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知識存在著零散化、碎片化的特點,教師要立足群文閱讀,從目標、資源、方法等多個方面入手,對語文教學進行結構化的設計,幫助學生建構系統(tǒng)的語文知識體系,促進學生語言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字詞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對學生語言建構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從字詞的專項訓練入手,整合單元的字詞知識,以提升學生語言知識建構的能力。教師在課前提前發(fā)放導學案,在課后布置復習任務,以促進他們對生詞的理解與掌握。教師要讓學生通覽全文,用紅筆標注生字,并對其加以分類。學生要借助工具書去查找,并結合自己的語言知識去解釋。學生在完成預習任務后,教師要了解并解答學生的疑惑,讓學生全面地掌握字詞,從而構建字詞體系。
單元主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能為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支撐。教師要從單元文本主題入手,整合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如在統(tǒng)編版三下第三單元是圍繞“寓言故事”開展學習的,包括《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等文章,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要借助問題的引導,讓學生能“讀懂”寓言,如在《鹿角和鹿腿》閱讀中,學生用自己的話去講述這個故事。在《陶罐和鐵罐》閱讀中,學生要說說陶罐和鐵罐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為能“讀懂”故事,學生要掌握正確的途徑,要抓住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心理描寫去感受人物的變化,了解人物的語言與想法。在《陶罐和鐵罐》中找到描寫陶罐、鐵罐神態(tài)和語言的句子,并對比說說陶罐、鐵罐的性格有何不同?在《鹿角和鹿腿》一文中讀出“鹿的心情變化”。學生要讀“明白”,在讀《守株待兔》時要讓學生回答“為什么農夫會被宋國人笑話”,讓學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領悟背后表述的道理。
小學階段是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期,教師要通過恰當?shù)囊龑В龠M學生的良性發(fā)展,讓他們獲得健康的成長。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教師要借助話題內容調動學生的審美情境,讓他們在豐富的資源中獲得多樣的審美體驗,促進自身審美能力的提升。小學生生活經驗匱乏,他們對事物往往缺乏是非判斷的能力,教師要整合教學話題,通過生活化的角度討論問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單元整體視角,對教學內容進行結構化的設計,讓知識之間彼此聯(lián)系,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化的理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陳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