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黃鶴去,萬古流芳六尺巷。沐浴冬陽,心懷敬意,我踏上通往那聞名遐邇的六尺巷心靈之旅。這小巷,僅六尺之寬,卻能容納街坊四鄰的和睦與寬容;這小巷,僅百米之長,卻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悠遠的記憶。
輕輕踏上六尺巷,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與往昔進行著一場靈魂的對話。巷里的每一磚、每一瓦,都靜靜地躺在歷史的長河中,默默講述著傳承革新的歲月故事,宛如一部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边@首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的詩,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出謙讓與智慧。當年,張家與吳家的宅基地之爭劍拔弩張,在張英“讓他三尺”的豁達胸襟下,化干戈為玉帛,成就了今日傳頌千古的六尺巷佳話。
這小小六尺巷,“和”字重如千鈞,如同稀世瑰寶。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縮影,更是中華文化精髓的鮮活呈現(xiàn)。它蘊含著《國語》中“和實生物”的哲理,它彰顯著《易經(jīng)》里“保合太和”的智慧,它傳承著《論語》中“和為貴”的教誨。在現(xiàn)實中,“和睦和美”鑄就了家風典范,“心平氣和”成為交往之道,“以和為貴”則是化解矛盾的睿智之選。六尺巷以其獨特的韻味,讓“和”的理念在我們心中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绷呦锏木?,正是對這一理想的生動詮釋與創(chuàng)新實踐。它教誨我們謙和禮讓、知進退、以和為貴,這些美德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我們共同的精神瑰寶。
新時代,六尺巷煥發(f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它已超越了安徽桐城市文昌街道文城西路的地名與典故的范疇,成為一種生活的智慧、工作的哲學。我們將其蘊含的禮讓和諧精神融入社會治理的實踐中,“六尺巷工作法”應運而生,其核心——“讓”與“和”,已在我們心田開枝散葉、開花結果?!拔壹覂啥聣Γ昂蟀倜组L。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歌曲《六尺巷》的旋律悠揚,傳唱著這條小巷的動人故事與精神風貌。黃梅戲《六尺巷》的婉轉唱腔,更是將“講求禮讓、以和為貴”的人間大美演繹得酣暢淋漓。
“以古鑒今,向新而行?!比缃窳呦?,已化作一種文化符號,它的身影無處不在:路邊的標牌上、墻上的漫畫里、報紙的字里行間、書籍的敘述之中……它處處滋養(yǎng)著我們的精神世界,它時時激勵著我們不斷向新而行。
選自《現(xiàn)代家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