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長期失能老人的精神健康問題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社會關注焦點。以S市K機構的社工服務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的方法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S市K機構采用多種社會工作干預模式和策略,包括個體輔導、家庭支持和社區(qū)資源整合等。這些直接和間接的干預模式與策略在提供情感支持、信息傳遞、資源協(xié)調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能夠極為有效地幫助失能老人改善精神健康問題。
關鍵詞:失能老人;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干預模式;干預策略
中圖分類號:D66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4-0055-04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Disabled Elderly with Mental Problems
—A Case Study of Social Work Services Provided by K Agency in S City
Li Hang1Zhang Xiaoxiao2Su Yanqing3
(1.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s,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2. Guizhou Aerospac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unyi 563000)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tion ageing intensify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chronically disabled elderly has become a global concern.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 among K agency in S city, whose social work service work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inds that various social work invention models and strategies are adopted in it, including individual counseling, family support, and community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intervention model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emotional suppor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source coordination, all of which are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of the disabled elderly.
Keywords: the disabled elderly; mental health;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model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在人口老齡化加快的背景下,我國失能老年人口規(guī)模逐漸增大[1]。根據(jù)2015年第四次中國城鄉(xiāng)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全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為4 063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同時,據(jù)葛延風2020年預測,2030年我國失能老人將達到7 611萬人[2]。失能老人往往面臨著身體功能下降、社交孤立和心理壓力等多重困擾,導致精神健康問題的發(fā)生和加重。而失能老人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是抑郁,抑郁可造成失能老人生活質量下降、疾病負擔加重、應對疾病的能力減弱以及過早死亡等后果[3]。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yè)干預手段,可以為失能老人提供情感支持、信息傳遞和資源協(xié)調等服務,有助于改善他們的精神健康問題。
在S市,K機構是一家專門為失能老人提供社工服務的機構。該機構致力于通過社工干預幫助失能老人改善精神健康問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然而,目前對于該機構的社工服務在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中的應用情況還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以S市K機構的社工服務為例,深入分析長期失能老人的精神健康現(xiàn)狀,并探討個體特征、社會支持、生活環(huán)境和養(yǎng)老服務等因素對其精神健康的影響,探討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社會工作干預模式與策略。
一、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必要性
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普遍性。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是當前養(yǎng)老服務中面臨的重要問題。失能老人的心理問題往往被忽視,缺乏有效的干預措施,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
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yè)化的服務,注重個體需求和權益,可以為失能老人提供全面、個性化的服務。社會工作不僅關注個體的心理健康問題,還關注其身體、社會、經(jīng)濟等方面的需求,可以為失能老人提供綜合性的支持和幫助。社會工作關注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福祉,通過為失能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務,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身體機能的變化,增強生活信心,推動積極老齡化。
(二)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可行性
社會工作的專業(yè)隊伍建設。社會工作的專業(yè)隊伍建設是實現(xiàn)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關鍵。需要加強社會工作人員的專業(yè)培訓和實踐經(jīng)驗,提高其專業(yè)化水平,為失能老人個性化地服務。
多元化的干預模式和策略。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解決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干預模式和策略。
養(yǎng)老機構的支持和配合。養(yǎng)老機構的支持和配合是實現(xiàn)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重要條件。需要加強養(yǎng)老機構與社會工作的合作,共同為失能老人提供更加全面、個性化的服務。
二、S市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概況——基于K機構的調研
首先,通過對K機構服務的部分失能老人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及需求。
表1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調查表
總類類別癥狀認知
功能老年
認知障礙腦梗;癡呆;大小便失禁記憶力走失;記性差;忘記在做的事情意識模糊意識模糊;意志消沉;講不清話狂躁癥無法控制情緒;大吵大叫;打人罵人;較強傾訴欲望抑郁
情緒擔憂感擔憂子女婚姻、生活;怕成為家庭經(jīng)濟負擔;擔憂受疾病折磨孤獨感孤單/孤獨;無聊;喜歡熱鬧;生活冷清焦慮感睡眠淺;焦慮感;不停走路抑郁感壓抑傷心;情緒不好;忍耐、忍讓性格敏感多疑;固執(zhí);自卑;悲觀樂觀交織愧疚感對自己失能愧疚;對子女愧疚;對配偶愧疚生活
滿意度身份認同感與他人不同;還在做科研/工作;有人上門邀約公平感比同期好友;養(yǎng)老金待遇不公;單位轉制;公平生活
價值觀感得過且過;有意義;能動就干;有奔頭幸福感幸福;吃喝不愁;健康;國家補貼;子女孝順對子女成就
的自豪感成就;貢獻;獲獎勵;出息;子女成就;孫輩讀書用功(一)認知功能下降
1.失能老年人認知癥障礙
老年人認知障礙是指老年人的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執(zhí)行能力、計算能力、推理能力和定向力等一項或多項功能受損,導致老年人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受到影響[4],隨著年齡增大,失能老年人患“癡呆癥”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
2.記憶力的衰退
在調研過程中,有多位失能老年人表示“記憶力逐漸減弱”,聽力和視力等感官功能有所喪失。
3.少部分出現(xiàn)狂躁癥
還有部分失能老年人出現(xiàn)了狂躁癥,情緒異常,甚至出現(xiàn)打人罵人等情況,老年人精神疾病大部分就是以下幾種:“郁病”“失眠”“癡呆”“狂病”等,隨著社會老年化日益明顯其發(fā)生率也在逐漸增加[5]。
(二)抑郁情緒
1.對未來的擔憂
失能老人的擔憂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失能老人對自己身體自理能力的擔憂;二是對百年后子女生活和婚姻的擔憂。
2.強烈的孤獨感
我國面臨著老齡人口總量大,老齡化速度快等問題,因此老年人呈現(xiàn)空巢化和獨居化問題較為嚴重[6],并且在老年人失能后,其交際圈會迅速縮小,因此常常會感到孤獨。
3.焦慮與睡眠
焦慮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緊張、害怕,反復地走來走去、總是想事情等。很多失能老年人經(jīng)常說自己有睡眠不好、緊張不安、難靜下心、唉聲嘆氣,焦慮等癥狀,失能老年人長期處于焦慮狀態(tài)會影響其精神健康。
4.抑郁
中國作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抑郁癥不僅影響數(shù)百萬人的生活質量,并且長期的醫(yī)療和護理服務給家庭和社會造成重大壓力。失能老年人抑郁癥狀的發(fā)生在老年抑郁癥中占比是較高的[7]。
(三)生活滿意度低
精神健康的第三個維度是生活滿意度。生活滿意度是個人的主觀感受,它能有效評估健康,特別適用于失能患者[8]。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老人的失能程度越嚴重、失能的時間越長,相對來說這樣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也就越低,這與之前學者所研究的觀點是十分吻合的。
1.不公平感
部分失能老人具有強烈的不公平感,尤其是在文化革命以及90年代職工下崗潮的時代背景下,單位的體制變革由事業(yè)單位、國有企業(yè)變?yōu)樗接衅髽I(yè)時,部分老年人養(yǎng)老保險和醫(yī)療保險等待遇出現(xiàn)較大差異。
2.生活意義和價值感
失能老人因患有老年慢性病或殘疾而對生活比較悲觀,認為自己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認為是子女的累贅,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等。
三、社工介入長期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干預模式和策略探討
精神健康是衡量老年人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老年人長期脫離群體生活,缺乏生活目標,由此誘發(fā)各種疾病,如孤獨癥、抑郁癥等,嚴重可危及生命。因此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干預模式和策略需要我們著重研究。
(一)長期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直接介入模式和策略
針對以上失能老人在精神方面存在的不同問題,社會工作介入可以采取不同的社會工作模式。每位失能老人的具體情況,K機構的社工制定了個性化的干預方案。這些方案包括提供必要的醫(yī)療和護理服務、指導家庭成員如何照顧老人、鏈接社會資源等。針對通過個性化的干預方案,社工能夠更好地滿足老人的需求,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針對失能老年人的社會隔離和孤獨感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采取心理社會模式通過疏導、鼓勵、支持等技術對失能老人進行心理治療,同時社工需要組織活動、社交訓練方式,幫助他們建立社交網(wǎng)絡,增強社會聯(lián)系;針對失能老人的心理壓力和抑郁問題,社工需要通過心理支持、情感關懷等方式,提高自我價值感釋放壓力,尋找生活的意義;針對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采取交互模式通過互動促進失能老人的社會關系;針對失能老人身份認同感低,社工可以運用認知行為療法,通過幫助失能老人改變不良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適應能力,從而改善其精神健康問題,提高生活滿意度。
(二)長期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社會支持體系的間接介入模式和策略
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社會支持體系包括家庭、社區(qū)、政府組織、社會文化等。這些支持體系可以分為微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宏觀層面等三個層面。具體來說,家庭、屬于微觀層面,社區(qū)屬于中觀層面,政府、組織屬于宏觀層面,不同層面的支持體系社會工作介入的模式和方法有所不同。
通過家庭干預模式,社工應建立家庭支持網(wǎng)絡,為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員提供支持和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照顧失能老人。社會工作者還可以定期進行家庭訪問,與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員交流,了解他們的需要和困難,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也可以制定家庭活動計劃,幫助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員制定家庭活動計劃,以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和關系??梢詾槭芾先说募彝コ蓡T提供家庭治療和輔導,以幫助他們解決照顧失能老人所面臨的心理和情感問題。
在社區(qū)干預中,社工需要了解失能老人的具體情況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服務計劃和策略,包括提供醫(yī)療和康復服務、組織文化和娛樂活動、提供日常生活支持等。社區(qū)干預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讓失能老人在熟悉的社區(qū)環(huán)境中接受服務和支持,減少其對外出的依賴和障礙,同時增強其社交能力和社會參與感。社區(qū)干預模式也可以促進社區(qū)居民之間的互助和支持,增強社區(qū)凝聚力和社會和諧。但是,社區(qū)干預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戰(zhàn),如社區(qū)資源不足、服務質量不高、服務內容單一等問題。因此,社工需要積極探索和開發(fā)社區(qū)資源,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同時注重與失能老人和家庭成員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其需求和困難,從而提高干預效果。
在群體干預中,社工可以通過開展團體輔導、情感支持小組、社交技能訓練和娛樂活動等,為失能老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和支持。社工可以通過團體輔導和情感支持小組,幫助失能老人緩解情緒和焦慮,增強自我調節(jié)能力;通過社交技能訓練,提高失能老人的社交能力和交際能力,促進其社會參與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通過娛樂活動,增強失能老人的生活樂趣和幸福感。
組織干預模式中社工應協(xié)調多方資源形成干預合力。社工介入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的組織干預模式是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失能老人服務體系,為失能老人提供全面的服務和支持,促進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在組織干預中,社工可以通過與社區(qū)醫(yī)療機構、社會福利機構、志愿組織和社區(qū)居委會等合作,建立失能老人服務體系,提供醫(yī)療、康復、娛樂和文化活動等多元化的服務和支持。
以上干預模式可以相互結合,形成系統(tǒng)的社會工作干預模式,幫助失能老人改善精神健康問題。在實際工作中,社工需要根據(jù)失能老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干預計劃和策略,注重個體差異,提高干預效果。同時,社工需要積極開展與家庭、社區(qū)和醫(yī)療機構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服務網(wǎng)絡,為失能老人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社工服務。
四、結束語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我們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展望。首先,社工機構需要加強對社工的培訓和教育,提高他們在處理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其次,社工機構需要加強與失能老人的溝通和交流,建立信任關系,以便更好地了解老人的需求和問題。最后,社工機構需要與醫(yī)療、康復等其他專業(yè)機構開展合作,共同為失能老人提供全面的精神健康服務。
總之,失能老人精神健康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來解決。社會工作者可以發(fā)揮其專業(yè)優(yōu)勢,為失能老人提供全面的社會工作服務,幫助他們改善生活質量,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玲,魏霞霞,汪鳳蘭,等.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失能情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21(7):1241-1245.
[2]葛延風,王列軍,馮文猛,等.我國健康老齡化的挑戰(zhàn)與策略選擇[J].管理世界,2020(4):86-96.
[3]騰佳杉,張勰.失能老年人抑郁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22(7):1241-1245,1258.
[4]孟書靜,張強,成帥,等.老年人認知障礙預防措施的最佳證據(jù)總結[J].循證護理,2022(14):1883-1886.
[5]張彪.胡鐵城治療老年精神障礙的經(jīng)驗[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8):137-138.
[6]曾奕,李潔馨,林怡善,等.福州市社區(qū)老年人孤獨感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24(3):105-108.
[7]劉海寧,符艷冉,車佳郡.居家失能老人的抑郁癥狀及其影響因素:基于2018年CHARLS的數(shù)據(jù)分析[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3(6):65-67.
[8]黃蓉,易利娜,余昌妹.溫州市失能老人生活滿意度及相關影響因素調查[J].醫(yī)學與社會,2013(2):19-22.
作者簡介:李航(1979—),男,漢族,遼寧錦州人,博士,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問題與社區(qū)治理。
張笑笑(1999—),女,漢族,山西長治人,單位為沈陽化工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研究方向為老年社會工作。
蘇彥青(1984—),男,漢族,河北張家口人,單位為貴州航天職業(yè)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
(責任編輯: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