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黃河對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在從眾多的文章、影視作品中讀過、看過,陌生在不曾了解過、不曾親眼看到過。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波瀾壯闊,這可能就是我腦海中對黃河最初的印象了。
轉(zhuǎn)眼間,我入職河務(wù)部門已有一年的時間。這一年,我看過黃河流淌過的春夏秋冬,看過不同季節(jié)下不同樣貌的母親河,我也從聽黃河故事的“聽書人”成了講黃河故事的“說書人”。下邊就講講入職一年來我與黃河的故事。
2023年7月17日,我正式入職濱州黃河河務(wù)局。入職不久后,主任找到我說:“你每天只待在辦公室里,不多出去走走看看的話,是沒有辦法深入了解相關(guān)工作的?!焙髞?,每次需要外出的工作,同事總會帶上我一起。每一次的實地考察都讓我對濱州治黃的歷史文化、兩岸工程等有了更多了解。
當我第一次因工作之需踏足黃河岸邊時,心中交織著復(fù)雜的情感,那份難以言表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時也感受到身上多了一份責任。那一刻,午后陽光灑在黃河水面上,形成了粼粼波光,眼前的黃河兩岸,堤防工程曲折蜿蜒,仿佛兩條巨龍,默默地守護著母親河,保護著沿岸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
隨著工作的深入,我肩負起濱州黃河微信公眾號運營工作,并先后策劃推出了多期專題宣傳。2023年年底,我與同事一起策劃推出了濱州黃河亮點周刊,通過對上稿文章的編輯,我對全局的各項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我還參加各種活動來不斷地提高和學(xué)習(xí)。
今年4月,我在現(xiàn)場看到了“十四五”涵閘改建項目的小開河涵閘閘門吊裝,“往前一點,再來一點!”一聲聲指揮中,閘門沉穩(wěn)落地,安裝成功。我看到了引黃灌溉心臟的重生,再一次給了我心靈震撼。如今,小開河涵閘已完成通水驗收,后續(xù)將更好地為濱州市輸送金色血液。
今年5月,我有幸在現(xiàn)場觀摩了2024年度濱州黃河防汛搶險暨灘區(qū)群眾轉(zhuǎn)移應(yīng)急救援實戰(zhàn)演練,通過演練又看到了平日陌生又熟悉的一幕又一幕。
“打家伙樁時,大家要通力配合……”
“快,備料,往機械化柳石枕捆拋車內(nèi)放……”
打樁、拴家伙樁、捆拋柳石枕、機械裝拋鉛絲籠網(wǎng)等傳統(tǒng)黃河防汛搶險技術(shù)和新材料、新技術(shù)等演練科目一個接一個,參演隊員們在烈日下?lián)]灑著汗水,盡顯參演隊伍高超的業(yè)務(wù)水平,展現(xiàn)出黃河人保護黃河安瀾的決心。
這次的現(xiàn)場演練為我上了一堂生動且深刻的課,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防汛知識,同時也再次讓我看到了自己身上所背負的責任。
我還參與了《黃河歸故》和《遠方的家》百集系列節(jié)目《天下黃河》等紀錄片、節(jié)目的拍攝。在拍攝過程中,我們從治黃老前輩和專家那里聆聽了許多關(guān)于黃河及治黃的歷史故事。
這些珍貴的經(jīng)歷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的知識庫,也讓我對黃河文化和濱州在治黃歷程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濱州,渤海之濱,黃河之州。人民治黃從濱州起步,人民治黃78年來,一代代治黃人甘于奉獻、艱苦奮斗,用他們的汗水和智慧換來了今天黃河的安瀾。
隨著對黃河文化更深入的了解, 我有了要把黃河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的想法。在工作閑暇之余,我會帶家人和朋友來到黃河邊漫步。大家第一次見到黃河時,都充滿了好奇,帶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向我詢問。
“放在河邊的那些石頭是干什么用的?”
“黃河水也可以飲用嗎?”
……
一個個問題撲面而來,甚至有些問題略顯幼稚,但是回頭一想,未曾在沿黃城市生活過的人,不曾接觸過黃河的人,他們對于黃河的了解確實是有限的?;叵肫饋?,曾經(jīng)的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這也更讓我堅定了要向更多人講好黃河故事的想法。
身為一名新新黃河人,我深知自己的責任與使命。黃河不僅是一條河流,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承載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與記憶。講好黃河故事,不僅是對歷史的傳承,更是對未來的期許。我們不僅要講好屬于自己的黃河故事,更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把黃河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黃河、認識黃河、保護黃河,為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zhì)量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