來會覺得您那天不是很有精神,但當時完全沒察覺……不管怎么說都是慚愧。”“已經(jīng)好了!所有的事情都會過去的?!保ㄐδ槪班?,會過去的……我也不時這么想,不過不是生病的時候。”

        4月15日,在家整理范用先生存的信,發(fā)現(xiàn)其中有曉嵐1998年的信。我把原信照片發(fā)給她,并附言說:字寫得很秀氣,二十年了……她回:哎呀,時光倒流,真是感慨!原信是這樣寫的:

        范先生:

        您好!

        本想寫信告訴您,文章已經(jīng)發(fā)了,刊在第幾版,想不到您已先看見了。但報紙還是應當寄給您。從今年起,每周日的第十一版都是“書坊”這個讀書專版,“表面文章”這個有關裝幀的欄目每雙周刊出一次。1月1日,第一期,能夠“從您做起”,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謝謝您的幫助。

        用您送的信紙給您寫信,真是不好意思,但我沒有更好的信紙了。這些小畫讓我想起中學時代,那時我迷戀豐子愷,您這沓信紙里幾乎每一張畫,我都仔細地描畫過……

        尚曉嵐

        1998年1月7日

        寫這封信時,曉嵐二十六歲。她的文章題目是《減法的藝術》。據(jù)我所知,這是第一篇評論范用書籍設計的文童。范先生剪貼保存了。2007年,出版《葉雨書衣》時,范先生特地把文童剪報交給我,讓我收在書的附錄里,署名“曉嵐”。

        這封信里還有一個信息,就是曉嵐從中學時就喜歡繪畫,甚至仔細描畫過豐子愷的畫作。她多年來一直做有關書籍設計的專欄,原來是有淵源的。全國報紙媒體里,關于書籍設計的專欄,做得好、做得久的,北青報尚曉嵐是無可爭辯的第一把交椅。同時我也明白,我在工作里能夠得到她那么多的支持,共同的愛好也是一個原因。

        6月14日,曉嵐來信:“附件中是明天的版樣,有《小艾》的圖文消息。我還是老樣子,每周按部就班地編稿做版,周末回家給父母做飯,這種節(jié)奏確實會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文章也在寫,其實是舊文改出來的,給了《讀書》兩篇,還沒有消息……對了,新版《小艾》收到了。竟然是閃送遞的,太隆重了。忘了和您說過沒有,現(xiàn)在我的版上需要編個名字,有時候就用小艾。這也是我好多年前用過的筆名。最早是蕭艾,從魯迅詩里來的,后來發(fā)現(xiàn)臺灣還是香港有個作家叫蕭艾,我就改成了小艾?!?/p>

        香港沈培金先生送我一本自印本(只印了十二本)——《小艾》作者丁午未發(fā)表的畫作《未遲的畫》,曉嵐看后喜歡,我介紹他們認識,在“美書館”發(fā)了整版。沈先生也送她一本作紀念,曉嵐很得意。

        8月14日,讀了曉嵐的劇本《中書令司馬遷》,我給她寫了一封信,她回信說:“謝謝您的認可,那我踏實一點。因為反復改,說真的我自己現(xiàn)在看已經(jīng)沒什么感覺了。您說得很對,不算之前推翻的沒寫完的幾稿,在初步成稿之后,主要就是磨臺詞,這個最費勁了。我自己也還不是完全滿意,覺得春秋這個人物寫得也不好,還是有點呆。最后實在改不動了。這算是我第一個可以見人的舞臺劇本吧,特別感謝您的意見,對我來說指出寫得不好的部分,最為重要?!?/p>

        10月25日,曉嵐來信:“您去參加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了吧,從南京回來了嗎?看到消息說,您有一個演講,如果您有講稿,可否發(fā)我看看?”我把稿子發(fā)去,10月30日,曉嵐又來信:“九展上那篇演講,我能不能節(jié)選發(fā)一下?初步的想法是,去掉第一部分的個人經(jīng)歷,以‘從編輯看設計’為欄目,連發(fā)三期,這樣字數(shù)上比較好安排。”

        11月22日上午,曉嵐來信“斯坦伯格,也打算11月能做出一期,估計文字會參考您的前言,我再想想。”晚間,曉嵐又來信:“這是明天的版。斯坦伯格這篇參考您的文章,草草完成。最近有點精力不濟,文章不夠好?!?/p>

        斯坦伯格發(fā)表于11月23日美書館專欄,也就是說,整個11月連著四期都有與我相關的稿件。此時離曉嵐去世只三個多月。“最近有點精力不濟,文章不夠好”——這句話現(xiàn)在看來是一個兆頭,可是當時我們完全沒在意。

        12月18日,曉嵐來信:“明年的報紙繼續(xù)受累看一下?我給您訂上。不過明年應該就沒有《青閱讀》了,減版把我們減掉了。另外是郵局發(fā)行,不再由小紅帽送報紙了。訂報卡快遞給您了,明天應該能到。得辛苦您去附近郵局自己訂一下。報卡連同我填好的單子一起交給郵局就行。我這邊訂,無論如何無法按照地址庫錄入,不敢下單。您附近的郵局應該會比較清楚地址錄入問題。您千萬別客氣,我就是對付不了郵局的地址庫?!?/p>

        ……以上是我和曉嵐2018年的交往大概。我想,我只是曉嵐聯(lián)系的出版編輯之一,她所聯(lián)系的編輯、作者真不知還有多少!以我?guī)资曜龀霭娴捏w會,得到媒體編輯記者的關心和幫助是一件莫大的幸事,因為他們既是你的知音,也是幫你尋找更多知音的關鍵。曉嵐在做本職工作時的眼光、技巧、智慧自不必說,更難得的是她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和傾心投入。我看出,不喜歡的稿子她是很少做的。她的個性,她的過人之處可能就在這一點?;叵肫鸷退煌芷婀治丛羞^絲毫芥蒂,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無聲無息經(jīng)過了,只是最后卻給了我一個霹靂。

        曉嵐是編輯,也是作家。重讀她的作品,驚奇發(fā)現(xiàn),作為一位有個性的作家,她實際上已經(jīng)完成了自我。小說集《太平鬼記》第一篇是《史官》,她最后的作品也是寫史官(司馬遷)——她對歷史的興趣貫穿始終;她最鐘愛的文學體裁是劇本,最終她完成并發(fā)表了《中書令司馬遷》(這部劇傾盡了曉嵐所有的精氣神兒,是一定能傳下去的杰作)。她在文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都圓滿了。作為有歷史感和人文性的作家,她的作品四卷本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劇作《中書令司馬遷》、短篇小說集《太平鬼記》、劇評集《散場了》、書評集《荒原狼的嚎叫》,署名尚思伽。

        拉斐爾、凡·高、普希金都是三十七歲去世,蕭紅三十一歲去世,曉嵐喜歡的契訶夫也在四十四歲就去世了,他們都已經(jīng)——完——成——了……

        這些其實都是牽強附會的想法。但這樣想,心會安頓一點。

        周毅

        周毅(1969-2019)

        與周毅相識于1999年11月20日,《出版廣角》在合肥召開21世紀出版論壇。

        一早到合肥,7:50,等上海一班車來。直到近9時才到。上海來人為上海人民(出版社)邵敏、《文匯報》周毅。到會場9時半,先見到李慶西。然后照合影,合影后開會。到二十九人。下午胡守文先發(fā)言,我接著發(fā)言。(引自我的日記)

        第二天會議結束,晚飯后有人送站,又與周毅同車。短短的接觸,她給我的印象是:秀麗文雅,爽朗直白,大會發(fā)言時臉色發(fā)紅,與人對話時眼睛直視對方,專注、真誠、深邃(寫到這里,我恍惚又感受到她的眼神),話語卻很執(zhí)拗,看問題角度不同凡響,難免突兀。當知道她是川妹子后,也就見怪不怪。她似乎對我和胡守文較多關注,會下意識主動交談。那時《老照片》名聲尚在,我也有點特立獨行,可能對了她的脾氣,從此成為朋友。

        2002年9月我出了一本小書《久違的情感》,寄給她,她什么也沒說,寫了一篇文章,署名“芳菲”,發(fā)在《文匯報》筆會副刊上(芳菲是她剛開始用的筆名,如今看來真如她的化身)。文章寫得漂亮,既是評論,又很散文。那時聯(lián)系,主要靠寫信:“寄來報紙,刊有關于你《久違的情感》的文章。編輯因為版面原因,做了一些刪節(jié),有些遺憾……還在等調(diào)令嗎?今天我們的版面上有一首小詩,抄兩句給你:土撥鼠的工作人類都得去做/還要學會長時間的等待……”信中所說調(diào)動,是我到三聯(lián)書店工作。她的文章是這樣說的:

        這本書拿在手里,就像抱住了一個瓜,把它身后的藤一牽,草窠子里,跑出一串瓜來:挪威古爾布蘭生的《童年與故鄉(xiāng)》,張允和的《張家舊事》,瑞典林西莉的《漢字王國》,謝宏軍的《鄉(xiāng)村診所》,孫犁的《耕堂劫后十種》,雜志書《唯美》和《成長》……當然,還有著名的、開啟過一代出版風潮的《老照片》系列。這些都是汪家明編的書??梢圆豢鋸埖卣f,90年代的中國出版界,若沒有這些書的存在,就會缺失一種特殊的美,一種安詳從容的韻味,一種對平凡人生的堅持。把這些書放在一起,誰不能看出一種明顯的個人風格,一種持之以恒的個人氣質(zhì)在后面起著作用呢?

        現(xiàn)在,輪到直接來讀以前藏在書后面的編書人汪家明自己的言語了。這本書,讓人走進了編書人汪家明自己的世界。

        我想起在一次出版研討會上見到汪家明的情景。那是次圓桌會議,有一個很大的主題,是關于入世與中國出版的。與會者的發(fā)言很熱烈,也很紛亂,輪到汪家明說話了,他坐在一個靠頂端的位置,略側過身子,對著光線有些黑昏昏的會議室,沉靜有力地說了幾句話,把大家都震了。原話不記得,大意是,不管入世還是不入世,我覺得我們這些編輯都不可能失業(yè),都是有事可做的,只要好好地把好的作品編輯出來,介紹給大家,就一定會找到讀者,找到市場。

        這些年汪家明陸陸續(xù)續(xù)寫下的文字,匯成了這本書。三十二個題目,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往事的回憶,第二部分是感想和思緒,第三部分是難忘的書與畫,第四部分是記憶中往事的虛擬化再現(xiàn)……幾乎都與往事有關??墒?,這不打緊,我想說往事并不只意味著題材,往事對汪家明來說,像一個精神的坐標系,像一眼可以汲取純凈力量的泉,即使是身邊發(fā)生的事,以對往事的態(tài)度對待,就讓作品獲得了一個恒久的靈魂和沉靜從容的氛圍。一切都經(jīng)過陶冶后,干凈地交到了讀者手里。

        這個人,在海邊城市青島出生長大,在廣闊的自然中體會了美,培養(yǎng)了對自然、對社會一種毫不遲疑、毫不妥協(xié)而富有靈性的態(tài)度,對一草一木都懷有含蓄明澈的熱情,有看上去柔弱、實則相當高傲、自信的生活原則。一輩子都葆有從托爾斯泰、普希金等作家處汲取人道力量的能力,誠實地對待人生和自己的感受。從小愛美術,也做過當作家的夢,寫小說,“文革”中當過搬運工,文工團做過事,大學畢業(yè)后當過兩年中學老師,再后來,就到了出版社。經(jīng)過釀酒般的功夫和光陰,他的理想、個性,通過他編的書,他領導的山東畫報出版社,爆發(fā)出來……

        這些文章,都耐讀。寫故鄉(xiāng),寫孩子,都醇厚瑩澈。我印象較深的篇什里,就有《曾為人師》。只千把字,卻把人心撞了一下。他講起在中學教書的經(jīng)歷,他在教學中碰到的狼狽和妥協(xié)。一天,體育課因下雨改為內(nèi)堂,秩序大亂。班長來叫他,讓他去管。他去了,體育老師怒氣沖天,并不搭理他,一味大聲訓斥學生。他站在那里,如同陪綁的犯人,直訓到下課鈴聲響過許久,體育老師才余怒未消,揚長而去。“此刻,教室靜得能聽到喘氣聲。似乎是,我該發(fā)火,該大怒,該痛心疾首……可我又想,我要說的,學生們一定都已清清楚楚,何必在體育老師之后再發(fā)一通威風呢?低頭沉思良久,我說:‘下課。’……學生們悄悄起身,從我身后,魚貫而出。我始終低著頭……”

        “我”跟著學生一起,大氣不敢出!接下去,作者引用韓愈《師說》中的話,中有“吾師道也”之語,讓我頓時覺得有了一種直觀明了的印象:就在他低著頭陪學生挨罵,低著頭說“下課”時,仿佛,“道”,已經(jīng)無聲地浸漫了他的身心……

        書為什么叫“久違的情感”呢?封底有交代——“是因為這類理想主義、追求道德自我完善和質(zhì)樸的生活觀,向往純藝術,講究意境、韻味和語言,追隨蕭紅、巴烏斯托夫斯基和孫犁的作品,已經(jīng)頗不時髦了。惟有作者本人,也許還有一些朋友,仍珍愛著它們?!?/p>

        這段話說得好,節(jié)制又高傲,同時又是對那些似乎散亂地開放在時空中的花朵的家族指認……

        這樣多地引用周毅的文字,不是為了宣揚我自己,而是感恩這知音之聲,也想留下這位敏銳善感的年輕編輯的一點神貌:除了文采,其中不也隱含著“節(jié)制又高傲”?其時她不過三十出頭,文章卻一派成手氣度。所以她后來能夠得到百歲楊絳、黃永玉的認可喜愛,是因為起點就在高臺之上,十多年磨煉之后,達到獨步的境界。

        后來她就頻頻向我約稿,很多文章都是在她的催促下寫就的,如關于汪曾祺、張潔、姜德明以及《遠去的(三月雪)》《邊疆夢》《失去的億萬個春天》《為連環(huán)畫的一生》《爾喬的畫與病》等等。寫張潔那篇原名《坐在樹下長椅上的張潔》,筆會公號刊布時卻改了名,她發(fā)信說:“《想念張潔》,題目我取的?!蔽一卦捀牡煤?,她說:“你不好意思說出來的話,我替你說了。希望她能看到這篇文童。”《邊疆夢》那篇講的是“中國邊疆探查叢書”,發(fā)表后周毅來信:“我當年為這套書采訪過馬大正先生,他也邀請過我去那趟西部旅行呢,呵呵,記得他笑呵呵的聲音?!边@些瑣碎的通話,看出作者和編者無間的神交,想來不免黯然。

        2016年7月1日筆會創(chuàng)刊七十周年,周毅約我寫一篇“我眼中的筆會”,過后又發(fā)來一信:“另外還想跟你說幾句體己話。想當年我剛到筆會,你是對我有期望的,現(xiàn)在呢,我也知道失望不少,不過大約也知道怎么處理自己的失望了。但是你對好文章的期望呢?還是有的吧。在哪里呢?也許就請你談談你心里的好文章是什么樣的。”我回信說:

        當然從命。不過我覺得談筆會,我是沒有資格的。筆會的作者名家如云……說到失望,倒確實沒有。這不是一個好文章的時代,而一些人眼里的好文章如董橋等等,不過是小趣味而已。包括周作人、張愛玲,捧得那么高,本來喜歡也生了逆反心理了。我還是喜歡楊絳。就憑你使楊絳百歲以后,把筆會當作她的心靈展示之所,就不負主編之名了。一張報紙,一個專欄,全看主編??芍骶幉皇巧裣桑瑹o法超越時代。即便有了好文章,年輕人不看,文人學者一心俗務,又能如何?獨善其身罷了。鈺泉兄在世時總說我那個專欄讀者反映很好,其實我是不信的。但還是寫,就是揣著這么一種算盤。

        她回信說:“你說的真好!就說這幾句平實的話?!@不是一個好文章的時代……獨善其身罷了’,說到我心里去了?!蔽掖稹拔易龀霭妫那楹湍阋粯?,總覺得范用先生對我是失望的。這樣的話能寫到文章里嗎?肯定不成?!彼f:“這樣的話適合我們坐下來喝一杯茶!”

        我寫的筆會七十年祝賀短文最后沒能上版。

        褚鈺泉兄去世,一開始就想到《文匯報》會有文章,我寫的文章發(fā)在北京《中華讀書報》上。周毅約陳四益先生寫了,這樣北京、上海都有文章發(fā)表。周毅告訴我:“褚老師和報社的關系最后不好,報社對不起他,這也是他心頭的一個結。據(jù)說他的遺囑里說不要通知單位。我聽了有些慘然。褚老師一生中有些慘烈的故事,只是現(xiàn)在沒有人來說。”慘烈的故事?當時沒追問周毅,以為反正還有機會。現(xiàn)在二位都已赴西,是沒處問了。而且,還有問的必要嗎?

        周毅生前出版了五本書:隨筆集《私心與天籟》《過去心》《風雨雪霧回故鄉(xiāng):印象與提問》《沿著無愁河到鳳凰》,新聞作品集《往前走,往后看》。前三本她送過我,第四本極為特別,是讀黃永玉未完成的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生發(fā)出的隨想札記,一本專著,是她一貫風格:既是評論,又很散文。此書是我所在的活字文化編發(fā),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她送我書,簽名寫“作業(yè)本一”“作業(yè)本二”,第三本則寫“一個記者的有限努力”,都極低調(diào)。書到的同時,收到她的微信:“我怎么覺得你會為我寫一篇書評的?!睅讉€月后,我寫了一篇短文,發(fā)在《中華讀書報》上。2017年1月12日晚,周毅來信:

        今天我偶然上網(wǎng)找自己的一篇文章,輸入“周毅”,在第一頁上出來的十來個條目中,竟然看到您寫我的書評。驚奇得叫起來。同事聽聞,來問何事,我說汪老師寫了一篇我的文章!他們說:“你竟然不知道!我們都知道了!那天是陸灝翻報紙,在那里朗誦呢!我們以為你早知道?!笔婷鬟€說你這么拍馬屁人家又不知道。你看,這么古味,才能成為佳話。

        我沒預先告知,是因我對那篇文章不滿意,只一千三百多字,可是鬼使神差拿出去發(fā)表了。我一直欠她一篇文章。

        周毅2008年罹病,術后恢復良好。她沒告訴我,輾轉聽說,不敢問她。2013年8月,“黃永玉九十畫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在大廳電梯間偶然與周毅相遇。她一副五四青年打扮,齊耳短發(fā),短衣中裙,平底鞋,笑容淺淺,但動作有點慢,面目似稍浮腫,不像往日那個既文質(zhì)彬彬又爽朗執(zhí)拗的川妹子一也許是我多心。人多,她要見黃先生,還見別的作者,沒能寒暄幾句。儀式后晚飯又很熱鬧。聽說她第二天就回上海了——2011年起,她主持筆會副刊,責任很重。2014年正式上任筆會主編。說實在的,筆會副刊在我心目中,重要性甚至超過《文匯報》?!段膮R讀書周報》式微后,上海只有它了。

        2017年8月28日,聽說她惡疾復發(fā),我終于發(fā)信說:“聽說你身體不適(起初寫的是‘不好’,發(fā)信時改為‘不適’),我想告訴你,好人會有好報,你能闖過這一關的!打起精神來對付疾病,抱必勝信心!朋友們都支持你!”她回信說:“還瞞著家人呢。喜歡您說的話,我來背下來?!?/p>

        其時,我們都認識的一位朋友也在與惡疾奮戰(zhàn),我告訴周毅“她很了不起,還總在安慰關心她的人”“用什么話來安慰呢?”“沒什么話,就是:放心吧!”“好吧,放心吧!”

        2017年中秋節(jié),我向她問安,說謝謝她讓謝娟催我寫了一些文章,同時問“你在寫什么呢?”她說:“汪老師您太高估我了,我在寫什么?治病很辛苦的……好在不寫什么,我現(xiàn)在也挺平靜的?!闭f是這樣說,她其實一直在寫。2019年5月,她寫了八千多字的長文《這無畏的行旅——讀黃永玉(無愁河·八年)》,發(fā)給我,我下載成word文件,認真讀了,回說:“一如既往的才情,一如既往的多情,但行文似乎更樸素了……”她在最后的日子里,還網(wǎng)購了《白話芥子園》(四卷本),可見仍在愛著藝術。我告訴她這書是我出的,應該送她……

        又到中秋節(jié)了。我給她發(fā)去問好圖片,畫面是嫦娥與宇航員打羽毛球,地球在他們上空。未得回復。我和周毅的微信就停留在這張圖片上。2019年10月22日,她踏上了“無畏的行旅”,目的地也許是月宮。

        附記

        一北一南,兩位頂尖才女英年早逝,時差只六個月零二十二天,這事無論何時想來,都不免唏噓。天意難解,天意可畏。曉嵐有年邁的父母,原指望她;周毅陪伴、溫暖了兩位百歲老人,自己卻先于黃先生而去,讓老人直呼“這女孩心腸硬,真下得了手!”

        曉嵐自己也沒想到,一次平平常常的發(fā)燒竟至于丟了性命。周毅前后病了十一年,她對生命是有預感的,最后為了親友,頑強搏斗,不然早放棄了。寫完最后一篇長文,她發(fā)信跟張新穎說:“立此存照,以此辭世。”新穎無法回復。她又發(fā)信說:“你得是有多笨嘴拙舌啊,看到我的‘狠話’就不吱聲了。還不趁我活著,趕緊夸我?!薄@是何等的俠士風骨!

        尚曉嵐,又名尚思伽,筆名所思、遠道、思伽。1972年11月生于北京。199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同年進入北京青年報社,先后擔任文化部、副刊部、《青閱讀》??庉嬘浾撸啻潍@得全國報紙副刊版面年賽獎及北京好新聞獎,并在《讀書》《書城》《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報刊發(fā)表文藝評論、文化研究、散文、小說、劇本。2019年3月1日病逝于北京中日友好醫(yī)院。

        周毅,筆名芳菲,1969年3月生于四川瀘州,1986年至1993年復旦大學中文系學士、文藝學碩士畢業(yè),進入文匯報社。2002年擔任筆會副主編,2011年起主持筆會工作,2014年擔任筆會主編。從1989年起,發(fā)現(xiàn)并推出多位青年作者(如李娟),發(fā)表文藝研究文章及書評、散文,專訪百歲楊絳,發(fā)表萬字長文;專研黃永玉的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寫出專著。2019年10月22日病逝于上海長征醫(yī)院。

        2024年12月16日北京十里堡

        (汪家明,作家、出版家,現(xiàn)居北京)

        責編編輯:呂月蘭

        毛片在线播放亚洲免费中文网| 福利片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美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综合网720p|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精品四虎免费观看国产高清| 蜜桃视频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一级三级三级在线视| 亚洲人妻av在线播放| 蜜桃视频免费进入观看| 小荡货奶真大水真多紧视频| 在线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av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不卡| 最近2019年好看中文字幕视频 |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视频| 国产丝袜一区丝袜高跟美腿| 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 97午夜理论片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二区三区日本高清视频| 大地资源在线观看官网第三页| 国产精品开放小视频| 狼人av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饥渴浪妇|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亚洲中文乱码在线观看| 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国产饥渴的富婆一凶二区| 天堂а√在线最新版中文在线| 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国产精品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