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出版的《求是》雜志發(fā)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文章強調: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古人云:“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其維護政治統(tǒng)治、維系社會穩(wěn)定的基本途徑無一不是通過教育。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基礎教育階段更應該落實落地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而落實落地這一根本任務的最佳途徑,就是要從一個又一個的小習慣抓起。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成長軌跡。好的習慣,如同種子,在時間的滋養(yǎng)下生根發(fā)芽,最終開出絢爛的花朵;而壞的習慣,則像雜草,一旦滋生,便難以根除,給孩子的未來蒙上陰影。為此,筆者結合生活實際和學校開展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工作情況,談談對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幾點思考。不妥之處,望方家斧正。
一、提高思想認識,讓全員德育落到實處
作為學校,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如果僅靠有限的德體藝衛(wèi)工作人員及班主任來落實,效果可想而知。為此,只有真正落實全員德育,明確教師的基本職責不僅是“教書”,還包括“育人”,讓教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有效參與到日常管理過程的始終,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才可能落實落地。為此,我校高度重視全員德育,并將此項工作列為重要抓手,通過專題會議明確教師的工作職責、推進各項制度改革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學校在繼續(xù)推行全員值班陪寢制度的同時,進一步強化了包保責任落實,要求包保教師除了負責安全教育與提醒外,還要負責所包保學生的學習關注、心理輔導、禮儀常規(guī)、習慣養(yǎng)成等。不僅如此,學校還創(chuàng)造性推行清潔衛(wèi)生打樁定位制度,把班級公區(qū)衛(wèi)生分派給班級較為年輕的科任教師,由該教師負責落實清潔衛(wèi)生的打掃與督促。學校將教師的德育管理過程納入個人年度德育考核,并將考評結果與其評優(yōu)晉級評職等掛鉤,促使學校的全員德育落到實處。
這一系列措施的推行,使學校形成了人人都是德育人、人人都要做管理的良好局面,進而使學生的不良行為能得到及時糾正,從而推進習慣養(yǎng)成教育。
二、細化量規(guī)量標,讓考核評價有據可依
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還處于未成年人階段,其特點是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要想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需要量規(guī)量標的指引。只有在量規(guī)量標的指引下,讓學生明白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能促進學校及班級管理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軌道,進而強化學生的規(guī)紀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促進學校良好班風、學風、校風建設的同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此,學校在管理過程中制定切實可行且精細精準的量規(guī)量標,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管理量規(guī)量標的制定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導向性原則。通過科學的評價量規(guī)量標體系及評價結果的使用,為班級德育工作和日常管理以及部門和年級實施目標管理導向,為學生個體良好習慣養(yǎng)成、健康成長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導向。二是操作性原則。量規(guī)量標體系的制定盡可能合理、簡單,堅持“抓大放小”原則,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較強的操作性。評價要有多元主體的參與,評價操作盡量實現信息化手段,考評過程盡量不增加班主任和其他教師的工作負擔。三是公平性原則。加強考核評價工作的制度建設,事先公布評價的內容、標準、方法、程序、人員和有關規(guī)章制度,并廣泛征求師生和家長意見。及時公布評價信息,對學生做出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評價過程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四是發(fā)展性原則。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重要功能。注重學生日常行為表現,正確發(fā)揮評價的激勵、發(fā)展和制約、矯正功能。突出評價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量規(guī)量標的內容應包括規(guī)紀表現(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遵守學校校紀校規(guī))、 作息出勤(上課、出操、集會、活動)、學習表現(上課、作業(yè)、考試)、就寢表現(時間遵守、就寢紀律)、文明禮儀(衣著服飾、儀容儀表、文明言行)、勞動衛(wèi)生和就餐、愛護公物等方面。在制定量規(guī)量標的時候,應根據具體內容,將之設置為優(yōu)秀、示范、合格、不合格等不同等級,讓學生不僅明白該做什么,而且明白該怎么去做,要做到什么程度,使量規(guī)量標更具指引性。與此同時,學校應結合量規(guī)量標的考評結果,對學生給予適度的獎懲,讓學生感受到良好習慣給自己帶來的收獲與成功,從而促進學生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三、倡導正面激勵,讓內省自覺外化于行
好習慣的培養(yǎng)重在正向引領,而不是常規(guī)打壓。因為教育并非捶打,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在校園里巡視,看到一個男學生在用泥塊扔另一個學生。陶行知看到后馬上制止了這個學生的行為,并叫他在放學后到校長辦公室去等他。當天放學后,陶行知遲了幾分鐘去辦公室,看到這個學生已經在辦公室門口等他。陶行知從口袋里掏出一顆糖給這個學生,說:這是獎給你的。學生感到不解,陶行知解釋說,因為你是個遵守時間的人。說完又給了第二顆糖給學生,說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你用泥塊扔同學的時候,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了,這說明你是尊重老師的。學生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說這是獎勵給你的第三顆糖。因為你是個有正義感的學生,我已經調查過了,你之所以扔同學,是因為你看到那個同學在欺負女同學,你看不慣才會扔他的。可見你是個見義勇為、敢于同壞人做斗爭的人。學生聽到陶行知這樣說,很不好意思地說,校長,但是我扔的不是壞人,是我自己的同學。雖然他欺負同學不對,但是我也不應該扔他。陶行知聽到他這么說,笑著說,好了,我們今天的談話結束了,你可以回去了。
這就是我們熟知的“三顆糖”的故事,它告訴我們糾正錯誤不一定用懲罰、批評的方式,用“表揚”的方式促使學生認識到錯誤,更能從內心去反省自己。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說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鼻宕逃翌佋醒裕骸皵底邮^,不如獎子一長?!弊鳛榻逃耍覀儜搫?chuàng)造機會,讓每一個看起來平凡、普通的孩子都有機會走上人生的紅地毯,享受掌聲和榮光。
為此,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了“我為你點贊”“幸福觀察員”“最受歡迎同桌評選”“每周風云人物評選”“班級微論壇”“爸媽為你頒獎”等一系列正向激勵活動,通過學校氛圍營造、班級活動落實、家庭督促跟進等,促使學生在身邊找榜樣、樹典型、學先進,在日常生活中秀自我、享榮光等,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四、強化反復訓練,讓習慣養(yǎng)成務實有效
習慣培養(yǎng),就像雕刻一件藝術品,需要精雕細琢,不斷地打磨和完善。只有通過反復的訓練和實踐,學生才能真正將日常言行內化成良好習慣。比如,當學生每天都堅持閱讀,時間久了,自然會對閱讀產生興趣,形成閱讀的習慣;當學生每天都按時完成作業(yè),時間久了,自然會形成自律的習慣。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個行為重復21天,即可形成習慣。這也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不能是一陣風,刮了就過了,而應該反復抓,抓反復。第一個21天習慣還形不成,再來第二個21天,第三個21天……通過反復強調與訓練,最終讓習慣養(yǎng)成教育務實有效。當然,反復抓,并不意味著簡單的機械式操作。在反復抓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重方法和策略,如將目標細化到過程之中;及時糾偏與糾錯;適時點評與激勵等。在習慣養(yǎng)成教育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乃至遇到難以突破的瓶頸,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及時關注,積極指引,合理疏導,并配套一系列活動使習慣養(yǎng)成教育得以堅持。比如開展“吐槽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主題班會,讓學生說出習慣養(yǎng)成教育過程中的苦與樂;開辟“讓我自豪地告訴你”黑板報專欄,讓學生寫下習慣養(yǎng)成教育過程中的得與失;開啟“名人如是說”故事分享,讓學生明白習慣養(yǎng)成教育過程中的困境與突破……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手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習慣養(yǎng)成教育,堅持習慣養(yǎng)成教育。
人是靠習慣生活的,道理僅是用來指導生活的。能改變人生的不是那些大道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習近平總書記在寄語青年時強調,“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廣大青年要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為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日常教育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因為青年一代只有把小習慣養(yǎng)好了,才可能“明大德”,也才可能“成大才”“擔大任”,才能夠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貢獻自己青春和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