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高年級后,經(jīng)常有家長向我吐槽:“孩子跟我越來越不親了,跟他聊天愛答不理?!薄爸苣┨氐嘏闼鋈ネ?,孩子興致不高,還發(fā)脾氣?!?/p>
我班上曾有一名非常負責的全職媽媽,從小接送孩子上下學,晚上陪著寫作業(yè),周末外出也全程守候……
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孩子偏偏不領(lǐng)情:性格越來越叛逆,成績也毫無起色。
一天晚上,我去家訪,看到這樣一幕:孩子坐在書桌前寫作業(yè),媽媽搬著凳子坐在一旁盯著,孩子耷拉著頭伏在桌上,懶洋洋很不自在的樣子。
“你磨蹭啥呢?趕緊寫???”她時不時吼一嗓子,兒子稍有反抗,馬上開啟嘮叨模式,“為了陪你,我這一天啥也沒干,可是你呢……”孩子的爸爸也坐在一旁,盯著手機,見狀教訓兩句:“爸媽都陪著你,好好寫?!?/p>
我將孩子父母叫到一旁,耐心地解釋:“陪伴不只是陪著,別跟孩子坐在一起,心卻遠了?!蔽医ㄗh他們,與孩子相處盡量放下手機,傾情融入,比如根據(jù)孩子感興趣的內(nèi)容開展親子活動。
同時,給孩子一定空間,減少說教,相信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收獲成長。
孩子父母按照我的建議進行嘗試,學期末家長會,我發(fā)現(xiàn)孩子與母親相處,親近了不少。
很多父母以為,只要在孩子身邊陪著就是陪伴,哪怕是拿著手機,心不在焉的跟孩子說話,或者就是看著孩子……這種低質(zhì)量的陪伴對孩子來講,也許是一種傷害。
真正高質(zhì)量的陪伴應該是全情地投入,應該是雙方都享受的親子時光,你在陪伴孩子,孩子也在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