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在2024年底發(fā)布的一款新品“費爾島拿鐵”,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這款咖啡的杯子、杯套和紙袋上都是紅白藍三色為基礎的雪花紋飾,代言人易烊千璽身著的米色毛衣也有棕色雪花和星星紋樣。
“這費爾島咖啡,究竟有啥不一樣?”對此,瑞幸在官方推文中解釋,“費爾島咖啡”并不是指某種口味的咖啡,其中的“費爾島”是一種流傳百年的花紋。
那么,費爾島究竟是什么花紋?這種花紋和費爾島有什么關系?費爾島又在哪里呢?
費爾島花紋,顧名思義,源于英國的費爾島。因島上盛產(chǎn)羊毛,再加上氣候濕冷,島上的居民就地取材,編織各種帶有當?shù)靥厣珗D案的織物,這些圖案后來被統(tǒng)稱為“費爾島花紋”。
費爾島花紋的針織圖案主要來自自然、生活與宗教三個方面,有波浪、山峰、松樹等與費爾島環(huán)境有關的自然圖案,還有錨、漁網(wǎng)等與島上航海生活有關的圖案。因費爾島人信仰基督教,又受到鄰近的北歐地區(qū)影響,費爾島花紋還會不時出現(xiàn)凱爾特十字架、摩爾十字架等圖案。
費爾島花紋常出現(xiàn)在毛衣上。
為了御寒,費爾島毛衣往往采用雙層編織的方式增加厚度,其圖案中的松樹、雪花、馴鹿等元素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圣誕樹與圣誕老人,因此費爾島毛衣在冬季很受歡迎。
費爾島花紋進入中國的時間并不算晚。在1990年出版的《馬海毛編織大全》中,已經(jīng)能看到“費爾島花紋”的記載,書中還詳細描述了費爾島圖案的設計與編織方式,實際傳入應不晚于20世紀80年代。
無論是走懷舊風還是彰顯時尚,在秋冬穿搭界,總有費爾島花紋的一席之地。除了廣受歡迎的毛衣外,費爾島花紋還被廣泛用在手套、圍巾等方面。
不過,世界上編織織物的地方那么多,怎么就費爾島出了這種特殊的花紋?
要細究費爾島花紋的由來,就得從費爾島的地理位置說起。
費爾島位于蘇格蘭北部,是設得蘭群島的一部分?!百M爾島”的名字有兩種說法:一是“很遠的島”(Far-off Isle)的變體,二是來自古挪威語“Fri arey”,意為“平靜的小島”。費爾島孤懸海外,幾乎與世隔絕,以安靜來形容確實恰如其分。
早在新石器時代,費爾島即有人居住。9世紀至15世紀,費爾島始終是挪威的領土。1469年,丹麥國王的女兒瑪格麗特嫁給了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三世,包括費爾島在內(nèi)的設得蘭群島被作為陪嫁贈予蘇格蘭。1707年,安妮女王合并蘇格蘭和英格蘭議會,建成統(tǒng)一的不列顛王國,費爾島因此成為英國的一部分。
費爾島上物資匱乏、土壤貧瘠,最主要的產(chǎn)業(yè)就是養(yǎng)羊。
按到訪過費爾島的英國作家艾米·利普特羅特所說,島上的羊需要從船上“用吊索和滑輪送來”,再用同樣方式送回船上運走。在費爾島人的艱苦努力下,羊毛成了島上的重要物產(chǎn)。此外,受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島上還盛產(chǎn)多種帶有染色效果的地衣植物,這些都為費爾島花紋的產(chǎn)生提供了物質(zhì)條件。
關于費爾島花紋的來源,一種觀點認為,費爾島花紋的編織技術(shù)就是由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漁民帶來的。這一點從現(xiàn)存的古董織物,乃至流傳到今日的老照片中都可以得到證實:雪花紋與“X”字形的網(wǎng)格紋,都是北歐編織品常用的表現(xiàn)形式。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費爾島花紋的織法是西班牙人教給費爾島人的。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的一艘戰(zhàn)艦在費爾島東側(cè)海域遭遇海難,麥地那公爵和船員意外登島,為換取糧食,向島民教授了西班牙南部的針織方法。不過,19世紀前來訪費爾島的人并未提及島上特產(chǎn)的編織品,或許,費爾島花紋的歷史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久遠。
無論來自何方,從挪威到英國,600年的歷史間,費爾島花紋在彰顯英倫風情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有一絲北歐的神秘色彩。也正是在這種文化的中間地帶,費爾島花紋得以誕生。加上此地在大海中與世隔絕,氣候又較為惡劣,出于御寒或交換商品的需要,費爾島的島民逐漸開始編織毛衣等各種羊毛制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1870年,設得蘭群島開設了固定航線和郵政服務,游客們開始登上這座小島,并在離開時帶走島上的針織特產(chǎn)。1921年,費爾島居民將幾件費爾島毛衣送給當時的威爾士王子。在之后的多個重要場合,威爾士王子都穿著他喜歡的費爾島毛衣,并稱“在我的所有衣服中,最耀眼的就是那件多色費爾島毛衣”。
王室的大力推薦,讓“費爾島”在英國家喻戶曉,各種教授費爾島花紋織法的書籍大賣,民間對費爾島產(chǎn)毛衣的需求也飛速增加。1924年,為了緩解訂單壓力,幾件費爾島毛衣樣品被寄到蘇格蘭供廠家學習,拉開了批量生產(chǎn)費爾島毛衣的時代。
1940年(二戰(zhàn)期間),德國入侵挪威,大批挪威難民過海逃往設得蘭群島,他們將北歐的針織圖案與費爾島當?shù)氐膱D案進一步結(jié)合,并在二戰(zhàn)結(jié)束后把“費爾島”的名字帶回了北歐?!百M爾島”的名氣逐漸從英國傳到了美國和歐洲大陸。
時過境遷。1950年起,因島上環(huán)境惡劣、產(chǎn)業(yè)單一,許多島民離開費爾島,前往英國本土、美國和加拿大,在世界各地生產(chǎn)著“費爾島”。20世紀60年代,能編織費爾島花紋的自動編織機被發(fā)明出來,費爾島花紋的生產(chǎn)進入機器時代。伴隨著時尚業(yè)的發(fā)展,從美國和英國出發(fā),費爾島花紋逐漸出現(xiàn)在各類秀場,從小島走向了世界。
70年前,得益于編織書籍的推廣和英國人酷愛織毛衣的傳統(tǒng),英國的家庭主婦常會為家里人織上幾件費爾島毛衣。同樣,穿上家里人制作的毛衣,也是當下許多中國人的童年記憶。
在生活節(jié)奏極快的當下,織毛衣又難又耗時間,不適合現(xiàn)代人輕易挑戰(zhàn)。不過,喝一杯熱乎乎的費爾島拿鐵,暖暖身子還是可以的。
(源自“壹讀”,有刪節(jié))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