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立鼎,1934年12月生于遼寧省遼陽市,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精密機械與微納機械專家,主持的科研項目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及其他科技獎勵10余項。歷任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邀理事等。
【編者按】為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本刊編輯部與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合作,共同宣傳在遼寧工作的兩院院士,展示他們的精彩人生軌跡和不懈奮斗歷程。在此,對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及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表示誠摯的感謝。
他是我國超精密齒輪研制專家,被譽為“精密齒輪王”,研制的多種齒輪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他臨危受命,在國家激光光盤核心技術攻關中設計研制出中國第一臺“光盤伺服槽及預制格式刻劃機”,突破西方多項技術壁壘;
他追趕世界微機械系統(tǒng)發(fā)展步伐,組建了我國第一個微機械工程研究室,先后圓滿完成了30項國家重大研究任務。
“服從國家需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边@是60多年前,王立鼎院士填報畢業(yè)志愿時寫下的誓言。為了踐行科研報國的使命,他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三次“創(chuàng)業(yè)”,成就斐然。他說:“我要把我的一生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yè)!”
創(chuàng)新方法
齒輪精度世界領先
少年時代的王立鼎,先后經(jīng)歷過日本殖民統(tǒng)治與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貧困生活。1948年,遼陽解放,王立鼎重新獲得了讀書的機會。對黨和新中國的深沉情感,使他在之后的科研道路上始終立足國家需要。
1960年,王立鼎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機械研究所(即后來的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長光所”)工作,接到的第一項研究任務就是研制一臺小模數(shù)齒輪滾齒機。王立鼎由此與齒輪研究結緣。
1961年,王立鼎接到了為光電經(jīng)緯儀研制6級至5級齒輪的任務。經(jīng)過刻苦攻關與精心磨齒,他順利地完成了此項任務。但王立鼎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產(chǎn)生了研制標準齒輪的想法。
標準齒輪是齒輪參數(shù)量值傳遞的實體基準,用于批量生產(chǎn)齒輪的檢測或校準齒輪量儀的示值誤差,精度需要比被檢測齒輪高兩個等級。比如,3級左右精度的標準齒輪,才能檢測5級或者6級齒輪,而這種齒輪在當時只有國外能做出來。王立鼎潛心鉆研,大膽創(chuàng)新,改造了國產(chǎn)機床,并創(chuàng)建了“正弦消減法”“易位法”等多種新方法,將齒輪精度相繼提高到4級、3級。此時,而立之年的王立鼎已經(jīng)成為國內(nèi)超精密齒輪專家,被譽為“精密齒輪王”。
一顆報國心,一生精進路。王立鼎經(jīng)過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鉆研,先后研制出領先于世界的2級、1級精度基準標準齒輪及相應的齒輪加工裝備與測量儀器,先后獲得國家獎和省部級獎勵近10項。
率隊攻關
打破西方技術封鎖
王立鼎的第二次“科研創(chuàng)業(yè)”同樣基于國家需要。20世紀80年代,一些西方國家開始研制激光光盤,其信息存儲量是磁盤的100倍,同時光盤不受電磁場的影響,壽命高于磁盤。然而,西方國家對中國采取了禁運政策,因此,1984年,原國家科委組織相關專家啟動了對光盤的研究。
光盤的核心技術是制作光盤母版的設備,中國起名為“光盤伺服槽及預制格式刻劃機”。它的制作難度極大,涉及光學、機械學、電子學和計算機四門學科。中國科學院將這項任務交給了長光所,王立鼎臨危受命,主持這一攻關課題。
本著“做就必須做成”的初心,第一次擔任總體設計的王立鼎一邊補充專業(yè)知識,一邊組織100多名科技人員進行光盤刻錄機的研究。
整合百人研究力量十分不容易。王立鼎科學分配力量,組建了1個項目總體組,下設5個專業(yè)組??蒲兄?,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zhàn)斗在第一線的“多面手”,制訂研究計劃、分配研究任務、攻克關鍵技術,甚至連刷地板油漆都親力親為,有時候凌晨兩三點醒來,也會思考下一步工作。經(jīng)過4年的努力,設備面世,中國科學院組織的驗收鑒定指出,設備有將近10項技術指標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光盤伺服槽及預制格式刻劃機的成功研制,打破了西方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nèi)空白。1992年,此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奮起直追
傳承科研報國使命
20世紀90年代,國外微機械研究的動態(tài)傳入國內(nèi),王立鼎敏銳地意識到,微機械是一項關系國家科技發(fā)展、國防安全的關鍵技術,中國科學家應該積極投身該領域研究。1992年,他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在長光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微型機械工程研究室。
1998年,王立鼎來到大連理工大學工作。2000年,他集合學校物理、材料、機械等幾個專業(yè)的力量,成立了微納米方向的研究中心,并確立了生命醫(yī)學服務和信息服務兩個研究方向。該研究中心在召集國內(nèi)優(yōu)秀人才的同時,也注重后備力量的培養(yǎng),于2005年發(fā)展成為遼寧省微納米技術及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目前已與國內(nèi)20多家研究機構和企業(yè)建立了合作關系,研究工作取得顯著進展。
王立鼎在將近花甲之年開辟第三個研究方向,并不是因為他想在這個方向獲得什么榮譽或名氣,而是因為他希望將這一嶄新領域引入國內(nèi),培養(yǎng)新興交叉學科人才。如今,他的許多碩士生、博士生都已成長為相關領域的專家。
在教學中,王立鼎院士既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把祖國的需要自覺融入自己的科研方向,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如今他已年過九旬,但他那顆科研報國之心,始終一塵不染、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