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揮手告別撒哈拉,向它投去遠遠的目光,清脆的駝鈴聲慢慢遠去。再見,貝都因人;再見,美麗的撒哈拉。
也許是對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的向往,也許是三毛那本《撒哈拉的故事》,讓我對撒哈拉有種渴望,當我真的置身于撒哈拉沙漠之中的時候,語言此刻顯得蒼白了許多,唯一能夠做的是用我的鏡頭來詮釋撒哈拉的美了。
當走進撒哈拉沙漠,就仿佛走進了陌生尋寶的世界,陌生是因為除了蒼茫的黃沙沒有任何現代社會嘈雜的痕跡,尋寶尋的是光影下留在移動的沙丘上的足跡。如果說撒哈拉是一位神秘的女神,那么,在原始與現代交融的當下,撒哈拉其實更像是一頭隱忍的野獸,它的內心激情澎湃,表面卻溫柔如水。時而柔美時而狂躁的多變性格抵擋不住它的誘惑,于是千百年來,無數旅行家視之為夢中情人,視之為人生探險的終極夢想。
世界最美麗的沙漠
撒哈拉無窮無盡波浪起伏的沙粒,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的確,撒哈拉沙漠有著廣闊的胸懷,有著無垠的邊際,有柔美,有悲壯,有愛情,有親情,有滄桑,有凄涼……蒼茫的沙漠里稀疏長著幾棵駱駝草,或遠或近保持著美妙的距離,應對著沙漠的粗野和溫柔。當我真正近距離地感受到它時,那一望無垠著實令我震驚。驅車駛向撒哈拉,舉目四望,浩浩天宇,漫漫長沙,一色的褐黃,橫無際涯。那讓人不知所措的蒼勁,那讓人畏懼的酷熱,還有無邊的沉寂,有點兒讓人喘不過氣來,仿佛世界只剩下了我們幾個人,廣袤無垠的沙漠只屬于我們,只屬于我們這幾位遠道而來的沙漠之客。
清晨,我們走進一片曠野,登上一個高一點的沙丘,等待撒哈拉沙漠絕美的日出。看,遠山的盡頭出現了一條紅色的線,慢慢地,一個大紅球一點一點從沙層中擠出來,到最后紅球完全從沙層中跳出來,散發(fā)出耀眼的白光,整個撒哈拉沙漠開始醒來、熱鬧起來、沸騰起來。
行走在撒哈拉,偶爾有一兩只駱駝從你身旁緩緩走過,偏頭看一下你這個陌生的旅人,繼續(xù)負重前行,步履穩(wěn)重。抓上一把細膩的黃沙,在夕陽余暉中揚起,看著一粒粒沙在風中起舞。不要以為這里只有無邊的沙礫,撒哈拉沙漠風情萬種,柏柏爾人的圍巾,撒哈拉威人的帳篷,尼羅河畔的椰棗,卡薩布蘭卡催人淚下的故事……這一切讓人神馳。
干旱和炎熱造就了撒哈拉沙漠無比奇特的自然風光,很多喜歡冒險的人被撒哈拉沙漠的壯觀景象所震撼,他們向往撒哈拉沙漠一望無垠的壯觀和美麗。白、黃、紅三色沙礫交相輝映,大小不一的顆粒形成沙丘、溝壑,還有的堆成埃及金字塔的形狀。在沙漠中你還會發(fā)現很多奇特的小生物,竹鼠、沙狐是這片沙漠特有的小動物,灌木叢中,沙漠鶯飛來飛去,如果運氣好還能見到石中之花“沙漠玫瑰”……撒哈拉沙漠的神奇魅力不能用語言道盡。
“沙漠之子”貝都因人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歸屬地與國籍,哪怕北美印第安人在現代也被列為美國“第一民族”,劃出專屬的印第安人保留地。唯獨一個民族放棄土地,世代在沙漠中居無定所地游走,也不承認任何國籍、國家與法律,因而被稱為“最叛逆民族”——他就是貝都因族。
很多人無法理解,這個名為貝都因人的民族為何不愿離開全球面積最大的撒哈拉沙漠,甚至不少族民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這個“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他們以氏族部落為單位在西亞與北非沙漠中穿梭放牧,以奶酪與綠洲居民交換椰棗、茶葉,住毛氈帳篷或巖洞懸崖。
貝都因人是個幾乎沒有曝光度的民族,但在西亞與北非卻有過相當輝煌的歷史,尤以毅力堅韌、戰(zhàn)斗力強大而著稱,如今阿拉伯各國仍在極力拉攏他們,只可惜都被一一拒絕。
阿拉伯世界中曾有過短暫又強大的貝都因王國,他們用弓箭與獵刀馳騁在廣袤的土地上,巔峰期管轄地直達埃及的西奈半島,還創(chuàng)立了被認為是最純正的阿拉伯語種之一。由于地緣分散,古羅馬與埃及在強大時都曾對他們發(fā)起過圍堵,最終在奧斯曼時期被屠殺幾近滅族。
《貝都因人》一書記載:1715年,貝都因人在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朝圣途中,被奧斯曼軍隊圍困在現今約旦中部的山谷中,兩萬人被活活餓死,幸存者為保民族血脈,不得不化整為零以氏族為單位遠遁沙漠。其中有部分佯降者在奧斯曼解體后逃往北非,從此世代顛沛流離卻終生不離沙漠。為了不與世俗世界發(fā)生矛盾導致被徹底滅族,他們信守默規(guī)“不承認氏族以外的國家與法律”,相互承諾終生不離沙漠、不受約束。以部落為基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牧擠奶再與沙漠深處的綠洲定居者交易,世代以族語為訓,哪怕住巖洞也不與他族接觸,因此神秘至極。
正因如此,貝都因人方躲過“一戰(zhàn)”烽火成功延續(xù),戰(zhàn)后大部分不堪顛沛流離的貝都因人選擇加入世俗社會,但仍有小支部落仍堅守信諾游走在沙漠深處。這也是目前統(tǒng)計約有百萬貝都因人,但純正血統(tǒng)卻不足10萬人的唯一原因。外界都認為貝都因人不喜約束崇尚自由,叛逆到寧忍炎熱與顛沛也要在沙漠終老。但現實生活中的貝都因人卻認為是被拋棄的,因為從古至今他們都面臨著各種圍追堵截,尤其是300年前差點被奧斯曼滅族的那場屠殺,從此排斥與外族接觸,常常怒目相向。
沙漠里的神奇動物
號稱“死亡之?!钡娜龉衬捎诋數氐臍夂驐l件極其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之一。但在浩瀚的沙漠里,還是生活著許多動物,比如沙鼠、跳鼠、荒漠刺猬、斑鬣狗、胡狼、沙狐和細長的獴。撒哈拉沙漠覆蓋了非洲大陸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跨越了十幾個國家,這里是一個極端的環(huán)境,溫度高達50攝氏度以上,降水量極少,風沙肆虐。然而,在這樣一個看似荒涼無生命的地方,卻隱藏著許多奇妙而珍貴的動物物種。它們以各自獨特的方式適應了沙漠中的惡劣條件,展現出了生命力和智慧。
首先,我們來看看撒哈拉沙漠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動物——角羚。角羚是一種優(yōu)雅而美麗的羊科動物,它們有著長長而彎曲的角,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角羚主要吃草和樹葉,它們喜歡在有些許植被覆蓋的地方棲息。角羚非常敏捷和靈活,它們可以在沙丘上跳躍和奔跑,逃避掠食者的追捕。
接下來是沙漠狐貍,這是一種非常聰明而機敏的小型肉食動物。它們有著淺色或白色的皮毛,可以反射掉炙熱的陽光,降低體溫。它們還有著特別大的耳朵,可以散發(fā)出多余的熱量,同時也可以聽到地下的動靜。當地人將耳廓狐視為沙漠的靈魂——“沙漠之狐”,它是阿爾及利亞的國寶。耳廓狐也叫大耳小狐與沙漠小狐,以其不同尋常的大耳朵而聞名,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隸屬犬科狐亞科狐屬,但科學家發(fā)現它在身體和社會特征上與其他狐均有差異。
還有沙漠狼蛛,這是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巨型蜘蛛。它們有著強壯的下顎和尖銳的毒牙,可以輕易地咬穿小型動物的皮膚。沙漠狼蛛多數時間藏在地下的洞穴中,只在白天出來尋找食物。它們不用網來捕食,而是用自己的速度和力量來攻擊獵物。
此外,撒哈拉沙漠中還有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蜥蜴——角瓜蜥蜴。這是一種體形龐大、頸部長滿角刺的蜥蜴。它們的皮膚顏色與沙漠相似,可以有效地隱身于環(huán)境中。角瓜蜥蜴主要吃昆蟲、螞蟻和植物,它們有著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可以快速地抓住和咀嚼食物。而在這片沙漠中,還有一種令人敬畏的動物——豪豬。這是一種長滿骨刺的大型嚙齒動物,它們幾乎沒有天敵。當遇到危險時,豪豬會豎起骨刺,并用尾巴甩向敵人,造成嚴重的傷害。豪豬是雜食性動物,它們可以吃各種植物、根莖、果實、昆蟲和小型動物。
蝎子,這是一種廣為人知的沙漠生物。撒哈拉沙漠中有上百種不同的蝎子,它們都有著彎曲的尾巴和帶毒的針刺。蝎子是夜行性動物,它們在黑暗中用眼睛和觸須感知周圍的環(huán)境。蝎子以其他節(jié)肢動物為食,它們會用毒針刺中獵物,然后用口器撕咬。
還有被人們稱之為“沙漠之舟”的駱駝,這是一種最適合沙漠生活的動物。駱駝有著厚厚的皮膚和毛發(fā),可以抵御沙塵暴和強烈的陽光。駱駝還有著特殊的胃和血液系統(tǒng),可以儲存大量的水分和營養(yǎng),使它們能夠在沒有水源和食物的情況下生存數周之久。駱駝是草食性動物,它們可以吃任何能找到的植物,包括一些帶刺或含鹽分高的植物。
太陽落山,傍晚來臨,一只蒼鷹懸浮于山巔,彩霞染紅云霄。我們揮手告別撒哈拉,向它投去遠遠的目光,清脆的駝鈴聲慢慢遠去。再見,貝都因人;再見,美麗的撒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