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進入小學語文教材后,無疑成為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優(yōu)質(zhì)資源;而文化自信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之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應重視引導學生認識文言文課文中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體會文言文中承載的涉及語言、思維、審美等多方面的藝術神韻,領悟文言文中蘊含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精髓,進而形成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使其融入學生心田,助力學生成長。
在文言文學習中,漢字本身是重要的學習對象,這既與文言文中單音節(jié)詞居多的特點有關,又與需要借助漢字構字規(guī)律認識和理解文言文字詞有關。教師往往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演變等情形,感知漢字承載的有溫度的文化。
在小學文言文課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古今異義的漢字,是值得教師重視的教學內(nèi)容,即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追溯字源,理解漢字的古今異義。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守株待兔》一課,針對文中“兔走觸株”的“走”,編者給出的注釋是“跑”。學生自然會問,古時候的“走”為什么是“跑”的意思呢?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走”字的起源:“走”字最初是人行路時留下一前一后兩個腳印的象形文字;到金文中變成了上下兩部分,上面是“大”表示人揮舞雙臂的樣子,下面是“止”表示的就是“腳”,合起來表示人在擺動雙臂奔跑。學生了解了“走”字的起源,對于文言文中的“走”字表示“跑”的意思,就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在后續(xù)學習《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兒童急走追黃蝶”和學習《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諸兒競走取之”,學生對這兩個“走”字的理解就顯得駕輕就熟了。
誦讀是小學文言文學習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這與編者在小學文言文課文中體現(xiàn)的學習意圖有密切關系。文言文的課后練習中都有朗讀課文的訓練要求。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的具體內(nèi)容,設計不同形式的誦讀訓練,幫助學生通過誦讀領悟文言文呈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韻味。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伯牙鼓琴》,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與文本故事相關的古琴曲《高山流水》,讓學生在激越、悠揚的古琴聲中進行誦讀。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可以給學生示范誦讀“方鼓琴志在太山”,描述伯牙心中出現(xiàn)的畫面與形象,然后讓學生誦讀鐘子期的贊嘆,并描述他贊嘆時心中產(chǎn)生的畫面與形象。接下來,教師繼續(xù)播放古琴曲,指導學生進行拓展誦讀訓練:“伯牙志_______,鐘子期又曰‘__________’?!痹谶@樣的情境中,學生一方面可以在古琴聲中直接感受伯牙的高超的音樂造詣,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誦讀理解知音文化中最難得的心心相印之感,讓知音文化得以在心中生根、發(fā)芽。
文言文是古人用來記錄生活、表達思想、抒發(fā)情感的重要方式,其中必然蘊含不同作者的人生思考、生活主張、社會理想等。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具體文本,引導學生認真品讀、細致揣摩文言文中的深刻意蘊,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情懷與精神品質(zhì),領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古人談讀書》,課文選入的三則語錄,第一則出自《論語》,第二則為朱熹的主張,第三則為曾國藩的讀書體會。孔子、朱熹、曾國藩,是儒家思想在不同時代的代表人物,而儒家思想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他們所談的盡管是讀書的主張,實際上也有儒家思想的影子。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課文時,需要從三人的讀書主張中進行品讀:孔子在《論語》中的讀書主張,指向修身養(yǎng)性;朱熹所代表的儒家主張為理學,在讀書“三到”中追求的就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心到;曾國藩傳承了“內(nèi)圣外王”的儒家思想,他的讀書主張是為修身治國平天下服務的。學生從課文文言文片段中品讀出儒家思想的影子,就找到了文言文中隱含的文化精神、道德規(guī)范。
以學習任務群組織和呈現(xiàn)語文課程內(nèi)容,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主張。小學文言文教學一般在一冊教材中只安排一篇課文,難免有零散的感覺。教師可以圍繞主題、文體、出處、方法等設計文言文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通過拓展閱讀,加深對文本內(nèi)涵的理解。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楊氏之子》,課文出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表現(xiàn)的是具有智慧特點的兒童形象,即楊氏之子在大人不在家時被客人暗暗以雙關語考驗,結果楊氏之子不僅在瞬間識破了客人在語言中設置的陷阱,而且既巧妙又得體地用充滿智慧的語言作出了回復。這樣的聰慧少年在《世說新語》中不止楊氏之子一個,教師可以選擇其中寫聰慧少年的故事,如《詠雪》《何晏》《汗不敢出》等。學生通過拓展閱讀上述文言文故事,不僅能夠充分感知《世說新語》中智慧少年的特點,而且能夠鞏固在課文中學習的文言文閱讀方法,提高自主閱讀文言文的水平。
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適合學生仿說、運用的文言文字詞與句式,讓學生在學用結合中把有生命力的詞語、句式運用在自己的表達實踐中,助力學生在語言積累中實現(xiàn)文化傳承的目標。
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司馬光》,課文中“光持石擊甕破之”是一個寫連續(xù)動作的句子,值得學生學習。教師可以設計相類似的情境:司馬光與朋友在行路時遇到一條大蛇所發(fā)生的故事,并提供了表達支架:“某日,光與友同,遇____。友慌逃,光持____擊____殺_____。友贊_______?!边@樣的學用結合訓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讓學生更好地傳承傳統(tǒng)文化。
總之,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采用具體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傳承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