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鎮(zhèn),亦稱“太原鎮(zhèn)”,包含內長城外三關。山西鎮(zhèn)東部長城,從太行山向西到恒山山脈都是峻拔的山地,聞名于世的雁門關就修建在群山之上。西部則修建在丘陵地,長城一路跨過縱橫的溝壑直抵黃河,偏頭關就在這個地區(qū)。
內長城山西鎮(zhèn)與薊鎮(zhèn)、宣府、大同三鎮(zhèn)同為拱衛(wèi)京師的畿輔重鎮(zhèn),若宣府和大同兩鎮(zhèn)失守還有內長城防御,而內長城一旦失守則京城危矣。據(jù)《明史·兵志》載: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命大將軍徐達籌備山西、北平邊務時,“詔山西都衛(wèi)于雁門關、太和嶺,并武、朔諸山谷間,凡七十三隘,俱設戍兵”。平型關也屬于山西鎮(zhèn),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平型關腳下打了一場山地伏擊戰(zhàn)。
山西鎮(zhèn)設置于明宣德四年(1429),《殊域周咨錄》記載,“宣德四年,置鎮(zhèn)守偏頭及雁門、寧武三關總兵官,駐偏頭”?!睹餍趯嶄洝酚涊d,明宣德元年(1426)始置鎮(zhèn)守,“命都督僉事李謙鎮(zhèn)守山西”。李謙鎮(zhèn)守山西延續(xù)至正統(tǒng)年間,亦無總兵官之說。成化年間,韃靼諸部頻繁進入山西,迫使明朝加強山西防御力量,將防御重點放在偏頭、寧武、雁門三關。
從此之后,山西才成為邊防重鎮(zhèn)?!睹鲬椬趯嶄洝酚涊d,成化四年(1468)明朝命“鎮(zhèn)守山西署都督僉事王信移鎮(zhèn)代州,提督雁門、偏頭、寧武三關”。此為山西鎮(zhèn)守移駐三關之始,設副總兵鎮(zhèn)守。成化二十二年(1486),設總兵官,“命鎮(zhèn)守代州等處右副總兵都督僉事周璽充總兵官,仍居代州”。鎮(zhèn)守總兵官的設置,標志著山西成為邊防重鎮(zhèn),山西鎮(zhèn)之稱開始流行。至嘉靖二十年,山西鎮(zhèn)守總兵官成為常設。
山西鎮(zhèn)邊墻的修建記載很多?!镀P志·邊隘》記載:“大邊,在關北一百二十里,東接大同鎮(zhèn)平魯衛(wèi)崖頭墩界,西抵黃河,長二百九十里。今失在二邊之外,久屬草地,只有藩籬遺址,未詳修筑始末?!薄镀P志·烽堠》部分卻有這樣的記載:“大邊墩在紅門口外六十里,自窯子頭墩起,至小口子墩止,共計一十六座,明宣德九年(1434),都督李謙建,嘉靖初年猶存,今皆廢為草地?!?/p>
在山西做長城考察,人們搞不清楚二邊、三邊、四邊的關系,常常會感覺長城遺址遺存很混亂,其實了解了長城修建的記載就清楚了?!镀P志·邊隘》載“二邊在關北六十里,正北為草垛山,邊迤東為水泉、紅門口,邊極東為老營好漢山,邊東接大同鎮(zhèn)平魯衛(wèi)白草坪邊,東南折向內邊接利民、朔州界?!绷頁?jù)《偏關志·邊隘》載,偏關還有三邊、四邊?!叭呍陉P東北三十里,東起老營石廟兒,西抵白道坡石梯墩,沿山削崖,平地筑墻,長九十余里,明嘉靖八年(1529)總兵李瑾建?!薄八倪呍陉P南二里,東起長林鷹窩山崖,西抵偏關教軍場,隨山據(jù)險,長一百二十里。又于關南五里筑堡一座,名羅漢坪堡,為明正德十年(1515)兵憲張鳳翊建。”
山西鎮(zhèn)的偏關、寧武、雁門三關同宣、大二鎮(zhèn)一樣,明嘉靖年間修筑的工程量最大?!秾幬涓尽份d:“嘉靖十三年(1534)都御史任洛自雕窩梁至達達墩,筑邊八里二十八步,砌以石。”又載:“十八年都御史陳講乃尋王野梁廢跡修復之。東起陽方,經(jīng)溫嶺大、小水口,神池、蕎麥川至八角堡,悉筑長城凡百八十里,且筑且斬,因山為險,土石相半,外為壕塹。二十三年都御史曾銑以邊墻高厚勿稱雁門,乃復增修筑之。三關中路之備,于是始壯焉?!?/p>
內長城與外長城在軍事防御上相互依托,內長城是外長城的防御縱深?!睹魇贰さ赠i列傳》載:嘉靖二十一年(1542)俺答汗大犯明邊,翟鵬向皇帝奏請“調陜西、薊、遼客兵八支,及宣、大三關主兵,兼募土著,選驍銳者十萬,統(tǒng)以良將,列四營,分布塞上,每營當一面??苋刖?,游兵挑之,誘其追,諸營夾攻”。皇帝批準了他的奏請,“鵬乃浚壕筑垣,修邊墻三百九十余里,增新墩二百九十二,護墩堡一十四,建營舍一千五百間。……疏請東自平刑,西至偏關,畫地分守。增游兵三支,分駐雁門、寧武、偏關??芄Γ?,游兵出關夾攻”。
山西鎮(zhèn)各府、州、關、縣志中有關曾銑加筑邊墻的記載很多。嘉靖二十五年(1546),翁萬達代翟鵬職,總督宣、大、保定軍務后:宣、大兩鎮(zhèn)皆逼巨寇,險在外,是極邊;而內外三關皆峻山層崗,險在內,是次邊。他又將內外長城各自做了劃分:外邊,大同最難守,次宣府,次山西之偏關;內邊紫荊、寧武、雁門為要,次居庸、倒馬、龍泉、平型。
基于這樣的分析,在他任職期間主要修筑了大同西路及宣府東路長城,同時也修筑了山西鎮(zhèn)寧武、雁門一帶的長城。《山西通志》及山西各鎮(zhèn)、府、州、關、縣志中,對翁萬達修長城之事均有很多記載。如《山西通志》載:“翁萬達疏,自水峪鴉兒崖起,東至馬蘭口霍家坡止,為垣五十三里有奇,增添敵臺九十六,鋪屋二百八十八,品窯五萬四千八百四十?!庇州d:“翁萬達疏,自凌云口菜樹溝起,東至大安口閻家?guī)X止,為垣四十五里有奇,石塹三十之一,增添敵臺一十八,鋪屋五十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