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名片
大大的眼睛,滿面的笑容,吉首市雅溪中學初三學生陳靜怡總是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這個活潑開朗、熱情向上的女生,在第45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上,和來自全省14個市州的220名師生角逐,作品《多元生態(tài)防治手段狙擊湘西水域“黑客”》突出重圍,榮獲大賽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一等獎。
追風故事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古老的峒河自西向北川流不息,流經“向陽壩”時突然來了一個九十度的大轉彎,奔騰向東而去,在主城區(qū)形成了將近兩公里的筆直河道。南岸建成峒河公園,樹木蔥郁,景色宜人,北岸的向陽壩下人們則依舊捶衣洗被,釣魚摟蝦。
土生土長的湘西妹子陳靜怡經常在峒河公園玩耍。有一次,她在河道兩邊石壁上看到了不少粉色團團和螺狀生物,以為這是美味的田螺,趕忙喊來爸爸幫忙捕撈。高興勁兒還沒持續(xù)3秒,就被見多識廣的爸爸潑了冷水,“這可不是田螺,這是害人的福壽螺!”聽到爸爸的回答,陳靜怡對這些既不能吃又“害人”的生物產生了巨大的好奇。
帶著滿腦子疑問,陳靜怡查閱了很多資料。原來,這種形似田螺,又不是田螺的福壽螺是不折不扣的壞家伙,而那些看似漂亮的粉色團團正是福壽螺的卵塊。作為原產于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外來入侵物種,它們適應性極強,一只雌螺一年兩代能繁殖幼螺32.5萬余只。另外,福壽螺體內有大量寄生蟲,據統(tǒng)計,一只福壽螺中含有的寄生蟲數(shù)量至少有3000條,多的達6000條。如果有人誤食,會出現(xiàn)發(fā)燒、拉肚子、嗜睡等癥狀,嚴重的還可能危及生命。除此之外,福壽螺食量大、食性廣,攝食水稻秧苗、荷花等水生農作植物葉片,會嚴重破壞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其他水生物種滅絕。了解到這些,陳靜怡萌生了消滅福壽螺的想法。
陳靜怡從小就充滿了好奇心,小學階段的科學課更是給她播下了一顆熱愛科學、探索科技的種子,自那時起,她就喜歡觀察小動物,也嘗試著制作小物品。進入初中后,在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下,她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熱愛一發(fā)不可收拾,通過參加各種活動,她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鍛煉。
可是,該怎么做才能消滅這些害人的福壽螺呢?通過仔細調研,陳靜怡決定從藥劑、生態(tài)等幾個方面入手,將已有的各種滅螺方式進行對比實驗,目標是通過對比,選出對環(huán)境危害更小且適合湘西地區(qū)的滅螺方法。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研發(fā)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項目過程中,藥劑用量配制、精確取到適量的藥粉等等都是難題,陳靜怡多次覺得自己走入了死胡同,怎么修改比例都無濟于事。有時靈光一現(xiàn),以為找到了完美的解決方案,但實踐一操作,發(fā)現(xiàn)還是失敗,停滯不前的實驗裹挾著挫敗感,讓陳靜怡一籌莫展。
此時,科技創(chuàng)新老師譚金燕發(fā)現(xiàn)了陳靜怡的困惑,她一邊鼓勵陳靜怡勇敢面對困難,一邊指導陳靜怡重新計算藥劑的用量,最令陳靜怡激動的是,譚金燕老師還向學校申請經費,購買了精密的測量儀器。在多方助力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配比、測量,研發(fā)終于獲得了成功!
得知自己的作品獲得了省賽一等獎,陳靜怡很淡然。她說:“科創(chuàng)帶給我的不僅是榮譽,它拓寬了我的眼界,培養(yǎng)了我的勇氣,讓我變得更加自信。也明白了遇到困難時不放棄,積極尋找解決方法?!瘪R上要步入高中的她期待未來能創(chuàng)作更多優(yōu)秀作品,在科學的藍天里翱翔,在科技的海洋里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