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狹義上來講,傾訴是人把自己的想法、思考說出來以宣泄情感或是追求他人認同感。宏觀下的傾訴,可以有很多種形式來表達:良渚玉琮訴古人信仰,訴中國綿延五千年的禮制文明;《楚辭》訴屈原幽思,訴理想破滅后中國文人的風骨;《黃河大合唱》訴黃河精神,訴中華兒女的堅強決心和英雄氣概……
相較而言,傾聽的內(nèi)容就比較貧乏且難以被記錄。在時間的長河里,像琵琶女和江州司馬那般堪稱完美的傾訴與傾聽很少。在大部分時候,優(yōu)秀的傾訴者常會產(chǎn)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感。
李清照,一位亂世中的奇女子。在歷經(jīng)千帆后,她想要將自己畢生所學傳授給下一代有才氣的女孩子,使其繼承衣缽代代相傳??上?,時人卻不能理解,亦無法回應,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也”讓李清照失望而歸。梵·高,一位瘋癲的藝術家,現(xiàn)在的人們膜拜他??伤漠嬙谒哪莻€時代,沒有被人們所認識,他通過畫筆投影到紙面上的傾訴無人聽見。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他的離別愁緒和人生感慨到明代才有人意識到其價值,后來民國的聞一多先生更是稱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此詩的傾訴在將近千年后才為人所知所感。
當傾訴者得不到回應,當傾聽者不解其意,就只能使傾訴在現(xiàn)實的困境下委頓不起。由此可見傾聽之于傾訴就像是俞伯牙之于鐘子期般的不可或缺。沒有被傾聽的聲音不完整,其價值得不到重視且無法體現(xiàn)。
但因為傾聽難得,我們就不再傾訴了嗎?當然不是。一定要相信,那些隱藏在喧囂之下冷靜的思考,潛伏在雜音之下喑啞的呼喊,終有一天會穿透時空,被更久遠的未來所傾聽,所共鳴。
魯迅在發(fā)表《吶喊》之前也曾質(zhì)疑這種不被傾聽的傾訴:“話說得太多了,再談罷?!钡陂L久的沉默之后,在長久以逃避對抗慘淡的現(xiàn)實之后,魯迅最終還是決定遁身黑暗窺看黎明。孔乙己、阿Q、頭頂?shù)霓p子和手中的人血饅頭,一聲聲力透紙背的吶喊終于成為了“夢想將來的黃金世界”的希望之橋。時至今日,《吶喊》已出版100年,小說中的人物和話題仍被當下反復提及和討論。
當然,傾聽的力量也不可忽視。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傾聽者,學習和踐行傾聽是人生的必修課。
尼采說過:“我們無可避免和自己保持陌生。”傾聽來自古哲的傾訴是一個很好的認識自我的方式。無論是中國古代道家學派的必修課“自省”,還是西方古典哲學中所認為的人一開始就有內(nèi)在本質(zhì),抑或是法國存在主義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質(zhì)”……諸如此類,都是偉人們以思考碰撞出的火花為基礎傾訴給我們聽的,而我們,要傾聽他們的語言,這樣來拉近自己與他們之間的距離。
在認識自我方面是這樣,同理,在認識他人、認識世界以至于改造世界方面更是如此。當下處在繼往開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作為青年人,既要承擔繼承先輩優(yōu)秀文化的歷史責任,又要履行發(fā)揚、創(chuàng)新、提升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的職責。因此,我們要善于傾聽歷史深處的聲音,利用好先輩的思想源泉,步入其中,用心感悟;我們也要善于傾聽時代發(fā)展的召喚,正確認識和理解“新時代”的概念,堅定信念,奮力拼搏!
認真傾訴,即使傾聽者寥寥無幾;學會傾聽,不要讓傾訴顛沛流離。
作者簡介:
顧笑宸,女,作者單位:上海市曹楊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