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農(nóng)歷新年,有燃放煙花的習俗。煙花又名煙火,由火藥中摻入適當?shù)乃巹┲瞥?,燃燒時可產(chǎn)生聲、光、色等效果。我國煙花制作歷史悠久。劉安的《淮南子》載“含雷吐火之術”,可反映我國西漢時期即出現(xiàn)煙花;此處“含雷”即爆竹的聲音,“吐火”是指煙火噴射效果。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認為“火藥雜戲,始于隋煬帝”。而隋煬帝楊廣亦有詩“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見《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來形容元宵節(jié)煙花絢爛的場景。明清時期的煙花制作技術精湛,燃放效果唯美。作為皇宮的紫禁城,在新年期間,宮中亦有極為豐富的煙花燃放活動。
煙花技藝
我國明清時期的煙花制作技藝非常高超。約成書于元末明初的《墨娥小錄》,其“配煙火戲劇”部分,記載了36種煙花:玉藥、明火、中焰、緊焰、紅火、平慢、平緊、中平、雪炮、水老鼠、滿樹花、洋菊、水瓶花、金盞銀臺、白牡丹、北梨花、斗金雞、墨牡丹、西湖柳、錦屏風、錦帶、滿地金錢、金絲柳、壽帶、大金錢、小金錢、撒金錢、松竹梅、蘭花、賽月明、紫葡萄、胡桃花、白果花、萬年松、并頭蓮、金桂。從名稱來看,這些煙花或突出不同的色彩,如“紅火”“金絲柳”“壽帶”“大金錢”和“紫葡萄”等;或突出不同的造型,如“洋菊”“水瓶花”“金盞銀臺”“松竹梅”和“胡桃花”等;或突出不同的燃放效果,如“水老鼠”“滿樹花”“斗金雞”“滿地金錢”和“撒金錢”等。
上述煙花主要是利用硝(硝酸鉀)、磺(硫磺)、炭(木炭)等藥劑的不同比例,組合而成。藥劑的比例不同,其燃燒速度、爆炸性能亦不同。如玉藥的配方:硝一兩,磺五分,炭九分;明火的配方:硝一兩,磺四錢,炭五錢;中焰的配方:硝一兩,磺四錢,炭九分;平慢的配方:硝一兩,磺一錢,炭五分;等等。不同火焰色彩的呈現(xiàn),主要通過在藥劑中摻入不同的金屬實現(xiàn)。如“金絲柳”為“平慢”加銅青,“壽帶”為“平慢”加大鐵屑,“大金錢”為“平慢”加鐵屑組合而成。
清代醫(yī)藥學家趙學敏撰寫的《火戲略》一書,對煙花技藝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解讀。
如關于煙花的制作技巧,有“變器”“合器”和“飛器”等?!白兤鳌笔菍熁▋?nèi)各個造型有序疊加,計算好各造型的引線燃燒時間,利用度線技巧分時燒開各封口紙,使得花筒中的各造型依次而出,達到“魚變龍”、“金錢變蝶”等煙花效果?!昂掀鳌笔菍⑷舾蔁熁鸺芙M合在一起,根據(jù)各煙火架的藥力大小、筒口朝向、彼此間距、燃放時間等情況,合理度線,以產(chǎn)生復合火戲的效果。“飛器”是通過合理計算煙火造型的位置、重量與火藥藥力的關系,結合度線技巧,在火藥的推力下,煙火造型準確“飛”到指定位置,呈現(xiàn)“仙人招鶴”或“蕭史乘凰”效果。
明清時期高超的煙花制作技藝,使得宮中新年燃放的煙花種類豐富,絢爛多彩。
宮廷繪畫中的煙花
明代宮廷中的新年煙花娛樂場景,可由《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略見一斑。該圖繪制的是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元宵佳節(jié),宮中模仿民間習俗,舉行放煙花、鬧花燈、看雜劇等活動的情景。畫面中,燃放煙花的場面頗為熱鬧(圖1)。明憲宗朱見深頭戴黑色便帽,身著淺青色繡金龍袍,端坐于殿前的黃色帳篷中,饒有興趣地觀看煙花。殿下的廣場上,布滿了興高采烈放煙花的成人和童子。有的手持可以向空中噴出圖案的煙花棒;有的揮舞可產(chǎn)生絢麗焰火的仙女棒;有的點燃可在地上旋轉的地老鼠;有用挑桿懸掛可以在空中飛舞的蝴蝶花;有的舉起可以沖向空中的竄天猴;還有拿出組成一串的煙花者,而多個煙花的組合,可產(chǎn)生更為紛呈的燃放效果。畫面右下角,則為一名太監(jiān)打開一個碩大的紅色箱子,將各種各樣的煙花分發(fā)給玩耍者。整個畫面,充滿了新年的喜悅與熱鬧的氛圍。
清代宮廷繪畫中,關于煙花娛樂的描繪亦很豐富。如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等人所繪《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之“正月觀燈”,描繪的是宮廷與民間同慶元宵的場景。畫面中,除了有寓意迎祥驅(qū)邪的鐘馗及吉祥如意的天燈外,還有雍正帝賞煙花的場景(圖2)。雍正帝化作士人打扮,推開小院院門,觀看院外小童燃放煙花。而院外的天燈旁邊,一個煙花筒立于地上,其頂部正向上噴射出絢麗的火焰。紅色的火焰,與新年喜慶的氛圍相呼應;如同巨型捧花般的燃放效果,可顯示出煙花匠的高超技藝;而火藥藥力的巧妙運用,又使得孩童們圍繞在花筒旁,絲毫不覺害怕,代之的則是歡快地蹦跳和興奮地交談。而雍正帝則立于門旁,手扶門框,目不轉睛地盯著煙花,充滿了興致。
又如郎世寧等人繪制的《乾隆帝歲朝行樂圖》,就有乾隆帝在大年初一,觀看皇族子弟在庭院內(nèi)放爆竹,以慶賀歲朝的熱鬧場景。畫面中,乾隆帝坐在內(nèi)廷某宮殿屋檐下,一手抱著皇子,一手敲打寓意“吉慶有余”的磬,雙腳踏在火盆上,饒有興趣地觀看前方的小童放煙花。庭院內(nèi),一身著藍袍的小童半蹲地上,一手捂住耳朵,一手拿著燃香,伸向不遠處的紅色爆竹。乾隆帝旁有若干小童,或捂耳,或藏立柱后,興奮而略有膽怯地圍觀。需要說明的是,小童旁邊的臺明上,還擺放一長方形金盤,內(nèi)置三捆彩色煙花及一串紅色爆竹。對于煙花而言,其數(shù)量眾多,色彩不一,大小不一,可推斷出其燃放效果各異。而對于爆竹而言,其寓意喜慶的紅色包紙,以及點燃后發(fā)出的噼啪聲響,映襯出皇家新年喜慶、熱鬧而又溫馨的氛圍。
外國人眼中的皇家煙花
清代皇家新年煙花的絢爛場景,還可見于來華人員的相關文獻記載。
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MatteoRipa)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來到中國,并在清廷中供職。他撰寫的《清廷十三年》(李天綱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書中描述了某年新年,他受康熙皇帝邀請,在暢春園觀看煙花表演的場景。煙花表演開始時,他看見巨大的焰火拔地而起,猶如噴泉般涌向高空。隨后,一個碩大的花筒升到了離地面約30米的空中,并撒下一個壯觀的火輪。接下來,花筒中又落下一個巨大火柱。該火柱由無數(shù)個小星點包裹,從天空徐徐而降。伴隨下降的火柱,還有四個紙燈籠造型,燈籠內(nèi)閃閃發(fā)光。上述美景持續(xù)了一段時間后,另一個噴泉式火焰出現(xiàn),再次映燃夜空。緊接著,不同顏色和形狀組成的火柱沖向天空,色彩絢麗,讓觀眾們看得心馳神往。馬國賢還介紹了“火箭式”煙花,即觀眾兩側發(fā)射出無數(shù)火箭,射在一種板上產(chǎn)生的聲響,酷似對陣敵軍呼嘯的箭只。最后,在萬炮齊發(fā)中,煙花表演結束。馬國賢用“所有被邀請的歐洲人,從來沒有在他們自己國家看過如此好看的東西”來形容他的感受。
清道光八年(1828年),朝鮮文人樸思浩以“冬至正使洪起燮隨行軍官”的身份,燕行來華,并于第二年元宵節(jié)期間,在圓明園山高水長樓觀看了煙花表演。他在《心田稿·梅花炮記》中,詳細描述了皇家新年煙花的盛景。在燈戲表演結束后,樓前擺放了數(shù)十個火箭筒般的煙花,均為紅紙包裹。點燃上述煙花后,火焰四散,震天動地。飛向空中的焰火,形成了豐富各異的造型。龍虎張牙擺尾,蜂蝶銜花飛舞,梅竹隨風飄動。爾后各種神佛造型出現(xiàn),或乘木筏,或乘蓮舟,或騎鯨駕鶴,或攀葫蘆,或負寶劍,均緩緩升至上空,令人目不暇接。緊接著,閣樓前的懸燈棚架處,兩道火塊如流星般飛向天空,帶動滿棚的煙花競相綻放出絢麗的火焰,遮蔽住天空。其間,天空中又夾雜著轟雷般的鳴響,那是煙花中的爆竹聲音。漫天的色彩和震耳的聲響,使人猶如處于一個虛幻的世界中。
山高水長樓前賞煙花
樸思浩觀賞煙花的山高水長樓,為清代宮廷新年觀看煙花表演的場所。山高水長樓位于圓明園西南部,為一座二層小樓,建于雍正初年,時稱引見樓。后乾隆皇帝賜名“山高水長”,俗稱“西廠”。樓為西向,上下兩層,每層9間,每層長460米、寬280米。樓下設皇帝御座,樓上為王公大臣、朝政外藩、各國陪臣的座次。樓前有寬敞空地及小河,樓后為山巒。山高水長樓前的空地,平時為皇家軍事操練或宴請外藩的場所,元宵節(jié)期間則用于煙火表演。清人吳士鑒有詩:“寂寞山高與水長,銀花火樹不成行。迎春別啟新堂宇,燕九年年樂未央。”此詩描述的內(nèi)容,即為燕九節(jié)(正月十九日),清代宮廷人員在山高水長樓觀看煙花的場景。
山高水長樓前的煙火表演,一般自正月十三日開始,到十九日才結束。清人吳振棫在《養(yǎng)吉齋叢錄》中記載:每年正月十九日,皇帝會在山高水長殿舉行筵宴,邀請王公大臣及外藩使臣參加。筵宴期間有摔跤、雜技、戲曲等表演,然后就是燃放煙花,其壯觀效果前已敘述。
需要說明的是,清代宮廷節(jié)令慶典中,“萬國樂春臺”為壓軸出場的煙花。據(jù)清宮熱河檔案記載,這是一套組合煙火,每二份包括:節(jié)花20枝、軟鞭40掛、木香花300個、纓絡400個、手把花4000個、二號起火1300枝、小起火30000枝、大飛火100位、小飛火1000位、板筒花1200個、登子22000個、催挺200個、明燈子3076個、葡萄120包、吊爆53000個、頭號爆竹1200個、三號爆竹1500個、開城爆竹6個、小盒子48個,以上煙火爆竹共計約12萬個?!叭f國樂春臺”的組件數(shù)量龐大、種類豐富,在燃放時,其壯觀程度可想而知?!娥B(yǎng)吉齋叢錄》稱其效果為:“象四征九伐、萬國咸賓之狀,紛綸揮霍,極盡震炫而后已”。由此可見,“萬國樂春臺”燃放的氣場宏大,氛圍熱烈,色彩華美,極具震撼效果。乾隆帝的《上元燈詞》中亦有“爆響新正宣淑氣,燈明萬國樂春臺”的詩句,并注釋:“萬國樂春臺”是奉宸苑每年必備的煙火。
綜上可知,紫禁城新年燃放的煙花,以絢麗華美而引世人驚嘆。不僅如此,其中包含的物理、化學等知識,以及古代工匠精湛的制作技藝,都值得我們學習與傳承。
故宮建筑與宮廷生活
周乾,力學博士,最后跑去故宮爬屋頂,對成百的建筑從學術視角進行過“顯微鏡下的觀察”。故宮擁有數(shù)量龐大的宮殿建筑群,是印證我國古代建筑技藝、宮廷歷史文化的寶貴實物,這可把這位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給高興壞了。
編者按:
本專欄將由故宮博物院以“故宮建筑與宮廷生活”為主題,十五期連載,契合時令,對以下內(nèi)容分別解讀:故宮里的古代供暖系統(tǒng)、故宮冬至日“點亮金匾”的古代智慧、清代皇家“冬運會”、紫禁城皇帝的新年家宴、明清皇家“煙花秀”、紫禁城皇帝愛喝什么茶、紫禁城皇帝愛喝什么酒、明清宮廷娛樂之“秋千”、故宮古建筑的防火方法、故宮古建筑的防震智慧、故宮里的端午宮俗、故宮里的古代冰箱、故宮古代排水系統(tǒng)、故宮古代皇家學校、明清皇家祭月與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