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選文
典例一:時間順序
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鄉(xiāng)。地球的年齡,據地質學家的估計,大約是46億年。當初它從太陽懷里落下來的時候,是一團火焰,溶化著各種元素。后來慢慢地冷下來了,凝結成了一塊橘子形的大石頭,直徑不及8000英里(1英里=1.609344千米),地心猶是火焰,地面是熱騰騰的蒸汽。后來地面起了皺紋,凹凸不平,凹處蒸汽冷了,變成海洋,凸處成為高山。高山的巖石,被風霜冰雹打成碎片散沙,為大雨所沖洗而下,隨江河的急流而入于海。這些散沙,在海底浸潤了幾千萬年之久,變成爛泥,等到了環(huán)境和氣候都適合于生物生存的時候,于是小小的生物,如阿米巴、海藻之類,斯斯文文,不慌不忙地,從爛泥中,一個個跳出來,和太陽行見面禮。這時候的地球是阿米巴和海藻的世界了。
又過了幾千萬年之后,三葉蟲出世,奪了阿米巴的寶座,自稱為大海霸王,如今一切的昆蟲,都是它后代的兒孫。
再過了幾千萬年,大魚小魚都出世了,還有一跳一跳的癩蛤蟆也跟著后面來了。有一天癩蛤蟆露出頭來在水面觀光,發(fā)現了陸地,大喜,哇的一聲,一躍而上,覺得這里倒很清凈,從那天起,時時帶它的老婆兒女,出沒于水陸之間,號稱兩棲。這時候陸地上也有了一層爛泥了。
由于蛤蟆的領導,大海里的動物,都要爬到陸地上去覓食,但是它們水里游泳已慣,一旦爬上岸,只得匍匐蹣跚而行,后來覺得陸地上有趣,都不肯回到水中,于是就有爬蟲類的出現。這些洪荒時代的爬蟲,都是奇形怪狀,龐大無比的。它們無時不在追捕弱小的動物,以充饑腸。弱小的動物,被它們迫得無處逃生,經過幾百萬年的奮斗,果然有一天,前身兩臂漸漸化成翅膀,奮力一伸,飛上天空,于是天空就有了飛鳥了。
地面上的氣候一天比一天冷了。赤身光體的爬蟲,抵不住寒風的侵襲,為應付新環(huán)境,自然界就產生了哺乳類動物。哺乳類全身都有很厚很長的毛,可以御寒。它們又感到卵生之不便,把孵育的工作收回子宮里面,等到胎兒的雛形完成之后,才離開了母體。胎兒出生之后,又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喂以母乳,教之覓食,直到長成能自主覓食為止。這時候陸地上已有了森林了。
(節(jié)選自《細菌世界歷險記》)
技法點撥
時間順序:是以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先后為序進行介紹的說明順序。應抓取時間詞語理清順序,一般包括:由古到今、由早到晚等。
選文以地球生物進化為說明對象。生物進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場進化都有其發(fā)生的特定時間節(jié)點和標志性物種出現,可以提取文段中出現的時間詞語來把握生物進化脈絡:46億年前,地球初現,形態(tài)變化;幾千萬年之久,阿米巴、海藻之類小小生物出現;又過了幾千萬年之后,三葉蟲出世;再過了幾千萬年,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順次出現;經過幾百萬年,鳥類出現;隨著氣候轉冷,哺乳類、森林出現。作者以時間順序作為說明順序,符合說明對象特征,且能夠便于讀者輕松理解進化過程。
由選文可見,運用時間順序寫作說明文時,需要說明對象的特征具備時間發(fā)展特性,能夠運用時間詞語,理清脈絡。
典例二:空間順序
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是按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建造的。
金剛寶座塔由塔座及塔座上的五座塔構成,塔由磚砌成,外部包著漢白玉石。塔基呈方形,四周雕刻著紋飾。塔基上是金剛寶座的座身,座身共有五層,每層都有石制短檐,檐下刻有佛龕,龕內有佛像,佛龕之間有石柱相隔。
寶座的南北兩面建有券門,可進入塔室。南券門上有一塊匾額,匾額上寫著“敕建金剛寶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
寶座上有一大四小共五座方形密檐式石塔,中央的大塔高約8米,共13層,四座小塔分布在寶座的四角,高約7米,共11層。五座塔下建有須彌座,上面刻著佛龕和佛像。塔頂為覆缽體塔剎,由仰輪、華蓋、寶珠等部件組成,中間的塔剎為銅制,其余塔剎為石制。
塔座內為回廊式塔室,室內有石階,可通到塔頂。中塔的正南方有一玻璃罩亭,亭內為石階的出口,罩亭上寫著“蟠龍藻井”。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是我國現存的建筑年代最早的金剛寶座式塔,是中外建筑形式結合的典范。
(節(jié)選自楊碩《跨越時空的相遇:中國古塔建筑解讀》)
技法點撥
空間順序,是以事物的空間存在形式為序進行介紹的說明順序。應抓取空間方位詞語理清順序,一般包括:由上到下、由外到內、由前到后、由左到右等。
選文以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為說明對象,主要介紹了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組成構造。人們觀察建筑有其相對固定的認知習慣,即按照一定的空間方位順序,依次進行觀察,這樣有助于全面掌握建筑物的特征,并在腦海當中形成形象。因此,作者在說明真覺寺金剛寶座的構造布局時,選擇空間順序進行介紹,閱讀時應將兩類詞語結合在一起進行思考:一類是表達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組成部分的名詞,如“塔座”“塔基”“座身”“短檐”“佛龕”“寶座”“券門”“塔室”等;一類是表達每部分結構所處位置的方位詞語,如“外部”“四周”“上”“下”“內”“之間”等。只有將這兩部分關鍵詞形成一一對應關系,才能理解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的形態(tài)。
由選文可見,運用空間順序寫作說明文時,需要說明對象的特征具備空間方位特性,能夠運用空間詞語,理清脈絡。
任務情境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古建筑,它們擁有獨具魅力的布局結構,也歷經損毀修復的自身變遷。請你選擇一處感興趣的著名古建筑,從布局結構和變遷過程兩個方面搜集資料,根據你感興趣的一個角度,兩者兼顧亦可,寫成一段說明性小短文,介紹相關知識。
寫作要求:(1)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2)合理選擇說明順序;(3)不出現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等;(4)不少于300字。
初作呈現1
故宮自1406年開始建設,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六百多年間歷史滄桑變化,風吹雨淋日曬,再加上戰(zhàn)火兵變,故宮幾度遭到破壞,期間進行過數次維修,其中規(guī)模比較大的維修,比如正統(tǒng)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再如順治皇帝遷都北京的大規(guī)模修繕。新中國成立后,又在建國初期、1974年、2002年進行三次重修。因為故宮為木結構房屋,維修必不可少,也正是因為多次大規(guī)模的修繕保護,才使故宮保存至今。最讓我感到驚奇的是最近一次維修,建筑學家運用高超的科學技術,使故宮更加堅固;工人匠師們運用嫻熟的技藝,使故宮更加精美。可以說,經過最近一次的維修,故宮在現代科技的保駕護航中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升格建議
初稿以故宮重修過程為說明對象,介紹了幾次大規(guī)模修復,內容話題一致,說明角度集中,能夠幫助讀者對對象特征形成一定的了解認識,而以時間順序為說明順序,符合說明內容的特征,條理清晰。但是,從實際說明效果來看,并不是非常理想,讀來有含混、雜亂的感覺,原因在于:小作者對于歷史上,即明清時期的修繕工作并沒有收集整理足夠的有效信息,在寫作過程中,出現了知識不夠全面準確的現象,并由此衍生出語言表達含混不清和應該完整列舉、卻只出現個別例子的現象,這些問題對于以介紹知識為主要任務的說明文體來說,是嚴重缺陷,應該引起足夠重視。建議在升格過程中,能夠像介紹建國之后的修復過程一樣,整理出歷史過程中規(guī)模較大的幾次修復,逐一列舉,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以時間為說明順序,介紹給讀者。
升格展示
九重宮苑帝王家,六百年雨雪風霜。故宮,中國木結構古建巔峰之作,自1406年開始建設,各級各類重修無法計數,其中有幾次修復規(guī)模最為宏大、重要:嘉慶、萬歷年間第一、二次重修,皆為修復火災損毀;清順治帝遷都北京后第三次重修,耗時十四年,基本修復中軸線上主要宮殿;康熙帝時期第四次重修,其余損毀部分大致修復;乾隆皇帝即位之后第五次重建,大規(guī)模擴建改造養(yǎng)心殿區(qū)域。新中國建立之后,國家政府制定了五年治理與搶險計劃,完成大量清淤疏通工作,還故宮一片潔凈之地;1974年起,又調集能工巧匠,用了七年的時間,進行技術性維修;而最大規(guī)模的修復,當屬2002年至2022年的“百年大修”,龐大的修復團隊,科學性地制訂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性計劃,以保護文物為前提,以現代科技、古代工藝為手段,用舊材料,最大限度初步恢復康乾盛世原貌,古老的故宮又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升格總評
升格稿鮮明體現出知識積累對于說明文寫作的重要意義,這是寫作說明文的根基。從說明內容來看,完整體現故宮大規(guī)模修復過程,其中包括兩個時間階段:歷史上(明清時期)和建國后。其中,歷史上(明清時期)共有五次,建國后共有三次,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條理明晰地設置說明內容。整體來看,升格稿內容充實、思路條理、語言準確,是一篇佳作。
初作呈現2
站在故宮濃墨重彩的紅墻黃瓦前,我看到了中華文明的莊嚴輝煌。午門森嚴,我沿金水橋向前直行,穿過太和門,就到了金碧輝煌的太和殿,這里是舉行重要儀式大典的地方,因此雕梁畫棟,非常隆重,尤其大殿內都是純金打造,難怪又稱“金鑾殿”。我被這里的富麗堂皇深深打動,不禁感慨當年皇權的至高無上。再往后是中和殿、保和殿,想一想皇帝就是在這里批閱奏折、宴請大臣,不禁非常感嘆。為了保護這些生活于宮中的權貴者,故宮東西南北四道門戒備森嚴。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tǒng)稱“三宮”,兩側分別排列東、西六宮,后面是御花園,還有很多小的宮殿環(huán)繞四周,整個故宮氣勢恢宏。
升格建議
這段說明性文字抓住了故宮設計布局上的基本特征,能夠用比較準確的語言加以介紹,讓人大致對故宮有個整體認知。但是由于缺乏條理的說明順序,說明內容比較混亂。例如在介紹三大殿之后,插入對故宮四道大門的說明,跳出了原有的中軸線說明,破壞空間說明順序,不易讓人理解,如果能夠合理運用空間順序,沿著故宮中軸線一脈貫串依次介紹,由外到內、由南向北、由中間到兩邊進行介紹,會更加清晰明了。
升格展示
故宮是最重要的皇家宮殿,整體建筑坐北朝南,一條中軸線貫串南北,對稱布局更符合皇家的端正威嚴。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分處南北東西宮墻正中,守護著皇城。從午門,經金水橋,過太和門,就來到太和殿。這里是故宮中心,也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的地方。殿外,漢白玉欄桿四邊圍繞,更顯肅穆;殿內,屋頂、圓柱、座椅,從上到下,都是純金打造,體現皇權尊貴。沿中軸線繼續(xù)向前,依次為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與左右兩側的文華殿、武英殿等,構成“外朝”部分。繼續(xù)向前,便進入“內廷”。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tǒng)稱“三宮”,依序貫串軸線正中,這里是皇帝皇后居住的地方。其中,緊鄰保和殿的乾清宮,上有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下有金磚滿鋪地面,一派金碧輝煌。經過交泰殿,前行至坤寧宮,金黃窗簾,朱紅地毯,尊貴華麗中帶著祥和。三宮兩側分別排列東、西六宮,后宮嬪妃們在這里居住休息。三宮后面是御花園,里面到處是奇花異草,供皇家游玩賞樂。
升格總評
修改后的文段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先介紹外圍四道宮門,再由外而內,沿南北中軸線,依次分別介紹“外朝”和“內廷”。“外朝”包括三大殿,依次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內廷”包括三宮六院,從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到兩側的東西六宮和后面的御花園,空間轉換清晰明了,說明井然有序。小作者的成功升格,體現出對說明目的的準確設定、對說明對象的充分了解和對空間順序的合理運用,升格文當屬佳作。
寫作訓練
美麗的校園是我們學習生活的地方,我們在教室里學習知識,在操場上強健身體。
請用簡明生動的語言,按照一定的空間順序,向我們介紹你的校園。
寫作要求:(1)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2)運用空間順序;(3)不出現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等;(4)不少于400字。
(自己附紙作答)(參考答案見第4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