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文學寫作與公文寫作之間的互文性研究,初步探索相關理論在高校寫作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實踐應用。論文聚焦于高校應用寫作課程中如何將公文寫作的規(guī)范性、條理性和邏輯性等方面的知識,與文學作品閱讀與寫作教育對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綜合培育相整合,讓寫作教學效果達到既注重語言的精準性、邏輯的嚴謹性,又體現(xiàn)表達的技巧性、語言的藝術性等方面的要求,從而令語言文字學科教學內容、學習方法和教學資源實現(xiàn)跨學段整合,綜合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寫作水平的同時,通過寫作人才的培養(yǎng),弘揚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用語言文字構筑起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堅強基石。
文學寫作作為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傾注了作家的情感與思想,強調獨特的語言美和個性化的敘事方式。而公文寫作則以客觀、準確和規(guī)范為要求,注重信息傳達和行文效果。雖然兩者具有明顯差異,然而在其深層次背后,卻存在著一定的互文性。本文旨在探討文學寫作與公文寫作之間的互文性,并通過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角度,深入剖析其內在聯(lián)系。
文學寫作與公文寫作的互文性研究基礎
一、關鍵概念
文學寫作是指通過文字表達、描繪和構建形象、情節(jié)以及思想、情感等內容的藝術創(chuàng)作行為。它是一種使用語言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式,通過文字的選擇、排列和組織,以傳達作者的想法、感受和意義。
公文寫作是指在行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等組織中,按照一定的格式、規(guī)范和要求,以正式嚴肅的語言寫作并傳達信息、傳遞命令、表達意見、反映情況、處理事務等一類特定性目的的寫作形式,公文寫作同樣可以被視作人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乃至改造世界的一種方式。
從理論視角而言,在文學研究領域,“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一般指不同文本之間的相互關系,通常也稱為“文本間性”。這一概念最早由法國符號學家茱莉亞·克里斯蒂娃 ( Julia Christeva,又譯“克里斯特瓦”)提出。互文性是一個承認文本相互聯(lián)系性質的概念。它假定沒有文本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依賴和引用其他文本。
二、文學寫作的互文性
文學寫作的互文性指的是一個文學作品與其他作品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現(xiàn)象。這種互文性可以表現(xiàn)在多個層面上,包括主題、情節(jié)、人物、語言風格等。
首先,文學作品之間可以因為共同的主題而相互聯(lián)系。例如,在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對于同一社會問題或人類命運的關注可以形成一種對話;其次,文學作品之間可以通過情節(jié)相互關聯(lián)。某些作品可以在另一作品中出現(xiàn),并以不同的視角或角色進行發(fā)展;最后,文學作品之間的語言風格也可以相互借鑒和影響。作家可以受到其他作家的寫作風格的啟發(fā),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自己的風格。這種語言風格的互文性可以促進文學作品之間的相互學習和提高。
三、公文的互文性
公文的互文性指的是公文和其他相關公文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互相引用的特性。公文是一種特定格式的書面文件,用于傳達官方信息、指示和安排工作。在組織或機構內部,公文往往需要與其他公文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工作體系。
公文的互文性可以表現(xiàn)在不同層面和不同方面,例如:
第一,公文的內部互文性:不同部門或不同級別之間的公文之間可能會相互引用或相互影響。例如,一個部門的工作計劃可能需要其他部門提供相關數(shù)據(jù)或合作。這種內部互文性可以促進協(xié)作和溝通,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二,公文的外部互文性:公文還可能與外部的相關文件進行聯(lián)系。例如,政府機構的公文可能需要參考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或政策文件。這種外部互文性可以確保公文的合規(guī)性和一致性。
從以上理論出發(fā),公文寫作雖然屬于應用文體,為實用而生,但其本質上也和文學作品一樣植根于社會文化體系之中,并在社會文化體系容許的范圍內生效。
文學寫作與公文寫作互文性理論" " " " " " " "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除部分文學創(chuàng)作相關的特定專業(yè)外,高等院校的寫作教學通常作為《大學語文》的一部分進行,或是以《公文寫作》《應用寫作》等課程名稱開設,主要為公共基礎課程,通常被設置為必修或選修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放。從文學寫作與公文寫作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視角而言,教師既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將公文寫作技巧甚至將公文處理相關知識與技能使用方法作為素材融入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以此拓寬學生對寫作形式和潛在影響的理解,并培養(yǎng)其文本的多功能性、提升受眾參與度,從而達到“文學為人民服務”的育人目標,同樣也可以指導學生在公文寫作中融入文學元素。
一、高等教育中的寫作教學課程思政融入實踐
高校教師至少可以從情感的表達與感染力的提升、修辭手法的應用與文風的塑造、敘事結構的運用與信息傳達的效果等三方面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展開教學。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參考例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基層管理體制機制運行是如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由此使學生加強對目標崗位的社會管理職能、服務職能的理解,強化其職業(yè)道德和政治素養(yǎng)。
在情感的表達與感染力的提升方面,一些文學作品中不乏經過長期反復引用形成的 “通用意象”,以及通過“表述”推進到了符號語義層面的嬗變意向。公文作為應用文書,通常不能進行抒情和細膩的描寫,但可以借鑒經典文學作品塑造出的“通用意向”或是以文本間性為基礎應用其語境意向,為細節(jié)表達提供支撐,來增強文本的感染力和信息傳遞效率。教學中可以以此促進學生表達習慣的優(yōu)化,形成良好的職業(yè)表達素養(yǎng)。
在修辭手法的應用與文風的塑造方面,一些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作品中,作者往往會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夸張等,來塑造出獨特的文學風格和意境。在公文寫作中,我們不能直接采用修辭手法,但可以在適當?shù)膱龊弦霉旁娫~,尤其是在公務禮儀場合使用的文書寫作中,恰當?shù)囊貌坏芷鸬健霸佒尽钡哪康?,顯得氣象闊大,也能傳承中華文學瑰寶、體現(xiàn)文化自信。
在敘事結構的運用與信息傳達的效果方面,一些文學作品常常通過獨特的敘事結構展現(xiàn)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價值,促進讀者的閱讀參與,賦予文本以啟迪性和信息的信度。在公文寫作中,我們也可以借鑒這種方法,通過合理的敘事結構來增強文本的邏輯性、條理性,進而增強信息傳播的信度和效度。
二、語言發(fā)展視角下的寫作教學實踐
無論是文學寫作還是公文寫作,無論是從審美創(chuàng)作的角度出發(fā)還是從實用交流的角度出發(fā),“寫作者總是期待自己的話語能夠在聽話人那里得到積極的應答”,這恰恰符合了巴赫金關于語篇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和應答即語篇的“對話性”關系中的共時角度觀點。根據(jù)巴赫金的觀點,在言語交際中,完整的表述是由表達主題和接受主體合作完成的。隨著近年來互聯(lián)網帶來的即時反饋技術和大數(shù)據(jù)支持下的信息抓取技術不斷發(fā)展,學術界對于接受主體在言語交際中的作用估計出現(xiàn)了分歧,一種觀點認為大數(shù)據(jù)使得受眾趨向于看似主動實則被動接受信息的“待宰羔羊”,相反的觀點則認為信息推送算法對信息接收數(shù)據(jù)的評估本身就是受眾的主動選擇引起的,但總體而言,在互聯(lián)網語境下,接受主體在言語交際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傳遞者,也是情感表達和交流的重要載體,還可以是知識和經驗的分享者、參與決策和提供反饋者以及社交互動和娛樂者。這種變化在文學寫作領域體現(xiàn)為以審美為導向的受眾分層,而在需要承擔公共管理職能的公文寫作領域則有可能因為受眾及廣義語境的處理引發(fā)輿論風暴。這也使得當下的公文寫作教學中,更加需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所使用語言符號的互文性,并在公文寫作領域極力爭取受眾的積極應對立場,以促進“理解—贊同—合作”的達成。
由此可見,對寫作中所使用的語言符號及其語義組合的內涵理解非常重要,各種語義組合產生的文本空間受到寫作主體、受眾和外部環(huán)境三個維度的影響,它們之間也形成了互文性關系。為了減少三維影響帶來的不確定性,對公文寫作語言符號的選用和文本審核應當更加細致,這也使得公文寫作的學習實際上已經超越了高等教育階段的公文寫作教學課程范疇,而拓展到大中小一體化視角下的語言文字教學,乃至社會語言規(guī)范和語義的社會性流變的范疇。
社會語言規(guī)范是指在特定社會中存在的、被人們廣泛接受和遵循的語言使用規(guī)則和標準。這些規(guī)范包括語法規(guī)則、詞匯用法、發(fā)音規(guī)則、書寫規(guī)范等方面,同時也涉及言語交際中的禮儀、表達方式、言辭態(tài)度等方面。語義的社會性流變是指語言的意義在社會變遷和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生的變化。語言是社會交際的工具,它與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密切相關。因此,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fā)展,語言的意義也會發(fā)生變化,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和變化。無論社會語言規(guī)范還是語義的社會性流變,都是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的體現(xiàn),人們在學習和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會受到社會語言規(guī)范的影響和制約,反過來語義的社會性流變也同樣影響著社會語言規(guī)范的演變。
語義的社會性流變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首先,一些詞匯的意義可能會發(fā)生變化。例如,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奇葩”這個詞,其初始意義本指“珍奇的花”或“喻初中的作品”,是一個褒義詞,在當下的日常語境中則幾乎已經變成了一個完全意義上的貶義詞。其次,一些表達方式的意義也可能會發(fā)生變化。例如,“呵呵”一詞原本只是一種笑聲的表達方式,但現(xiàn)在在一些語境下也被用來表達諷刺或不屑。此外,一些語法規(guī)則的意義也可能會發(fā)生變化。例如,在英語中,過去時態(tài)的使用原本只是為了表示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但現(xiàn)在也被用來表達委婉或禮貌的語氣。
語義的社會性流變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遷是影響語義變化的重要因素。其次,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會影響語義的變化。此外,語言使用者的心理和社會認知也會影響語義的變化。例如,一些詞匯和表達方式的意義可能會因為語言使用者的主觀感受和社會認知而發(fā)生變化。
語義的社會性流變是語言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fā)展,語言的意義也會發(fā)生變化,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和變化。因此,在學習和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了解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和語義的變化情況,以正確理解和使用語言。
文學與公文之間的互文關系,是連接寫作教學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命題。通過研究與探討彼此借鑒的潛在好處,兩種形式的寫作都可以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并可以深刻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做到“教書”和“育人”的統(tǒng)一。本文強調了這種相互關系的理論基礎和在寫作類課程中的課程思政教學意義,表明文學寫作和公文寫作在基于互文性理論的實踐探索中,有望形成更豐富、更能體現(xiàn)主體間性的符號學表征,并由此促進更有影響力的思想表達和更高效的信息傳遞,多方面促進文化表達的繁榮和自信。
從寫作學科發(fā)展,以及更廣闊的文化語境發(fā)展視角來看,在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承擔“當下”的教學需要,還應當注重“未來”的發(fā)展需求,注重延續(xù)基礎教育階段以來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語言文字能力和社會融入培育的語義符號解構與重構,引導他們在寫作中借鑒不同文本的表達方式,提升其寫作能力和創(chuàng)作水平,通過寫作人才的培養(yǎng),弘揚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交流、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用語言文字構筑起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堅強基石。
作者簡介:
鄧焱,女,重慶萬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語文教研室主任。本文為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超星爾雅集團公司2021—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項目編號:CQGJ21A04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