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新加坡的語言政策與國家身份建構(gòu)息息相關,因而一直受到學界的關注。然而,國家安全是新加坡國家身份建構(gòu)的前提。因此,本文從國家安全的視角出發(fā),分析了語言政策在新加坡的國際政治安全、國內(nèi)社會安全、經(jīng)濟安全和文化安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指出新加坡的雙語制制造了新加坡語言身份與文化身份的割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加坡文化安全的實現(xiàn),可能最終威脅到新加坡的國家安全。
關鍵詞:新加坡;語言政策;國家安全;文化身份;語言身份
中圖分類號:H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25)01-0113-6
DOI編碼:10.16263/j.cnki.23-1071/h.2025.01.015
Language Policies of" Singapore and Its National Security
Chen Zhi-jie
(Center for Singapore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mp;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The language policies of" Singapore have been a topic of" great interest in academic circles, sinc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ingaporean national identity.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Singaporean national identity has to depend on its national security. Th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s of Singaporean language policies in the aspects of it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ecurity, 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economic security and cultural securit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bilingual system leads to the split between the linguistic ident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Singapore, which will probably threaten Singaporean cultural security or even its national security.
Key words:Singapore; language policies; national security; cultural identity; linguistic identity
新加坡建國時,將原宗主國語言定為工作用語,將馬來語定為國語,將其他主體民族語言定為母語,不經(jīng)意間使新加坡成為世界最大、最復雜的語言實驗室(李光耀" 2013:218)。新加坡語言政策的特殊性及其在建國和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眾多學者關注的重點。他們從教育學(Gopinathan" 2013)、政治學(Hill, Fee 1995;Pakir 2001;Ganguly" 2003;Goh, Fong 2020)或語言學(Low, Pakir 2018;Kl?ter, Saarela 2020)等多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在這些研究中,盡管有不少學者分析了語言政策與新加坡國家身份建構(gòu)間的關系,但他們忽視了一個事實:國家身份的建構(gòu)是以國家的生存為前提的。尤其是,對于新加坡這樣一個城市國家,其特殊的國內(nèi)族群構(gòu)成和國際政治環(huán)境決定了國家安全是其首先必須考慮的因素?!靶录悠碌恼Z言政策是國家謀求生存發(fā)展的一種政治手段?!保ㄈ钤老?" 2004:134) 因此,本文嘗試從國家安全的視角出發(fā),描述新加坡語言政策特殊性的成因,分析該語言政策對新加坡國家的現(xiàn)狀和未來走向的影響。
1 語言政策的歷史成因:民族隔離與沖突
新加坡的語言政策并非建國時才由人民行動黨拋出的,而是早在英國殖民統(tǒng)治時期就已逐漸成型。自萊佛士登陸后,英國開始了對新加坡的殖民統(tǒng)治。開埠后,由于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迅速發(fā)展成為東南亞重要的貿(mào)易商港。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商港的建設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勞工。其中,來自檳城、馬六甲以及中國福建、廣東的華人占大多數(shù),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族群,其次是馬來人和印度人。當時,英國殖民者用英文管理新加坡,而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聚集在城市的不同區(qū)域,使用母語溝通。語言的分化構(gòu)成了新加坡社會內(nèi)部不同族群間的相互區(qū)隔。
為了培養(yǎng)政府部門的辦事人員,英國殖民者開辦了英校。學生學習英文,畢業(yè)后則受雇于英國殖民政府。同時,殖民政府資助原住民開辦馬來語學校,但對華人和印度人的教育采取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于是,華人和印度人自行籌款建校。華校通常從中國聘請師資,采用中國出版的教材,沿襲中國的教學方式,以中國語言和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宣揚熱愛中國(吳元華" 1999:264)。殖民政府的教育政策迫使華人和印度人從新加坡社會之外獲取資源,因而強化了華人、印度人與各自母國之間的聯(lián)系,削弱了新加坡人的群體認同意識(李光耀" 2013:87)。英殖民政府只雇傭受過英語教育的學生,其他學校的畢業(yè)生大多受到語言能力的限制,只能在各自的族群內(nèi)部尋求就業(yè)機會。英語教育造就了新加坡社會精英,使畢業(yè)生跨越了族群的藩籬,上升至新加坡社會金字塔的頂端,而接受母語教育的學生則無緣參與整個社會的決策。(Hill, Fee 1995:69)受過英語教育的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從各自的族群中分化出來。這就意味著,殖民政府的語言教育政策在維護各族群間語言區(qū)隔的同時,又人為地制造了各族群內(nèi)部的割裂,使新加坡社會內(nèi)部的分化更普遍、更復雜?!斑@種普遍的分化是以學校體系為基礎的。這種學校體系事實上使分裂主義制度化了?!保℅opinathan" 1979:281)這種制度化的分裂并非無意而為之,而是基于統(tǒng)治安全的需要,是一種分化瓦解統(tǒng)治對象的殖民策略。也即,通過強化語言的邊界維系社會的分裂,從而達到消解被殖民對象反抗的目的。
二戰(zhàn)后,英殖民者提出統(tǒng)一使用英語教學,但由于教育資源嚴重不足,英校、華校、馬來語學校和泰米爾語學校依然分立,戰(zhàn)前語言區(qū)隔造成的社會分裂并未改變。“由于職業(yè)地位和流動性取決于優(yōu)勢語言,即英語,教育用語問題就有了政治意味?!保ㄍ希┯⒄Z教育造成了新加坡社會利益分配的不公,最后引發(fā)華校學生的反殖民運動。當時的華校學生與其他族群,“甚至和講英語的華人沒有太多的來往。他們經(jīng)常感到被排斥,就業(yè)機會不多,是對社會充滿怨恨的一群憤怒青年”(李光耀" 2013:18)。于是,英殖民政府成立“立法議院各黨派華文教育委員會”,尋求解決語言教育問題的方案。1956年推出的《新加坡立法議院各黨派華文教育報告書》提出平等對待各語文源流學校,在小學推行雙語教育,中學推行三語教育。該提議試圖以語言平等和教育平等消除不同族群間的沖突,但這份報告并未落到實處,政府僅僅是口頭上宣稱各種語文教育平等。然而,這卻使人民行動黨認識到:語言問題事關新加坡政治安全和社會安全。語言政策因而成為人民行動黨自始自終關注的問題。1959年,人民行動黨在競選大會上重申并細化了這份報告書的內(nèi)容,提出推廣雙語教育,把英語、中文、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平等定位為官方語言,主張4種語文源流學校合流,以英文為共同語。
1957年,馬來聯(lián)合邦獨立,憲法規(guī)定馬來文為唯一的官方語言。1959年新加坡獲得自治后,積極爭取新馬合并。因為李光耀(2013:23)認為,新加坡地域狹窄、資源匱乏、種族多元、非常脆弱,“只有合并才是新加坡的生存之道”。為了加入馬來聯(lián)合邦,新加坡政府接受馬來語為國語,希望以同一語言身份融入馬來西亞這個多種族、多元文化的統(tǒng)一國家。然而,盡管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廣馬來語,但卻并未強迫華?;蛴⑿W生進入馬來語學校,甚至允許新加坡各族群繼續(xù)學習自己的母語。這種寬松的政策在馬來西亞聯(lián)邦下議院中受到嚴厲批判,因為“人民行動黨并未規(guī)定,國語何時成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新加坡政府也沒有規(guī)定,國語是求職的資格”(謝裕敏" 2023:481)。對此,李光耀(2013:24)解釋道,“任何強迫手段和立法,都會有引起內(nèi)亂的危險”。無論選擇馬來語為國語,還是該語言政策的柔性實施,都是基于新加坡社會安全的考慮。新加坡政府盡管把馬來語定為國語,但并不打算否定語言平等的理念。然而,馬來人希望馬來語擁有凌駕于其他語言之上,也即馬來人凌駕于其他族群之上的特權,最終引發(fā)了新加坡華人與馬來族群體間的沖突。
獨立建國前的新加坡與其說是一種多元社會,倒不如說是一個分裂對抗的社會。就像李光耀(2013:22)所說的,“新加坡多種族的人民就好像是水族館里不同種類的魚,雖然盡在眼前,卻是被分開來的”。語言的分裂造成了社會的分裂,社會的分裂引發(fā)了不同族群間的沖突,種族的沖突時刻威脅到新加坡社會的穩(wěn)定和安全。
2 英文教育政策:國家政治和經(jīng)濟的安全
新加坡建國時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惡劣。一方面,新加坡是以華人占主體的城市國家,周圍強鄰環(huán)伺且關系緊張;另一方面,隨著英國殖民體系的崩潰,新加坡的戰(zhàn)略價值也跟著消失,很可能失去英國的支持。因此,新加坡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國家與全體人民能在惡劣的外在條件下生存下來。人民行動黨所制定的政策,“就要確保在東南亞跟鄰國和睦共處,并在自己的家園當家作主。任何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原則為準繩”(李光耀 2013:30)。除了外患,新加坡還有內(nèi)憂。一方面,新加坡建國后,英軍的撤離將使大量的工人失業(yè),重創(chuàng)新加坡經(jīng)濟(同上" 1998:11-12)。另一方面,語言分裂與社會分裂所引發(fā)的族群矛盾隨時可能爆發(fā)。因此,人民行動黨認識到,必須理解不同族群對母語的情感,除非及早彌合不同語言群體間的鴻溝,“否則雙方很可能分道揚鑣,各走各的方向,結(jié)果危害了國家整體利益。只有愈早從不同語言集團所產(chǎn)生的鴻溝中脫離出來?!保ㄍ希?2)換言之,新加坡的“語言政策大體是在應對內(nèi)部和外部政治壓力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Gopinathan 1979:281)。人民行動黨必須從新加坡的社會狀況和國際關系出發(fā),調(diào)整語言政策,以滿足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需要。
當華人為脫離馬來西亞而歡欣雀躍時,人民行動黨卻不得不考慮新加坡馬來人的情緒。因此,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后,新加坡政府依然將馬來語定為國語,保留馬來語國歌,軍隊也依然以馬來語發(fā)號施令。這實際上賦予了馬來語一種特殊的、類似祭祀的功能,以一種象征性的方式提升了馬來族群在新加坡社會中的地位。這無疑有助于安撫新加坡馬來人以及周圍的馬來穆斯林國家(Wee" 2002:286),確保新生國家的社會穩(wěn)定和政治安全。盡管新加坡社會的主體是華人,且華人因勤勞而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對新加坡社會和經(jīng)濟的穩(wěn)定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當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要求將華語列為政府工作語言時,李光耀(2013:32)予以斷然否決。人民行動黨之所以不把華語列為政府工作語言,是擔心其他族群的不滿,引發(fā)新加坡社會的騷亂。
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基于外交安全的考慮。在殖民地時期,新加坡華人無論在精神層面還是在政治層面都與母國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英殖民政府對此深感不安(柯木林" 2015:8)。二戰(zhàn)后,馬來西亞共產(chǎn)黨領導反殖與罷工運動,實行武裝斗爭,而馬共及其支持者大多為華人。新加坡還是馬共活動中心,其中央委員會就設在新加坡。因此,原宗主國和對新加坡本就抱有敵意的強鄰不可避免地會對這個新生國家產(chǎn)生疑慮,擔心新加坡華人會忠誠于自己的母國。當時的馬來西亞的首相東姑毫不掩飾地說過,“新加坡是個小中國,許多華人來自中國,……還希望與共產(chǎn)中國或其他共產(chǎn)國家發(fā)生關系”(謝裕敏 2023:308)?!皷|南亞國家因中國崛起而感到受威脅,對華裔群體的忠誠度存在懷疑。因此,在尋求國家和文化身份建構(gòu)時,新加坡必須避免被視為菲茨杰拉德所說的‘第三中國’。”(Gopinathan 1979:280)李光耀(2013:167,220)清楚地認識到,“新加坡處于東南亞,是“馬來人海洋”中的一個華人為多數(shù)的島國,任何區(qū)域或國際勢力都不允許新加坡成為一個完全華人的國家”。因此,新加坡政府在《新加坡共和國獨立法案》中將英語定為工作語言,而把中文、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定為華人、馬來族群和印度人的母語,把華族母語與其他少數(shù)族裔的母語置于同等地位。這實際上弱化了中文的地位,削弱了華人作為新加坡社會主體民族的優(yōu)勢地位,以減少其他族群對華人可能存在的敵意。這種政治姿態(tài)不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同族群間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也可減少原宗主國和周圍鄰國在意識形態(tài)上對這個新城市國家的疑慮。
新加坡政府把英語定為政府工作語言,看似照搬了英殖民政府的語言政策,但其背后的規(guī)劃目標和動機卻截然不同。在李光耀(2015:275)看來,曾經(jīng)的英殖民統(tǒng)治為新加坡人留下一份可資利用的語言和政治遺產(chǎn)。面對新馬分家和獨立建國后的生存危機,被殖民的歷史成為新加坡安全保障的來源。新馬分家時,由于英國的介入,避免了馬來西亞政府對新加坡采取武力鎮(zhèn)壓;獨立之初,英軍延遲撤軍,暫時擔負起了這個新生國家的安全防衛(wèi),確保了平穩(wěn)的政治過渡。英語就是維系新加坡與原宗主國關系的政治紐帶。因此,新加坡的這一語言政策既是對宗主國遺產(chǎn)的接收,也換取原宗主國的庇護。語言既是一種身份的表征,也是一種身份的認同。
為了生存,人民行動黨須要把所有新加坡人團結(jié)成為一個整體,準確地說是一個國家?!霸谝粋€新的國家,最基本的一點在于:要為各族群找到一種通用語,把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Goh, Fong 2020:169)為了避免剛獨立的新加坡社會內(nèi)部發(fā)生分裂,人民行動黨選擇了英語,作為行政、教育、經(jīng)貿(mào)、科技和管理等領域的通用語。當英殖民者結(jié)束殖民統(tǒng)治并抽身離去,英語所彰顯的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不平等的權力關系也就不復存在。在獨立建國后的新加坡社會,英語這種語言背后不存在共同的文化身份、共同的傳統(tǒng)、共同的歷史記憶,成為喪失了文化歸屬和族群歸屬的工具性語言。通常情況下,語言政策背后都離不開各種社會權力和利益的分配。然而,新加坡政府以英語為通用語言,阻斷了語言與權力之間的關系通道,將利益分配問題懸置起來了,因為英語不屬于任何本地族群的母語。以其為通用語,對任何族群而言都是平等的。所有新加坡國民都可以通過教育獲得這種語言能力,因而該語言政策人為地賦予了新加坡人統(tǒng)一的語言身份,給所有新加坡人“一種語言社群的歸屬感”(Blommaert" 2005:214)。語言不再是新加坡社會族群劃分的邊界,而是從原被殖民時期社會分裂的權力工具轉(zhuǎn)變?yōu)椤皣覉F結(jié)的符號”(Siemund," Li" 2021:208),維護了新加坡社會內(nèi)部的政治安全。
新馬分家后,新加坡“就淪為被切割在外、與腹地斷了紐帶的港城,注定只能借著與世界各地建立廣泛聯(lián)系才得以生存發(fā)展”(李光耀" 2015:195)。這種廣泛的聯(lián)系是軍事和政治層面的,更是經(jīng)濟層面的,但都只有借助最廣泛使用的語言才能得以實現(xiàn)。新加坡自殖民時期起就是重要的貿(mào)易港口,而英語是國際貿(mào)易語言。以英語為工作語言,可以大大降低經(jīng)濟活動中的語言成本,提高經(jīng)貿(mào)活動的效率?!坝捎谛录悠氯苏莆樟擞⒄Z,不但吸引了外國投資,也使新加坡人獲得了工作崗位,從而增強了國內(nèi)的穩(wěn)定?!保℅oh, Fong" 2020:169)在李光耀(2013:34)看來,英語“還是吸取科學及技術知識的媒介,是新加坡要工業(yè)化、要謀生的重要工具”。英語不僅是科學知識在世界范圍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世界科技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以英語為通用語言,為新加坡引進和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確保了新加坡的工業(yè)化和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新加坡的語言政策“把經(jīng)濟發(fā)展與語言連在一起”(Siemund, Li" 2021:208) ,使新加坡有效地融入全球經(jīng)濟體系,迅速發(fā)展成為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李光耀(2013:29)坦言道,新加坡政府是在讓人民穿暖吃飽的政治經(jīng)濟前提下,選擇了英語為共同語。新加坡的語言政策確保了其經(jīng)濟安全,而經(jīng)濟安全又為新加坡的軍事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為“沒有強大的經(jīng)濟就沒有強大的國防”(李光耀" 2015:18)。
3 華文教育政策:文化安全
當英語成為新加坡的通用工作語言時,各族群的母語就被擠出社會公共空間,成為家庭生活用語。然而,新加坡政府的這種語言定位和功能劃分卻沒有取得預期的結(jié)果,母語并未回歸家庭,在被擠出社會公共空間的同時,也被排除在家庭生活之外。早在英殖民統(tǒng)治時期,英語是殖民統(tǒng)治者和上層社會精英的語言,熟練的英語往往意味著更好的就業(yè)機會?;谡Z言背后的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利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把孩子送到英校學習。到新加坡獨立建國前夕,三分之二的華族學齡兒童選擇入讀英校。建國后,盡管新加坡政府強調(diào)各族母語地位平等,并為非英語學校的發(fā)展提供了各種機會,但1978年入選華校的一年級新生只占到學齡入學人數(shù)的10%。(謝裕敏" 2023:292)于是,新加坡政府順勢調(diào)整了語言教育政策,實施雙語制教育。1987年起,新加坡學校統(tǒng)一以英文為第一語文,母語為第二語文,使得英文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越來越多的新加坡華人在家庭中使用英語交流,華語變成一種教室里的語言和考試的語言,不再是日常家庭生活或社會生活用語,逐漸變?yōu)橐环N外語。(Goh, Fong" 2020:167)甚至,“這些新加坡人越來越希望把英語認同為其母語”(Wee" 2002:288)。當母語弱化成為外語時,英語成了新加坡社會的主導語言。在世界的語言分類中,新加坡獲得了新的身份,變成內(nèi)圈英語國家之一(Pakir 2001:2)。新加坡的語言政策成功地拆除了各族群間的語言藩籬,人為地制造了各族群的語言同一(郭熙 2008:4),并在國際政治和經(jīng)濟活動中重新定義了新加坡人的語言身份。這實際上是以語言身份的同一性取代文化身份的同一性,建構(gòu)起多民族新加坡人的國家認同,從而消解不同族群間的文化沖突。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斬斷了新加坡社會通用語言與各族群歷史文化的聯(lián)系。
語言始終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兩者密不可分。因此,任何的語言政策實質(zhì)上都是一種文化政策。一般情況下,個體學習和使用母語的過程,是母族文化的傳承過程,也是個體文化身份塑形的過程。然而,當英語逐步取代各族群的母語,成為越來越多的新加坡人家庭用語、職場用語和教育用語時,就意味著新加坡人文化身份可能會被重塑。李光耀(2013:97)也認識到,新加坡人“為了謀生而采用英文,也面對著被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哲學所吸收或滲透的極大危險”。他擔心,新加坡人接受了英文教育后,會否定中文的價值,改變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改變多代同堂的大家庭模式,變得更傾向個人主義,不再把團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因此,他一再告誡新加坡人,“我們不是西方人,英語文明世界的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人生哲學,并沒有根植在我們的環(huán)境里和生命里”(李光耀" 2013:124)。新加坡在獲取新的語言身份的同時,又希望各族群能夠在自身的文化傳承中建構(gòu)起屬于新加坡人的獨特文化身份,但其結(jié)果卻是新加坡人新的語言身份與其文化身份之間的割裂,因為這種新的語言身份與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并無任何關聯(lián)。新加坡還沒來得及在自身的歷史和傳統(tǒng)中建構(gòu)起統(tǒng)一的新加坡文化身份,原有的文化特性就很可能會被置換掉,成為脫離亞洲文化背景的“偽西方社會”。新加坡政府希望以亞洲文化特性和新加坡歷史文化傳統(tǒng)為基石,建立起統(tǒng)一的新加坡國家身份,因為文化特性和文化傳統(tǒng)是人類族群的情感依賴和社會團結(jié)穩(wěn)定的關鍵因素,構(gòu)成了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內(nèi)容。然而,新加坡在通過語言身份轉(zhuǎn)換而融入經(jīng)濟和政治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強勢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力被無限放大,商業(yè)化和物質(zhì)至上等西方價值觀念逐漸對新加坡的文化安全構(gòu)成嚴重的挑戰(zhàn)。政府不得不轉(zhuǎn)而強力支持母語教育,把母語教育視為維系和繼承母族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的工具。
上世紀7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發(fā)起了“推廣華語運動”,以改變不同籍貫的華人使用不同方言的語言習慣,使新加坡華人有相互溝通的共同語言。一方面,政府認為華族在家庭中使用各種方言,阻礙了華語的傳播,造成華族社會分裂,因而希望借助統(tǒng)一的華語把華人社會團結(jié)起來。另一方面,“政府擔心,如果方言一直存在,英語就有可能成為華人社群內(nèi)的聯(lián)結(jié)語言”(Gopinathan 2013:72),因而希望借助統(tǒng)一的華語抵制英語向華族家庭滲透。1981年起,新加坡推廣華語工委會將每年10月定為推廣華語月,以便持久、全面地推廣華語。1989年起,新加坡在“推廣華語運動”的第二個階段,把華語推廣的重點轉(zhuǎn)向華族文化,推廣的對象也從藍領階層轉(zhuǎn)向白領階層。2005年起,當華語從家庭教育退場后,學校的華文教育成為華族母語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華族了解自身文化歷史的重要方式。新加坡教育部為中小學校教師提供中文培訓,為公務員開辦中文會話班,并且把一些歷史悠久、校風優(yōu)良的華校定為特選中學,以傳統(tǒng)華族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新加坡政府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政策,扭轉(zhuǎn)新加坡主體族群傳統(tǒng)文化逐漸喪失的局面,最終維護新加坡的文化安全。
然而,新加坡的文化安全似乎根本就無法實現(xiàn),因為其語言政策存在一種左右互搏的內(nèi)在矛盾。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以英文為通用語,謀求國家經(jīng)濟安全和國際政治安全?!叭嗣裥袆狱h于1959年執(zhí)政后,花了很長時間,來防止有人利用中文教育問題來達成顛覆的目的?!保ɡ罟庖? 2013:87)當新加坡人的語言身份發(fā)生轉(zhuǎn)變后,各族群維系與母國關聯(lián)的紐帶也被切斷了,盡管這有利于新加坡人對自身國家身份的認同,但實際上也切斷了各族群,尤其是華族與其文化源頭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以西方文化為抵制對象,不斷強化中文的教育,宣傳儒家倫理和灌輸傳統(tǒng)價值觀,以防止新加坡人失去精神家園,危及新加坡的文化安全。正如李光耀所說,新加坡加強中文教育,“為的是培養(yǎng)起人民的斗志和骨氣,為國家社會帶來穩(wěn)定和繁榮”(李光耀" 2013:38)。推廣華族文化的教育不可避免地會迫使新加坡華族追溯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歷史。因此,新加坡語言政策的內(nèi)在矛盾,外在地表現(xiàn)為“母語文化為體,英語語言為用”的體用二分立場,即以英語為工具謀求新加坡的經(jīng)濟利益和國際政治利益,而以母語文化教育抵制外來文化的侵入,維持新加坡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和特性。正是由于這種涇渭分明的體用二分立場,新加坡政府一方面敦促并教育國民使用標準英語,防止新加坡社會淪落為講洋涇浜英語的社會,以確保新加坡語言身份的純潔性。另一方面要求國民使用標準的中文,防止“克里奧式”的中文,以維系華族文化身份的純潔性。換言之,新加坡政府有意維持語言身份和文化身份的分化,防止既有的矛盾平衡被打破。其實質(zhì)是,防止兩種語言之間相互滲透的同時,防止兩種文化在本土生活中的交互融合,進而維系兩種語言在各自領域的功能性作用。但是,這也意味著新加坡的文化安全始終懸置于新的語言身份和固有的文化身份之間,難以最終落到實處。
4 結(jié)束語
自殖民統(tǒng)治時期起,語言問題一直是新加坡社會內(nèi)部沖突的重要起因,因而需要某種形式的干預,以防止這種沖突威脅到新加坡的安全和穩(wěn)定。建國后,新加坡通過語言政策的調(diào)整,使英語成為新加坡通用語,消弭了國內(nèi)不同族群間的沖突,確保了國內(nèi)社會的安全;英語使新加坡融入了世界經(jīng)貿(mào)體系,經(jīng)濟取得了飛速發(fā)展,確保了國家經(jīng)濟的安全;英語為新加坡提供了新的語言身份,融入了英語圈國家,為新加坡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確保了國家政治安全。但是,這種雙語制同樣也給新加坡社會的未來發(fā)展埋下了不確定性因素。英語為新加坡提供了語言身份,而新加坡政府卻又希望中文和華族文化為其提供文化身份的基石。雙語制使新加坡的語言身份和文化身份撕裂了,而新加坡政府對英語變體和中文變體的否定,表明其維護這種語言身份和文化身份二分的決心。這將不可避免地使雙語制的矛盾無法得到調(diào)和,很可能反過來構(gòu)成新加坡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
參考文獻
郭 熙. 多元語言文化背景下母語維持的若干問題:新加坡個案[J]. 語言文字應用, 2008(4).‖Guo, X."""" Mother Tongue Maintenance in a Multilingual Cultural Context:A Singaporean Case[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8(4).
柯木林. 新加坡華人通史[M]. 新加坡:新加坡宗鄉(xiāng)會館聯(lián)合總會, 2015.‖Ke, M.-L." A Gener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M]. Singapore: Singapore Fede-ration of Chinese Clan Associations, 2015.
李光耀. 風雨獨立路——李光耀回憶錄(1923-1965)[M]. 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8.‖Lee, K.-Y. The Singapore Story: Memoirs of" Lee Kuan Yew[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8.
李光耀. 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zhàn)——新加坡雙語之路[M]. 南京:譯林出版社, 2013.‖Lee, K.-Y." My Lifelong Challenge Singapore’s Bilingual Journey[M]. Nanjing: Yilin Press, 2013.
李光耀. 李光耀觀天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Lee, K.-Y. 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5.
吳元華. 務實的決策——人民行動黨與政府的華文政策研究[M]. 新加坡:聯(lián)邦出版社, 1999.‖Goh, N.-W." Practical Policy Decision: A Study of the PAP and Its Government’s Chinese Language Policy[M]. Singapore: Federation Press, 1999.
謝裕敏. 不確定的國家:李光耀與新加坡[M]. 臺北:時報出版, 2023.‖Chia, J.-M. The Uncertain Republic: Lee Kuan Yew and Singapore[M]. Taipei: China Times Publishing Company, 2023.
阮岳湘. 論新加坡語言政策規(guī)劃的政治考量[J]. 學術論壇, 2004(5).‖Ruan, Y.-X. Poli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Planning of" Singapore’s Language Policies[J]. Academic Forum, 2004(5).
Blommaert, J. Discours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Ganguly, ?.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Policies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A]. In: Brown, G., Ganguly, ?.(Eds.), Fighting Words: Language Polic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Asia[C].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3.
Goh, Y.S.," Fong, Y.W. 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apore: Language Policy and Shifting Identities among Chinese Singaporeans[A]. In: Kl?ter, H., Saarela, M.S.(Eds.), Language Diversity in Sinophone World[C]. New York: Routledge, 2020.
Gopinathan, S. Singapore’s Language Policies: Strategies for a Plural Society[A]. In: Suradinata, L.(Ed.),"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79[C]. Singapore: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Asia) LTD, 1979.
Gopinathan," S.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 State[M]. London: Routledge, 2013.
Hill, M.," Fee, L.K. The Politics of" Nation-building and Ci-tizenship in Singapore[M]. London: Routledge, 1995.
Kl?ter, H.," Saarela, M.S. Language Diversity in the Sinophone World: Historical Trajectories, Language Planning, and Multilingual Practices[C]. London: Routledge, 2020.
Low, E.L.," Pakir, A. English in Singapore: Striking a New Balance for Future-readiness[J]. Asian Englishes, 2018(4).
Pakir, A. The Voices of" English-Knowing Bilingual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Epicentres[A]. In: Ooi, V. B.Y.(Ed.), Evolving Identities: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C].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2001.
Siemund, P.," Li, L.J. Multilingualism and Policy in Singapore[A]. In: Kl?ter, H., Saarela, M.S.(Eds.), Language Diversity in Sinophone World[C]. London: Routledge, 2020.
Wee," L. When English is Not a Mother Tongue: Linguistic Ownership and the Eurasian Community in Singapore[J].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2002(4).
定稿日期:2024-12-10【責任編輯 謝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