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寒冬,首都北京都會連降瑞雪,雖然溫度驟降以及造成了一些生活麻煩,但同時也給人們帶來雪景和樂趣。
1273年前的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初冬,大詩人李白應朋友之邀,來到了古時候的北京——幽州。就是那么巧,一場異常大的雪紛紛落下,這場大雪以及不斷飄落的雪花,在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眼里,卻成了他抒發(fā)情懷的由頭,于是他寫下了千古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這是李白浪漫主義色彩詩歌的又一絕唱,成為北京冰雪世界的標簽。從此,李白筆下的雪花飄過北京一千二百多年,綿綿不絕,深入人心。
明清京城大雪綿綿影響民生
李白詩中的雪花飄過了五代宋元,直至明清時期,乃至現代,北京地區(qū)雖然沒有見過大如席的雪花,可是有記載的大雪還真不少。
據《燕都瑣記》載:“明正統(tǒng)三年(1438年)十月戊子,大雪不停,城門漸封,官民出入皆不得通暢。朝廷令官軍除雪于都門內外,兩日方皆凈?!边@個記載說明當時的北京十月就開始下雪了,而且雪下得非常大,且動用了軍隊來除雪。就在軍隊除雪后,大家以為高枕無憂時,誰知災禍降臨,“隔三日,大雪又降,城門難尋其蹤,護城河難見其影。有民房塌毀,無居而歸者數以千計?!边@場大雪造成了京城部分民房倒塌,居民無家可歸。
據《明人雜集》所載,嘉靖年間也下了一場大雪:“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十一月,京師大雪,蔽日遮天,路人互不相見,鳥不得棲息?!倍度f歷野獲編》則記載了一個極端降雪現象,甚至造成了大量人員死亡:“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二月十八日清明節(jié),是日驟寒如窮冬,至晚大風雪,京師城內九門,凡凍死者一百七十余人;崇文門下,肩輿中婦人并所抱孩子俱僵死,并輿夫二人亦仆,俄亦僵踞不復活?!泵鞔本┣迕鞴?jié)下大雪,且出現了凍死人的極端現象,還是十分罕見的。在《京都事錄》中則記載:明崇禎六年(1633年)“京城之大雪,多日不止,貨價驟漲,一日三價,天寧寺外設(粥)廠賑濟,災民而至,不計其數,難以周全。”這次降雪更是給京城造成了大麻煩,直接影響了物價和人們的正常生活,好在朝廷出手救濟,才算渡過了難關。由此可見,在明代北京降雪還是十分普遍的,尤其是大雪甚至出現凍死人的現象。
清代的雪花繼續(xù)飄落:據康熙《通州志》卷十一載:“是歲(順治九年,即1652年)冬,通州大雪五尺,斗米價至一兩,民有僵死者?!边@次大雪造成米價上漲,人員死亡;同樣在乾隆《延慶縣志》中也記載了一次嚴重雪災: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延慶州大雪三日,深數尺,奇寒,人畜有凍死者”。
《清宣宗成皇帝實錄》中的記載更是比比皆是:道光七年(1827年)“十二月丙申,京師于本月二十三日竟日大雪,五寸有余,實近來所罕遇”。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甲申,諭:‘上年(1831年)京師得雪二三尺……實數十年來所未有’”?!扒骞饩w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京師雪澤稀少,而西山突降大雪,日降三寸,五日不停。有山民入城稱:大雪封山,路徑不通,齋堂、軍響、雁翅、安家莊諸村皆米糧告急?!薄奥撼牵ń裢ㄖ輩^(qū)境內)、三河、平谷、密云皆降大雪,積雪深二尺,淺寸余。”這說明當時北京的降雪幾率非常高,且一下就是大雪,造成災害;另外降雪還不是很均勻,有時城里沒有降雪,山里卻積雪特深,甚至封山封路,給百姓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
然而,大雪封路,交通阻隔,卻正是戰(zhàn)爭中突襲的最好時機,唐代李愬雪夜入蔡州就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在《北京志·長城志》中記載了明代北京地區(qū)的兩次雪夜征戰(zhàn)。一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即發(fā)騎哨,得虜跡,知乃兒不花等駐廬帳于迤都,遂進兵。適大雪,諸將欲止,今上曰:天大雪,虜必不虞我至,宜乘雪速進。遂抵迤都。”二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戊申,虜五千騎犯宣府滴水崖,由黑漢嶺南下,敗參將宋蘭、游擊麻錦等兵,遂掠隆慶、永寧等處,駐東西紅山,窺岔道。原任大同總兵為事官劉漢戰(zhàn)卻之,賊遂西行,由柳溝進據虎皮寨,攻張家堡,不克。會大雪,乃遁,出入凡七日?!?/p>
令百姓煩惱不堪,生計無著的大雪季,在軍事家眼里卻是可以利用的戰(zhàn)機,而戰(zhàn)機稍縱即逝,趁雪進攻不失為上策。所以,大雪又不知成就了多少軍事奇才呢。
清代皇家雪中走冰鞋待貴客
每逢李白詩意中的雪花飄落京城,賞雪、堆雪人,是滿漢官員和百姓的戶外傳統(tǒng)活動。一場大雪過后,人們用雪堆塑成人或各種動物的形象,或用滾雪球式的辦法堆成,用炭或石頭鑲嵌上眼、口等五官,用掃帚或樹枝等做成手臂。孩子們則圍著雪人打雪仗、捉迷藏,做游戲。
玩雪,皇家也不會缺席。大雪過后,住在養(yǎng)心殿的皇帝,常常孩子般地在雪地上戲耍,打雪仗、堆雪人、塑雪馬……繼而飲酒吟詩抒懷。還有滿族傳統(tǒng)的冰上運動,這既是武備又是強身的武術。清代每年從冬至到三九,要從各旗挑選共1600人,在冰上培訓,并擇機進行表演比賽。
據《養(yǎng)吉齋叢錄》記載,清康熙時期,“冬日得雪,每于養(yǎng)心殿庭中堆成獅象,志喜兆豐,常邀宸詠。”有此雅興的康熙自然會對大雪情有獨鐘,他們不僅堆了雪人,還創(chuàng)造性地堆成獅子形象,以此來祈求來年豐收,瑞雪兆豐年??梢娍滴醯膼勖袂閼押椭剞r意愿多么強烈。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京城下了一場大雪,雪后千里冰封,正是開展冰上運動好時機。這時熱鬧的冰上表演開始了,據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記載,當時大雪過后,冰天雪地,適于冰上游戲,在五龍亭等地,八旗官兵“寒冬冰凍,以木作平板,下用二足,裹以鐵條,一人在前引繩,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飛,名曰‘拖床’。積雪殘云,景更如畫”。其中,對冰上踢球競賽也作了詳細記述:“每隊數十人,各有統(tǒng)領,分伍而立,以皮作毬,擲于空中,俟其將墮,群起而爭之,以得者為勝;或此隊之人將得,則彼隊之人蹴之令遠,喧笑馳逐,以便捷勇敢為能。”
康熙年間,《百戲竹枝詞》中的《走冰鞋》就對此情此景作了生動的描寫:“捷足行看健步紛,寒流趁凍雪花春。鐵鞋踏破奔馳甚,侮作銀河冰上人?!?/p>
乾隆年間,郎世寧、沈源等合作繪成的《乾隆雪景行樂圖》,生動描繪了乾隆皇帝作為慈父和長者,他在眾人擁簇下賞雪的情景,子女們圍繞著他,在他的身邊放爆竹、堆雪人,玩耍做游戲,一幅共享天倫之樂的雪景行樂情景躍然紙上。《日下舊聞考》也曾記載,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月初三,大雪繽紛,自晨達午,積可四五寸。當時乾隆正和少數民族參加年度盛會的上層人士在紫光閣筵宴,共同賞雪。乾隆認為“田家五行以是日為上正三節(jié),適遇祥霙,尤征稔兆”,遂即興吟詩:“正節(jié)欣逢天澤行,池冰鋪雪閃光晶。筵開紫閣諸藩侍,樂奏彤墀萬舞呈?!鼻『透魃贁得褡迳蠈尤耸?,共賞瑞雪,共進美宴,多么溫馨的畫面。
看看清廷皇家雪中玩得這么嗨,難道這雪花飄落得不也很有意義嗎!
首都百萬人深夜大掃雪迎外賓
關于李白描述的雪花飄落京華,北京人記憶最深刻的還是1972年2月的那場大雪。
那年的2月21日,西方某一大國的總統(tǒng)乘坐他的“空軍一號”來到中國。在北京機場,總統(tǒng)及夫人走下舷梯,一只來自大洋彼岸的手伸向了前去迎接他的周恩來總理,開啟了兩國關系的新時代。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燕山雪花飄來了。這位總統(tǒng)到達北京時中午還是大晴天,誰知下午就開始陰天下雪,一直下到22日又轉為大雪。24日上午總統(tǒng)的日程是游覽八達嶺長城。從北京市內到八達嶺80多公里,多半路程山高坡陡,平常尚需多加小心,現在大雪造成路面積雪,安全行車很難保證。
針對這種情況,中方接待人員計劃把活動推遲到25日上午。但是經與氣象臺多次聯系確定,25日的天氣將更加惡化,而26日上午總統(tǒng)就要離開北京去杭州參觀訪問;再就是計劃取消此次活動??墒堑情L城是總統(tǒng)的一個宿愿,他們也知道,不爬長城,不嘗烤鴨,等于沒來中國。
周恩來總理非常著急,2月23日晚上,他來到人民大會堂召開接待小組緊急會議。為確保重要外賓和陪同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行車安全,經研究后,周總理最后拍板,下定決心連夜發(fā)動北京各級機關干部和市民掃雪。會議結束已是夜里10點鐘,而第二天早晨8點,這位總統(tǒng)的車隊就要出發(fā)去長城,時間迫在眉睫。
命令立即一層層下達,且得到了迅速的落實。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僅僅是一夜過后,第二天早上7點鐘,馬路上的雪全都清掃得干干凈凈,雪都被堆到了路兩邊。殊不知這背后,首都人民付出了多少努力??!他們先后出動一百多萬人次,市環(huán)境衛(wèi)生局出動70輛掃雪、鏟雪車,就這樣專業(yè)隊伍與市民協同作戰(zhàn),晝夜突擊,另有上百輛灑水車上路,噴灑鹽水,促雪融化,最終經行路線上的全部積雪被徹底干凈地清除了。
據當時的《人民日報》《北京晚報》等媒體報道:當天,總統(tǒng)車隊如期按點出發(fā),順利到達了八達嶺長城,總統(tǒng)夫婦盡情飽覽了萬里長城的雪后風光,十分滿意。當得知中方連夜掃雪一事后,總統(tǒng)等外國客人大為震驚。他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這在他們國家甚至不可能的巨大工程,在中國竟然悄無聲息地一夜之間就完成了。該國記者對此拍了不少照片,登到了自己國家的報紙上,讓該國人民也看到了東方大國的大氣魄。
這場大雪不正是對敦厚善良、英勇無畏的中國人民的一次考驗嗎?而他們在此次大考面前,交出了合格的答卷,給了李白心中的燕山雪花以有力的回應,讓這千年的京華雪緣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至今仍然令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