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晉侯墓地共發(fā)現(xiàn)晉侯及夫人墓葬9組19座,出土了多組綴玉面罩,由于部分墓葬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盜擾,目前僅在M91、M92、M8、M31、M62、M63、M64、M93計8座墓葬中發(fā)現(xiàn)玉覆面。文章以見于簡報的6組玉覆面為研究對象,對玉覆面出土情況、玉覆面形制,以及玉覆面的使用方式、人群及使用目的展開論說,說明北趙晉侯墓地的玉覆面葬俗,了解當時人們的靈魂觀念。
關(guān)鍵詞:北趙晉侯墓地;玉覆面;玉覆面制度;靈魂觀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2.003
玉覆面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喪葬習俗,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xù)時間有千年之久。常見的葬玉有玉覆面、玉琀、玉塞、玉握等,形式繁多,內(nèi)涵豐富。西周時期各國墓葬出土玉器數(shù)量很多、制作精良,以組合玉飾,如組玉佩、綴玉面罩等最為精致。晉國的用玉制度受到了周文化的影響,再結(jié)合自身的用玉制度,形成了獨特的晉文化用玉制度。中國古人認為靈魂處于人的頭部,所以在戰(zhàn)爭勝利后會砍下敵方頭領(lǐng)的頭顱祭祀祖先、神靈,或隨葬于墓葬中。他們認為人體的口腔、鼻腔等天然孔竅是靈魂進出的通道,對其進行處理后就能控制死者的靈魂,由此產(chǎn)生了覆面葬俗。祭祀時后人需要祈求祖先去溝通人神,這一過程需消耗“物精”,而玉、帛能夠提供強健魂魄的“物精”,并且能使死去的祖先更好地享受子孫后代的祭祀①,這便是古人喜歡用玉、帛來殮葬的原因之一。
1 玉覆面出土概況
晉侯墓地時代較早的幾座墓葬均未發(fā)現(xiàn)玉覆面,從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玉覆面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在晉侯墓中均出土了玉覆面。晉侯墓地出土的玉覆面是用各式各樣的玉綴在絲帛上拼湊而成的。各式綴玉片拼成五官的形狀,周圍有一圈組成人臉部輪廓的玉片,綴合在布帛上形成一張完整的人面。由于許多墓葬被大規(guī)模盜擾,目前僅在M91、M92、M8、M31、M62、M63、M64、M93計8座墓葬中發(fā)現(xiàn)玉覆面(因M63、M64發(fā)掘簡報均無詳細論述,故本文中不做單獨的詳細介紹),如表1、圖1所示。
2 玉覆面形制特征
2.1 共同特征簡述
一是所有玉覆面均由兩部分組成。中間部分由各式各樣的玉片拼成人臉的形狀,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周圍有一圈組成人臉部輪廓的玉片。周圍的玉片一般是相同的,但放置的方向會有所不同。如M92出土的玉覆面外部由9件外部呈平梯形、內(nèi)部卷云紋的玉片構(gòu)成;M8出土的玉覆面由表示角和頤的玉片及平齒梯形綴片相間排列而成,左右兩邊中間的玉片似耳形。
二是玉覆面綴玉來源有兩種。一種玉覆面綴玉是專門制作的殮葬用玉,面部的各部分都要經(jīng)過精雕細琢,如M92、M62出土的玉覆面非常精致、形象生動。另一種是利用現(xiàn)有玉片拼湊或?qū)⒂窳线M行二次加工,如晉侯墓地M91出土的玉覆面,其臉頰以玉觽表現(xiàn),鼻子以柄形飾表現(xiàn),嘴部以拱形玉片表現(xiàn)等。M31出土的玉覆面四周玉片由圓管狀玉器切割而成,不連貫的花紋清晰可見,從眉和額心的玉片,可以看到不連貫的花紋,應是利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成的。
三是玉覆面綴玉的穿孔均很小,大部分玉覆面正面不露針腳,保留了完整的紋飾,顯得玉片更加精致美觀,體現(xiàn)了對禮制的重視。
2.2 夫妻并穴合葬墓特征(男女差異)
晉侯墓大部分為夫妻并穴合葬墓。但出土玉覆面的只有M91、M92與M8、M31,還有M62、M63、M64,共三組墓葬。通過對比這幾組墓葬中出土的玉覆面,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2.2.1 面部特征
面部沒有大的性別差異。例如,男性的重要標志是髭,而晉靖侯玉覆面沒有發(fā)現(xiàn)髭飾,但他夫人的玉覆面卻發(fā)現(xiàn)2件髭飾;而晉獻侯夫婦墓中都沒有髭飾。這種女性玉覆面出現(xiàn)男性特征的現(xiàn)象,是夫人地位從屬于丈夫的表現(xiàn),反映了《禮記》記載中“夫人與君同袍”的情況⑧。
2.2.2 玉覆面層數(shù)
晉侯墓地玉覆面的層數(shù)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晉獻侯墓和晉靖侯墓是雙層玉覆面,而他們的夫人墓是單層玉覆面。
2.2.3 玉覆面綴玉數(shù)量及形象
本文玉覆面的研究對象為晉侯及其夫人。按理來說,晉侯應比晉侯夫人地位尊貴,禮高一級,應在玉覆面上有所體現(xiàn),但事實并非如此。這些玉覆面材質(zhì)相同,數(shù)量各異,在精致程度上許多夫人墓葬的玉覆面要更甚。晉獻侯墓和晉靖侯墓面部玉飾造型簡單,大多是改制玉器,面部均帶怒容。而他們的夫人墓面部玉飾不僅造型生動、雕刻精心、比例勻稱,而且形象生動安詳,具有更強烈的女性色彩⑨。在玉飾數(shù)量上,晉侯墓與夫人墓大體相當,但也有例外,如晉獻侯綴玉片52塊,而晉獻侯夫人面上綴玉片卻多達79塊,而且在制作上更為精致。這些現(xiàn)象表明,北趙晉侯墓地在玉覆面的使用上并無明顯的身份等級差異。
根據(jù)歷次發(fā)掘的結(jié)果,考古學家將晉侯墓年代早晚定為M91、M92早于M8、M31早于M62早于M93。從玉覆面的圖片對比中可知,從M91到M62,玉覆面制作更加精細,更加重視細節(jié)。所以晉獻侯與晉靖侯的玉覆面不如其夫人的精致,應該是玉覆面的制作工藝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精細導致的,晉侯與晉侯夫人在玉覆面上并沒有嚴格的等級區(qū)分。
2.2.4 一夫二妻并穴合葬墓玉覆面使用情況
玉覆面在使用過程中對女性的身份有一定的要求。在這19座墓葬中,一般都是一夫一妻并穴合葬,只有一組墓葬M62、M63、M64是一夫二妻并穴埋葬。經(jīng)考古學家判定,M64墓主為晉穆侯⑩。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為了維護正妻的地位和嫡長子繼承制的合法性,周人在墓葬制度上有重要表現(xiàn),只有正妻才能與其夫合葬,其余眾妾或者陪葬,或者埋于其他地方。而晉侯墓地M64墓主晉穆侯卻有兩位夫人埋葬在其西側(cè),M64與M62兩座墓葬挨在一起,M63位于M62的西側(cè),可知晉穆侯與M62墓主的婚姻關(guān)系應是更為親密的。M62墓主隨葬3鼎4簋,M63僅隨葬3鼎2簋,可知M62墓主應為晉穆侯的原配夫人無疑。三座墓葬中,M63墓主在最西側(cè),但卻擁有中字形大墓,且隨葬器物多達4280件。而晉穆侯及其正夫人只是甲字形墓k,這兩座晉侯夫人墓的墓主身份令人懷疑。但M63也出土了玉覆面,可以說明無論是原配還是續(xù)娶,只要是晉侯嫡夫人,都有隨葬玉覆面的習俗。
3 玉覆面的使用方式、人群及使用目的
3.1 玉覆面的使用方式
多種器形的組合使得玉覆面的使用更加多樣化,玉覆面綴玉數(shù)量及形狀具有隨意性,因此推測玉覆面在組合時,人們往往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喜好進行組合搭配。在嘴巴部分,晉侯墓地出土的綴玉覆面有許多魚形紋飾或卷云紋,可能是因為魚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有多子多福的寓意。覆面上每塊玉片均有穿孔,可見曾經(jīng)有絲線綴合,這在傳世文獻中也可尋得佐證?!秲x禮·士喪禮》:“幎目,用緇,方尺二寸,赪里;著,組系?!编嵭ⅲ骸皫赌?,覆面者也。赪,赤也。著,充之以絮也。組系,為可結(jié)也。”l據(jù)鄭玄注,“幎目”是一尺二寸見方、外黑內(nèi)紅的絲綢,其中填以絲絮,并有多條系帶,故而這些玉片當時應是縫綴在綢布上,再蓋于死者面部的。晉侯墓玉片的穿孔大部分都是由側(cè)面向背面,保存了原來完整的紋飾??脊虐l(fā)現(xiàn),玉片出土時,有紋飾的一面向下貼于面部,由此可以推斷,在使用時玉片向下,而布帛朝上。除此之外,耳部和下巴部位的玉片還顯示出,玉覆面的大小應該足以蓋住死者的整個頭部,而非僅僅面部,并且玉覆面五官的對應也不是完全貼合的。這似乎表明古人使用覆面并非要精確地刻畫人臉,而只是為了勾勒出模糊的面部輪廓,抹去死者的真實面目。
3.2 玉覆面使用人群
玉覆面是高等級貴族的專用之物,在已發(fā)掘的西周墓葬中,出土有玉覆面的墓主身份明確者多為姬姓貴族,如井叔、虢季和晉侯等,孫慶偉先生認為玉覆面是姬姓周人特有的葬俗m。玉覆面出現(xiàn)于西周時期,發(fā)展于西周早期到春秋早期,它是高等級貴族的專用之物;從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時期,逐漸成為各階層都可使用的喪葬用器。后來,中原地區(qū)的平民墓開始普遍使用石片拼組而成的覆面,玉覆面已經(jīng)完全脫離了原來的禮制意義。
3.3 玉覆面使用目的
玉覆面主要與古時人們認為玉器能夠防腐的觀念有關(guān)。人們發(fā)現(xiàn)玉致密溫潤、質(zhì)地堅硬且不易腐爛,就將其與死者一起下葬,希望死者能夠和玉一樣永存,寄托了一種美好的愿望。古人還相信玉能潤身,認為通過佩玉可以把它的精氣吸入體內(nèi)。夏鼐先生在《漢代的玉器》一書中指出:“因為古代中國人認為玉是陰陽二氣中陽氣的精,所以把它放在死者的身旁,可以對尸體起神秘的作用?!痹谖髦艿馁F族墓葬中,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葬玉,如玉衣、玉塞、玉琀、玉握、玉覆面等。高等級墓葬中均有玉器的隨葬,由此可見,玉能防腐的觀念對后世影響深遠。玉還有讓死者早日超生、以求永生的功用。古人認為生者生活在陽間,而死者生存在陰間,之所以在下葬的時候使用玉覆面,是為了防止死者在陰間見光,怕其陰氣見天日而無法超生,所以在入葬前要為死者穿好衣服,用各種玉器覆蓋在死者面部,有一個隔絕的效果。
最后,古人認為玉具有通靈之性,可代人受過。使用玉覆面可以將亡者的真面目隱去,由玉面代過受罰,保佑亡者永享安寧、早日超生,新的一世重新做人。此外,人們認為在面部覆蓋玉覆面,可以封閉眼睛、鼻子、口腔等孔竅,防止邪異入侵,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靈魂觀念。
注釋
①裘錫圭.稷下道家精氣說的研究[M]//裘錫圭.裘錫圭學術(shù)文集(第五卷)古代歷史、思想、民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297.
②北京大學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五次發(fā)掘[J].文物,1995(7):12.
③北京大學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五次發(fā)掘[J].文物,1995(7):17.
④北京大學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二次發(fā)掘[J].文物,1994(1):20.
⑤北京大學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三次發(fā)掘[J].文物,1994(8):28.
⑥北京大學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四次發(fā)掘[J].文物,1994(8):13.
⑦北京大學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五次發(fā)掘[J].文物,1995(7):24.
⑧方亞楠.周漢玉覆面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0:14.
⑨曹楠.試論晉侯墓地出土的葬玉[J].考古,2001(4):81.
⑩北京大學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四次發(fā)掘[J].文物,1994(8):5.
k北京大學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四次發(fā)掘[J].文物,1994(8):21.
l彭林.儀禮[M].長沙:岳麓書社,2001:328.
m孫慶偉.周代金文所見用玉事例研究[J].古代文明,2004(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