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黃朝牌是沭陽特有的美味小吃。雖然算不得大菜,硬菜,但是,在沭陽的大小飯店一般都能見到它的身影。這道菜吃起來香脆可口,老少咸宜,真是又壓餓又開胃。
本來朝牌只是沭陽人吃飯時的面食,大概在幾年前,不知是哪位富有創(chuàng)意精神的大廚來了靈感,做了媒,把它和鴨蛋黃聯(lián)姻了,讓小家碧玉的朝牌走向沭陽菜系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這道菜的食材是很簡單的“二人轉(zhuǎn)”,蛋黃和朝牌。蛋黃用的是煮熟的咸鴨蛋黃,大概四五個就夠了,用菜刀面把蛋黃踏壓成蛋黃泥備用;朝牌是地道的沭陽特產(chǎn),把朝牌切成長3-4厘米寬2厘米左右的菱形塊狀備用。其它輔料是小蔥花,些許蒜蓉。
具體做法是:點火起鍋,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油,大火迅速燒到七八成熱后,倒入切好的朝牌,不斷攪拌,一直炸到金黃酥脆后,倒出控油。然后烹飪蛋黃泥,爆出蛋黃的香味后,倒入炸好的朝牌,不停顛鍋翻炒,時間不可過長,大概十幾秒就可以了。否則,炒出的色相不好看,也影響口感。最后撒入些小蔥花、鹽及蒜蓉即可出鍋裝盤了。
下面我們來談?wù)勩痍柕某瓢伞?/p>
據(jù)說朝牌起源于沭陽的顏集鎮(zhèn)。有的人把朝牌寫成“潮牌”,還有的人寫成“烤牌”,我個人覺得這些寫法都是不對的,因為據(jù)說朝牌本來是仿照古代官員上朝用來記事備忘的牌子做的。這個牌子我們叫它“笏”,又叫“朝笏”,《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夺屆分校骸绑?,忽也,備忽忘也。”也就是說古時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zhí)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你們看,朝牌的樣子是不是很像笏?而我們普通老百姓不識什么字,也許不知道這個叫“笏”,只知道是上朝用的牌子,叫它“朝牌”豈不是更通俗易懂?
在沭陽出名的朝牌,除了顏集外,我認(rèn)為還有一個地方的朝牌也很有特色,那就是青伊湖農(nóng)場的趙集朝牌。比較顏集和趙集兩地的朝牌,顏集的朝牌略薄而長于趙集的,趙集的稍顯短些,但更富有“肉感”。兩地的朝牌各有特色,就像兩個傾城美女,一個秀頎動人,一個豐腴動人。
顏集的朝牌現(xiàn)在一般都比較大了,一般六小塊合成一大塊,俗稱叫“一簾”朝牌。趙集那里還是一塊塊的,不粘合,一爐一般能烤有十幾塊到二十塊。
朝牌好不好吃,做朝牌技法是關(guān)鍵。因為是面食,所以首先要先用好的面粉,“巧婦”再巧,“米”要好,才能做出更好吃的“米飯”。其次是和面的功夫,這里面摘錄一個老藝人口授秘決:“面要和得勻,揉要揉得韌,擲要擲得長,搟要搟得薄”。再然后就是進(jìn)爐烤制了,這也是很關(guān)鍵的一步,朝牌的外香脆里酥綿的口感就在這火候的把握,總之,制作朝牌每一步都要恰到好處。
現(xiàn)在,我們來欣賞一下朝牌師傅的精湛技藝的表演吧:師傅往爐內(nèi)貼朝牌,做到站位固定,遵照“仰掌前推、勾手后貼、從左向右、左右開弓”的口訣,將面塊拉長,手指沾水,再貼在滾燙的爐壁上,一般在兩分鐘左右就要貼滿一周。
爐內(nèi)燃燒的一般用焦炭,火候就全憑師傅自己把握,當(dāng)爐壁上的朝牌面胚因烘烤而表面形成氣泡,顏色呈現(xiàn)金黃焦脆的時候,就可以出爐了。剛出爐的朝牌特點是:香味撲鼻,色澤金黃,一口咬下去,酥脆,噴香,回味悠長。稍待冷卻后再吃,那就顯得筋道耐嚼。
在外打拼的沭陽人,只要一回到家鄉(xiāng)來了,總是碎念著朝牌,然后急不可耐去街市上尋覓朝牌的蹤影,把它帶回家,一解“相思”之苦。而在離開家鄉(xiāng)之前,在收拾的大包小包之中,一定會有一包家鄉(xiāng)的朝牌。好像把朝牌帶上了,就是把鄉(xiāng)愁的味道也帶上了,伴隨著游子踏上了新的征程!
選自《宿遷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