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一碗面的鄉(xiāng)愁

        2025-02-13 00:00:00李曉東
        海外文摘·文學(xué)版 2025年1期

        山西是面食的故鄉(xiāng),祖籍山西,且深以晉人為傲的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李敬澤說“故鄉(xiāng)在胃里”。的確,山西人,無論走到哪里、身處何方,都離不開一碗面,當(dāng)然,還要澆上醋,而且,永遠(yuǎn)認(rèn)為自己家里的面最好吃。我22 歲大學(xué)畢業(yè),從太原到蘭州讀研究生,從此離開山西。蘭州、上海、北京、天水,多地學(xué)習(xí)工作,至今已二十七載有余。我也喜歡蘭州的牛肉面、天水的漿水面、上海的陽春面……然平心而論,與山西面食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

        山西面食品類繁多,究其根本,并非物產(chǎn)豐富,恰恰是貧瘠的表現(xiàn)。小時候在農(nóng)村,吃飯都到“飯場”,鄰居幾家大小端著碗聚在一起,相互問“你家甚飯”?多是手搟面,也有抿節(jié)、擦節(jié)、和子飯等,種類其實不多,也都差不多。如果誰家吃“好飯”,比如拉面、刀削面、餃子、燜面,或者饅頭,會給旁邊家送一碗。相互打問一下,既是問候,又體現(xiàn)著“足食”的滿足,雖然只是形態(tài)不同的一碗面。

        一次,爸爸說,南方人不問吃啥飯,問吃啥菜。我聽了,感覺不可思議。因為“菜”,對于那時的我、那時的小山村,實在是一個陌生的東西。后來到上海,方知傳言不虛,南方人主食似乎只有一樣——米飯,菜卻有葷有素、有河鮮有海鮮,講究色香味和營養(yǎng)搭配。而老家飯場上人的碗里,無論大碗小碗,別說葷菜,連根青菜都不會有。當(dāng)然,我后來發(fā)現(xiàn),北方本不產(chǎn)綠葉蔬菜。黃瓜、茄子、土豆、豆角之外,大白菜、卷心菜也非上海人說的“葉子菜”。與葉子有點兒關(guān)系的,是香菜、芹菜、韭菜。所以,山西面食,一個最顯著的好處就是:省菜。一碗白米飯,無菜佐之,是不好吃的,放點兒鹽醋,更變味。面,則完全沒問題。

        搭一海碗“祺子”,也就是雜糧面。純粹的白面(吾鄉(xiāng)稱“好面”)吃不起,常常以白面、豆面混而和之,顏色略深,口感略澀而有豆腥氣,反而比“凈好面”內(nèi)容豐富些。祺子上還粘了米粒,放上鹽、醋,最多加一點點腌韭菜,筷子上下攪動幾下,鹽醋分布均勻了,挑一筷子,往嘴里吸溜,再咬上一口生蒜,唇齒間都是滿意和滿足。如果能放點香菜或熗點兒蔥花,那真是人間至福。

        小時候早飯吃“疙瘩”,玉米面捏成長長扁扁的形狀,下鍋煮熟。照樣沒菜——咸菜也沒有,偶爾會見到漿水缸里挑出的酸菜。吃一口“疙瘩”,喝一口“疙瘩米湯”,就是煮“疙瘩”的水,玉米面質(zhì)疏松,煮熟,水就成玉米粥。每天早飯一樣,小孩子多不想吃,媽媽就變長為圓,取名“煮餅”,是“餅”而非“疙瘩”,食欲因之大振。仿佛有點自欺欺人,但山西面食,即使都取材于白面,形狀也不同,口感各有特色。不過,細(xì)究起來,面食呈現(xiàn)不同形狀,均與原材料的品質(zhì)直接相關(guān)。

        飯場上,人問“甚飯”,答曰“拉面”,帶來的反應(yīng)是,眾口齊聲:“喲,好飯!”同樣取材于白面的搟面條,就沒這待遇。為什么呢?根本在于,拉面需要延展性好,而只有最精華的面粉才能做到。同理,蘭州牛肉面能拉出七種形狀,毛細(xì)又稱“一窩絲”,也需取用上好精粉,且加了蓬灰?,F(xiàn)在面粉都從超市買來,各種包裝都有,打開就能用,麥子給人的印象,似乎就是金黃的麥田,乃藝術(shù)品而非食品。其實,麥子磨成面粉,是一個不復(fù)雜但略煩瑣的過程。

        以前磨面,都用石磨?!皩訉邮^不見山,短短路途走不完。只聽響雷不下雨,天上下雪地上干”,謎底就是磨面,而且是磨白面。賈平凹早年的散文里,說天地是一盤大磨,轉(zhuǎn)一圈天就黑了,再轉(zhuǎn)一圈,天就亮了,太陽和月亮,就是兩個磨眼。賈平凹是有神仙氣質(zhì)的作家,神來之筆數(shù)不勝數(shù),但我以為,這兩句可歸入最神者之列。如今,石磨多被集中到“鄉(xiāng)村記憶博物館”,或者做了品質(zhì)生活者的庭院裝飾,發(fā)揮數(shù)千年沒被開發(fā)的藝術(shù)功能。但根本上,它真的是一種加工糧食的工具,每個村子都有幾盤。

        麥子堆在上層磨扇上,用掃炕笤帚慢慢掃過磨眼,手扶著、肚子頂著磨桿,人轉(zhuǎn)、磨也隨之轉(zhuǎn)。隆隆有聲,破裂的麥子落到磨盤下的石板上。麥子破開,白的面便露了出來。掃進簸箕,放到細(xì)鐵紗做底的面羅里篩,面粉雪一般落下。但這只是頭遍,離充分加工還距離很遠(yuǎn)。這頭茬面雖量少,卻最精,不帶一點兒麩子。如今,人們都喜“全麥面包”,黑黑粗粗的,比精精細(xì)細(xì)的賣得貴。我爸說,什么全麥,就是把麩子都吃了。想想現(xiàn)在的都市人其實挺有意思,吃什么、怎么吃,事實上都被廣告和營銷控制了。那時的農(nóng)村人只重直接的感受,包括口感。頭茬面筋道,延展性好,可以做拉面。“延展性”是我這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用的科學(xué)詞,老家人叫“有筋骨”。在細(xì)顆的散狀面粉里找出“筋骨”,有筋,則可長,有骨,則可久,簡直屬于天才的想象和表達!這個詞便可證明,作家向群眾學(xué)習(xí)語言多么重要。

        山西拉面,和遍布天下的蘭州牛肉面不同,沒有那么多形狀,不加蓬灰等輔料,也不遵循嚴(yán)格的操作程序,如二細(xì)、韭葉子拉七下,大寬五下,一細(xì)、寬六下,毛細(xì)八下,等等??梢哉f,蘭州牛肉面已徹底商業(yè)化、標(biāo)準(zhǔn)化了,而山西面食,即使飯店里賣的,依然保留著農(nóng)業(yè)時代的自然與隨意。雪白、精細(xì)的面,加水和,每揉一下都能感覺到親切與溫暖。新收獲的麥子,剛剛從石磨上流出來的面粉,每一步都是手工完成的?!罢l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唯有辛苦勞作的成果,吃起來才更覺香甜,更解其中味。

        面,可以說與山西這塊土地緊緊聯(lián)在一起,無論黃土高原、太行山上,還是表里山河,自堯舜以來即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者,陶也。伏羲女媧的族人,天水大地灣先民,帶著燒制彩陶的技藝,沿渭河而下,渡黃河至于今之山西臨汾、運城一帶。堯都、稷山、夏縣等地名,至今仍記憶著上古歷史,而舜耕歷山的傳說,當(dāng)標(biāo)志著農(nóng)業(yè)從畜牧業(yè)中分離出來。一千米左右的海拔,平原、盆地、丘陵等眾多地貌,使山西旱作農(nóng)業(yè)品類豐富。除煤炭、鋼鐵之外,其他工業(yè)門類較少、規(guī)模較小,土地未被大范圍污染。因此,山西農(nóng)作物種類繁多、質(zhì)量上乘。磨的面,各有所勝。

        面和好,圓圓的,光光的,放在粗瓷盆里,講究手光、面光、盆光,不能到處都是面。放到案板上,由于要搟面條,山西的案板普遍大,搟面杖也更粗更長,搟成一食指厚的圓片。而蘭州牛肉面則全程不用案板和搟面杖,全憑一雙手。搟好,搟面杖比著,用刀劃成一指寬的細(xì)條。四五根細(xì)條,兩頭捏住,就著案板微晃慢拉,細(xì)細(xì)圓圓的拉面便出現(xiàn)了——卻不太細(xì),大約是蘭州牛肉面“一細(xì)”的兩倍粗。蘭州牛肉面號稱“一清、二白、三紅、四綠”,其中“一清”就是清湯,面從鍋里撈出來,另加牛骨頭熬制的湯。山西拉面則是干拌的,加上“臊子”,放了鹽醋,攪勻了,一口吸進嘴里,面的筋道、菜的香氣,彌漫全身。吃其他飯可以沒菜,拉面卻似乎是必須有菜的。我老家的“臊子”,與“臊子面”的“臊子”不是一回事,乃指面的澆頭,卻不帶湯水,是直接的炒菜。常常要有肉,即“肉臊子”,卻非肉糜,直接就是炒的肉片,肥點最佳。飯場上,旁人看到,一副驚訝羨慕的表情“好飯哪,拉面澆臊子”!好飯有菜,賴飯沒菜,仿佛有點兒“馬太效應(yīng)”,但那時的百姓能吃上一頓好飯不容易,自然家底全出。我小時喜食肥肉,最好的飯是肉菜大米飯,肉在飯上,但我舍不得吃,先吃飯和其他菜,最后將肉片幾口吞下,真有“大快朵頤”之感。而對肉向往的過程,亦是別樣體驗。有此性格特征者,更易成功,呵呵!

        近日到太原,在山西面食博物館,讓我這個老山西人著實見識了一套絕活,驚嘆之余,更驚喜山西拉面技術(shù)之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升。小伙子大約二十歲。一塊揉好的面在案板上滾成圓柱形,小伙子邊拉邊折,越拉越細(xì),最后,面搭在胳膊上垂下來,如無聲的瀑布,又似純潔的白練,細(xì)看,卻是比頭發(fā)還細(xì)的面絲,在無風(fēng)的室內(nèi),亦微微飄動。之前,我以為最細(xì)的面是蘭州牛肉面里的“毛細(xì)”,又名“一窩絲”,親見方知,更精更細(xì)者,乃在山西。

        有人介紹,面約為頭發(fā)絲的二分之一,可以點燃。我在天水掛職時,分管過糧食工作,知道面粉屬易燃易爆物品,但那是處于一定濃度的干面粉,拉面所用的是水和的面粉,而且為了延展性好,含水量比搟面、刀削面等都多,可能僅次于剔尖,水火不容,如何能點著?現(xiàn)場有喜抽煙者,即以打火機點之。火苗舐面,畢剝有聲,還激起火花,好像小小的煙火。我忽然感覺,“人間煙火”“煙火氣”等詞,應(yīng)該還有另一重解釋,那就是面與火的直接相遇催生的人間奇跡。

        山西另一重特色,就是煤炭,可以說,地上的面、地下的煤,同樣是山西的“表面山河”。有研究認(rèn)為,山西之所以面食文化發(fā)達,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煤炭的普遍使用。煤炭發(fā)熱穩(wěn)定、燃燒時間長,隨時可以捅開火、坐鍋、燒水、下面,且取暖做飯一體化推進,不像柴草火,燒完就冷鍋冷灶。

        山西人白居易有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場景,既可喝酒,亦可吃面,一碗拉面、刀削面、手搟面、揪面片、剔尖、貓耳朵、抿蝌蚪……下肚,再喝碗面湯,原湯化原食,才知道什么是“好日子”。

        如果問外地人,什么是山西面食的代表,十之八九會回答“刀削面”。走遍各地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山西刀削面”“大同刀削面”等招牌,有的還具表演性質(zhì)。十年前,北京著名的山西面連鎖店“面酷”,不銹鋼的餐臺圍著鍋臺,里面是熱氣騰騰的大鍋和面頂在頭上、雙手雙刀削面的師傅們。食客圍著鍋臺吃面,旁邊的暖壺里,倒出來的是面湯,真有點兒鄉(xiāng)愁的感覺。

        其實在山西農(nóng)村,刀削面不常見,主要原因乃工具不易得。與燜米飯不同,做不同種類的面食,往往需要配套工具。如手搟面需要搟面杖、案板,抿蝌蚪要用抿床,擦圪斗得使礤床……削面刀,與通常菜刀不同,稍薄、略彎、較小,刀痕在面團上留下微微的弧度,如瓦形,如此,方可細(xì)而長,仔細(xì)觀察,削下的面兩頭尖、中間寬,如長長的柳葉。

        刀削面所用的面粉,較拉面便可略次一等級,石磨推三四遍篩下的面粉即可。含水量,較拉面還高些,揉成半尺厚、一尺長,近似橢圓形的面團,托在手里,靠到胳膊上,由左向右、自上而下削之。不疾不徐,削下的面,像一條條被放生的小魚,歡快地躍入翻滾的波濤。有詩云“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fēng)下樹梢”,高手削出的面,可長近30 厘米。

        最近看視頻,新出現(xiàn)一種“鉤刀削面”,在刀面上端加了一個彎彎的鉤子,表面上是刀在削,其實是鉤子在削、刀做樣子。削面的難度一下子降低了許多,削出的面也能更長,算是“技術(shù)革新”吧。但總感覺有點“工業(yè)化”了,失去了傳統(tǒng)技藝的淳樸,也不會產(chǎn)生入化境的效果。當(dāng)然,還有更簡便的,做成削土豆皮刀的樣子,簡直成了玩具。忽然想起《莊子》里抱甕灌園的故事,“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傳統(tǒng)技藝,正是在機械的發(fā)展中一點點兒消失,成了非遺。

        后來才知道,大同刀削面和我老家長治的刀削面,澆頭區(qū)別很大。大同刀削面澆頭,更像上海吃面的方式。除了爛糊面,上海吃面都帶湯。統(tǒng)一的機制面條,清湯蔥花醬油是陽春面,白面條湯里加一塊甜甜的大排叫大排面,加素雞、八寶辣醬、荷包蛋……即以此為名,頂級的,當(dāng)然數(shù)鱔絲面,就是《武林外傳》里邢捕頭念念不忘的。面條從湯里挑出,依舊雪白如初,必須一口面、一口澆頭、一口湯,方才味道全出。大同刀削面,面撈到碗里,另加調(diào)了味的湯,還可以根據(jù)顧客需求,加雞蛋、香腸、燒肉等,都放入湯中,撈著吃。長治刀削面,則是加澆頭,也就是當(dāng)?shù)胤Q呼的“臊子”,干拌??赡茏孕×?xí)慣,我總感覺干拌面,包括北京炸醬面,比帶湯面入味、過癮,雖然“湯寬”的面更普遍,且不少主打湯的鮮美獨到營養(yǎng)豐富。而大多數(shù)山西面食所指的湯,即為面湯——煮面的水。

        從詞源來說,面湯更近于“湯”的原意?!皽北疽鉃闈L開的水,面必須在開水中翻滾沉浮,方可煮熟。上輩傳下來的經(jīng)驗,面湯激起,將溢未溢時,加冷水少許壓下,頃而再起,如此三次,面熟矣。高溫下、反復(fù)中,少許面溶于水,呈淡淡的乳白色。吃完一大碗面,喝半碗面湯,“原湯化原食”,還有更長的歌謠“先吃干的后喝湯,圪落縫隙都灌上”,喝了湯,有飽腹之感,可“鼓腹而歌”,卻又不會進食過量。

        好飯與否,有一個分水嶺,也是山西人最常吃的面食品種——手搟面。相比于拉面、刀削面,手搟面對面粉要求又低一檔次,大約磨五六遍時篩出來的面粉。此時,磨碎的麥皮,也就是麩子混入面粉中,使其顏色稍稍發(fā)黑。到此,磨面就基本結(jié)束了。如果再磨一遍,面色明顯發(fā)黑,會被人笑為“黑面”,賣相、口感均不佳。

        山西長治農(nóng)村,直到現(xiàn)在,面盆、案板、搟面杖,依然是“做飯三件寶,一件不可少”。灶在炕頭,和面、搟面、切面一整套工序,都在炕上完成。

        面粉從缸中盛出,倒在盆里。一勺一勺,像一座小小的山,面盆要粗瓷的才好,雖然看著笨重,但因其重,和面時便穩(wěn)當(dāng)。搟面條,要把面和硬,含水率比拉面削面都低,更不要說剔尖、刀撥面等。和面,我老家叫搋面,走西口時,有個段子,丈夫讓人捎話給妻子:“面搋硬,人洗凈,我回來了!”雖有些隱諱,但充滿生活氣息,而且,這個“搋”比“和”要生動得多,尤其對于搟面條而言。

        搋搟面團,要少加水、慢加水。水一多,面團稀了,便無法搟薄。搋面,真的是搋,不是水與面粉中和的“和面”,甚至有別于“揉面”,而是用勁搋,一次次反復(fù)用力氣,使不多的水分與面充分融合,有人說,搋面要一百下,當(dāng)然沒那么夸張,但的確是力氣活,還費工夫。常常看到,個子小小的媽媽搋一下,踮一下腳,把全身力氣都用在手里。烤鴨講究“外焦里嫩”,搋好的搟面團,稍微有點兒干,仿佛有點兒沙質(zhì),由于用五六遍面粉,并不白,透著青青的暗光。

        我至今認(rèn)為,相比高大上的“好飯”拉面、削面,搟面條難度更大。盡管山西民歌唱“太原太谷祁縣城,拉面削面香死個人”,沒謳歌搟面的,而且,在山西幾乎每個婦女都會手搟面、拉面、刀削面,還真是應(yīng)知應(yīng)會。

        搟面三件寶,搟面杖、案板、炕。搟面杖直徑約十厘米、長一米多,還有更粗更長的。搟面杖粗了長了,才能把面搟開、搟大、搟薄。搟面杖多用棗木制成,堅硬、挺直,發(fā)著暗紅、微散棗木清香。案板,則多由梨木制成,潔白、細(xì)膩,仿佛面也能因此而變得更白些。案板通常兩米長、一米寬,四周鑲了邊框,邊框四角鋸掉,成了內(nèi)四邊形,外八邊形。

        小麥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春小麥春天播種,夏末收獲,生長期短,且未經(jīng)冬雪滋養(yǎng),品質(zhì)差些,只能發(fā)面蒸饅頭,不能做面條。因此,大同刀削面雖為名吃,但并非大同自古即有,而是面粉貿(mào)易發(fā)達之后的成果,故而澆頭也帶了異域風(fēng)格。大同本有的面食是雜糧面。

        搟面,既是技術(shù)活,又是力氣活。以前家里孩子多,六七口甚至更多人同時吃飯,再正常不過。作為做飯主力的家庭主婦,要把和好的面放到超大案板上。案板,在農(nóng)村也是多功能、多用途的。搟面之外,還可以“抹褙子”。把廢布片用糨糊一層一層粘在案板背面,曬干了揭下來,做鞋底。還有人家用案板捕老鼠,雖是背面砸鼠,然而終究不衛(wèi)生,故而用此方法的人家很少。

        面團偏硬,搟面杖長,炕沿較高。由于營養(yǎng)等關(guān)系,當(dāng)時農(nóng)村女性個子普遍不高,把面團壓平,便很費力。常見踮起腳,上身前傾,頭向內(nèi)彎,幾乎把全身力氣都用到了搟面杖上。面團中間,出現(xiàn)一個搟面杖壓出的凹槽,單峰變而為雙峰,再向兩邊滾壓,成了厚厚的面餅。再一點點越壓越薄,待到面餅卷到搟面杖上,真正的技術(shù)活便上演了。

        搟面,每一個“回合”由三步組成,向懷里拉一下、向外推兩下。推拉時,搟面杖不貼著案板,而是稍懸空,邊砸邊拉、邊推,于是,便一直有“嗵嗵”的聲音。用物理學(xué)解釋,是化勢能為動能,增加了搟面的力道。我曾經(jīng)嘗試著搟了幾下,不僅沒成功,搟面杖還壓到了手指,勢能加動能,疼得很。然后才知道,搟面杖推拉時,面片越來越大,搟面杖接觸案板的一瞬間,手要松開,拉時向外、推時向里移動手的位置,這樣,搟面杖帶著面,在慢慢地一圈一圈轉(zhuǎn)。石磨在大地上旋轉(zhuǎn),搟面杖在案板上旋轉(zhuǎn),仿佛周而復(fù)始,但這個過程中,麥子成了面粉、面團成了面條,一代代人就在這旋轉(zhuǎn)中成長,“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面片越搟越大,家族、民族也在這“嗵嗵”聲中開枝散葉、綿延發(fā)展。

        面片越來越大,整個搟面杖都被層層包裹在里面,仿佛襁褓中的嬰兒或繭殼中的蠶蛹。搟面真是一件充滿中國哲學(xué)智慧的事,以剛克柔,又以柔克剛,最終剛?cè)嵯嗌酀?。黃土高原上的生活,也是這樣。由于缺水,黃土高原上的一切,似乎都是硬的、剛的。旱作農(nóng)業(yè)、干打壘的土墻、千溝萬壑的地貌、滿臉風(fēng)霜的農(nóng)人,因為黃土直立性好,所以窯洞千年不塌……偉人毛澤東寫詞贊頌“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婉約至極。

        面搟好,折成幾折放在案板上。為防止面與案板、搟面杖粘在一起,搟面時要在案板、面上多次撒“面箔”,這個詞也是我根據(jù)家鄉(xiāng)話發(fā)音生造的,撒面箔是搟面的獨特要求,拉面、刀削面等不需要。微黃的玉米粉,使面看起來更不白。當(dāng)然,白面稀缺的時代,搟面用的往往是雜面,雜以豆面、高粱面等,如果是雜面原料,就不叫面條,改稱“祺子”,透著謙虛甚至卑微。食物里的“鄙視鏈”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甚至可以說,食物的等級差異是階層分化的基礎(chǔ),因為“民以食為天”。葛亮的《燕食記》里,粵菜師傅嘲笑“濃油赤醬”的上海本幫菜,其實,不僅在著名菜系間,日常飯食同樣時時透著高下,數(shù)千年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就是“吃頓好的”。

        與搟面同樣見功夫的,是切面。通常表揚人菜切得好,會說“又細(xì)又勻”,切面條可不是越細(xì)越好,太細(xì),容易煮爛,口感也不好。大約半厘米寬,每根面條寬度幾乎一樣,從刀撞擊案板的聲音,就能聽出切面功夫如何,雖不足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也充滿節(jié)奏,如同幸福的鼓點。一個家庭主婦,切面的時候最有成就感,到此工序,搟面條進入尾聲,馬上可以下鍋煮,一家大小就吃上飯了。切好的面,一把把抓起來,仿佛飄灑的瀑布。瀑布落到鍋中,翻騰的波浪便如著了冷水般安靜下來。俄爾,波浪復(fù)起,帶了白色的泡沫,面條在浪中起伏,加少許冷水,再次沸騰,如是者三,面條完全漂浮起來,便熟了。

        賈平凹的小說里,有請客吃飯上“木雞”的情節(jié)。一只木頭雕的燒雞,傲視幾個小菜,構(gòu)筑起“請客上雞”的尊嚴(yán)。艱難時期,老百姓總會想方設(shè)法營造起“美好生活”,包皮面即是其中之一。在白面里包一塊玉米面或高粱面,煮熟后,看見是純凈的白面,咬斷,露出夾層,淡黃色或暗紅色。這樣,既省了白面,賣相還好,口感也不錯。20 世紀(jì)80 年代中期的山西潞安礦務(wù)局五陽煤礦食堂,還生產(chǎn)過“二面饅頭”,白面里藏著玉米面。純白面饅頭要二兩細(xì)糧票,“二面饅頭”僅需一兩細(xì)糧票、一兩粗糧票,也算“粗糧細(xì)吃”吧。

        揪面片,僅比搟面條下一個檔次,勉強可以進到“好飯”的行列。當(dāng)然,有許多人喜歡吃揪面片,比起刀切得整齊劃一的搟面條,揪面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用一句心靈雞湯的話說就是“沒有兩塊揪面片是相同的”,大大滿足了喜歡新奇的孩子們的愿望。揪面片柔軟、溫和、入味,用筷子收著或用勺子舀著吃,生活的溫暖便洋溢起來。揪面片這么多好處,為何地位低于搟面條?答案還在材質(zhì)?,F(xiàn)在,材料科學(xué)蔚為顯學(xué),其實,材料作為基礎(chǔ),從來就很重要,尤其是食材。不僅八大菜系之區(qū)別在食材各異,單單一把白面,也要分出三六九等。

        揪面片不用搟得那么薄,當(dāng)然,主要是也搟不薄。面粉品質(zhì)不佳,“沒筋骨”,做揪面片的是磨到后面篩出來的面粉,麩子含量高,色深而粉粗。搟成面條兩至三倍厚的圓片片,不能裹在搟面杖上,切成三指寬的長條,就著開水鍋,直接一片片揪下去。如果說刀削面像游魚,揪面片就是落葉。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一粒麥種,深秋種下,冬日發(fā)芽,大雪覆蓋,春日返青,葉子漸長,田野一片深綠,如茂盛的韭菜。現(xiàn)在許多人喜歡說“割韭菜”,其實不少人云亦云,沒真的到地里割過韭菜。韭菜割了一茬,還會再長,在股票等領(lǐng)域的意思,就不一樣了。說某人不知稼穡艱難,文言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老家人說“麥苗韭菜分不清”。而后,抽枝,結(jié)穗,灌漿,盛夏的烈日里由綠變黃,以弱身而經(jīng)四季,嚴(yán)寒中生長,酷暑中收獲?;虼蚧虼?、或碾,脫殼獻粒,又經(jīng)粉身碎骨,水和之,杖搟之,刀切之,手揪之,水煮之,方才成為人之食物,入于腹,是最后的成功,亦為最終之消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是也。

        食之最下者,為抿蝌蚪。這種食物,有許多名字,抿圪斗、抿尖、抿節(jié)……2022 年9 月,在中國延安干部學(xué)院學(xué)習(xí),到榆林綏德縣郝家橋村瞻仰,中午到農(nóng)戶家吃“派飯”,一大碗抿蝌蚪,幾位同學(xué)都不知怎么吃,我不僅示范,還動手演示如何做。寫了首詩《初心》,發(fā)表在《詩刊》上。素來感覺,雖喜歡詩,然形象思維一般,不具詩才,唯這首滿意。雖口語實錄,未見現(xiàn)代派、意象派、意境、境界等古今中外好詩必備,然實情實感,喚起個體及一定群體的深層記憶。詩尾句:“這里是陜北綏德縣郝家橋村/一位老革命家在這村蹲點了一個月/和勞模劉玉厚/成了終身的好朋友/我們在梁家河的窯洞里/也見到了抿床子/房東大娘回憶/1969 年知青們到村里的第一頓飯/吃的,就是抿節(jié)。”

        拉面、刀削面、手搟面、揪面片,主材是白面,抿蝌蚪卻主要由高粱面,偶爾是玉米面做成。究其根本,依然在延展性。北方旱作農(nóng)業(yè),莊稼分兩大類,夏糧和秋糧。夏糧只有一種,就是小麥,秋糧則有玉米、豆子、高粱、蕎麥……不一而足。由此足見小麥獨特而尊貴的地位。其根本區(qū)別正在于小麥,當(dāng)然是冬小麥,可以做面條,其他諸類面粉,包括春小麥,都沒有這個超級功能。抿蝌蚪的發(fā)明,讓高粱面有了窩窩頭之外的另一種食物形態(tài)。

        做抿蝌蚪,不用案板,不用搟面杖,也不用刀,主要設(shè)施是一種名“抿床子”的專門工具。40 厘米長、20厘米寬的白鐵皮,一排排鉆了許多3 毫米直徑的眼,裝在木架子里,水開時直接架在鍋上。一塊和得稀軟的高粱面,被手掌在抿床上從后向前使勁按著抿,一截截兩厘米左右的面截子,從洞眼里擠出來,落到歡快、熱烈的波浪里,如同一只只小小的蝌蚪,所以我個人將它的名字寫作“抿蝌蚪”。高粱面幾乎沒有一點“筋骨”,只能用這種方法,達到這個長度。煮熟開鍋,湯都呈紅色,撈出一吃,粗、澀、硬,有人戲稱是“鐵橛兒”,難吃,但消化慢,扛餓。最根本的,是高粱產(chǎn)量高,一畝小麥產(chǎn)三四百斤,一畝高粱則可產(chǎn)上千斤,在糧食緊張的年代,吃飽是第一位的。

        辯證法無處不在,于食物也一律。糧食緊張時,“粗糧細(xì)吃”,千方百計裝好飯。物質(zhì)豐富時,回想起早年生活,蕩漾起自己的鄉(xiāng)愁,“白面抿蝌蚪”應(yīng)運而生,且受到許多人的喜愛,我即其中之一??上н@種食物太地方化,遠(yuǎn)不及刀削面、牛肉面的普及程度,僅我家鄉(xiāng)少數(shù)飯店有售,當(dāng)然,最地道的還是出自爸媽之手。

        山西面食數(shù)百種,我們小時候常吃的,還有貓耳朵、擦圪斗、掛面、不爛子、蕎面碗坨、莜面栲栳栳等,林林總總,難以詳述。而若再寫一節(jié),作為文章的結(jié)尾,我選擇和子飯。

        和,是漢字里發(fā)音最多的字,共五個讀法。“和子飯”里讀作“huó”,陽平,其意,即相互調(diào)和、和光同塵,共處一處而各有所歸,相互成就?!昂汀逼鋵嵤侵腥A文化的主流內(nèi)質(zhì),道家講“一團和氣”,儒家尚“和光同塵”,這一精神在民間同樣根深蒂固,于百姓生活中日用而不自知,化作一種食物,與天為黨。

        和子飯不是某種面食,而是面條和小米,以及各種“煮著”的混合體。先下鍋的,并不是面條,而是小米和鹽。黑鐵鍋坐在炕頭的灶火上,炭在鍋下燃、水在鍋中熱,翻出歡快的浪花,云蒸霧蔚地迎接著到來的兄弟。如果說拉面、刀削面、搟面條、揪面片、貓耳朵等面食,水還只是面湯,通常食面而棄湯的話,和子飯里的水卻是天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構(gòu)成。

        小米在放了鹽的開水里熬,不是煮?!鞍尽边@個字,非常準(zhǔn)確、鮮明、生動,慢火作用下深度融合。第二批進入融合大家庭的,是各種“煮著”?!爸笾币彩俏乙类l(xiāng)音生造,家鄉(xiāng)人把煮入和子飯的土豆、南瓜、豆角、西葫蘆等,起了共同的名字?!爸蟆焙美斫猓爸蹦??此處,應(yīng)讀“扎”,放調(diào)味品的意思,“著鹽”“著醋”“著香菜”……三四歲時,我奶奶給我盛和子飯,我媽說“少給他舀些煮著”,我一聽大哭,非要“煮著”。撈起土豆,我說不是煮著;撈起豆角,也不是煮著……最后,鄰家哥哥從他家拿來一個南瓜把兒,就是帶著把兒的煮熟的南瓜片,說“這就是煮著”,我才停止哭鬧,成了流傳多年的一個笑話。后來知識豐富了,特別是學(xué)了“能指”“所指”等語言學(xué)知識和普遍性、特殊性等哲學(xué)知識,對自己的童年進行學(xué)術(shù)分析,發(fā)現(xiàn)這段事故其實很有內(nèi)涵?!爸笾钡慕y(tǒng)一稱謂和土豆、豆角、南瓜等組成者的個體稱謂之間的差異,使語言儲備少、整體思維弱的低年齡兒童難以理解,最終的解決,依然歸于具象,很典型地反映出兒童認(rèn)知發(fā)展特征。

        我以為,福建佛跳墻、河南胡辣湯、山西和子飯,食材不一、貴賤有別,原理卻相通。首先,都“有容乃大”,幾乎百物可往里裝;其次,均需長時間熬制;其三,仿佛有主有輔,卻缺一不可。盡管煮熟的時間有長有短,但“煮著”們是一起下鍋的,因為都須在鍋中熬,慢慢地相依相融。

        最后一道工序,下面條。和子飯的面條,俗稱“祺子”,雜面,主要是白面和豆面混合,切得細(xì)細(xì)的,卻不一定長,在紅紅的炭火溫暖下,與水、鹽、米,還有“煮著”們,黏黏地和到一起。

        原載《芒種》2024 年第7 期

        国产毛片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色妞影院 | 久久免费精品视频老逼| 丝袜美腿国产一区二区| 婷婷射精av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日本免费大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肥婆性猛交xxxx|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欧美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美女中文字幕久久|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国产|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老色鬼|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色戒 | 亚洲天堂资源网|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av| 欧美高清视频手机在在线| 国产尤物精品福利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不卡av|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精品色超碰| 国产一品二品三品精品在线|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日韩亚洲欧美久久久www综合|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无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 亚洲天堂av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精品suv| 色老头久久综合网老妇女|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 | 欧洲| 亚洲国产av自拍精选| 亚洲午夜狼人综合影院|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图片高清| 白白色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五月天|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