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多家臺媒12 月4 日報道,知名作家瓊瑤今(4日)下午1 時22 分許,在淡水區(qū)住家內(nèi)輕生身亡,終年86 歲。瓊瑤秘書淑玲在瓊瑤社交媒體臉書的粉絲專頁代為發(fā)布了瓊瑤遺書,內(nèi)文提及自己已經(jīng)“翩然”離去,希望外界不要為她難過。
一家逃難
1944 年,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日軍從河南一路打到湖南。在湖南衡陽家鄉(xiāng)中學任教的陳致平、袁行恕夫婦帶著3 個年幼的孩子:一對雙胞胎姐弟,即6歲的鳳凰(瓊瑤的小名)、麒麟和小兒子,加入了向廣西逃難的行列。
一家五口隨著難民隊伍離開桂林后,經(jīng)從廣西融水進入貴州黔東南的劍河縣。路上,一行人遭遇土匪,土匪連他們身上打滿補丁的破棉襖都搶了去。
第二天,陳致平一家來到劍河縣縣城,在縣衙見到了縣長。這位縣長四十來歲,知識分子模樣,態(tài)度也極為和氣。瓊瑤回憶:“這位忠厚的縣長,一再道歉,一再安撫,一面招呼我們吃飽,一面又去找來些衣服,又去找了一幢舊房子,把我們安頓下來。”
縣長救助
瓊瑤所說的“這位忠厚的縣長”叫阮略(字曉軍),1900 年出生于毗鄰劍河的平越府(今福泉市),14 歲考入貴陽農(nóng)業(yè)學校,后還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1931年,阮略受派赴日本學習軍事。
抗戰(zhàn)期間,阮略帶著夫人白定璋和兩個在日本出生的孩子回到國內(nèi),在國民黨軍委會訓練總監(jiān)部工作。貴州省省長吳鼎昌得知阮略是貴州人后,邀他回貴州任職。阮略先后擔任廣順、水城縣長,后來又來到劍河任縣長。
阮縣長的夫人白定璋晚年曾對兒女講述當年第一次見到瓊瑤一家時的情景。白定璋的敘述由她的小兒子、貴州作家阮居平記了下來:“男的叫陳致平,身穿一件藍色的舊長袍,架一副近視眼鏡;其妻袁行恕,穿一件起小點點白花的棕色旗袍,頭扎兩根小辮,一副小巧玲瓏的樣子。夫妻倆都操著一口京片子……兩個男孩都長得敦實可愛且顯調(diào)皮,唯有大女兒鳳凰,緊緊地拉著母親的衣袖……”
白定璋見狀,立即脫下身上的旗袍給袁行恕穿上,回頭又找來自己兒女的衣服,給瓊瑤三姐弟穿上。陳致平一家人總算找到落腳之處了。
平靜生活
阮略知道,陳致平、袁行恕都是大城市里的知識分子,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條件又如此艱苦,而劍河中學又恰好極缺優(yōu)秀資深的教師,于是,一貫愛才的阮略便把陳致平、袁行恕安排到劍河中學當教師。
在劍河中學任教后,陳致平很快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他在上歷史課時,常常結(jié)合日本侵略中國的行徑,在課堂上慷慨激昂,聲情并茂,動情時聲淚俱下,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們。陳致平還憑借一口流利的英語,承擔了劍河中學的英語課教學。袁行恕曾就讀于北平藝術(shù)??茖W校,她當仁不讓地承擔了劍河中學各年級的美術(shù)課教學。
時間一長,知識分子共同的文化修養(yǎng)和興致愛好,使得陳致平一家和阮略一家成了好朋友。
無法重逢
在劍河待了半年多后,陳致平和袁行恕決定還是帶著孩子前往四川。他們進入四川后,傳來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其后,陳致平先后任教于成都光華大學、國立廣西大學和同濟大學。
1949 年,陳致平攜家人赴臺灣。到臺灣后,他努力治學,成為一代史學家,他撰寫的《中華通史》十二卷本,是一部當之無愧的史學巨著。他的女兒瓊瑤,更是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1949 年,阮略在織金縣與解放軍建立聯(lián)系,1951 年去世。
1987 年的一天,年過古稀的白定璋在家里翻看雜志時,被雜志中一篇介紹瓊瑤一家情況的報道驚住了:這不就是當年的陳致平和他的女兒鳳凰嗎?
當時已從臺灣大學歷史系退休的陳致平得知阮家在貴陽的消息后,很快就給白定璋寄來了一封信,他在信中由衷感激:全家托庇安康,此皆曉軍先生與夫人之所賜也。
原載《作家文摘》2021 年5 月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