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風(fēng)趣幽默,說話愛打比方、用比喻,這就催生了很多“俚語俗諺”“歇后語”“俏皮話”,包括“市井歌(童)謠”。老北京在過年前后說的“俚語俗諺”,除了表達對年節(jié)的期盼,也起到了烘托節(jié)日氛圍的作用。
按老北京人的習(xí)慣,什么時間節(jié)點就算進入“過年”的節(jié)奏了?下面這幾句“俚語俗諺”您一定聽說過吧——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送信兒的臘八粥,要命的關(guān)東糖,救命的煮餑餑”。
我們小的時候,一進入臘月,糧店就會把蕓豆、豌豆、小豆、豇豆、綠豆、小米、黍米、大米、高粱米等摻在一起,備好了出售,俗稱“雜豆米”“臘八米”。一般人家還會把這種米加小棗、栗子等熬成粥,加白糖、紅糖,有時還加玫瑰、桂花等。熬成粥后,鋪上果脯(桃、杏、蘋果等)、荔枝肉、桂圓肉、桃仁兒、松仁兒、染紅的瓜子仁兒、青紅絲等,在親友之間相互饋贈。
喝過臘八粥,就要準備過年了,這時各行各業(yè)都“無心戀戰(zhàn)”,沒心思做自己手頭的事了,就要著手準備過年的相關(guān)事情了,如置辦年貨,訂返程回家的車票,欠債的要在年前把欠的債給還了,催債的要在年前把“飄”在外邊的錢給收回來。
“送信兒的臘八粥”就是提醒做生意的要清算賬目,自然要去催債,所以叫“送信兒的臘八粥”,而欠債的主也是心知肚明,該還債了。
“要命的關(guān)東糖”有進一步“催逼”的意思。陰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有民諺“臘月二十三,糖瓜粘”之說。糖瓜就是我們小時候吃的關(guān)東糖,祭灶后離除夕就剩下五六天了,如果債主登門催債,窮人要倒霉,這時的關(guān)東糖真成了“要命”的信號了。
過去還有句話,“不管有錢沒錢,吃完餃子過年”,如果躲債的躲到餃子下鍋,催債的人也會識趣地“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就是“救命的煮餑餑”,“餑餑”就是餃子。
在老北京年間,祭灶算是個民間的大典,被老百姓稱作“過小年”。所謂祭灶,就是祭“灶王爺”。為什么要祭灶王爺,目的是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回宮降吉祥)”。
據(jù)說,灶王爺姓張,名叫張自國,是玉皇大帝身邊的“廚師長”。玉皇大帝派他下界,專門調(diào)查人間善惡,然后匯總起來,臘月二十三日這天趕回天宮,向玉帝報告。
但凡居家過日子,哪能沒有過失,盡管灶王爺享受了人們的供奉,論理說該是揚善隱惡,可他畢竟長著嘴,和玉皇大帝聊多了,難免言多語失。于是,近代人想了個更好的辦法,用糖瓜祭灶,用黏糊糊的江米麥芽糖粘住灶王爺?shù)淖?,使他在玉皇跟前沒法兒多說話,以免走了嘴。
臘月二十三晚飯后,全家聚在一起,在灶王爺神像前的供桌上擺下關(guān)東糖、糖瓜、南糖一類的食品,焚香點蠟,有的還要供奉紙馬紙轎,然后,大家輪流下拜,最后將神像揭下來,連同其他供品一齊燒掉,灶王爺也就算升了天了。
祭灶這個事,分為“闊祭”和“窮祭”,有錢人就不用說了,窮人祭灶則可以“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表明心意,心里有灶王爺就行了。
不管灶王爺是不是真的上了天,祭灶之后,春節(jié)的味兒就越來越濃了,正像俗諺里說的:“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
老北京關(guān)于過年的俗諺,傳下來是這樣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其實,民間掃房并不是在臘月二十四,而是在臘月十五到二十三這一段時間里,從皇歷上挑個“宜掃舍”的日子,全家動手,掃去墻壁、頂棚上的蛛網(wǎng)、棚灰,把家具、器皿擦拭一遍,撕掉墻上的舊年畫和窗戶上的舊窗花,換上新的,你橫不能讓灶王爺灰眉土臉地回天宮吧。
掃房后的幾天,基本上屬于備年貨的流程。備年貨不光是買些吃的,還要買些裝點居室庭院的鮮花、年畫、對聯(lián)、掛錢、煙花、爆竹、燈籠、服裝頭飾等。
首先是要貼春聯(lián)。家家戶戶的街門、屋門兩邊都要貼上用紅紙寫成的春聯(lián),門楣上還要貼橫批。春聯(lián)內(nèi)容五花八門,家有老小的則書“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做生意的則掛“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讀書人家則掛“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旗人的宅子多掛“天恩春浩蕩,文治日光華”,橫批多為“人壽年豐”“招財進寶”“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納福迎祥”之類,反正都是吉祥話。過去貼春聯(lián)有許多講究,如內(nèi)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一般門戶一律用紅紙;廟宇用黃紙。詞句也不同,所以賣春聯(lián)的都要分別準備。
其次是貼門神。老北京的門神用的是唐朝的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二位,一個白臉兒,一個黑臉兒,一左一右威風(fēng)凜凜。據(jù)說,驅(qū)邪捉妖是他們的拿手好戲。關(guān)于這二位,老北京亦有聯(lián)形容他們的威武——“秦瓊執(zhí)锏守門戶,威震八方鬼怪懼;尉遲揮鞭鎮(zhèn)家宅,忠誠千載福安康?!贝寺?lián)展現(xiàn)了門神的英勇和威嚴,又寄托了人們對家庭平安的美好祝愿。門神雖是北京人所謂的“家宅六神”之一,但從來不受香火,不享受任何供養(yǎng)。
需要說明的是,有父母喪者,謂之“守制”。過年時照例用藍紙寫“守制”二字貼在門口,并貼一副藍對子,上書哀挽、行孝之詞。
有的住戶還要掛錢,掛錢是一種民間剪紙藝術(shù),用紅綠燈花紙刻成各種象征“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的圖案,賣給人們過年時貼在門楣上當(dāng)裝飾品。用者多系郊區(qū)農(nóng)民和市內(nèi)小戶人家,大宅府第往往不用。
老北京還有“賣道有的”,亦作“道酉”,是一種用黃表紙砸成的小幅黃錢。長三寸,寬兩寸,下端剪成兩個斜尖,成燕尾形,共砸上九個小圓錢,另用紅紙剪成一小方塊,上以金粉印上“?!弊?,貼在上端。過年時,買賣家的幌子、錢柜,住戶的器物上,甚至車馬,生產(chǎn)工具上都可以貼。
有的人家在屋門對面貼上“抬頭見喜”;院內(nèi)貼上“全院生輝”的春條;在窗戶的玻璃上貼上紅色剪紙的窗花,內(nèi)容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歡樂,人口平安”之類的春條和“?!弊?。錢柜、大型生產(chǎn)工具、買賣幌子及招牌皆貼上黃紙紅簽的“道有兒”。還有將“招財進寶”及“黃金萬兩”等吉言,用四字拼成一個合體字,寫在紅紙塊上,貼于箱柜正中央。
較大的宅門府第會在大門外高懸大紅氣死風(fēng)燈,上書“堂號”,諸如“同仁堂樂”“福德堂王”“宏善堂李”等,表示歡慶。
老北京俗諺這樣概括“過年”——“過年、亮燈、旺火、歡實孩子”,窮人家的孩子,也可以借機“撈上一把”。大年三十剛一擦黑,有貧家小孩挨門挨戶地“送財神爺”。這種神紙最為粗糙,多為木版水印的,上邊印著“增福財神”字樣,正中印一戴紗帽的財神像。一般人都為了討個吉利,盡管價錢高于市肆中的價錢,也還是接進來。有時,送財神爺?shù)男『⒑芏?,一晚上能接到幾十份之多,即便如此,也不能說:“不要?!比绮辉俳?,也只能回答說:“有了?!?/p>
據(jù)說,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諸神要下界來考察人間的善惡,這些神里面有財神、土地爺諸位。灶王爺也在此時回到人間,繼續(xù)做他的“一家之主”。這時候,人們都要恭恭敬敬,謹慎行事,還要燒香磕頭,請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多多關(guān)照。
按傳統(tǒng)習(xí)慣,飯后至夜間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寢,為自由娛樂時間,謂之“守歲”。其意義有二:年長的人在辭舊歲之際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的有為父母延壽的意思。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為了“守歲”,除夕之夜必須搞些娛樂活動。年長的一般多聚在一起打麻將牌。有的婦女則喜歡盤腿坐在炕上打梭胡紙牌。雖賭輸贏,但“鍋兒”很小,純系消遣。
跨年的時候,最樂的就是孩子們了,他們在“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情境中放炮,燃花,然后在老家兒跟前給老人拜年,過去是“爺爺奶奶,孫子(孫女)給您拜年了!”,今天的孩子把它簡化為“恭喜發(fā)財,紅包拿來”。
既然是中國的傳統(tǒng)年節(jié),大家都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所以在過節(jié)期間也是有些忌諱的。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各家“忌門”,不接待婦女拜年。“忌說不吉利的話”“忌吵架”,不準打碎盆、碗等家具,認為打壞器物是破產(chǎn)的預(yù)兆,如一旦打碎,得趕快說:“歲(碎)歲平安”,及時進行“破解”;“不準灑掃庭除”,就是不準掃地,不準倒垃圾和泔水(怕把財?shù)钩鋈ィ??!凹蓜拥叮ㄖ鲀礆ⅲ?、針(主長針眼)、剪(主口舌之爭)”“忌看病、吃藥”,否則一年到頭都會生病。
今天看來,中國作為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明國家,總結(jié)出好多俚語俗諺是合乎民風(fēng)文化的,也有的存在“迷信”色彩,早就被破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