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網定位,是區(qū)域定位中最準確的方法,但經緯網的概念較為抽象,需要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初中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地球和地圖》復習課中,作者以大情境統(tǒng)領課堂,以大任務驅動學習,以評價量規(gu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深度學習,突破“經緯度”這一學習難點。
一、明確目標,以終為始
根據新課標中的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教學提示并結合學業(yè)質量描述,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復習目標:
1.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梳理經線和緯線的特點,并結合地球儀和地圖說出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guī)律。
2.利用經緯度地圖,從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等方面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所在地的位置,判斷兩地的相對位置。
二、情境導入,任務驅動
上課伊始,播放《紅海行動》片段,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貨船在東經128°,北緯108°遭遇海盜,這一明顯的經緯度描述錯誤,瞬間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設想實際情境,劇中貨船向巡航艦發(fā)出求救信號,因為經緯度信息錯誤導致無法被定位,借此契機提出一項挑戰(zhàn)性任務——幫助貨船船長解決經緯線和經緯度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并在此基礎上,以編劇的身份創(chuàng)作劇本片段,還原并修正這一錯誤,通過作品比拼選出最佳創(chuàng)意劇本。
三、思維建構,掌握知能
為了提高回顧效率,教師提出了繪制思維導圖的要求,并給出了評價量規(guī)。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視覺工具,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經緯度知識轉化為直觀、結構化的圖形表達,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可視化和結構化建構。
1.自主梳理,建構思維導圖
學生獨立回顧教材和課堂筆記,系統(tǒng)整理經緯線和經緯度的相關基礎知識,如經線與緯線的定義、特點、分布規(guī)律、經緯度的劃分方法等。根據個人理解,使用思維導圖工具,將這些知識點以圖形化、結構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形成一張初步的經緯度知識思維導圖。這個過程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強化記憶,并發(fā)掘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2.組內合作,修訂思維導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繪制的思維導圖進行組內討論和互評。小組成員針對他人思維導圖的優(yōu)點與不足提出意見和建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修訂和完善思維導圖的內容和結構。通過小組合作,不僅能夠糾正個人理解上的偏差,還有助于提升團隊協(xié)作和溝通交流能力。
3.組間展示,完善思維導圖
每個小組挑選或共同制作一份最優(yōu)版本的思維導圖,向全班同學展示和講解。在展示過程中,其他小組可以提問、質疑或補充,形成全員參與的互動氛圍,共同深化對經緯度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教師對各個小組的展示進行點評,提供專業(yè)指導,幫助學生進一步修正和完善思維導圖,使其成為更為科學嚴謹、邏輯清晰的知識表達工具,最終達到知識內化、結構化的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區(qū)域認知能力。
四、問題推進,理解意義
在大任務的統(tǒng)一指導下,教師設計了以下四個子任務,以期通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經緯度知識,發(fā)展區(qū)域認知能力,并將所學知識遷移至實際情境中。
子任務1:說出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guī)律,在地球儀上找出貨船所在的地點的經緯度。
子任務2:根據經緯度找出巡航艦的位置,并描述巡航艦和貨船的相對位置。
子任務3:利用經緯度創(chuàng)作一個有趣的劇本片段。
根據電視劇中有關的具體環(huán)境描述,教師引導學生在世界地圖上找出貨船的真實經緯度。圍繞復習目標,從學情出發(fā),設置了以下問題鏈,把結構化的知識轉化為以學為主的結構化的問題。
問題①:貨輪泰山號的實際位置位于A地,我國正在執(zhí)行維和任務的海軍護航艦此時位于B地,請寫出兩地的經緯度,并說出你的判斷依據。
問題②:海軍護航艦向什么方向出發(fā)前往貨船的位置?
問題③:貨船經解救后,繼續(xù)向前行駛,行駛至C地,說出貨船行駛的方向。
問題④:貨船1日到2日,和2日到3日相比,哪一天行駛的直線距離更遠一些?
通過進階性的問題,既讓學生能夠在地球儀和地圖上讀出甲乙兩地的經緯度,判斷方向,達成“能夠用經緯度描述某一地理現(xiàn)象的地理位置”的目標;同時,又給出不同地點的經緯度,讓學生估算距離和判斷方向,達成“能夠根據經緯度確定某一個地點”的目標。問題設計,層層推進,學生經歷從圖到數(shù)、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從理論知識的梳理、實際操作的體驗,再到知識創(chuàng)新性應用和問題解決,在使用地理工具解決地理問題的“做中學”中,全方位地提升了學生對經緯度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水平,有力地支持了大任務目標的實現(xiàn)。
五、創(chuàng)作評價,實現(xiàn)遷移
通過復習鞏固,學生在掌握知能、理解意義的基礎上,將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應用遷移為最終目標和長期目標,教學才能真正實現(xiàn)素養(yǎng)落地。因此,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表現(xiàn)性評價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劇本片段創(chuàng)作。”
要求:劇種不限,簡單明了地點明背景,不超過100字;至少要利用教師提供的其中一個經緯網地圖,出示一個地點的經緯度位置,涉及至少一個關于方向判斷、經線緯線的長度判斷等和經緯線及經緯度相關的知識問題。
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評價量規(guī)進行自評和互評,評選出最佳地理創(chuàng)意獎。教師提供了教學支架小錦囊:如探險家在哪里遇到困難、飛行員如何利用經緯度調整航線等,讓學生能夠明確劇本編寫的方向。
為了能夠獲得最佳創(chuàng)意作品,學生主動增加作品中問題的難度,課堂中展示了科幻片、都市片、災難片、古裝片等不同的劇本類型,同時,把經緯度位置對于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在劇本中進行了拓展,學生利用評價量規(guī)指導自己學習和對同學們的創(chuàng)作進行對比評價,理解什么樣的表現(xiàn)是好的表現(xiàn),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與應用知能。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崮山中學)
注:本文系2021年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初中地理區(qū)域認知視域下單元教學評價設計與實施的研究”(批準號:2021qzc0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