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經(jīng)》以其短小精悍、哲理豐富聞名于世,老子的智慧以及中國文化的魅力吸引著國內(nèi)外學者不斷解讀與闡釋,幾乎每年都有新的譯本出現(xiàn)?!兜赖陆?jīng)》中最難理解的部分則是其中的概念隱喻,由于中西方經(jīng)驗基礎的差異,對同一個抽象事物的理解不同,譯者的不同處理方式直接影響到了讀者對老子智慧的體會和理解。本文以安倫翻譯的最新譯本與林語堂的譯本為研究對象,對比兩個譯本在隱喻翻譯上的異同,發(fā)現(xiàn)譯者對隱喻的認知影響譯者對隱喻的翻譯及策略選擇。
【關鍵詞】概念隱喻;隱喻的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21-00052-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21.013
一、引言
《道德經(jīng)》用簡短的語言傳遞著深厚的智慧,受到眾多國內(nèi)外學者的認可?!兜赖陆?jīng)》被翻譯成法語、德語、俄語等97種語言,其英譯文已達百種。根據(jù)學者利用數(shù)據(jù)處理工具獲取的英美讀者的評論發(fā)現(xiàn),“盡管部分讀者對個別譯者審美、譯本語言質(zhì)量、頁面設計包裝等提出批評,但總體目的受眾接受度較好……”(李書影,2020:8)這個結果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西方讀者中國古老智慧的認可,同樣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于,讀者的個人審美與閱讀偏好雖各不相同,但譯文的表達和處理是影響讀者閱讀和理解的關鍵因素。
《道德經(jīng)》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使之具有獨特的音韻特點,含義雋永。通過明喻和暗喻的手法,化抽象為具體,但由于中西文化差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經(jīng)驗差異,讀者在閱讀時容易產(chǎn)生疑惑和不解。在翻譯成英文時,若處理不當,反而造成讀者理解障礙,無法體會到《道德經(jīng)》中的深刻哲理與意義。這就要求譯者對中西方文化都要有敏感的認知,明白始發(fā)域與目標域之間的關聯(lián)。
二、概念隱喻的定義
最早闡述“metaphor”概念的是亞里士多德,他將之歸類為修辭中的一種。在20世紀80年代,雷科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活的隱喻》一文中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他認為,這些概念建構了我們的感知,構成了我們?nèi)绾卧谶@個世界生存以及我們與其他人的關系。這一概念的提出深化了概念隱喻的意義,揭示出語言與認知的關系?!叭祟悓⑵淠骋活I域的經(jīng)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jīng)驗的認知活動”(束定芳,2001:28)。人的思維體現(xiàn)在語言中,人如何認知世界,就如何描述世界。
在中國傳統(tǒng)修辭中,明喻、暗喻并列,同屬于比喻這一修辭格。而在現(xiàn)代隱喻學中,Laloff等人對明喻和暗喻這兩種語言形式不作區(qū)分,是因為有關現(xiàn)象均涉及了相似的認知加工過程,即從源認知域向目標域的單項映射過程(彭宣維,2007)。這種映射需要人們擁有共同或類似的經(jīng)歷和體驗,這些經(jīng)驗使得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能夠理解和共享相似的思維模式和觀念。因此,概念隱喻主要涉及四個因素:始發(fā)域、目標域、經(jīng)驗基礎和映射(文旭,葉狂,2003:1)。有些概念隱喻不易察覺,因為它已經(jīng)融入人們的行為習慣和模式當中,因此,譯者在理解與轉(zhuǎn)換過程中,根據(jù)不同原文與譯文讀者文化背景的差異,需要作出選擇和權衡,隱喻的翻譯也會相應產(chǎn)生不同。
三、概念隱喻的分類
Lakoff amp; Johnson用表達式“目標域就是源域(target domain is source domain)”來描述兩個域之間的隱喻關系(Cruse,Clost,2004:196),并將之進行如下分類:
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是用某事物的結構建構出另一事物的結構,比如ARGUMENT IS WAR(爭論是戰(zhàn)爭)這一結構隱喻,雖然兩者從外在形式上并不一樣,但是其內(nèi)在結構是共通的,戰(zhàn)爭有交戰(zhàn)雙方以及結果,與爭論的組成以及結果相同。用“戰(zhàn)爭”這個更具象的詞來指示“爭論”,而這種映射也是在相應文化背景下公認而形成的。
空間(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是跟空間方位相聯(lián)系起來的概念隱喻。不同于結構隱喻,將空間方位與人的感受聯(lián)系在一起,好為上,惡為下。在英文中表達事情在好轉(zhuǎn)時,可以用Things are looking up。
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是指把事件、活動、情感、想法等看成離散的實體或物質(zhì)(discrete entities or substance)的隱喻方式。具體可以將其分為三類:實體和物質(zhì)隱喻、容器隱喻和擬人隱喻。實體和物質(zhì)隱喻是用物質(zhì)來理解我們的經(jīng)驗。容器隱喻是將某個對象看成一個容器。擬人隱喻是指將物體擬人化。
四、《道德經(jīng)》中隱喻的英譯
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1940年初就在美國出版了英文版《道德經(jīng)》,將中國老子哲學介紹給西方讀者。林語堂這樣的譯者,就比較追求“形”和“神”的統(tǒng)一(楊柳,衡瀏樺,2011:23)。進入新世紀,面對新的局勢變化,需要我們重新解讀《道德經(jīng)》,從中獲得新的啟迪。安倫在自己的教學基礎之上,融合對《道德經(jīng)》本身的理解,重新翻譯。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中有大量不同類型的隱喻,一方面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兩個世紀不同譯者的理解和傳達,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中外讀者對這本經(jīng)典之作的理解。下面將對比林語堂(下文簡稱“林”)和杜安倫(下文簡稱“杜”)的在翻譯過程中處理這些隱喻的異同。
(一)結構隱喻
例1.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第6章)
林:The Spirit of the Valley never dies.
It is called the Mystic Female.
杜:The nurturing God(Dao) is immortal, and can be called the mystical female.
谷神即道,山與山之間,看似空靈虛無,其中卻能衍生天地萬物,無中生有。玄牝,本指雌性獸類,這里喻指孕育天地萬物的母體。這一章節(jié)的“谷神”仍然是在說明“道”的力量和含義。兩人對源域的選擇都是一致的,都是“mystical female”,但譯法不同,林選擇直譯,將“谷神”譯為“the Spirit of Valley”,且無任何注釋,杜則用意譯將之譯為“The nurturing God(Dao)”。“山谷”的內(nèi)涵意義,許多國人都無法理解,對于沒有中國文化基礎的外國讀者則更難。
例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第77章)
林:The Tao (way) of Heaven,
Is it not like the bending of a bow?
The top comes down and the bottom-end goes up,
The extra (length) is shortened, the insufficient (width) is expanded.
杜:Is the Dao of Heaven like drawing a bow? If the aim is too high, bring it down. If the aim is too low, raise it up.
老子將天道喻指成“張弓”,林用“the bending of a bow”,意思是“弓箭的彎曲”。而杜倫用“drawing a bow(拉動弓弦準備射箭)”喻指天道。林和杜在此對“天道”的理解產(chǎn)生差異,因此選用的目標域不同,結合后文的內(nèi)容,杜的翻譯更容易理解。老子將天道比喻成“張弓”,這兩者必定存在著共通點,根據(jù)后面的解釋可以得知,譯者認為天道與拉弓一樣,都是可以調(diào)節(jié)的,是變化的。譯者要能夠識別并能夠用目的語傳達出來,“道”也是書中描述的一個重要詞匯,且通過多種方式讓讀者進行理解。
例3.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第61章)
林:A big country (should be like) the delta low-regions,
Being the concourse of the world,
(And) the Female of the world.
杜:A large state is like the downstream of a river, the junction of the world, or the feminine of the world.
在六十一章中,老子闡述了大國與天下的關系,林選用“a big country”作為本體,而安倫則選用“a large state”?!皊tate”在英文中意思是受同一個政府管理的國家,與西方政權結構相一致,更加具體,安倫在此處使用的也是歸化策略,為了使目標語讀者更容易理解這部中國古典作品,弱化了陌生的部分,反之用目的語的政治結構和表達進行翻譯。而在核心概念“道”和“德”上用音譯的方式進行陌生化處理,充分展現(xiàn)譯者對不同部分采取的不同策略。
(二)空間隱喻
例4.吉事尚左,兇事尚右。(第31章)
林:The things of good omen favor the left.
The things of ill omen favor the right.
杜:On auspicious occasions, the left is the position of honor, while on inauspicious occasions the right is the position of honor.
吉慶的事情以左面為貴,兇喪的事情以右面為貴(杜安,2023:63)。這是中國的座位禮儀,同時也折射出了中國對方位的理解,方位與事件的吉兇有關。在翻譯成英語時,兩人采取了隱喻再現(xiàn)和意譯兩種方法,林的方式更加還原概念隱喻,但是從可讀性來說,杜的翻譯更勝一籌。
例5.堅強處下,柔弱處上。(第76章)
林:The big and strong belong underneath.
杜:The hard and strong is disadvantageous; the soft and weak is advantageous.
原文當中存在方位隱喻,但是與普遍概念中的不同,普遍觀念里,堅強的、強硬的人應該處于上位,而柔弱的人因力量小而備受欺凌,處于不利的下位。而原文則是相反的,這個隱喻的傳達則更為困難。林用再現(xiàn)隱喻的方式,試圖還原原文的概念隱喻,且省略了相對的譯文,但是會有阻礙理解的問題。安倫用了意譯的方式,保留原文形式,傳達意思,作出了取舍。
(三)本體隱喻
1.容器隱喻 容器隱喻是將人置身于世界之外,將某物體比作一個容器。在《道德經(jīng)》第十一章中,老子用車轂(車輪中心穿過的圓木,中有圓孔)、陶器中間的空間、房屋中的窗戶做暗喻指稱“有”與“無”的作用。陶器中間的空間就是源域,而目標域是抽象的“無”的概念。
例6.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第5章)
林:How the universe is like a bellows!Empty, yet it gives a supply that never fails; The more it is worked, the more it brings forth.
杜:Is the spa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just like a bellows? It is void yet inexhaustible.The more it is moved, the more comes out.
根據(jù)原文語義,“橐龠”意思是“風箱”,將“天地之間”比作一個容器。二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雖然其中只有空氣,卻能產(chǎn)生無窮的力量。兩人都用了隱喻再現(xiàn)的翻譯策略,兩位譯者對源域的認識都是一樣的,且以還原隱喻特點為中心。但是在目標域的表達上呈現(xiàn)了不同的翻譯。林語堂用“universe”來表達“天地之間”,將其范圍擴大成“宇宙”,而西方物理學發(fā)展較早,宇宙并非空無一物,而且用“empty”一詞,這個詞指的是“沒有具體的物質(zhì)”,林語堂用“universe”來作本體會令外國讀者產(chǎn)生疑惑,與他們原本的認知產(chǎn)生激烈碰撞。安倫是逐字對應翻譯原文,用“void”一詞來形容,以抽象對應抽象的、非具體的“天地之間”,更符合原文的本意而不致誤解。
2.實體和物質(zhì)隱喻:
例7.上善若水。(第8章)
林:The best of men is like water.
杜:The supreme good is like water.
“上”在中國也有地位高、品質(zhì)高尚的含義,在空間上占據(jù)有利位置,一般是積極的傾向。原文將“上善”比喻成了具體的事物,所以兩位譯者的理解和選擇呈現(xiàn)了明顯不同,“上善若水”中的“上善”是相對抽象的概念,“water”是具象的喻體,林將之譯為“the best of men”,而安倫將其翻譯為“the supreme good”。林的翻譯認為是“人最好的品質(zhì)”,而杜譯為“最好的東西”,以物體來作為始發(fā)域,更符合西方的以客觀事件為中心的觀念。
例8.治大國若烹小鮮。(第60章)
林:Rule a big country as you would fry small fish.
杜:Governing a large country is like cooking small fish.
老子將大國的治理比喻成烹制小魚。將抽象的概念比喻成實體的小魚的烹飪。林與杜對本體和喻體的理解一致,并且都以還原原文為中心目的,從形式上和用詞上都盡量與原文保持一致,盡可能地忠實于原文。林用的是“rule”,其暗含有以獨裁或者強權統(tǒng)治某個群體,而杜用的是“govern”,意思是用系統(tǒng)而有組織的方式管理某個群體里的事務,這樣的用詞會更貼近現(xiàn)代政治生活,符合現(xiàn)代的語境,同時切合杜安的翻譯目的,即讓英語讀者可以讀懂真正的《道德經(jīng)》,并從其中獲益。
例9.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土。(第56章)
林:Fill up its apertures,
Close its doors,
Dull its edges,
Untie its tangles,
Soften its light,
Submerge its turmoil,
—This is the Mystic Unity.
杜:Blocking one’s vents of sense organs; closing one’s door of desires; blunting one’s sharp edges; unraveling one’s entanglements; softening one’s glare; mixing with the secular dust. Such is called mystical identification.
這一章節(jié)講述了如何成為最尊貴的人。其人有“兌(孔)”“門”“銳”“紛”“光”,為了說明如何操作,人在這里成了某個有孔、有門、有鋒利之處的物體,但原文句子簡介,省略了具體的指稱。在翻譯中,林將這些詞分別譯為“apertures,doors,tangles,light”,還原喻體,但未闡明兩者間的共同點,讀者無法體會其中的隱喻之意。杜增譯成“vents of sense organs,door of desires”,將人的感官比喻成有通道的建筑、有門的建筑。將人的欲望、情感看成實體,從而用實際的經(jīng)驗找到可操作的辦法。兩位譯者都盡可能地再現(xiàn)原文的隱喻,而杜的增譯和用詞,更讓人理解其中的正確含義。
3.擬人隱喻
例10.躁勝寒,靜勝熱,清凈為天下正。(第45章)
林:Movement overcomes cold,
(But) keeping still overcomes heat.
Who is calm and quiet becomes the guide for the universe.
杜:Rapid movement overcomes cold; stillness overcomes heat. Tranquility is the governor under Heaven.
“Overcome”賦予了事體以人的特性,林前兩句使用了再現(xiàn)隱喻的策略,第三句使用意譯的方法,將源域中無法傳達的部分用直接明白的意思表達了出來。而杜安則都采用再現(xiàn)隱喻的策略,但是保留原文的形式特征。
五、結語
概念隱喻是我們長期生活以來形成的認知,一個物體之所以能夠指示另一個物體,就在于兩者之間有共同點,這就涉及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活經(jīng)驗而形成的聯(lián)系,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所以,隱喻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文化的交流。如果出現(xiàn)錯誤,則會造成文化失去其本真的模樣。而影響譯者進行隱喻翻譯的因素包括對概念隱喻的認知,以及譯者對隱喻的識別、理解與表達。譯者對隱喻的認識影響到始發(fā)域和目標域的選擇。即使是同一個目標域,譯者的選擇都會對譯文的意義傳達產(chǎn)生影響。因此,在隱喻的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兼顧譯文的可讀性和源語文化的真實性,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
除此之外,在對比兩位譯者對隱喻的翻譯時,譯者個人的翻譯目的和翻譯理念直接影響到了譯文的呈現(xiàn)。杜在其譯本的前言中提到,翻譯新的譯本是為了讓英語讀者閱讀并理解真正的《道德經(jīng)》,繼而要求自己的譯文貼切且流暢。林注重音美、意美、神美、氣美、形美,其譯文充分展現(xiàn)了形美的追求。因此,翻譯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解釋和表達,譯者發(fā)揮主體作用的時候,要注意源語轉(zhuǎn)換成目的語后解釋的限度。
參考文獻:
[1]李書影,王宏俐.《道德經(jīng)》英譯本的海外讀者接受研究——基于Python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J].外語電化教學,2020(02):35-41+6.
[2]老子.道德經(jīng)[M].安倫,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21.
[3]彭宣維.論明喻和隱喻產(chǎn)生的先后順序——一項以《詩經(jīng)》為語料的認知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70-78.
[4]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8.
[5]文旭,葉狂.概念隱喻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J].外語學刊,2003(03):1-7+112.
[6]楊柳,衡瀏樺.《道德經(jīng)》的詩學特色與翻譯[J].中國翻譯,2011,32(06):21-23.
[7]Cruse,Croft.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8]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何文忠,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
[9]Lin Yutang.The Wisdom of Laotse[M].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948.
作者簡介:
肖曉雯,湖北民族大學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