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硝煙彌漫的崢嶸歲月里,一支特殊的隊伍在長征路上艱難跋涉。他們不是身經百戰(zhàn)的紅軍戰(zhàn)士,而是來自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的工作人員。這支隊伍雖然人數(shù)不多,只有區(qū)區(qū)14人,但肩負著至關重要的使命——保管和運送黨的財政資金,為革命事業(yè)提供物資保障。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撤離中央革命根據(jù)地,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國家銀行的工作人員也被編入中央縱隊第十五大隊,隨軍西行。他們身上沒有槍,肩上扛的卻是黨的“家底”——150斤黃金和840斤白銀,還有兩臺印鈔機,這是在中央蘇區(qū)辛苦經營積攢下的最后的家底,也是中央紅軍長征的后備資金。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擔任這個大隊的政委。
風餐露宿,夜以繼日,國家銀行的同志們與紅軍戰(zhàn)士并肩戰(zhàn)斗在行軍途中。對紅軍而言,行軍打仗最離不開的就是軍需供應。國家銀行的同志們成了名副其實的“金融后勤部長”。
遵義會議前后,國家銀行以沒收官僚、軍閥、資本家及土豪劣紳的不義之財作為貨幣發(fā)行準備金,在遵義、桐梓、安龍、冕寧等地發(fā)行蘇維埃紙幣。這些紙幣被規(guī)定與銀元等值,用于購買各種物品,補給紅軍的后勤需求。
行軍途中稍有停頓時,紅軍就在沿途進行營業(yè)活動,為部隊籌集糧食和款項,并購買生活必需品,及時補充部隊給養(yǎng)。紅軍不僅要解決自身的軍需問題,還必須考慮到沿途群眾的利益和信任。紅軍部隊的集體采購大多使用銀元支付,而干部戰(zhàn)士個人購買物品時則多使用從蘇區(qū)帶來的紙幣。每當紅軍進入新的城鎮(zhèn)或駐地,銀行工作人員就會迅速建立臨時兌換處,開展貨幣兌換和回籠業(yè)務,甚至通宵達旦地幫助群眾把手中的蘇區(qū)紙幣兌換成銀元或白區(qū)紙幣,堅持公買公賣。
為了確保紙幣的流通和信任,國家銀行在各地設立了數(shù)十個物資供應處和兌換點。當?shù)厝罕娍梢杂眉垘刨徺I布匹、棉紗、糧食、食鹽等緊缺物資,或將紙幣兌換成銀元。這一舉措不僅活躍了市場,保障了紅軍的供給,也信守承諾,維護了群眾的利益。當?shù)匕傩占娂姺Q贊紅軍的誠信,稱“紅軍好,不坑人,‘紅軍票’值錢”。
一張張紙幣,承載著共產黨的諾言。國家銀行的同志們挨家挨戶,念之以情,曉之以理:“蘇維埃政權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政權,用蘇維埃貨幣,就是支持革命,支持共產黨!”殷殷話語,扣人心弦。百姓們紛紛將沉甸甸的銀元換成了輕巧的紙幣。就這樣,蘇維埃紙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透到了每一寸土地,融入了千家萬戶。
然而在這條紅色征途上,危機和考驗無處不在。湘江戰(zhàn)役后,中央紅軍損失慘重。為避開敵人的圍追堵截,他們決定向貴州進發(fā)。國家銀行的同志們又一次挑起了行囊,日夜兼程,緊隨部隊前行。一路上,除了自己的簡單行裝外,每個人還要多背15斤的銀行資產。
到達遵義后,國家銀行馬上展開工作。他們以極低的價格出售食鹽等緊缺物資,但規(guī)定必須使用蘇維埃貨幣購買。一時間,許多百姓蜂擁而至,爭相兌換蘇維埃貨幣。銀行的兌換點前排起了長隊,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還得提防小偷上門行竊。
就這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遵義開展了10天的貨幣發(fā)行和回籠工作。有了充足的物資保證,加之發(fā)行回籠緊密配合,蘇維埃貨幣很快在當?shù)刳A得了良好的信譽。紅軍駐扎期間,遵義的貿易往來空前繁榮。
然而,好景不長,國民黨四十萬大軍正在向遵義合圍,一場殊死搏斗迫在眉睫。革命先輩深知,拖延不得,必須盡快撤離。于是,國家銀行的隊伍再次出發(fā),他們要與紅軍共進退,誓死保衛(wèi)黨的“錢袋子”。
長征,何其壯闊;長征,何其艱難!時時刻刻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隨時隨地與大自然抗爭角力;一路風餐露宿,一路前赴后繼。國家銀行出發(fā)時有14名正式工作人員,到達陜北時已經壯烈犧牲了6位;幫扛物資的200多名運輸隊員,最后只剩下十幾個人。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漫漫征途;他們的身影,永遠定格在歷史的畫卷里。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陜北勝利會師。國家銀行的戰(zhàn)士們也終于到達了目的地——陜北瓦窯堡。他們完成了黨交給的光榮使命,將黨的財富安全送抵陜北革命根據(jù)地。
而當工作人員清點黨的財富時驚喜地發(fā)現(xiàn),竟然還有黃金兩擔、白銀及銀元12擔,另有若干珠寶首飾!除了長征路上的正常開支,竟然沒有損失一塊銀元。這簡直是個奇跡!
隨后,黨中央以這批資金為基礎,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分行。從此,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守護的紅色資產,開始在陜北這片熱土上發(fā)揮作用,哺育著革命的新生力量。就這樣,國家銀行的同志們發(fā)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用堅強的意志戰(zhàn)勝了重重困難。他們用智慧和汗水,用忠誠和勇氣,譜寫了紅色金融史上最感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