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水田灰灰的,不遠(yuǎn)處石澗河泡在晨霧里,堤壩上高高矮矮的篁竹棘木,仿佛婦娘們的睫毛。藍嫲太婆灰襖黑褲,箍了頭帕出屋。柵門打開,雞鴨放出來,屋外便有了咕咕的禽的生氣。她捋把松枝柴回屋,打水洗凈手臉,點香,供過灶君奶奶,起灶火,松煙味游過來,灶頭有了滾氣,一個毛肉團喵嗚一聲從灶坎跳下,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
驚蟄后的日子是一望無際的。重重春雨,將鶴堂人罩在各自瓦屋里,把晴天割得支離破碎。人們有大段大段的空白,對著瓦檐天井發(fā)呆?!拔⒂瓯娀苄拢焕左@蟄始。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斌@蟄一過,天氣一日日暖和,百花開放,百行植物生芽,鶴堂人經(jīng)過一個漫漫長冬休養(yǎng),開始春耕夏種。一年田事起,哪丘田打秧,哪壟土種菜,哪個梯帶種瓜,哪條河唇上點豆,哪片地蒔糯谷,哪口塘養(yǎng)魚,太婆都必須一一劃算好。土地和莊稼是有脾性的,山丘田與平陽田,冷水田和沼澤地,黃泥土和沙子土,得一一隨它性子。再說風(fēng)水輪流,莊稼也得輪土種,今年辣椒在這塊土地長勢好,來年就未必,還有豬牛雞狗這些家禽,也得謀劃好。除此,鐵犁、泥耙、轆軸,以及鐮鏟、鋤頭、田蕩子,還有蓑衣斗笠,這些做田的老家什,也得一件件拿出來拾掇。雖說早已用慣了手,老家什也不知傳了幾代,但歇了一個冬天,鋤腦是不是松了?轆軸有沒有滑鉚?犁鏵頭有沒有銹?套牛嘴的篾絡(luò)子要不要換?春無三日晴,蓑衣斗笠漏了口,這些都得緊著時間縫補。
在起承轉(zhuǎn)合的二十四節(jié)氣里,驚蟄是具爆破力的??图胰恕俺聪x”“吃蟲”的習(xí)俗究竟源于何時?藍嫲太婆說,大約哪年蟲災(zāi)鬧得慌吧,老祖宗們除了日捉夜趕,沒了法子,為了守護好自己立命的田稻,于是選擇每年驚蟄之日,以“炒蟲”的咒語方式稟告灶君,以祈蒼天顯靈助力扼制蟲蠱。然而就算制“敵”,鶴堂也惜生。
天地大德曰生。一句“全家發(fā)達”,寄寓了藍嫲太婆一輩子最卑微又宏偉的愿景。發(fā)達發(fā)達,沒有發(fā),又怎可“達”呢?時節(jié)不等人,一切都得在春天打好基腳。緊隨的“禾串打爆桶”,無非是山居稻作人家對“發(fā)達”的美好注腳。手工脫粒的年代,禾扎將板桶缸都打爆了,你說這年成旺不旺,糧谷多不多?
二
石澗河從東頭觀音嶺出來,流過上坊屋排前的百年老樟,轉(zhuǎn)一個山咀,貼著蕩耙?guī)X田排坎而下,繞過社官背人家門口那一大塅稻田,溜溜地扭一個身,就到了下坊鶴山下,再圍著田坂彎彎地拐出一道弧線,到洗裳潭那打一個回旋,轉(zhuǎn)腳一步三回頭向老庵口村頭流去。河出村后三里不見人家,流過山子里、石洞里,盤出一片片田塅,閃身沖過鸞山咀、豬牯潭,拐個牛角彎,繞過兩個山咀,到虎形祠腳下,掉腳就是兩山把門的石澗口一大片田壟了。
這些老祖宗開出的坑寨田,山深水冷,至二十世紀(jì)傳到奶奶這輩,想想經(jīng)歷了多少代刀耕火種、草漚水耨,才將泥壤調(diào)軟種熟,形成這高壟低塅的肥田沃土。其間,還要抵御各種風(fēng)霜雨雪、旱澇蟲災(zāi),才確保有一口糧活下去。水田是禾子的母宮,它對禾稻的滋養(yǎng),除了土性本身,還體現(xiàn)在做田人一招一式的耕作里。
“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蟹唱山歌?!彪S著地氣上升,一條山坑子,幾乎所有生靈都從地下轉(zhuǎn)移到地上。層層的山排田,隔著一條條壘石高坎,這恰恰成了絲茅雜草的所在。一個冬季下來,那些地皮深處的五蠱百蟲、棘草根須,已然養(yǎng)得膘肥體壯。絲茅草大面積崛起,簕泡苗吐出了花朵,黃荊、辣蓼、飛蓬、野麥草、牛筋草、艾蒿、狗尾草、鐵線草、蓬蘽、蛤蟆藤、野雞尾草、犁頭草、鼠曲草、積雪草、鬼針草等都蓬勃而起。奶奶必須趕在春播之前,將這些禾苗的對手們從田塍上逐一鏟除。
那是一種看不到盡頭的勞動。半個月長長扯扯的雨,山坑子已是煥然一新。東澗水流,南山云起,溝谷山田蓄足了水,一丘接一丘流下山去。狗婆蛇提前出動了,不過還有點木頭木腦的樣子。林子里不時有鷓鴣、斑鳩、布谷、畫眉、山雀、白頭翁在長呼短喚,還有油籮蜂、挖地蜂以及無數(shù)蛾蟲蟻蝶,嚶嚶嗡嗡的。檵木花、野梨花、菝葜、石斑木、糖盎子、白檀花、算盤子、杜鵑花,還有許多不知名的野花都開放了,就連楓樹、香樟,也開始了大規(guī)模換葉。
這樣萬物爭生的背景里,奶奶一個人在田塍上揮鐮動鏟,有點背負(fù)春天的味道。她將藍嫲太婆備好的竹筒飯往田邊木梓樹上一掛,溝里撩把水浪浪嘴,朝掌心吐口唾沫,來回一搓,口水白稠白稠的。擼了鐮鏟跨上坎,彎腰刨起草蔸來。長長的鐮把經(jīng)白稠的液體滋潤,用起來上手。她每刨一圈退一步,鐮鏟所到處,坎腦、坎頰三面光,鏟尖撞擊草根石塊,發(fā)出鏗鏘的聲響,劈落的泥巴卷著各種野草的根苗莖簌簌掉入水田里。這樣一鏟一鏟地刨、一步一步地撤,直待退到田角頭,田是田,坎是坎,只剩光溜溜的田脊骨,就像刮了臉的男子,整個田塅就被刨得涇渭分明了。
鶴堂打田坎分春夏兩次。上春叫劈田唇。這是驚蟄時節(jié),百草剛爆芽,重點在于除根。這時奶奶下手重,掄著鐮鋤使勁劈,力圖劈厚一點,不僅要劈掉草蔸的根,還得劈出一行行凹凹凸凸的龍鱗狀鋤痕。這樣往后筑田唇時,泥巴不僅糊得上,還搭得厚,坐得穩(wěn),沒有一點塌溜滑落。刨田坎就不同了,這時針對的是地表,重在斬草,刨干凈田坎面上的草皮,以及割除各種灌木棘草。這已是早稻勾頭禾串將熟時節(jié)。收割在即,幾個月的夏云暑雨,那些春天劈過的田塍坎重新長滿了荊藤棘芒。為了將它們連根鏟除,奶奶常常得手拽腳扒,狗婆蛇般趴在高高的坎壁上,稍微打個野望,腳底一溜,人就像樹筒一樣滾落下來,摔個一身泥漿也顧不上換洗。日頭木槿花一樣撒下來,一朵一朵扎在青青黃黃的禾浪上,整個田壟散發(fā)著稻稈、泥沼和雜草的熱腥氣。那些伙打伙的烏蠓子,松煙一樣追人走,在腦頂嚶嚶嗡嗡地打著飛旋叮咬。奶奶熱得水浸柴一般,汗珠爆出來,在額門和頸背上到處翻滾,流到眼睛里,說不出是疼還是癢。禾苗有自己的時間哲學(xué),每項活計都得聽?wèi){時令調(diào)遣,就像趕圩,圩散后再好的功夫也歇老火。打田坎后緊接著夏割連夏種,晚稻的每篼禾秧都要搶著時間下水,奶奶必須和日頭打飛腳,一分一秒卡著跑,沒什么可耽擱得起。
驚蟄后的土膏是松軟的。白土蠶、蟋蟀、螻蛄、線弓蟲、蝸牛、螟蛉……各種蟲蟻聞風(fēng)而動。田唇劈到哪里,哪里就有肉團團的五蠱百蟲爬出來。還有包打包的草蛉蟲卵、螞蟻蛋,一一被搗了巢穴“驅(qū)逐出境”。這對奶奶這樣連螞蟻都怕踩死一只的“活菩薩”是殘忍的。蟄蟲們地下藏了一冬,早已肥得不知魏晉。白土蠶驚惶地扭動著身子,根本不知道世界發(fā)生了什么。線弓蟲就慘了,它們在揮戈如雨的鏟刀下,瞬間變成鮮紅的兩截。奶奶將雞鴨趕下田,鐮鏟刨到哪里,鴨子們便追到哪里。它們長長的爪探入田泥旮,吮著掉落的草皮蟲子。母雞們勾著頸子在田唇上刨來掘去,來回啄上一圈,第二天雞窩里想沒蛋都不行。
八分山水二分田,田地是鶴堂人的命根子。一寸田,一把谷,人與地一對接,就形成了強大的聯(lián)盟。你向土地要飯吃,就得守著它、護著它,每天陪它說說話。稍微含糊,地盤就被其他物種圈占了。奶奶除了埋頭一遍遍鋤草,還是一遍遍鋤草,此外還有什么更好的法子呢?“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所謂的眾生平等,就是眾生在整個生物鏈里其實是相互供養(yǎng)??梢哉f,一塊田土,一棵莊稼,一粒種子,基本占領(lǐng)了鶴堂人的一輩子版圖。
三
鶴堂人對禾苗的敬惜,來自中原斷奶后巨大的生命無依感。
未經(jīng)家國痛,何語黍食香。一個歷經(jīng)千百年王朝迭換不斷南遷的姓氏宗族,為何最終選擇在贛南山區(qū)以農(nóng)耕方式生活?無論是世守家土,還是遠(yuǎn)遷他鄉(xiāng),鶴堂人對幸福安穩(wěn)的領(lǐng)悟,是始終安守良田美池桑竹五谷。
這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一支后裔。翻開郭氏族譜,可以清晰地看到鶴堂這個客家宗族的遷徙路線和來龍去脈。黃巢之亂,郭子儀的五世孫郭瞿由金陵烏衣巷遷到江西龍泉。元代末年,陳友諒兵亂,郭瞿的裔孫郭道行從龍泉翻過諸廣山脈的主峰,抵上猶營前鎮(zhèn)崗頭棚居。不久父子離散,三個兒子顛沛流離,流落到一個石澗口,見這兩峰石壁把門,中間一澗水開,內(nèi)有虎形山盤踞,正合了“逢石立基”的祖訓(xùn),于是解下行囊,倚虎形山下筑房立基,幾百年力耕唯讀,最終繁衍了石澗村郭氏一脈??滴跄觊g,虎形山下僅有的幾壟瘠薄坑田,已無法承載更多人口。于是裔孫中又有人循溪澗而上,到坑旮尾,見有個灰棚寮,前山如一只巨大的雄鶴探流飲水,后山高峺腦像一羽雌鶴仰天高鳴,棚寮周圍呈兩鶴棲息之勢,于是開居立村,村名“坊坋”,廳堂取《詩經(jīng)》“鶴鳴九皋”之意,稱“鶴堂”。
俗話說,正月嬲過,二月挨過,三月天晴落雨都要做。水田已做過一道犁耙,暖風(fēng)熏幾日,泥田稠稠打軟。奶奶說,古法耕作,秧是不移栽的,直接把發(fā)好芽的谷種一撮一撮點在水田拉了格子的中心線上,這叫點禾子。禾子還沒長根,水田當(dāng)越精細(xì)越好,沒三道犁耙功夫,禾子是長不好的。頭道翻禾稿,第二道犁耙過后,泥田就軟化了。
這時父親筑田唇,我覺得真是畫。水田一丘一丘光溜溜的,父親握著釘耙在那水鏡子里,挖一耙泥,“嗒”一聲落在田坎上,盤開,蕩平,再溜面,一步一挪推過去,仿佛是畫師在勾線。此時恰好頭頂掠過幾羽燕子,呢喃著落在新糊的泥坎上,說不清是調(diào)情還是在營生。遠(yuǎn)處,桃花、李花開得一樹一樹的,天空灰藍粉嫩,有婦娘婆嬸站在田中央打糞塢。她們用鐮鏟掘起一圈圈泥壤,圍筑成一個個兩米大小的井塢。叔伯們貓腰鉆進豬牛圈起肥,有的在茅廁里大勺大勺舀糞。后生們則挑著滿滿的糞桶,一步步蹚著水田把糞倒入井塢里,在每個塢倒了三兩擔(dān)后,水田便長出了一個一個黑黑的月亮。這都是自家茅廁里日積月累的人畜糞尿,再投入夏至割青時割下的大擔(dān)大擔(dān)黃荊、紅皮柴芽條,漚熟,倒入田井塢里經(jīng)春水一激,打上幾陣暖風(fēng),空氣里便說不清是泥漿、糞水還是草青和花木的氣息。
筑田唇實際上是對田埂施展的一種“換皮術(shù)”。劈田唇時刨落的草皮漚到田里,等于給水田喂了一圈基肥料,也讓田埂掉了一身肉,必須好好用泥巴“補膘”。挑個艷陽天,扒開田缺稍稍泄水,露出隱隱的泥墩,好,泥暈子沉底,泥腳恰恰好。于是背對田唇,父親用他鐵板樣粗糙的手,將釘耙深深插入田旮底,一著勁兒將耙一提,水汪汪一大坨爛泥被提上來。搭泥坯很考驗?zāi)托院褪至?,第一耙泥搭田唇斜頰面,第二耙放坎腦皴平,如此一耙追一耙往前筑,耙齒在陽光下搓咬著泥巴,每一釘耙的起落都那么流暢結(jié)實。筑多遠(yuǎn)全憑當(dāng)時的日照光感,日頭弱則遠(yuǎn)些,強則近一點,等粗坯筑到十多米,好,回頭整形。這時泥巴干濕度正好,黏滑,有彈性。把泥壓實,整平,握耙順田唇反復(fù)溜一遍,再換鐮鏟蕩平,頂部,側(cè)面,斜面,大功告成!一條楚楚動人的田唇就筑好了。
陽光鋪下來,田唇像上了一層水彩,那種線條的挺括或肥軟總是讓父親感到歡暢。乃至于每每不及干透,伢子們?nèi)滩蛔」庾闵先ゲ葞啄_,田唇上留下幾方欲驚還喜的小印,父親總要黑面癟皮地呵斥幾聲。要是碰到落雨,就壞事了!泥巴溜塌不結(jié)實,田唇面也落湯雞似的慘不忍睹,這時的水田灰蒙蒙的,一副遭人欺凌的面孔。
四
犁田看似簡單,其實暗藏門道。泥巴浪打浪翻卷,一坨坨貼著犁刀翻拱上來,又連綿地翻滾出去。扶犁人除了把握方向和節(jié)奏,不時左右輕輕晃動犁鏵,犁頭深淺要得緊。犁得太淺,鏵打飄鋒,耕出的泥浪碎薄不成形。犁得太深,鏵頭吃在泥旮里,牛怎么蹬腿也拉不動,縮著頸脖子打退腳,這時搞不好牛就會發(fā)蠻,拼了老命要掙脫牛軛,不老到的犁頭都會被拗?jǐn)唷?/p>
秋干物燥,鬏毛太公犁上幾大圈,背上螞蟻汗就上來了。他外衣一剮,剝得剩件烏布衫,時不時喊住牛,彎腰伸手幾個指腦一鉗,幾條黃鱔就溜溜進簍。鬏毛太公腿腳利索,泥耙、軸轆活干一樣像一樣,那些田地里的禾苗、花生、番薯,大凡過他的手,都長得有模有樣。他一口牙落得早,平時不作聲,握桿竹筒煙,笑起來貓公似的,和氣得很??梢坏╆裥U起來,就沒人認(rèn)得他了,可以放火燒棟,也可以上屋揭瓦,那股蠻勁兒,不要說人見了打怵,連牛都服服帖帖的。
老庵口爺爺則很少發(fā)火。他濃眉眼,鷹鉤鼻,主意多,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他屋里存著好幾本古書,沒事喜歡叼根煙斗,講傳奇,說故事,一副老諸葛的樣子。遇見哪位眼皮翻天的小后生在他面前沒個輕重,他一句“屌毛再長也在眼毛下”丟過來,那人臉跌得幾天都回不過陽。只要他開犁,一坑田壟就冷清不了。牛下水,開蹄一聲“嗷”,加速一聲“呃”,每每要暫停或掉頭轉(zhuǎn)角,他鼻頭“哄”一聲,那牛立馬應(yīng)聲立定。但凡牛偷懶步子跟不上節(jié)奏,他牛梢子“啪”地一甩,一串咒斥就炸開了:“瘟剮的!死得走呀!”“又被哪家騷牛婆勾魂了?!”“剮了你炒辣椒!”那牛吃了鞭子,猛地起勁兒,于是鼻氣呼呼,泥翻浪滾,嘴角涎線子一溜一溜的,讓田頭山腳做活的伢子們看得心頭發(fā)軟,又忍不住咕咕笑。這世上人畜相善相欺,其實也相生相許,說到底也蠻無奈的。
第一道犁耙的下一個工序,要轉(zhuǎn)到來年開春,叫“拉坯”,也就是把頭年冬翻過的禾稿田耙深耙細(xì)。通過拉坯,不斷將土壤旮里的肥泥氳翻攪上來,這樣禾子更好扎根汲養(yǎng)。同時,把泥壤耙得糯實松軟,可以更好地保持土顆??障逗退?,禾秧才好大口呼吸喝水。所謂耙得有多深,陽光就扎得有多深,一切都在為呵護禾子做準(zhǔn)備。這時的耙手像抄著一把巨大鐵梳,每一耙過去都是對泥稿的撕耙和扯咬。這是一種來自上古的耙具,烏黑的耙齒閃著亮光,吱吱地扎破每一寸泥土,那些沉睡的泥壤,就這樣被溫柔喚醒。泥耙扎得有多深,鶴堂人的日子就扎得有多深。
“拉坯”意味著一年春耕正式開始,所有的閑活都得讓路。陽光膨脹起來,風(fēng)飛起了花媚子,田里灌滿了水,整個大地就像吸足了水的海綿。順著冬翻的犁溝下耙,那些喂足了日頭霜雪的禾泥噗嚕嚕冒著漿泡,禁不住泥耙一帶,幾下咬嚼,一行行就支離破碎了。水田直耙一遍,再轉(zhuǎn)橫耙,田上同時配以打田坎、劈田唇、清水圳等“三光”政策,幾道工序下去,睡了一冬的水田頓時滿臉生輝,變得眉清目俊起來。
第二道耙叫“做水坯”,其實就是將水田進一步耙勻耙細(xì),確保不漏耙每一寸泥土,以防日后禾苗貧富不均。這時的泥稿經(jīng)過拉坯,已全部碎沒在水田里,一眼望過去,水渺渺一片,除了泥盤墩子,就是泥盤團子?!鞍姨锇业煤茫烫锊婚L草”,這話用在世瑞太公身上最搭調(diào)。這位太公是個刁角,做事?lián)屜葯C、講頭路,讓人想起溪河里的白鰷子,永遠(yuǎn)喜歡投鮮水。他大鼻臉,直腰板,一身皮肉白青瓜似的,兩只眼睛活像一對烏溜子,大伙背地里都叫他“白鰷子”。白鰷子太公做田不多話,他識牛脾性,懂得田深田淺,哪里耙輕耙重。牛上軛,扶耙順壟溝方向推去,泥盤墩子一個一個化開,到田轉(zhuǎn)角處“咦”一聲,手中繩一扯,牛扳起脖頸,呼哧呼哧拐回來,形成一個長長的橢圓形耙路,這時提耙掉個身,耙齒抖幾下泥巴,“啪”一個牛鞭子,接著嗬啰嗬啰從兩條耙路的中間帶一溜耙過去,泥漿水往兩邊涌,露出一行一行稠稠的齒耙印,最后就是收耙路了。這樣直耙之后,再過橫耙,方法如前,如此迢迢春水,南風(fēng)反復(fù),不到半天工夫,一田泥土被他耙得糊稠打軟。他剎住耙,丟下牛鞭子,長長的牛繩往田邊梧桐樹上一拴,便坐田坎上默默抽他的喇叭煙去了?!袄细缫魂我古c娣嫂子壓把戲了?悠著點,只有累死了的牛,沒有做壞了的田!”隔田的老同陣拽著嗓門跟他打趣。“壓你個爛腦殼!硬撐鬼,我讓你嚼蛆!”沒承想河壩里一塊石子飛上來,嚇得老同陣腳底一滑一個仰撐差點跌落在泥旮里。白鰷子太公不作聲,鼻子卻笑哼哼的。山坡下的紅花草正在打莢,燕子喳喳地成對飛過頭頂,幾只白鷺落在新耙的泥田里,啄著貝螺和鰍魚鲇子,小秧雞們溜溜地在田盤上踱著碎步。工夫多長命多長,一輩子也就是趕蹚渾水,一如這丘丘水田,哪有什么更多可說的呢?田事循環(huán)往復(fù),一步一個腳印做好就是了。往后的工夫,又是筑田唇,打糞塢,挑大糞下田,以及看天氣浸種,催芽,準(zhǔn)備平田下禾子了。
不施化肥和農(nóng)藥的人力耕作,工序是相當(dāng)考究的,得有將田泥當(dāng)飯吃的虔心,精耕細(xì)作,廣積肥料,克勤克儉,一道一道工序,一手一腳,來不得半點機竅,這樣種出的米谷,才叫米谷。做田人真是有做不完的工夫呀!所以說,鶴堂人是敦厚的,因為在土地莊稼面前,偷不得懶,跳不了皮。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五
鶴堂人對田唇的匠心不僅因它是田地疆界,更在于這些線條恰是埋伏豆菽的膏腴之所。
“清明前,好種棉。清明后,好種豆?!贝轮奶锎礁赏敢褧粑?,可以上腳踩了,人們就開始在上面點豆子。早的有“六月爆”,晚熟的為“踩豆”,全憑自己歡喜。
日夕時分,母親一把鶴鋤勾一糞箕火土,裊裊地走進蟲聲里。
奶奶說,泥土、草灰、糞尿、米谷、菜蔬,往往是大地的血珠子,一點一滴都是筋肉化的,泥土吃下什么,我們就吃下什么。不管多忙,屋里屋外,母親往往要我們每天一小掃,五日一大掃。大掃之日,那些墻檐坪角,平日里留下的柴草攏成一堆,點把火一燒,淋陣子小雨,漚上幾個日夜,歇成火土,就成了烏溜溜的小肥料。母親撮些火土施在芋薯下,其余用穿了底的破籮筐各攏一堆,埋上幾粒種子,十天半月潑上幾勺糞尿水。盛夏,芋荷葉如盆如蓋,白瓠花爬滿了枇杷樹,絲瓜沿著篾繩一路結(jié)到屋檐下,長一條短一根的。除此,還有灶膛肚的柴草灰,三兩天扒出來,滿滿一筲箕,倒在灰棚寮里存著。用時漿上尿水,濕漉漉的,成團,叫尿漿灰,喂到地里,紅土壤就慢慢烏亮起來。長出來的禾苗、芹韭、豆菽,青油油的,又肥又壯。
母親弓著腰身,握著鶴鋤,每走兩步就耙開倆塢穴,然后點上三兩個豆種,覆上火土,這樣沒完沒了耙下去,世界就黑下來了。數(shù)天后,塢穴里拱出葉胚芽蕊,一點一點芽長高,抽出一片一片的葉子。半個多月下來,豆苗已近筷子長,莖葉亭亭,最下部還撐著兩片烏綠肥厚的豆瓣。這時又一次施肥培土,喂上尿漿灰,再從田里盤一大坨泥巴,將豆苗圍住,糊平,抹好,風(fēng)施雨長,個把月后,豆苗長得蓋過田唇,就專等小暑大暑時節(jié)收獲了,這叫“六月爆”。
得了奶奶的口訣,母親很快就成為鶴堂侍弄莊稼的能手。這位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末從江河田塅嫁到山旮旯里的新婦,慢慢知道了山坑里的時令短長,水田冷暖,山地肥瘦。莊稼是自家的崽子,它喜歡啥肥啥土、啥風(fēng)啥雨,母親都摸個一清二楚。比如,“踩豆”不能種密,否則日照不好,結(jié)的莢子不精實。再者,田埂牛繩似的,往往只容一人行走,豆株長大,人們只得跨苗過。尤其秋收時節(jié),豆莢與晚稻一起黃熟,割下的谷子從田塍一擔(dān)擔(dān)挑到曬谷場,要繞過結(jié)滿莢的豆苗,那真是恨惱,籮筐被逛得晃來蕩去不說,稍不小心,腿肚上還會被莢子剮出一條條血痕。
早稻勾了頭,“六月爆”就熟了。將豆莢苗連根拔起,吊在檐下晾一陣子,幾個辣日下來,可以聽到豆莢噼啪噼啪的爆裂聲。那些滾落的豆子,用來炒辣椒、煨鴨湯或者磨豆腐,味道都極好?!安榷埂敝驳蒙酝恚N時放兩根豆秧,田里撈把泥巴搭上。割過早禾,豆株已長得枝肥葉大,一棵棵連蔸踩趴,豆苗倒伏下去,這時根底追上尿漿灰,田里挖兩蔸禾泥搭上,越過秋風(fēng)白露,熬到霜降前就可采收了?!安榷埂蔽棺懔藘杉救疹^,苗株大,分枝好,籽粒肥實,往往是人見人歡的豆菽佳品。
也不知鶴堂種田塍豆的傳統(tǒng),始于哪一代。多少年后,我才明白,大豆根須上那些小瘤菌粒子,具有強大的固氮能力,它們將空氣中的氮固存下來,再一點點轉(zhuǎn)化到土里。
一條簡單的田唇植入的看似是豆菽,其實卻隱含了南遷的中原人和贛南土著世代相融相守的生活方式和耕種之理。鶴堂人對土地的敬惜和對五谷的理解,就這樣活化在精耕細(xì)作的一招一式里。
(選自2024年第6期《百花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