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家美學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派別之一,強調以自然、素樸、無為的觀點對待美和藝術。中國山水畫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個人主觀意志與現(xiàn)實的碰撞。在當代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藝術家的思想情感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得紛亂復雜,更需要回歸到山水畫的自然本質中。從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理念、山水畫的作品面貌、當代山水畫的創(chuàng)新理路三方面闡釋道家美學思想對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并探析當代中國山水畫的表現(xiàn)方式與境界傳達。
關鍵詞:道家;美學思想;山水畫;藝術創(chuàng)新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道家美學思想最初萌芽于先秦時期,對后世具有較大的影響。它以“道”為精神內核,并深入探析了萬物的本源問題。道家認為,天地萬物皆產生于“道”,其是一個混沌之物,包含“有”和“無”兩層邏輯[1]。中國山水畫濫觴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早期多作為人物畫背景,呈現(xiàn)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樹石“若伸臂布指”等特征,直到隋代才成為獨立的畫科,展子虔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游春圖》勾勒了中國古代山水的宏圖。隨著20世紀后大量留學藝術家歸國,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面貌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西方繪畫元素?,F(xiàn)今,在經濟全球化這一背景下,中國山水畫面貌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妍,這一現(xiàn)狀使得中國藝術傾向更加注重本土化。當下,山水畫創(chuàng)作依然需要在汲取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精髓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并賦予其更多的哲學內涵與古典美學特質。
葉朗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中對中國古典道家美學做了細致的闡述:“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2]所謂“大象”,指的是極大的形象,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象征,是涵蓋了深刻哲學道義與動人內核的雋永存在。“無形”意味著沒有固定的形狀或形式,更沒有邊界限制?!按笙鬅o形”意指至高無上的“道”,其雖然涵蓋萬物,但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或具體的形象?!暗馈奔仁侨f物的起源,又是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但它本身是無形無相的。正是因為無形無相,“道”才能成為萬物的本源和最終歸宿。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所追求的意蘊、韻味以及留白,也與這一觀點不謀而合,山水畫中那些精辟深刻的內蘊存在于留白的景觀中,引發(fā)觀者無限想象。在當代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表達深層次的境界,不僅需要留白,還要通過多樣化的表現(xiàn)形式來呈現(xiàn)其獨特面貌。
一、道家美學思想影響下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理念
《莊子》一書是道家的經典著作,其倡導自然主義的世界觀,采用直覺式的思維邏輯,強調安命無為、閑適自得與安然而游的自然主義思想[3]。道家美學思想較為注重“有無相生”,強調審美形象的生成性、建構性。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并不局限于單一的表現(xiàn)方式,一幅畫作所有的形式都應當是為了輔佐內容而存在,正所謂“沒有內容就沒有形式”,形式從來不會獨立于畫面內容之外,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因此,道家美學思想影響下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理念強調作畫者借助不同的材料去表現(xiàn)畫面的中心主題。
落實到具體的畫面形象當中,在藝術語言表現(xiàn)上,點、線、面的搭配缺一不可。英國藝術批評家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提出過“藝術乃是有意味的形式”這一觀點,他指出:“線條、色彩以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激起我們的審美情感。這種線、色的關系和組合,這些審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幸馕兜男问健褪且磺幸曈X藝術的共同性質?!彼€解釋:“我把線條和顏色的這些關系和組合,以及這些在審美上打動人的形式稱作‘有意味的形式’?!盵4]
在道家美學思想的浸潤下,山水畫中的點主要用于表現(xiàn)樹木、石頭、花草等細節(jié),點的疏密變化可以突出畫面的層次和空間,點的大小變化能增強畫面的生動性和節(jié)奏感。同時,點的形狀多樣,有圓點、方點、長點等,這些不同形狀的點可以表現(xiàn)不同的物象和質感。如筆者的作品《互映》(圖1)中,大小不一的雨滴洗刷著青山,靠近青山的雨滴是清晰碩大的,而遠離青山的雨滴是飄渺稀疏的;山體上同樣有點的表達,這些點既是潮濕的青苔,又是連綿雨露的證明,賦予了山體夢幻的青綠面貌。青山的肌理印證著雨水的存在,雨點和苔點的互映是作品的主題,也是自然生萬物之道。
在道家美學思想的影響下,線被賦予了更加特殊的內涵。線在山水畫中是最主要的構圖元素,它可以分割畫面、切割場景,增加畫面的形式感和硬挺度,同時也是把握畫面節(jié)奏的重要工具。唐代“畫圣”吳道子在用線上便十分成功,其早年用筆較為工細,后基于張僧繇簡括的特點,形成了“疏體”的樣貌,線條輕重多變,流暢而又有頓挫,賦予線條更強的運動感、節(jié)奏感和表現(xiàn)力,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貌——“揮霍如莼菜條”,畫面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此外,線條的剛柔變化可表現(xiàn)不同的質感和情感,如柔和流暢的線條可以表現(xiàn)柔美的水流和云霧,剛勁有力的線條則可以表現(xiàn)峻峭的山峰和堅硬的巖石。
面的形態(tài)需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和物象特點,例如山體的面需要表現(xiàn)其高低起伏和層次感,水體的面則需要表現(xiàn)其流動性和平滑感。山水畫不僅僅是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更重要的是通過點、線、面的搭配,表達畫家的情感和思想,創(chuàng)造一種詩意的意境,表現(xiàn)自然的美、空間的深度以及內心的情感。這種講究和追求,使得山水畫在視覺上和精神上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道家美學思想可以更新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理念,經由巧妙的點、線、面來展示無邊的視覺美感和深刻哲理。這些藝術形式和語言的使用可以構造出一個又一個形象體系,而看似虛無縹緲的“境界”和“韻味”便透過這些點、線、面被觀者感受到。它是主觀的,是千人千面的,是“有形”之中自由的“無形”,也是道家所追求的“自然而然”。
二、道家美學思想背景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面貌
“樸”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著名美學思想之一,是老子所述之“道”的“原生態(tài)”。老子曾云:“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盵5]筆者在道家美學思想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踏雪》(圖2),意圖通過畫作展現(xiàn)靜謐之中游離于具體物象之外的澄澈又涌動的生命力。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畫面工寫結合,突出節(jié)奏搭配。畫面中,在白雪的覆蓋下看似一望無際,但雪白的馬匹和山丘,遠處從深厚白雪中透出的天光與遠山,以及山丘搭起的旗幟與更遠處的房屋等,都是人間煙火氣的象征。“無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巔”,這是生命意志的彰顯。孤獨的、低著頭的白馬一步一腳印地在冰天雪地中行走,彎曲抬起的前肢代表著其并未停下。右前方的白色房屋與左下角的白馬相映襯,是生的象征與希望。前路多艱,但一路坦蕩,表現(xiàn)出道家美學所倡導的“淳樸的寧靜”。
道家美學思想引領下的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更適合表現(xiàn)西北地區(qū)的大山大水。畫面追求壯闊遼遠,與以往的表現(xiàn)形式存在差異。畫家會嘗試從別的角度,以這種沉雄蘊藉、靜穆哲理、氣象萬千的大局觀去表現(xiàn)樸拙蓬勃的生命力。這樣風格是不大相同了,但它們在整體感受上都是靜謐祥和的,追求生命的表達,以靜喻動,絢爛而又質樸。這些山水畫作品可以用統(tǒng)一的黃色色調去表現(xiàn)西北地域的質樸與肅穆感。中國傳統(tǒng)山水美學里講究的虛實結合、概括提煉,都在道家美學思想中找到了源頭[6]。正如拙作《大漠沙如燕》(圖3),運用如秦俑雕塑般的眾多同方向靜止體的佇立,使畫面呈現(xiàn)排山倒海的氣勢。除此之外,道家美學理念同樣給予了筆者豐富的感悟:在這一宏觀畫面中,伸手所不能及的天光是“道”,地上延綿向遠方的馬路是“道”,巍峨不能動的山巒是“道”,大漠所形成如燕展翅般的山丘也是“道”……這一類山水畫的存在,本身就是“道”的一種物化?!暗馈笔菦]有思想的,是自由的,而這種自由的生命力便是“道”的本源,是“道”的一切。畫面中,壯闊起伏的山峰擁有無邊的自由,世間萬物都可能復蘇或沒落。創(chuàng)作者站在一望無際的土地上,而這樣自由永恒的生命是十分親切樸拙的。此外,筆者有意通過樸拙的黃土去表現(xiàn)外看落寞而內含激情的情境,使生活氣息煥然勃發(fā)。在構成安排上,天色與延綿的山巒是氣勢的互通,光影的變化是自然的演變。這一系列畫作是筆者基于道家美學思想基礎的進一步拓展實踐。
三、道家美學思想影響下
當代山水畫的創(chuàng)新理路
道家美學思想認為,“道”生天地萬物,在天地萬物形成以后仍然存在。它在周而復始地運行,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自己的本性。它不依賴其他物體而存在,并以“無為”的方式促進其他事物創(chuàng)新與生長[7]。這一美學思想自始至終影響著山水畫的表現(xiàn)和傳達,成就畫作的靈魂和內涵。畫家們通過描繪山水景象,傳達心靈世界[8]。因此,道家美學思想促進了當代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新,而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新也同樣在追求對“道”的表現(xiàn)。然而,這一創(chuàng)新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求創(chuàng)作者必須以足夠的審美觀察力和共情能力去看待世間萬物。
道家“大象無形”的思想對中國當代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無論是纖細柔美的山水還是宏大壯闊的山水,又或者是一派安靜祥和的景象,畫面充溢著自然的生機和力量。透過那些顫抖的筆墨,可窺見生動有趣的靈感啟發(fā),明晰藝術家散落在點、線、面中的生命感悟。世間萬物皆有生命,沉靜的山水在平面的二維美術空間中同樣能夠活潑生動地“跳躍”。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深意在層層剖析之下,是閃爍于畫面中的巧妙動人的形式語言與產生情意想象的情境安排。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作者要在山水創(chuàng)作與寫生中細心品味道家美學思想的精神內涵,且不能一味地追求理念而不去實踐,需知行合一,方可展現(xiàn)“道法自然”。
綜上所述,道家美學思想始于老子,其所言的“道”可以被理解為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對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創(chuàng)作者不能簡單從相對感性與注重感覺的方式與角度去探析它,而要揭示山水畫視覺形象背后的表現(xiàn)依據(jù)[9]。山水畫家要理解山水、樹石等形象的變通性與建構性,并將空靈雅致的邊角式構圖與全景式的宏大構圖相結合,追求山水畫風格與形態(tài)樣式的巧妙轉換。在設色上,可將淺絳與青綠工筆設色相結合,表現(xiàn)自然山川的真實自然氣象,充分體現(xiàn)道家美學思想對山水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浸潤與影響。
參考文獻:
[1]金帛.中國概覽[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4:71.
[2]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9.
[3]陳鼓應.莊子今著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1.
[4]貝爾.藝術[M].周金環(huán),馬鐘元,譯.北京:中國文藝聯(lián)合出版公司,1984:4.
[5]王永亮.中國畫與道家思想[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22.
[6]蔡舒琴.秦始皇兵馬俑寫實性的民族特征[J].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3(5):55-57.
[7]楊勝良,道家與中國思想史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6.
[8]岑艷.淺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現(xiàn)代陶瓷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J].景德鎮(zhèn)陶瓷,2011(5):35.
[9]吳根友.道家思想及其現(xiàn)代詮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15.
作者簡介:
傅松華,廈門市美術館二級美術師。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