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泰優(yōu)6355系廣東省金稻種業(yè)有限公司與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利用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選育的不育系廣泰A和恢復系廣恢6355配組而成的優(yōu)質(zhì)晚秈弱感光三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具有株型中集、分蘗力強、抗倒力強、米質(zhì)優(yōu)的特點,2022年通過廣東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粵審稻20220099。介紹了廣泰優(yōu)6355選育過程、品種特征特性、產(chǎn)量表現(xiàn)、栽培技術要點及高產(chǎn)制種技術。
關鍵詞:弱感光型;雜交稻;廣泰優(yōu)6355;選育;制種技術
Breeding of a New Weak Photosensitivity Hybrid Rice Combination Guangtaiyou 6355 with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WU Hai1,LIU Wuge2,LI Yue1,WANG Feng2,GAO Shunli1,LI Jinhua2,
WANG Shuijun1,DOU Ziyuan1,LI Lei1,ZHANG Zhirong1
(1Golden Rice Seeds Co.,Ltd. of Guangdong/Guangdong Provinci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Silk Miao Rice New Variety(Golden Rice Seed Industry)/Key Laboratory of Ke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nterprises of
Hybrid Rice Seed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665;2Ric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zhou 510640)
稻米是我國人民的主要口糧,隨著水稻栽培技術的發(fā)展和高產(chǎn)品種的選育,現(xiàn)有稻米產(chǎn)量已基本滿足了人民需求,因此對于稻米品質(zhì)的要求正逐年提高。感光型水稻品種的生長發(fā)育主要受短日光照影響,發(fā)育進度受高溫的影響較小,秧齡彈性較大,生育期相對較長且穩(wěn)定,對低溫或寒露風的抵抗力強,較耐粗放耕作,對華南地區(qū)晚季中后期豐富的光熱資源利用率高,稻作產(chǎn)量高,稻米品質(zhì)好,適宜華南地區(qū)晚季種植[1]。
廣泰優(yōu)6355是廣東省金稻種業(yè)有限公司利用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選育的秈型優(yōu)質(zhì)香稻三系不育系廣泰A和優(yōu)質(zhì)抗病弱感光遲熟三系恢復系廣恢6355選育出的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晚秈弱感光三系雜交水稻新組合,除具有株型中集、分蘗力強、抗倒力強的特點外,米質(zhì)和食味品質(zhì)也備受好評。
1 選育過程
1.1 不育系廣泰A 母本廣泰A為秈型優(yōu)質(zhì)香稻三系不育系,由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于2007年利用榮豐B//米31/W254與天豐B/粵豐B雜交系選育至F3,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選擇F3中具有香味和較低直鏈淀粉含量的株系與榮豐A進行測交并連續(xù)回交10代,于2013年11月選育而成。2016年6月申請不育系鑒定,2018年4月獲得授權,品種權號:CNA20160980.2[2-3]。
1.2 恢復系廣恢6355 父本廣恢6355由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于2014年早季利用長粒型育種材料3922/廣恢3550的中間育種材料為母本、廣恢3618/廣恢55的中間育種材料為父本,雜交后經(jīng)過連續(xù)多代系統(tǒng)選育而成的優(yōu)質(zhì)、抗病、弱感光、遲熟三系恢復系。2014年晚季在廣州種植F1并混收;2015年早季在廣州種植F2,并根據(jù)育種目標從F2中選擇綜合性狀優(yōu)良的單株9株;2015年晚季至2016年在廣州經(jīng)過連續(xù)3代系統(tǒng)選育;2017年在廣州從每個株系中選擇2個優(yōu)良單株與不育系吉豐A、廣泰A、泰豐A等測交;2018年早季同步種植測交種F1,并考察性狀表現(xiàn),其中編號335的株系表現(xiàn)產(chǎn)量高、莖稈粗壯、抗性好,配組具有感光性,同年晚季進行該株系的繁種,最終定名為廣恢6355。
1.3 新組合廣泰優(yōu)6355 2017年早季在廣東廣州以廣泰A為母本、廣恢6355為父本進行少量測配,同年晚季種植F1,表現(xiàn)突出,結實率高、產(chǎn)量高、莖稈粗壯;2018年早季進行小面積制種;2018-2019年進行多點品種比較試驗;2020-2021年參加廣東省優(yōu)質(zhì)水稻科企聯(lián)合體晚稻雜交水稻弱感光組區(qū)域試驗,2021年同步參加生產(chǎn)試驗;2022年通過廣東省主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粵審稻20220099。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農(nóng)藝特性 廣泰優(yōu)6355屬晚秈弱感光三系雜交水稻組合,全生育期共116d,株高適中,株型中集,分蘗力、抗倒力強。株高112.6~117.8cm,有效穗數(shù)228.0萬~249.0萬穗/hm2,穗長21.0~21.3cm,每穗總粒數(shù)136.5~150.4粒,結實率80.8%~88.9%,千粒重26.0~28.0g。
2.2 稻米品質(zhì) 委托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稻米及制品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以NY/T 593—2021《食用稻品種品質(zhì)》為標準進行稻米品質(zhì)鑒定,樣品取自2021年晚稻收獲的谷樣。米質(zhì)鑒定結果為優(yōu)質(zhì)1級,出糙率81.0%~81.1%,整精米率31.8%~66.0%,米粒長寬比3.1~3.2,膠稠度65~68mm,堊白粒率2%~5%,堊白度0.2%~0.9%,透明度1級,直鏈淀粉含量17.8%~18.0%,堿消值7.0級。
2.3 抗性 委托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進行白葉枯病和稻瘟病抗性鑒定,鑒定方式為病區(qū)自然誘發(fā)和人工接菌相結合;委托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進行耐寒性鑒定,采用人工氣候箱模擬的鑒定方式。鑒定結果表明,廣泰優(yōu)6355耐寒性中等;中抗稻瘟病,其中全群總抗性頻率88.2%~97.0%,病圃鑒定葉瘟病級為1.3~2.5級,穗瘟病級為4.0~4.5級(單點最高7級);高感白葉枯病(IX型菌9級)。
2.4 適應性 廣泰優(yōu)6355適宜在廣東省粵北以外稻作區(qū)作晚稻種植,但高感白葉枯病,不宜在白葉枯病常發(fā)、重發(fā)區(qū)域種植。
3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20-2021年參加廣東省優(yōu)質(zhì)水稻科企聯(lián)合體晚稻雜交水稻弱感光組區(qū)域試驗,試驗點分別在廣州、肇慶、茂名、清遠、江門和湛江6個地區(qū),2年廣泰優(yōu)6355每hm2平均產(chǎn)量分別為7923.0kg、7712.1kg,比對照吉豐優(yōu)1002分別減產(chǎn)0.10%、0.33%,減產(chǎn)均未達到顯著水平。2021年同步參加生產(chǎn)試驗(生產(chǎn)試驗栽培管理同當?shù)氐膶嶋H生產(chǎn)模式,期間防治蟲害但不防治病害),廣泰優(yōu)6355平均產(chǎn)量為7570.0kg/hm2,與對照吉豐優(yōu)1002產(chǎn)量相當。
4 栽培技術要點
4.1 播種移栽 廣泰優(yōu)6355在廣東省粵北以外稻作區(qū)作雙季晚稻種植,以7月上中旬播種為宜。種子播種前先用殺菌劑浸種消毒,減少攜帶的病原體;殺菌劑處理后用清水沖洗藥劑殘留并浸泡,打破種子休眠,待催芽露白后準備播種。秧田要求肥力中上、灌排條件好,播種量為180kg/hm2左右,播種過程中保證均勻播種,以培育壯秧。一般在8月上旬移栽,秧齡控制在15~20d,移栽時株行距為16.7cm×20.0cm,每穴2苗,基本苗控制在
100萬/hm2左右。
4.2 水肥管理 施肥 秧田每hm2施用45%復合肥(N∶P2O5∶K2O=15∶15∶15,下同)300kg作基肥,用長木板壓畦面后播種;秧苗2葉1心時施尿素60kg作“斷奶肥”;移栽前3~4d施尿素45kg作“送嫁肥”[3]。中等肥力大田底肥要施足,移栽前可每hm2施45%復合肥450kg作基肥;移栽3d后施尿素75kg作返青肥,同時拌施除草劑;分蘗肥早施、重施,在移栽后8~10d施復合肥200kg作分蘗肥;穗粒肥適期施用,在幼穗分化期施氯化鉀90kg作分化肥[4]。
灌水 要求淺水插秧,一般達1~2cm水層即可;深水活棵,插后及時上水護苗,促進秧苗早返青,但水層不宜高過秧心,一般水深為3~5cm;薄水促分蘗,水稻返青后水層保持2~3cm;足苗(每蔸約9個分蘗)曬田,曬田一般為5~7d;孕穗期不可缺水,如遇高溫需灌深水;抽穗前需要保持水層;抽穗揚花期保持6~10cm的水層,促進及早齊穗;后期干濕壯粒,一般在收獲前7d左右斷水,斷水過早易導致籽粒灌漿不充足。
4.3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原則,依據(jù)田間自主調(diào)查和當?shù)刂脖2块T的蟲情預報對田間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5]。苗期主要防治對象為立枯病和稻薊馬,分蘗期主要防治螟蟲,孕穗期需要防治稻飛虱、螟蟲、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白葉枯病等多種病蟲害。廣泰優(yōu)6355高感白葉枯病,需特別注意白葉枯病的防治。
5 高產(chǎn)制種技術
5.1 合理安排播差期 廣泰優(yōu)6355在湖南省株洲市攸縣晚季制種,始穗期安排以7月下旬為宜。依據(jù)多年試制種資料總結,廣恢6355于4月4日播種,7月30日始穗,播始歷期為117d;廣泰A于6月4日播種,7月30日始穗,播始歷期為56d。因廣恢6355分蘗力強、穗大、開花周期長等特性,在制種中可以適當擴大葉差、時差。一般在晚季制種,父母本葉差為11.5葉,時差為61d,花期相遇為最佳。
5.2 適期移栽 廣恢6355大田推薦用種量8kg/hm2,廣泰A大田推薦用種量為30kg/hm2,親本種子存放時間過長或凈度較低時可適當增加用種量。應選擇肥力中上且灌排條件好的秧田,在播種時保證稀播、勻播,以培育壯秧,播種量為180kg/hm2左右。父本秧苗在4葉1心時移栽,秧齡控制在22~25d;母本秧苗在4葉1心時移栽,秧齡安排在20~23d,父母本行比以2∶12為宜,父母本間隔26cm。父母本先后移栽,兩期父本各插1行,株行距20cm×26cm,每穴2苗,基本苗以15萬/hm2左右為宜;母本株行距13cm×17cm,每穴2苗,基本苗以35萬/hm2左右為宜。在大規(guī)模制種中,可適當增大父母本行比至2∶14。
5.3 科學肥水管理 水分管理原則為“淺水插秧,深水活棵,薄水促蘗,足苗曬田,寸水揚花,干濕排灌至黃熟”,施肥原則為“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巧施中期肥,酌施后期肥”。科學肥水管理可參照4.2,但注意需要根據(jù)田塊肥力水平和父母本耐肥性等適當調(diào)整施肥量。
5.4 合理噴施赤霉酸及人工授粉 赤霉酸宜選擇在晴朗無風日10:00前或15:00后噴施。母本廣泰A對赤霉酸較為敏感,一般每hm2總用量為360g,分2次噴施,第1次噴施在母本抽穗20%左右時,用量為120g;第2次噴施在次日進行,用量為240g。父本噴施1次赤霉酸,總用量為120g/hm2。父母本授粉時高度差以10~20cm為最佳。在水稻開花的集中時間于每日10:00左右進行人工趕粉,每次趕粉間隔30min,每日3次,持續(xù)10~15d。受陰雨或低溫天氣影響時,可酌情推遲趕粉時間,并提高趕粉頻次。
5.5 病蟲害防治 制種田塊肥力高、植株群體密度大、田間通風透光性差、環(huán)境高溫高濕等因素都會引起病蟲害頻繁發(fā)生[3]。為奪取高產(chǎn),需及時關注當?shù)刂脖2块T的病蟲害測報,并根據(jù)防治意見制定藥物防治方案,組織統(tǒng)一防治。苗期主要防治稻薊馬、稻飛虱、青枯病和立枯病,分蘗期主要防治螟蟲,分蘗盛期綜合防治白葉枯病、稻瘟病、細條病、紋枯病,破口期主要防治螟蟲和稻飛虱。
5.6 嚴格去雜保純 為保證種子純度,繁殖用秧田在播種前和大田移栽前都應翻耕浸泡25~30d,去除落地谷;制種田塊周圍500~600m區(qū)域內(nèi)確保無同熟期的水稻品種,且保證母本抽穗期和其他周邊水稻抽穗期錯開25d以上;嚴格把控父母本種子純度,確保親本種子質(zhì)量。根據(jù)株型、顏色、籽粒性狀等去除混雜株或變異株,做好除雜保純工作。繁殖田在母本始穗前必須至少進行1次全面除雜,母本始穗后每天上午水稻揚花前完成1次除雜,直至父母本齊穗2~3d。在授粉結束后3d內(nèi)立即割除父本,留樁高度10cm以下,割后復查漏割和散落父本。在停止人工輔助授粉14d后(八成熟左右)視天氣搶收,防止穗上芽。收獲、晾曬和貯藏都要做好前清后查,以免人為和機械混雜。
參考文獻
[1]謝勇.弱感光型雜交稻元優(yōu)919在建陽示范種植表現(xiàn)與高產(chǎn)栽培技術.福建稻麥科技,2017,35(1):30-32
[2]柳武革,王豐,李金華,劉振榮,朱滿山,廖亦龍,付崇允,劉迪林,曾學勤,馬曉智.秈型優(yōu)質(zhì)三系香稻不育系廣泰A的選育及應用.雜交水稻,2021,36(2):22-24
[3]馮海濤,丁心濤,曾文斌,劉志敏,余燦,胡丁哲,周華,鄭瑞豐,陳超,李小盛,陳立云.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雜交水稻新組合廣泰優(yōu)19.雜交水稻,2022,37(3):66-68
[4]虞國平,徐春春,鄔亞文,修曉杰,童漢華.我國水稻產(chǎn)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中國農(nóng)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20,41(3):53-62
[5]尚佳薇,劉英,刁艷玲,孫丹,劉廣陽,王月超,王秀君,刁鶴楠,于洋.豐產(chǎn)抗病廣適飼用大麥品種龍飼麥1號高產(chǎn)栽培技術.中國種業(yè),2024(5):147-149
(收稿日期: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