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的尿液里面,其實隱藏著許多關于健康與疾病的秘密,可以反映身體的代謝狀態(tài)和健康狀況。
尿常規(guī)各項指標分別代表什么意義?
尿常規(guī)檢查,顧名思義,就是對尿液進行常規(guī)的檢查和分析,主要包括尿液的顏色、透明度、比重、pH(酸堿度)、蛋白質、葡萄糖、酮體、膽紅素、尿膽原、紅細胞、白細胞等多個項目。下面,就讓我們逐一了解一下。
1.尿液顏色
正常尿液一般呈淡黃色,清晰透明。小便顏色的異常改變,往往是身體發(fā)出的“健康警報”,需要引起警惕。
(1)無色透明:尿液像白開水一樣無色透明,往往是喝水過多、尿液稀釋的緣故。
(2)深黃色:一般是因為大量出汗或嘔吐、腹瀉,導致失液過多,而喝水太少、補液不足,導致尿液濃縮,提示身體缺水,需要補水。
(3)濃茶色:提示可能存在肝臟及膽道疾病,如膽總管結石和胰頭癌引起阻塞性黃疸。
(4)紅色:最常見的原因是血尿,往往是由尿路感染、泌尿系結石或腫瘤所致。除此之外,某些食物(如紅心火龍果、甜菜等)或藥物(如利福平、依帕司他、膽寧片等)也可引起尿液發(fā)紅。
(5)醬油色:通常意味著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血紅蛋白或肌紅蛋白,常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血管內溶血或橫紋肌溶解,如溶血性貧血、嚴重的肌肉損傷(如擠壓綜合征)等。
(6)白色:常見于膿性尿、乳糜尿。膿性尿是由嚴重泌尿道化膿感染引起的,尿液呈乳白色;乳糜尿是由于淋巴管堵塞或淋巴管受損,導致淋巴液進入尿液所致,患者尿色白如牛乳,常見于絲蟲病感染。
2.尿比重
尿比重反映的是尿液中溶質的濃度,它可以間接反映腎臟的濃縮能力,是評估腎功能的一項重要指標。正常尿比重為1.015~1.025。如果尿比重過高,意味著身體處于脫水狀態(tài),需要多喝水,給身體補充水分;如果尿比重過低,很可能是腎功能出了問題,無法有效地回吸收水分。
3.尿液pH
尿液pH可以間接反映身體的酸堿平衡狀態(tài),其正常范圍為4.6~8。如果尿液pH偏低,說明身體可能處于酸性狀態(tài),與代謝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疾病有關;如果尿液pH偏高,則說明身體可能處于堿性狀態(tài),與代謝性堿中毒、嘔吐、低鉀血癥等疾病有關。
4.尿蛋白、尿糖、尿酮體
健康人的尿液里沒有蛋白質。如果尿液中出現(xiàn)了蛋白質,往往是腎臟疾病的一個信號,如腎炎、腎病綜合征等。
正常情況下,尿液中幾乎不含糖,尿糖檢查為陰性。但如果血糖水平太高,超出了腎臟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那么腎臟濾出的葡萄糖就會進入尿液,這通常意味著糖尿病。
酮體是身體在燃燒脂肪時產(chǎn)生的一種代謝產(chǎn)物。如果在尿液中檢測到酮體,表明你的身體正在大量分解脂肪,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尿酮體陽性要格外警惕,因為這往往是酮癥酸中毒的信號。
5.尿膽紅素及尿膽原
膽紅素是肝臟處理衰老紅細胞時產(chǎn)生的一種代謝產(chǎn)物。尿液中膽紅素過高,往往提示患有肝臟疾?。ㄈ绺窝?、肝硬化)或存在膽道梗阻(膽結石或膽道腫瘤)等問題。
6.亞硝酸鹽
正常情況下,尿液中亞硝酸鹽為陰性。但如果泌尿系統(tǒng)被細菌感染,這些細菌就能將尿液中的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因此,尿檢顯示亞硝酸鹽陽性,通常意味著泌尿系統(tǒng)可能存在感染,如膀胱炎或腎盂腎炎。
7.細胞計數(shù)
尿液中,紅細胞增多提示腎臟、膀胱或尿道出血。白細胞增多則可能是尿路感染的信號。上皮細胞升高可能是劇烈運動、樣本被污染所致,也可能是由尿路感染、腎結石、膀胱癌等疾病引起的。
尿液檢查的頻率和注意事項
對于大多數(shù)健康的人來說,每年做一兩次尿常規(guī)就夠了。但如果你有腎臟疾病、糖尿病或高血壓,尿常規(guī)檢查頻率就要相應增加。
為了確保尿液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在進行尿液檢查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容器清潔:在采集尿液之前,要確保容器的清潔干凈。如果容器不干凈,尿液容易受污染,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2)選用晨尿:檢查尿液建議使用早上第一次的小便,小便在膀胱留存的時間為6~8小時,尿液里的各種成分被濃縮,可以達到檢查或者細菌培養(yǎng)所需要的濃度,有利于提高檢查的準確性。
(3)采集中段尿:最好選擇中段尿采集,因為排尿的過程中,前段和后段尿容易被尿道的細菌污染,而中段尿更能準確地反映膀胱里尿液的真實情況。
(4)及時送檢:尿液越新鮮,檢查結果越準確。如果耽擱太久,尿液成分有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檢查結果。
(5)注意排除飲食和藥物的影響:在檢查前,要告訴醫(yī)生你最近吃了什么食物或藥物。因為有些食物和藥物可能會影響尿液的成分,或使尿液被染色,影響對檢查結果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