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建木雕裝飾華美、結構繁復、雕刻精細,尤以多重透雕工藝著稱。福建博物院館藏清二十四孝木雕屏風是清代福建木雕鼎盛時期保存較為完整的代表作品,文章僅以此木雕屏風為例,對福建木雕工藝的歷史流脈、藝術內涵、文化內涵及藝術特色等進行探析,為進一步挖掘福建傳統(tǒng)木雕藝術提供借鑒。
關鍵詞:清木雕;屏風;二十四孝;八仙;文化內涵;藝術特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9.005
0 引言
福建木雕是中國四大木雕之一,最早出現在青銅時代,唐宋時期興起并發(fā)展,明清時期開始繁榮,至清晚期達到藝術高峰。福建博物院館藏清二十四孝木雕屏風(圖1),木雕工藝精美,雕刻手法技術嫻熟,保存完整,是清代福建木雕藝術的杰出代表,其題材內容為中國二十四孝歷史故事與神話八仙的組合,再現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其“本色素雕”的雕刻手法在保持了木材本色的基礎上,使木雕的刀紋、木味更顯清晰,具有簡素靜雅的美感,既與福建人純樸務實的民風相契合,又蘊含了文人藝術的審美內涵,為研究福建木雕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1 屏風的歷史流脈
屏風在古代稱“扆”,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最初的屏風作為帝王室內專用的起居器具,主要功能是擋風和象征權力地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屏風逐漸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具。湖北江陵望山一座戰(zhàn)國墓中出土的一塊小型屏風是迄今發(fā)現的最早的屏風,說明至少在戰(zhàn)國時期,民間已經開始使用屏風①。隨著屏風在民間起居生活中的逐漸普及,屏風的功能已從最初的擋風功能逐漸發(fā)展為裝飾、分隔空間,屏風的種類和形式亦隨之不斷豐富,各種豐富多彩的手工藝開始應用到屏風的制作上,屏風藝術得到了發(fā)展,并在清代進入鼎盛時期。
清代屏風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座屏,有“山字屏”“穿衣屏”“硯屏”“炕屏”“燈屏”等樣式。座屏一般是房間里最大的屏風,常設置在公共空間,如廳堂,是藝術和官位權勢的一種展示。另一類為圍屏,因常采用四片、六片、八片、十二片、二十四片屏條折疊成為一個整體,故又稱“折屏”。相比較座屏而言,圍屏能夠更加靈活地根據室內空間的大小及實際需求進行調整,因此展現出更強的實用性和裝飾性。福建博物院館藏清二十四孝木雕屏風就是清代圍屏藝術的精彩呈現。該木雕屏風由十二片屏條組成,每片長67厘米,寬14.3厘米,厚2.3厘米,屏風邊框髹飾黑漆,每塊板分四層,第一、三、四層雕刻二十四孝故事,第二層雕刻八仙人物故事。這組木雕在雕刻和保存上都比較精致完好,造型典雅、工藝精湛,端穩(wěn)的構圖營造出祥和的氣息,二十四孝故事和八仙人物具有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性,是福建博物院展廳的一大亮點。
隨著清漆木雕工藝的不斷演變,雕漆技藝逐漸成熟并廣泛應用于屏風的裝飾設計上,木雕屏風的種類開始更加豐富,裝飾美化性亦愈發(fā)強烈,屏風也變成當時身份地位的象征。福建博物院館藏清二十四孝木雕屏風就是清代福建木雕屏風的典型代表。一般來講,這類屏風常是為祝壽而雕刻的,擺放在大廳或者殿堂正中的供桌后。該屏風采用福建木雕著名的鏤雕、圓雕和精微透雕等工藝,形體端莊大氣,沒有漆金,低調且更能顯示出木質的原色和刀法雕刻的精細。此外,把二十四孝故事和八仙人物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實屬難得,是文人和官宦商人所追求的木雕屏風形制。
2 雕刻題材的巧妙應用
2.1 二十四孝題材在木雕屏風上的應用
二十四孝故事題材的選擇常帶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寄托性。中國古代“以孝治天下”,《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言:“夫孝,德之本也,道之所由生也?!毙⑹侵T行的統(tǒng)攝,也是君子的第一要務,更是修、齊、治的基礎,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倫理—政治”型國家以孝道作為其主流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為孝道演變?yōu)橐环N主導文化奠定了基礎②。因此,孝文化始終貫穿于中華文化的發(fā)展長河中,無處不在。二十四孝故事這一中國孝文化的經典題材,毫無疑問會出現在各類藝術品中,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配上吉祥圖案,既莊重典雅、圖文并茂,又別具一格、寓意吉祥,把尊老敬老和吉祥長壽的寓意表達得淋漓盡致,成為宣揚孝文化的歷史載體,其負載的歷史文化內涵得到了極大的延伸與傳承。福建博物院館藏二十四孝木雕屏風就是二十四孝故事題材在藝術品上應用的典型代表。
2.2 孝道文化與八仙文化的有機結合
“八仙”一詞最早出現于東漢牟融的《理惑論》:“王喬、赤松、八仙之箓,神書百七十卷。”南朝沈炯《林屋館記》記載:“故非淮南八仙之圖,賴鄉(xiāng)九井之記?!雹鄣搅颂拼殖霈F了“唐八仙”,還有“飲中八仙”,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描繪了李白、賀知章等八仙。后來又陸續(xù)出現了“蜀中八仙”等群體。從八仙人物存在歷史看,張果老與韓湘子出現時間最早,大約在唐代、宋代,呂洞賓與鐘離權的傳說開始出現,至明代八仙傳說成型。八仙包括呂洞賓、何仙姑、張果老、韓湘子、曹國舅、漢鐘離、藍采和、李鐵拐,在民間信仰中,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貴、貧、賤的社會各個階層。因此,民間常用八仙形象來寓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對延年益壽的向往。
福建博物院館藏清二十四孝木雕屏風,每一片雕版都分為四層,以背板作底,高浮雕和透雕工藝相結合,第一、三、四層雕刻二十四孝故事,第二層雕刻八仙人物故事(表1)。兩種題材融為一體,是孝文化與仙道文化的有機結合。整個條屏人物眾多,有文官、武將、老者、孩童、神仙等,每個形象面部表情都刻制得細致入微,布局疏密有度,精準地把每個故事的人物特點與情節(jié)刻畫出來,每個主人公非比尋常的孝舉將中國古代對“孝”的理解演繹得驚天地泣鬼神。八仙人物吉祥的寓意融合其中,不僅展示了人們在那個時代的倫理道德,更展現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讓人在欣賞時耳目一新,也說明刻工技術的精湛,表達精準④。
3 清木雕二十四孝屏風的藝術特色及審美價值
中國木雕三大產區(qū)是福建、廣東潮汕、浙江寧波。作為木雕原產地之一,福建有著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優(yōu)勢。福建位于我國東南沿海,三面環(huán)山,地理位置優(yōu)越,氣候濕潤,為木雕工藝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因此,福建木雕不論是雕刻風格還是技法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⑤。福建博物院館藏清二十四孝木雕屏風即是清代福建木雕藝術水平的典型代表。
3.1 構圖簡潔凝練、虛實相應
此件木雕屏風畫面簡潔凝練,圖案在兼工帶寫的基礎上突出極強的概括性,體現出文人審美的雅致意味。構圖上,以刀代筆塑造出逼真的圖像意味,畫面靈動鮮活,刀法簡練處遒勁有力,概括性強,人物表情精細處流暢婉轉,表達得惟妙惟肖,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極高的審美價值。整個構圖虛實變化,對于大面積的平面、弧面或凹面,修去刀痕,使其在視覺上和手感上達到光挺滑爽的效果,展現出木質紋理的韻味,同時以開光或委角來突出主題紋飾,整個木雕畫面構圖嚴謹、主次分明、遠近有別,追求意境,如一幅幅書畫展現于眼前,富含文人情懷和藝術氣息。
3.2 技法虛實結合,表達生動自然
技法上,二十四孝木雕屏風采用了虛實結合,即塊面法和修光法相結合的雕刻技法。整件屏風使用了大量的塊面法雕刻技法,采用平刀、圓刀在板上進行大塊面的切削。屏風中的山石、粗樹干、畫面背景、人物衣飾、人物情節(jié)間的隔斷,即用此法。作品中虛部或陪襯雕琢形象的大體輪廓,是簡練的、概括的、沒有細部的,是由大大小小的不同幾何體組成的,所以采用平刀或圓刀進行整體的由大至小的切削,眼準手穩(wěn)、錘錘有力、刀刀見效,有大刀闊斧之勢,給人以爽快利索之感。這種刀法的運用使木雕的表面形態(tài)出現大小不同、角度各異的棱面,產生強烈的節(jié)奏感,表現出作品的力度之美,透出陽剛之氣。在細節(jié)上,二十四孝屏風嫻熟地采用了修光法。對于豐富細小的部分,運刀肯定,刀跡清爽,重點部分更加細致入微,刻畫出人物的形態(tài)和神態(tài),同時也表現出精湛的刀功。人物的五官神態(tài)及肢體動作、衣飾的褶皺及紋飾、動物的毛發(fā)等細節(jié)刻畫,逼真立體,線條流暢生動,將心靈情感和技巧表現巧妙地融為一體。
此外,清二十四孝木雕屏風中線的運用也是極為突出的。在修光以后施以人物或動物毛發(fā)及裝飾的紋樣雕版中,我們可見清晰明確的衣服輪廓線,無論是長線還是短線,是弧線還是直線,線條均體現一個“暢”字,看得出運刀時得心應手、一氣呵成,將古拙與娟秀、板直與靈動、粗獷與細膩的特色發(fā)揮得淋漓,整個作品具有非常強的生動性和裝飾性。
3.3 文人審美在木雕中的優(yōu)雅呈現
木雕的藝術價值常體現在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上。歷代文人墨客對木雕藝術的鐘情使工匠們逐漸將文人的審美情趣及寓意象征融入作品中,木雕藝術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成為文人的時尚追求。
二十四孝屏風具有典型的文人審美傾向,將木刻畫意境與雕刻技術的巧妙結合,體現了文人喜好的典雅與內斂的格調,也說明清朝文人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來越高。
4 清木雕二十四孝屏風實用與審美的融合
傳統(tǒng)的清代屏風常融實用性和欣賞性于一體。在實用性方面:從大小及形制上看,福建博物院館藏清二十四孝木雕屏風屬于十二扇屏,尺寸不大,說明它的位置不在大空間內,這就決定了其擺放位置不是在廳堂,而是更為重要的位置;從雕刻內容上看,二十四孝圖及八仙傳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不適合用于臥室,故其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放在書房⑥。在欣賞性方面:一般來講,清代家中有書房的一定是官員、文人,他們對家訓和審美都是有嚴格要求的,所以對屏風的選擇常是文、藝并重。
此件木雕屏風是雕漆與屏風的有機結合,相比較實用性而言,裝飾作用占了很大的比例,精湛的裝飾賦予了這組屏風獨特的文化韻味和藝術魅力,將悠久的文化與古典家具融合在一起,體現出一種和諧寧靜、情致儒雅之美,蘊含豐富的文化氣息,實用價值與美學價值合二為一。
5 結語
清二十四孝木雕屏風是福建木雕鼎盛時期保存較為完整的代表作品,沒有繁復堆疊,一派簡素凝練,將孝、仙的內涵與價值觀融入其中。畫面上既有看重孝文化的社會性,又有對長壽吉祥的向往,表現了追求神仙悠哉逍遙生活的價值觀,使木雕藝術充滿了濃厚的民俗文化色彩,既呈現了歷史背景,又反映出傳統(tǒng)文化內涵,在當時的清代家具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為進一步挖掘福建傳統(tǒng)木雕藝術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呈現了福建木雕藝術的豐富性及獨特的藝術魅力。
注釋
①黃杰欽.福建木雕藝術風格與產業(yè)特色的探究[J].福建文博,2015(1):68.
②黃頌.試論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精神[J].孝感師專學報,1997(2):74-79.
③歐陽詢.文藝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④巫鴻.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⑤顏培金,王樂.青少年應該知道的:木雕[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2.
⑥張道一,唐家路.中國古代建筑:木雕[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3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