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家搬到了南山北路的大陽坡,住進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依坡而建的筒子樓。
搬家之前,我在上站小學讀書,因為轉學的事情,班主任劉文蘭老師還專門來了我家一趟,擔心轉學影響我的學習,劉老師勸我父母不要轉學了,再堅持一年就小學畢業(yè)了,要不然到了新學校,還得適應陌生的環(huán)境和陌生的老師、同學。但由于大陽坡離上站小學較遠,父母怕路上不安全,最終還是決定把我轉到就近的新華小學。
劉老師不辭辛苦走了很遠的路來到我家,苦口婆心地勸說??吹剿葥奈也贿m應新環(huán)境,又舍不得我轉學離開,我幼小的心靈被深深感動了。劉老師真不愧是陽泉市的模范教師??!
劉老師的嚴厲在上站小學是出了名的,同學們都害怕劉老師,她批評起學生來毫不留情。劉老師很有震懾力,只要有人悄悄說一聲“劉老師來了”,教室里立馬就安靜下來。不過,別的老師上課時,教室里的情形就不一樣了,調皮搗蛋的同學有的搞小動作,有的交頭接耳,有的搞惡作劇,氣得老師臉都青了。
我最愛上劉老師的作文課,也最愛翻閱劉老師寫的作文批語。那手漂亮的鋼筆字讓人賞心悅目。劉老師批閱作文時,遇到寫得精彩的句子,還要在文字下面用紅筆畫上著重號,并在旁邊批注上“寫得好”。不足的地方,劉老師就會一針見血地指出來。不像有的語文老師只批注:優(yōu)、良、中、差。
劉老師經(jīng)常教導我們,文章要注重選材,開頭要引人入勝,結尾要讓人回味無窮。
劉老師還教導我們,文章要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要注重細節(jié)描寫,要通過人物對話表現(xiàn)人物性格。
盡管劉老師煞費苦心,同學們照例一到作文課就愁眉苦臉。后來,在劉老師的循循善誘、啟發(fā)教育下,我們從最熟悉的父母、姐妹、兄弟入手,慢慢才找到些寫作文的門道,同學們才有了點滴進步。
有一次,劉老師見我們上課犯困,就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即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創(chuàng)作軼事。
巴爾扎克經(jīng)常忘我地寫作。一次,他正在屋子里如癡如醉地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有一位朋友前來拜訪,推門進去,他竟然沒有察覺。朋友見他很投入,就坐下來靜靜等待。到了吃飯時,一位仆人送飯進來放下飯走了,不想巴爾扎克還是沒有察覺,前來拜訪的朋友餓得實在忍不住了,就把香噴噴的飯菜給吃了。后來,為了不打擾巴爾扎克寫作,朋友輕輕地關上門走了。
過了一會兒,巴爾扎克覺得肚子餓了,他抬起頭,看到桌子上的飯盆空空的,便拍打著肚子說:“真是個飯桶,吃過了還要吃!”
故事令人捧腹,同學們困意全消,都來了精神。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四十多年過去了,我時常想起劉老師,時常想起課堂上瑯瑯的讀書聲,時常想起和老師同學相處的日子,并沉浸在美好的回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