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聽聞過這樣的感慨:“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這句話,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童年經(jīng)歷對我們人生的深刻烙印,也讓我們慨嘆命運與人生的無奈。
有學者認為,人生仿佛一場輪回,而童年時期與父母及重要他人的互動模式,會悄然內化于我們的心靈深處,形成我們獨特的性格特質。這些關系模式不僅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方式,更在我們日后的人生旅程中不斷呈現(xiàn)。
有的人在童年時始終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他們拼命地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于是內心總是充滿了焦慮,對自己嚴格要求,卻時常感到疲憊不堪;有的人在童年時期,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忙碌與無暇顧及,自己的需求常常得不到回應和支持,因此發(fā)展出了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焦慮型的人極度渴望關愛,同時又極度害怕被拋棄。一個在充滿愛與支持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發(fā)展出自信、善良和樂于助人的品質;然而一個在充滿沖突和暴力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變得焦慮、攻擊性強或者缺乏信任感。
長大后的人生,似乎總是在重復著童年的模式,我們依然在為某些事情感到焦慮,依然渴望著某些東西,好像一個無法逃脫的命運。提出“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他的童年也經(jīng)歷了很多的坎坷。
小阿德勒出生于維也納一個富裕的家庭,然而他從小就遭受了身體的痛苦和心理的打擊。他天生患有佝僂病,導致身材畸形瘦小,直到四歲才能蹣跚走路。這種身體的缺陷讓他在學校屢受打擊,成績不佳,成為班級中的差等生,也成為周圍同學嘲笑的對象。他還目睹了弟弟的夭折,親身經(jīng)歷了肺炎的生死掙扎,甚至遭遇過兩次車禍,險些喪命。
然而,阿德勒并未被這些困境擊垮,自卑感反而激發(fā)了他內在的潛能和動力。在父親的鼓勵下,阿德勒沒有放棄自己,而是選擇更加努力地學習和提升,后來成了班上數(shù)學最好的學生。他后來一路考上醫(yī)學院,成為一名眼科醫(yī)生,他重視自卑對自己的影響,隨弗洛伊德學習精神分析的理論,而后來他也成為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創(chuàng)立了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堅信,童年經(jīng)歷雖然對人有著重要影響,但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同樣不可忽視。他用自己的經(jīng)歷證明了這一點:即使面對困境和挑戰(zhàn),人性中依然有一股堅韌不屈的力量,推動我們向上生長。他反對弗洛伊德宿命論的觀點,強調個體在把握生命活動時的主觀能動性。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生活的自由,可以選擇如何應對遺傳和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塑造自己的人格。他堅信,無論他們面臨怎樣的困境和挑戰(zhàn),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和無限的可能性。
阿德勒強調人的成長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而非單純由過去經(jīng)歷所決定的。他提出了“生命任務”的概念,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使命和追求,而這些使命并非完全由童年經(jīng)歷所塑造。相反,阿德勒認為,人具有自我塑造和改變的能力,即使在面對不理想的童年環(huán)境時,也可以通過自我調整來超越過去的陰影。
阿德勒的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研究支持。腦神經(jīng)科學發(fā)現(xiàn)了大腦神經(jīng)的可塑性,此外,人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是由大腦中的復雜神經(jīng)網(wǎng)絡所驅動的,這些網(wǎng)絡通過神經(jīng)元之間的連接和信號傳遞來實現(xiàn)信息的加工和整合。這意味著,個體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并不是完全由過去的經(jīng)歷所決定的,而是可以通過改變大腦中的連接和信號傳遞來進行調整和改變的。
最后,我想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比欢?,這句話還有后半句:“愿每個人都在幸福的童年中長大,不管你曾遭遇過什么,如今的你,正通往更明媚的未來?!蔽覀兊娜烁窕蛟S在童年期塑造,但我們的人生卻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無論過去經(jīng)歷了什么,我們都有能力走向自己向往的未來,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幸福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