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臺
劉熙已經在微信對話框糾結了整整5分鐘,還沒發(fā)出去一條信息。她準備向一位剛認識的師姐尋求幫助,卻擔心過于唐突引發(fā)對方不快。
在反復打字再刪除后,她在原本一句話就可以說完的句子里,加入了3個“~”委婉語氣、兩個emoji符號表示“可憐”,還在結尾加了3朵玫瑰花和3個感嘆號強調感謝。按下發(fā)送鍵后,劉熙長舒了一口氣,又開始焦慮對方的反饋。
線上聊天時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詞匯,把“好的”改為“好嘟”“好噠”,把“哈哈”增強為一連串的“哈哈哈哈哈”,在句尾加上“~”等符號……這些劉熙習慣的“日常操作”,在網上被稱為“文字討好癥”。這個概念最早產生于一名脫口秀演員發(fā)布的一條動態(tài),一度引發(fā)許多人的共鳴。有人表示“打工人被迫討好”“如此社交內卷真扎心”,也有人表示不解:“這是我用來表達禮貌和真誠的方式,怎么就成了討好?”
“文字討好”,究竟是禮貌還是過度社交?
觀點一從“是一種出于禮貌的友好行為”的角度提出。(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你參考
在當下用網絡文字聊天時,人們“愛用親切語氣詞”是普遍現(xiàn)象,這或可被視為一種出于禮貌的友好行為,將此一概斥之為“文字討好癥”并不客觀。老話說“禮多人不怪”。表達友好既是修養(yǎng)也是修為。所謂“文字討好”,就是人們在線上用文字聊天時,會字斟句酌地修改詞匯,并習慣性地加上一些語氣詞,以顯示出自己是在積極回復對方,讓對方看起來更舒服。可見,其本意是為了親和與“利他”,因此,人們該對其給以正面肯定。畢竟這種謹慎、認真和負責任態(tài)度,總比浮躁、應付、隨意要好。
觀點二從“過于泛濫的‘文字討好’需警惕”的角度提出。(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你參考
過度的“文字討好”容易使個人陷入自我內耗,不僅造成時間上的虛擲,更會帶來精神上的緊繃。人是情感性動物,都渴望他人對自己的熱情得到對等的回應,希望通過這些帶有親昵感和潛在期待的語言來得到他人的認可??僧斈阈⌒囊硪砬覞M懷期待地編輯好一段話發(fā)給對方時,最終卻只得到了“好”“知道了”這樣的話,你會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挫敗感中,擔心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好,或者說了什么不合適的話。而且,在“消息墊底”的影響下,許多人都想著出于禮貌而讓自己陷入無窮無盡的信息回復中,聊天往往被拉長,浪費時間且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