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祝?!分械呐魅斯际艿椒饨ㄖ贫鹊膲浩茸罱K走向死亡。基于此專題,設置“靈魂互換”的情境,以三個不同時期互換的小任務,一一完成對兩位女主人公性格、自我意識、受封建束縛程度的比較,過程中調(diào)動學生的信息收集整合、思維批判、文學鑒賞等能力,從而使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體會封建制度對大眾尤其是女性的迫害。
在統(tǒng)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教師用書中,教學指導部分提出通過專題閱讀、比較閱讀來教學本單元的課文,本單元教學指導中也提出要求:在學生理解作品的基礎之上,“嘗試對其感興趣的古今中外文學作品進行比較研究或?qū)n}研究”?!犊兹笘|南飛》中劉蘭芝最后的死亡實際是封建禮教制度壓迫的結(jié)果,縱觀高中統(tǒng)編教材,這樣受封建禮教壓迫以致結(jié)局慘淡的女性并不少見,可以以此作為專題教學,但由于篇幅有限,筆者以《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為原點,僅選取《祝?!分械南榱稚┡c之進行比較。
如何進行比較?如若是淺顯的列表式對比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我們嘗試通過真實的情境創(chuàng)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把更多的探究過程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情境中完成語文學習活動任務,并逐漸達成學習目標。
情境設置:“靈魂互換”
此次對比可基于總的情境任務“如果劉蘭芝與祥林嫂靈魂互換,那她們各自的人生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結(jié)局會不會有所不同?請你寫出她們互換靈魂后的后續(xù)內(nèi)容”。
這是一個學生必須進入角色才能思考的情境設置,可以加深學生的真實代入感。另外,也結(jié)合了最近的網(wǎng)絡熱點“靈魂互換”,這樣學生對問題的興趣會大大提升,將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課堂。一個好的情境設置應該是除了能激發(fā)學生興趣,還要與接下來的學習內(nèi)容相關?!袄m(xù)寫后續(xù)內(nèi)容”就把“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式與學生的自我成長、社會發(fā)展進行了緊密關聯(lián)”,不僅是為了活動而活動。
要完成這個學習任務,學生首先要進入兩篇文本,梳理小說情節(jié),了解故事梗概。因為是對兩位女主人公的對比,因此還要梳理出她們各自的人生大事記??稍O置圖表內(nèi)容,讓學生完成表格的填寫。為了提高課堂效率,這一部分可以作為預習內(nèi)容,提前發(fā)給學生,如表1所示。
任務一:如果劉蘭芝穿越到祥林嫂被迫改嫁時期,她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如果祥林嫂穿越到劉蘭芝第二次說媒時期(此處設定祥林嫂對焦仲卿的感情與劉蘭芝一樣)她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這一任務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我們可以采取小組探究模式,一組是劉蘭芝變成祥林嫂后的情況,一組是祥林嫂變成劉蘭芝的情況。“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并不是獲得知識體系,而是進行能力構(gòu)建,是技能的提升和素養(yǎng)的獲得?!币鉀Q以上兩個任務,學生必須先歸納出兩人的性格特點,根據(jù)她們各自的性格特點才能探討她們可能做出的選擇。
從劉蘭芝面對兄長的逼迫選擇以死明志可以看出,在她美麗溫柔的外表之下有一顆剛烈之心。也就是說面對壓迫,她是一個會反抗的女子。那么當她穿越到祥林嫂被迫改嫁之時,面對婆婆小叔子的逼迫,她很可能會選擇玉石俱焚,就算最終被綁過去,她也一定會想辦法改變現(xiàn)狀,甚至可能不惜以死反抗。而祥林嫂則不然,祥林嫂在面對壓迫時,盡管有一定的反抗,但是并不深刻。她像一棵匍匐在地上的雜草,不管環(huán)境多么惡劣,只要給她一點陽光或者雨露,她就一定會狠狠地抓住,因為她有著一個人最樸素最本能的愿望:活下去。在面對第二次說媒時,兄長的逼迫、母親的勸說很可能會讓她心甘情愿的備嫁。
學生在進行這一任務的思考時,可能并沒有清晰認識到是何種原因?qū)е滤齻冏龀隽瞬煌x擇,但經(jīng)過課堂梳理的反推,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性格將會在同樣的人生路口做出不同的選擇。
自我意識影響命運抉擇
任務二:如果劉蘭芝穿越到再到魯鎮(zhèn)時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如果祥林嫂穿越到自遣歸家時期,她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在這一任務中,我們引進了一種新的概念:自我意識,更明確的說是“女性自我意識”。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學術(shù)性較強的概念,很可能會摸不著頭腦。老師可以印發(fā)一些與之相關的資料給學生(條件允許可以讓學生課下先自行整理收集),以便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理解這一任務,這樣既完成任務,又能鍛煉學生歸納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自我意識是對意識自身的認識”,而所謂的女性自我意識,就是“指女性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自覺意識。這種意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已經(jīng)在認識社會基礎上對自我價值認知之后的一種體現(xiàn)”。在劉蘭芝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面對婆婆的無理刁難她選擇的是自遣歸家,而不是忍氣吞聲、任勞任怨、任罵任罰。到今天,很多女性面對婆婆的無理取鬧,可能也是忍忍就過去了,可是千年前的劉蘭芝對于“自我”的意識已經(jīng)開始覺醒。她知道,作為一個人,不能僅僅活著,而應活得有尊嚴有價值。甚至在男性為主導的背景之下,她也并沒有完全依附于男性,與焦仲卿的相處之中,她不卑不亢,不是一味地伏低做?。慌c兄長的相處中,也并沒有一味順從。反觀祥林嫂則不然,在祥林嫂身上我們沒有辦法看到“自我”,她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活在社會的輿論里,對于自身價值高低,她缺少肯定;對于生活的幸福與否,她缺少自己的看法。她更多的是根據(jù)社會的定義來定義自己的價值、自己的幸福。她放棄了作為人的“自我權(quán)利”,屈服于外界的影響。面對不幸,她只是默默的忍受,缺乏足夠的反抗精神,往里追問則是自我意識的泯滅。
當劉蘭芝穿到再到魯鎮(zhèn)時,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女性,她并不會完全否定自我的意義,她也并不需要依靠周邊人來定義自己的價值。而祥林嫂作為一個缺乏自我意識的女性,她一旦嫁到夫家,一定是想方設法鞏固自己的婚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感受。當她穿越到被婆婆百般刁難以后,她的選擇很可能是繼續(xù)忍氣吞聲,以不斷的退讓來維持表面的和平。
封建束縛程度影響命運抉擇
任務三:如果劉蘭芝穿越到淪為乞丐時期,她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如果祥林嫂穿越到相約赴死時期,她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進入漢代,儒家成為官方正統(tǒng),儒家的觀念開始在社會廣泛傳播,影響著社會相應的倫理制度。孝道在這套倫理制度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管焦母如何蠻橫霸道,對于焦仲卿來說,母親這個身份就足以壓制他的一切反抗。劉蘭芝作為女人更是如此,夫家聽從婆婆,歸家之后聽從母兄。劉蘭芝與焦仲卿兩人相約赴死,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已經(jīng)無法獲得完滿的愛情,也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套儒家的倫理制度發(fā)展到晚清時期已至鼎盛。“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的觀念深入人心。把祥林嫂的死亡歸咎為周圍人,不如說歸咎為當時受封建禮教觀念影響下的人們。這些人里面甚至包括祥林嫂自己,在她身上我們看到個人倫理觀念的異化。首先,她認同柳媽“分尸”的話語,擔心自己死后下地獄;其次,她也認同作為一個二嫁的女人自己并不吉利;最后,在賀老六和阿毛死后,她明明可以選擇其他去處,卻偏要來到魯鎮(zhèn)再一次接受魯四老爺封建思想的絞殺。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兩位女主人公帶著不同的社會烙印。劉蘭芝穿越為乞丐之后,作為一個自尊能干的女性,她可能會比祥林嫂活得更有熱情、更積極。但是這種積極是否能夠一直保持呢?筆者并不抱有樂觀態(tài)度,因為人是社會中的人,每個個體都會受到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盡管劉蘭芝是一個自尊能干的女性,可面對周遭日復一日數(shù)不盡的唾棄、冷漠、刻薄,她可能沒有辦法一直保持樂觀。這便是社會的悲哀,這便是封建禮教“吃人”的由來。
祥林嫂穿越到相約赴死之時,作為一個深受封建禮教荼毒的女性,她真的能違背兄長意圖而與焦仲卿赴死嗎?如果她被迫嫁給了太守之子之后,就一定不幸福嗎?答案并不肯定,但是至少證明結(jié)局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那么,由此,我們能得出結(jié)論,相對于東漢末年時期,辛亥革命之前的晚清時期封建禮教對人們的壓迫程度已達最深,社會中無處不透漏著壓抑、恐慌。而從《孔雀東南飛》中我們可以看出,劉蘭芝的再嫁在當時社會似乎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劉蘭芝的家中,劉蘭芝的母親也有一定的發(fā)言權(quán)。種種對比之下,我們不得不感嘆,中國封建社會對于女性的束縛居然是隨著時代而增長,封建禮教對社會的危害也是逐年加深。
到這一任務,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字作品,探究和發(fā)現(xiàn)語言現(xiàn)象和文學現(xiàn)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本任務將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并引導他們批判性地看待傳統(tǒng)封建禮教。
以上任務完成以后,再引導學生找到三個小任務之間的關系:性格不同的背后有著自我意識覺醒的不同,自我意識不同的背后有著受封建禮教制度束縛程度的不同。再回到總的情境任務,讓學生完成“靈魂互換”的后續(xù)內(nèi)容。在任務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尤其注重學生每次的答案,引導學生進行反推,推出人物選擇背后的原因。本堂課的構(gòu)建基于一個總的情境設置,即祥林嫂與劉蘭芝靈魂互換。在總情境之下,設置多個從屬小任務、小情境,任務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比較了兩位女主人公內(nèi)里的不同,也要揭露出不同的根源:封建壓迫。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津第二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