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的根基,也是民族團結進步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與青少年教育相結合。學校通過教學活動的設計、德育工作的潛移默化以及教師們的引領示范,引導中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文化觀、價值觀,從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產生深刻認知,同時,進一步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在內心深處。中學階段的少數(shù)民族學校學生思想不夠成熟,極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擾,因此,在多民族中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多民族中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朝鮮族中學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詞自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以來,其豐富的內涵和重要價值意蘊,受到學界廣泛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歷史經驗。隨著社會進步和文化多元發(fā)展,學校教育在多民族背景下如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傳承和培養(yǎng),成為了教育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哈爾濱市阿城區(qū)朝鮮族中學已形成了多民族師生共同生活的群體,漢族師生占到了75%,朝鮮族師生占到13%,滿族師生占到7%,蒙古族、回族、白族等師生占到了5%,在這樣民族多樣、文化形態(tài)多元的環(huán)境中,在多民族中學,如何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從地域來看,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上,主要集中對少數(shù)民族聚集區(qū)的研究,如新疆、西藏、內蒙古、廣西等自治區(qū),對大雜居地區(qū)學校探究不夠,特別是東北地區(qū)多民族中學[1]。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也需要對多民族中學實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策略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一)管理策略
1.成立實踐領導小組,加大統(tǒng)籌協(xié)調力度
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項領導小組,這是組織保障。成立領導小組的首要任務是確定小組組長,應具備以下條件:具有高度的政治素質和思想覺悟,能夠敏銳地把握政策方向,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組織能力,能夠有效地領導團隊,制定科學的工作計劃。具有扎實的工作作風和責任心,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項工作中,帶領團隊克服困難。領導小組成立后,應立即著手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確立工作目標,階段性任務和自己的工作職責,建立溝通機制,確保信息暢通、工作協(xié)調[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一個人、一個部門能夠單獨完成的。只有做好統(tǒng)籌協(xié)調工作,才能將此項工作抓出實效。育人工作是長期的工程,要將此項工作常態(tài)化、日?;?,需要好的組織保障。學校制定了三個階段進行此項實踐活動的目標,第一個階段:準備階段,建立組織,制定工作計劃,以培訓部為中心,開展學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活動;第二個階段:以德育處為先導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師生的民族團結進步情感、愛國主義情感得以升華。教導處科研部為主陣地,合理安排相應課程。師生在學理中提高意識;第三個階段:總結反思提高階段,將實踐成果進行總結,選取最合理的環(huán)節(jié),形成育人模式。明確成員的分工,比如:黨辦成員搜集此理論最新成果,德育處、教導處負責具體落實。
2.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特色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是指在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中,通過文化活動和共享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信仰體系,塑造師生員工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guī)范,提升學校的文化氛圍和教育質量,其中包含著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多個方面。物質文化是基礎,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行為文化是表現(xiàn)。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建設能夠塑造師生員工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校風,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建設能夠增強師生員工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提高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將重點放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方面。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進行了合理的物質文化建設。在校門口懸掛標語“56個民族一家親”;在教學樓入口處張貼“說好普通話”海報,做好“同說一種話——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宣傳工作,增強民族凝聚力;在寢室樓樓體上鑲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標語,體現(xiàn)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愿望,以及共同追求的目標——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在班級張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畫、制作文化墻、開展黑板報比賽。樓廊文化建設時,核心為“和”“禮”文化,即體現(xiàn)了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認同。學校的三風一訓為:校訓——守正、行圓、和諧、共生;校風:文明、守紀、崇禮、貴和;教風:敬業(yè)、愛生、務實、奮進;學風:明德、篤學、團結、樂思,均很好地體現(xiàn)了愛國情感、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情感。又比如“開學第一課”“少年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十八歲成人儀式”以及“大國工匠進校園”等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的方式切身體會愛國主義情懷。學校還通過混班、混住、混辦公、混活動形式,構建各民族師生“共住共學共事共樂”學習生活環(huán)境,促進各民族師生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氛圍。
3.制定新的評價機制,反思創(chuàng)新中鞏固成果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建立以德育為核心的管理模式,加強班級管理,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志向和責任心等方面的教育,將其納入到學校日常生活中,并注重品德評測和獎勵制度的建設。推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從多角度、多方位考查學生的品德、智力、體魄等各個方面的素質。在學期末考核中,民族團結進步分值占到5%。在自評、互評中,反思、創(chuàng)新中鞏固思想成果。
(二)實踐策略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創(chuàng)新授課內容、形式
請專家指導,強化科研興教,突出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理論水平。教師也需要不斷充電、提高,特別是新時代的教育理論。學校曾邀請東北朝鮮民族教育科研所教授俞永虎到校講座,會后,教師們紛紛撰寫心得。借助國家民委網站、《中國民族教育》《黑龍江民族叢刊》《民族研究》《中國民族報》等報刊媒體,及時了解學術前沿理論,關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加強師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學習。學校秉持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課題研究為主線,以校本教研為核心,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申報省級課題“民族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研究”,扎扎實實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科研工作。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教師培訓重要內容,納入新進教師培訓、骨干教師研修、班主任培訓、師德師風學習等專題培訓體系,引導廣大教師牢記“國之大者”,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思想導向和價值取向,發(fā)揮教師親身示范的作用,便于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創(chuàng)新授課內容、形式。多民族中學的學生來自不同的民族家庭,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傳統(tǒng)和習俗,強調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促進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學??赏ㄟ^創(chuàng)新授課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3]。例如,高中的語文教學中,通過對古詩文的閱讀、理解,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歷史、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中華文化遺產、我國的名山大川等,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地理文化的深厚底蘊。感受中華民族文化是主體,各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待中華民族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可以秉承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情感。還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例如,對于語言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互幫互助的方式提高學習效果。對于文化認同感較低的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考察、參觀等體驗教學的形式,讓他們親身感受到自己民族的文化魅力,提高文化認同感。
2.加強學校課程建設,充分發(fā)揮其主陣地作用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依托于國家課程,落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提升師生的理論修養(yǎng)。學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語文、數(shù)學、思政、歷史、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教育教學之中。特別是需要利用好國家統(tǒng)編三科教材——語文、歷史、政治。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渠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來實現(xiàn),需要從學理上講清楚、弄明白,更需要從知識體系上加以豐富發(fā)展和強化,其課程內在的價值導向、知識體系、形式內容,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需求同向同行,二者可形成合力。歷史課結合“雙新”課改要求,以備課為載體,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民族團結進步、愛國主義知識點,突出黨史、國史中的英雄人物。其他學科可充分挖掘學科故事,分階段、分層次、有重點、有計劃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比如:講好新時代民族團結故事,努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將“五個認同”(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音樂教師還以民族大團結為標題、以班級為單位,舉行多民族同學參加的文藝匯演,充分發(fā)揮課堂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
3.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在體驗中培養(yǎng)學生情感
豐富多彩的文體主題活動和德育實踐活動是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接受的形式。通過閱讀、書法、音樂、舞蹈、繪畫、演講、手抄報、黑板報等方式對全校師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學校師生響應黨的號召,多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演講活動、“珍愛民族團結,呵護石榴花開”主題征文活動,全校所有學年均參與其中,語文組教師把關,學生們踴躍參與,共征集了50篇美文。在召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班會之時,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班會時自我展示,表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包括: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國家政治認同、歷史命運認同、經濟利益認同和精神文化認同。學生們制作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手抄報,手抄報的內容與畫面完美結合,學生們在這個大主題下,觀察的視角截然不同,有的強調黨的領導、有的強調民族大團結、有的介紹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學校舉辦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近中華文化”為主題的知識競賽,學生可以領略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增強我校師生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意識。學生通過準備演講稿、聽國旗下的講話,提高了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的認識。德育課的實踐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朝鮮族小學的“安重根紀念館”,祭掃“何延川”烈士墓,讓學生在民族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對國家的認同。又比如:組織的社團活動、志愿者活動等成為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好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可以促使他們在釋放能量的過程中豐富意識。
通過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活動、學校領導班子主題黨日等活動,系統(tǒng)學習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問題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必要性、要求、路徑等。
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在實踐中驗證、發(fā)展,教師們產出多篇該主題科研成果,如:崔虎林老師的著作《少數(shù)民族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研究》;崔靜老師的《探討民族高中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困境及對策》《民族中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研究》;孫英錦的《同心共筑中國夢》、吳永歡的《淺談我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幾點思考》、玄英蘭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李鋒海的《淺談學校民族團結的教育》、洪梅的《外語教育對朝鮮族中學生的民族認同的影響研究》、申英實的《淺議化學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成果獲得省級科研成果獎。學校收集整理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班會材料6份,獲得區(qū)級獎勵。整理“珍愛民族團結,呵護石榴花開”主題征文活動中22篇美文獲得區(qū)級獎勵。在疫情期間,學校制作了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微視頻——《我的成長》,在“中國民族教育”的視頻號中播放。在多民族中學,教師在踐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不斷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在理解中,做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工作。學生在民族團結進步中,在加強對“五個認同”中樹立了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而努力,為實現(xiàn)中國民族復興而奮斗的理想。
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任務仍然非常重大和緊迫。本文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實踐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啟示,同時也期待能夠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以進一步推動多民族中學實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為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普麗春,子華明,趙倫娜.邊境地區(qū)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探索[J].學術探索,2019(4).
[2] 辛竹.石嘴山市第八中學開展“知黨恩頌黨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史學習教育系列活動[J].寧夏教育,2022(6).
[3] 趙倫娜,陳立鵬.文化傳承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J].學術探索,2023(2).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