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京師,但凡有口腹之欲者,沒有不喜歡這里的小吃的,拉拉雜雜寫上幾種,有同好的朋友,不妨試著按圖索驥,一一品嘗。
有一種香甜風(fēng)味的水晶門釘,發(fā)面制成,制作時將發(fā)酵的面加適量堿和白糖揉均勻,把白面平鋪在紙上,上籠蒸過取出,晾涼后搟碎過籮,用豬板油切小丁,青紅絲切短絲,瓜子仁、葡萄干用水洗凈,與白糖和糖桂花一起勻成水晶餡。將發(fā)面搓成圓條,揪成面劑,用手逐個摁成圓皮,每個圓皮上放餡包起來,頂子上頭為圓球形狀,收口朝下,餳幾分鐘,入籠蒸熟即成。水晶門釘顏色白凈,餡兒呈半透明狀,松軟油潤,甜香可口,為甜食中之佳品。
說起甜食,不能不講一下豌豆黃。豌豆黃又分粗豌豆黃和細豌豆黃兩種。民間的粗豌豆黃是典型的春令食品,拿白豌豆去皮燜爛,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棗攪拌均勻,放入大砂鍋內(nèi),俟其冷卻成坨后,扣出來,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放上小片金糕以為裝點,然后置于罩有濕藍布的獨輪車上去賣。由于是春令小吃,故此常見于春季廟會,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宮廟會,路兩旁便叫賣聲不絕:“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切來!”也有小販們推著獨輪車下街兜售的,與賣切糕的一般,用沙鍋拎出來現(xiàn)切現(xiàn)賣。順義、香河、平谷一帶的農(nóng)民善做粗豌豆黃,廟會上擺攤與串胡同叫賣者,大多來自此地。
做細豌豆黃的,民初有一人姓杜,常在東安市場門前出攤,他的細豌豆黃最有名。細豌豆黃原本是清宮御膳房根據(jù)民間的小棗粗豌豆黃改進而成,做法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較為精致。先將豌豆去皮,放鍋里煮爛,然后過篩成糊,佐以白糖桂花或者蜂蜜,之后放置陰涼通風(fēng)處使其凝固。待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寸方半寸厚的小塊,放幾片蜜糕,真是色味俱佳,質(zhì)地細膩,入口即化,絕無沙棱棱不適的感覺。東安市場老杜的豌豆黃,有時候還帶賣山楂糕、綠豆黃,每日做不多幾塊,下午申時左右出攤,賣完即止。也是由于這個原因,他的豌豆黃從來新鮮,絕無隔夜的貨,一時間名聲大噪。民國以后,北海公園漪瀾堂飯莊和仿膳茶社也賣細豌豆黃,與蕓豆糕、小窩頭等同稱宮廷小吃,以紙盒盛了拿出來出售。至今北海島上仿膳飯廳里面,仍然將豌豆黃作為待客的主要點心。
春令小吃里頭,還有一種特別有風(fēng)味的,叫做“香椿魚”。名字叫“魚”,其實跟魚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它的原料,其實就是香椿芽和香椿的嫩葉。古書有記載,明朝時候,北京及其周邊地區(qū)就有人“采椿芽食之以當(dāng)蔬”了。舊歷三月初,香椿抽芽,采其嫩葉嫩芽洗凈,裹稀面糊,放滾油鍋里炸食,氣味清香,酥軟可口,既可以當(dāng)作小吃,又可以佐飯下酒?!兜劬q時紀勝》有云:“香椿芽拌面筋,乃寒食佳品?!庇袊L過“香椿魚”味道者,方知此言不謬。
吃過這許多點心必然作渴,便來一碗酸梅湯或者杏仁茶,也都是京味十足的傳統(tǒng)小吃。有人說酸梅湯其實應(yīng)該是南方的食品才對,其實不然。上海有一賣酸梅湯出名的館子,叫做“鄭福記”,這館子對外宣傳的招牌上,卻是明明寫著“北平酸梅湯”,可見其中多少奧妙。老北京的酸梅湯最早應(yīng)該是西四牌樓旁邊的隆景和最好,不過隆景和專門做海味干果生意,其志不在小小的酸梅湯上面;后來又因為戰(zhàn)亂,鋪子被人搶了,主業(yè)都難以為繼,于是逐漸被信遠齋酸梅湯的名氣蓋過去。信遠齋地處琉璃廠,一間門臉,一個影壁,中間有馮恕先生的手書四個字,叫做“信遠齋記”。他家的酸梅湯,有名的淳厚濃郁而且冰冰涼涼,所以但凡夏日里頂著烈日逛琉璃廠者,揮汗之余總要來信遠齋買一碗酸梅湯喝,一為解渴,二為消暑。
杏仁茶則是另外一種老北京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杏仁茶做法簡單,只需取江米、杏仁,拿水浸泡,研磨成漿,兌水燒開,加白糖、桂花調(diào)勻即可。杏仁茶盛在碗里,從不用羹匙來吃,因為如同飲茶,所以才得了這個名字。其實杏仁茶當(dāng)年并不叫這個名字,清朝時候叫“杏酪”。朱彝尊《食憲鴻秘》談到“杏酪”,兼講它的做法道:“京師甜杏仁用熱水泡,加爐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凈,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帶水磨碎。用絹袋榨汁去渣,以汁入調(diào)、煮熟,如白糖霜熱啖。”老北京賣杏仁茶的大多是回民,多在早市上賣,有時候成為早餐。如《天橋雜詠》有詩為證云:“清晨市肆鬧喧嘩,潤肺生津味亦賒,一碗瓊漿真適口,香甜莫比杏仁茶?!卑研尤什璞茸鳌碍倽{”,足可見老北京人對它喜愛有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