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夏日寄江上親友
許渾
雨過前山日未斜,清蟬嘒嘒落槐花。
車輪南北已無限,江上故人才到家。
每一個游子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都藏著他的故鄉(xiāng),那里有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有親友的一言一笑,有自己的一悲一喜。于是,即使離家萬里,也期盼著有一天能夠歸去。唐代詩人許渾在歸鄉(xiāng)之時,便寫下了《夏日寄江上親友》一詩。
一場夏雨落在前方的青山之后太陽還沒有西斜;清亮的蟬鳴聲震落了槐花。我的車輪走遍天涯到過遙遠的他鄉(xiāng);家住江畔的游子如今才剛剛返家。
在晚唐詩人許渾筆下,林間光線下的雨歇花落、人寂蟬吟,共同成就了夏日的迷人靜美。相較于忙碌,閑暇總是更具吸引力。忙,要有價值;閑,要有滋味。閑暇,是生命中的一個逗號。亞里士多德曾說,幸福存在于閑暇之中,我們是為了閑暇而忙碌??梢?,閑暇與幸福本是同源之水,理應良性協(xié)同發(fā)展。宋代詩人蘇舜欽的《夏意》:“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蔭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贝笠馐钦f,在幽深的小院中,我躺在竹席上,渾身清涼;穿透簾子看見那石榴花開得正艷。中午時分濃密的樹蔭隔斷了暑氣,午睡醒來,耳邊傳來一陣陣黃鶯的啼叫聲。此詩作于1044年(北宋慶歷四年)或之后。蘇舜欽被革職削籍為民后,于蘇州修建滄浪亭,隱居不仕。蘇舜欽寫出了一個士大夫的閑暇。當年,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文天祥與友人歡聚高樓時,寫下《題碧落堂》:“大廈新成燕雀歡,與君聊此共清閑。地居一郡樓臺上,人在半空煙雨間。修復盡還今宇宙,感傷猶記舊江山。近來又報秋風緊,頗覺憂時鬃欲斑。”文天祥,本名文云孫,字天祥,南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出生于江西吉州廬陵富川文家村。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家里藏書甚多;母親曾氏是個賢妻良母。文天祥自幼受家庭熏陶,勤奮讀書,明曉大義。在孩提時,他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xiāng)賢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謚號都有“忠”字,便羨慕不已,暗下決心:長大后自己也要成為這樣的大丈夫。后來,仕途失意,壯志難酬,文天祥悲憤不已,寫下《題碧落堂》,說是清閑,其實,身閑心不閑,未敢忘憂國。所以,他才賦詩云:“修復盡還今宇宙,感傷猶記舊江山。近來又報秋風緊,頗覺憂時鬢欲斑。”
閑暇,是人們打發(fā)時間的一種方式,看似不是大事,但和人的興趣、愛好、性格、閱歷、認知等有關。閑暇時琢磨書法,發(fā)現(xiàn)書法講究一種布白美,即墨為字,空白也為字,所謂計白當黑。閑暇猶如空白,人生這篇書法作品有沒有布白美?筆者琢磨,還真是有點兒說法。
詩人許渾說,遙望前山,一場雨剛剛結(jié)束,雨后放晴,太陽還未西斜。蟬聲清亮,槐花飄落。路途中車輪或南或北,哪里是盡頭呢?而江上的老朋友啊,可能才剛剛到家。多少離別,空余思念,下次再見,不知是哪一年、哪一天了。只有離家之后,才能更深切地體會到家鄉(xiāng)的可愛。越是如此,鄉(xiāng)愁便越是壓在游子心頭,也許只有歸去,才有可能從中徹底解脫。
槐花開的時候,你是否想起一個人?人生歧路。江湖夜雨。天地寬敞。后會有期。
巧思制得佳肴宴,玉盤珍饈品人心。交心的朋友,會是一輩子的朋友,回首半生,身邊還有多少可以交談的人呢?
詩人許渾借槐花表達情緒。許渾描寫的槐花,未必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洋槐花。
洋槐花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每到花期來臨時,一串串潔白的槐花綴滿樹枝,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古代中土與槐花有關的詩歌不少,比如:“裊裊秋風多,槐花半成實?!保ò拙右住肚锶铡罚帮L舞槐花落御溝,終南山色入城秋?!保ㄗ犹m《長安早秋》)這些詩歌歌詠的是中國本地物種國槐。
槐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槐花精油中含有丁香酚、苯甲醇、乙酸香葉酯、芳樟醇等物質(zhì)。不同乙醇濃度是影響槐花提取物中總酚、總黃酮物質(zhì)含量的最關鍵因素。
洋槐花是槐花的一種,它含有大量的黃酮類物質(zhì),具有抗炎、抗病毒,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彈性的作用。另外,營養(yǎng)豐富的洋槐花還具有降血壓、預防中風、防止動脈硬化同時兼?zhèn)漯B(yǎng)顏美容、保護腸胃等多種食用和藥用價值,是純天然的綠色保健食品。河南人最愛吃的蒸洋槐花,可香了。
蜜蜂終日不斷地在槐花和蜂箱之間來回忙碌著。槐花香飄散在清新的春風中,溫馨撲鼻的香味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洋槐花,在春末夏初的時候最好吃。這個時候,洋槐花也到了尾季,再不吃就沒有了。仲春時節(jié),氣溫回暖,又到一年一度吃洋槐花的日子。春天在哪里?在河南人的蒸鍋里。在河南,春天的蒸菜是一道不容錯過的美食。這個季節(jié),各種野菜紛紛綻放,如榆錢、槐花、馬齒莧等,讓人垂涎欲滴。
蒸菜是河南人對春天最大的尊重。幾乎沒有河南人在春天不吃蒸菜,因為槐花盛開時的清香,已經(jīng)成為春天的重要標志??梢哉f,蒸槐花,是春末夏初河南必吃美食。
采槐花是需要一點兒技巧的,用一根頂端綁著鉤子的長桿,選樹梢上含苞欲放的花苞,嬌嫩得仿佛從枝頭捋下時會發(fā)出清脆一響的那種,這時的槐花最為清甜。采槐花要懷著憐惜的心,用巧勁將花一串一串慢慢采下,不損壞枝干。在山東、河北等地,許多人家將采來的槐花清洗干凈,稍瀝水分,放入少許鹽,倒入適量的面粉,讓槐花上的水分自然均勻地裹上一層薄薄的面粉,攤在蒸籠里,小火慢蒸10分鐘左右,花香和面香充分糅合。
在咱們河南,人們將洋槐花多次清洗,放入食鹽和芝麻油經(jīng)過簡單腌制,放入適量面粉攪拌均勻,蒸熟后配合蒜汁、辣椒油等調(diào)味品,一份熱氣騰騰、滿屋飄香的蒸洋槐花,即可食用。蒸好的槐花,口感軟糯,清香四溢,成為河南人口中的“得勁”佳肴。
不同地域的人們食用槐花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最家常的吃法有清炒槐花、槐花炒蛋、槐花湯、槐花餃子、槐花餅等。個人認為,油會破壞新鮮槐花嬌嫩清新的口感,清蒸槐花最能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很多地方也稱槐花飯。
“槐林五月釀瓊花,郁郁芬芳醉萬家。春水碧波飄落處,浮香一路到天涯?!鼻淙f樹的繁華,綴滿枝頭,爍爍如雪。“正值大山深處槐花飄香時。在洛寧縣長水鄉(xiāng)、馬店鎮(zhèn)和小界鄉(xiāng)等地,一串串潔白的槐花綴滿枝頭,形成數(shù)十公里的槐花長廊,美不勝收。
“洛寧地處豫西山區(qū),林業(yè)資源豐富,全縣共有林地面積226.3萬畝,其中,刺槐種植面積達42.2萬畝。每年五月槐樹開花時,這里的空氣中彌漫著淡淡清香,吸引無數(shù)游人前來旅游賞花,當?shù)氐酿B(yǎng)蜂人也來采集花蜜,農(nóng)民采摘槐花做美味佳肴,就連自行車公開賽也在這里舉辦。
“在當?shù)匾恍┺r(nóng)家或飯店里,用槐花做的多種菜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近年來,隨著當?shù)芈糜卧絹碓綗?,許多農(nóng)民依靠經(jīng)營農(nóng)家飯店等增加收入,從而走上了致富路。”[20]
下面我們看另一首詩。
夏日山居好·其一
舒岳祥
夏日山居好,茅檐水餅香。
蕉衫身儉潔,紗帽頂清涼。
潤葉桑藏井,新梢筍過墻。
莫言炎熱苦,勝處苦寒鄉(xiāng)。
炎熱的夏天,在大山里居住,倍感清涼,茅檐下,飄來水餅的香氣。芭蕉如一把綠傘,撐在頭頂上,新筍也已長成。不要說什么天氣太熱,再熱,也總比冰天雪地的冬季好過啊。詩人在山中,吃著水餅,觀賞田園風光,生活是無比的舒適與愜意。
舒岳祥是南宋學者、詩人、文學家,是宋末元初的“浙東文學師表”,臺州寧海人,字舜侯、景薛。理宗寶祐四年進士。26歲時,以文章拜謁名士吳子良,被吳子良稱作“異稟靈識”,有漢代賈誼之才。中進士之后,他曾受到右丞相葉夢鼎的舉薦,后與友人陳蒙合力救國。宋亡不仕(被后人稱為南宋“遺民”詩人),避地奉化。嘗讀書于閬風臺,人稱閬風先生。著述統(tǒng)名《閬風集》。
在《冬日山居好·其八》中,舒岳祥這樣寫道:“冬日山居好,能閑樂自全。米豐平酒價,蔬賤減魚錢。偶爾思前事,依然是少年。下簾高枕臥,門外北風顛?!?/p>
舒岳祥是南宋“遺民”詩人?!斑z民”目睹國家覆亡,飽經(jīng)喪亂之苦,最后不得不退居深山老林,獨處,守節(jié)固窮,潔身明志。不過,這倒也給了舒岳祥一個機會,去體驗一種雖與現(xiàn)實割裂卻又真實的人生。
叔本華說:“人生所有的不幸,皆因我們無法享受獨處?!背鞘械囊雇?,人來人往,燈紅酒綠。有多少人向往城市的生活,又有多少人渴望安靜的美麗。每個人對于生活環(huán)境的選擇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人喜歡農(nóng)村的寧靜,有人喜歡城市的喧囂。城市的喧囂讓人心煩意亂,而農(nóng)村的安靜生活則讓人感到寧靜安逸。曾經(jīng)風雨兼程、打拼半生的你,在人生的暮年,會選擇怎樣的一種生活方式?是繼續(xù)留在繁華喧囂的城市,還是放下一切,享受獨處,回歸農(nóng)村的寧靜?
在城市繁華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受到快節(jié)奏、競爭激烈、利欲熏心的氛圍,而農(nóng)村生活則與城市生活存在很大的不同。農(nóng)村生活比較樸實、簡單。農(nóng)村,享受獨處生活的環(huán)境,簡直就是大自然的饋贈。相較于城市的喧囂和急躁,農(nóng)村的綠色、寧靜,更讓人心曠神怡。在廣袤的自然間漫步,享受獨處,聽聽鳥鳴,看看藍天白云,這樣的生活無疑能帶給人們健康的身體和愉悅的心情。更重要的是,農(nóng)村生活的節(jié)奏慢了下來,鄰里關系更為親近。在城市中,我們常常為了生活而忙碌,忽略了與家人的相處,與鄰里的交流。而在農(nóng)村,我們有多余的時間陪伴家人,與鄰居一起分享一個“菠蘿蜜”也很快樂。這種親近的人際關系,也是現(xiàn)代城市社會中所稀缺的。在農(nóng)村,我們可以享受獨處,自己種植蔬菜,養(yǎng)殖家禽,享受自給自足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僅能讓身體得到鍛煉,還能讓我們享受到最新鮮、最健康的食物。
城市生活的喧囂與擁擠,往往讓人感到壓抑與疲憊。與之相比,農(nóng)村生活的寧靜與舒適顯得尤為珍貴。有時,舒岳祥靜坐于一室,享受鄉(xiāng)村寧靜,晚上坐在板凳上仰頭看星空,數(shù)星星,默誦《莊子》,悟出一個道理:“從來萬事無心好,心到無心自是難。”有時,舒岳祥搖身一變成了漁翁,“醉眠還伴沙頭雁,身在青天月滿船?!遍e居的日子,獨處的生活,雖困頓,卻有數(shù)不清的樂趣,所以舒岳祥寫了春夏秋冬山居詩各10首,每首皆以“(春、夏、秋、冬)日閑居好”開頭。
“能閑樂自全”,快樂的關鍵是“能閑”。閑不是無事可做,相反,舒岳祥“山廚蒸芋栗,野徑掃風蓬”“海陂寒網(wǎng)雁,嵐市夜分麋”,豈能不忙?但這絲毫不影響他追求閑,享受閑?!懊棕S平酒價,蔬賤減魚錢”,糧食豐足,酒價低廉;菜蔬便宜,省下不少買魚的錢。這些瑣事,足夠讓他心滿意足。舒岳祥在“夏日山居好”系列之第六首詩中寫道:“倘無饑凍迫,何必羨侯封?!币驗槎弥?,懂得放棄,不奢求,不內(nèi)耗,他才活得如此快活。
“偶爾思前事,依然是少年?!毕肫鹉切m封已久的往事,還有一股少年意氣。“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或“愿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人們用“少年”這個美好的詞匯來指代人生中最初的理想與信念,指代生命中那份可貴的率真與赤誠,希望在上下求索的過程中,雖經(jīng)歷萬千世事,卻依然能保持初心,不忘來時路?!吧倌辍睙o關年齡,只要你的心還在跳動,只要你還沒有放棄夢想,你依然是個少年。
如今,舒岳祥選擇“下簾高枕臥”,任“門外北風顛”,安心做一個“遺民”,也沒什么可后悔的。
寫到這里,想起李珣的《漁歌子·荻花秋》:
荻花秋,瀟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畫。
碧煙中,明月下,小艇垂綸初罷。
水為鄉(xiāng),篷作舍,魚羹稻飯常餐也。
酒盈杯,書滿架,名利不將心掛。
《漁歌子》,又名《漁父》《漁父樂》《漁夫辭》,唐代教坊曲名,后來人們根據(jù)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子”即“曲”,《漁歌子》即《漁歌曲》。
五代詞人李珣,在詞中描繪出一幅瀟湘秋月、小艇垂綸欲歸圖。詞中生動地描寫了主人公自在自樂的隱居生活。這首詞寫景平淡,不事雕琢,明白如話。大意是說:瀟湘的靜夜里,清風吹拂著秋天的荻花,橘子洲頭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畫。浩淼的煙波中,皎潔的月光下,我收攏釣魚的絲線,搖起小船回家。綠水就是我的家園,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難勝過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魚蝦。面對盈杯的水酒,望著詩書滿架,我已心滿意足,再不用將名利牽掛。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李珣在前蜀滅亡后,不仕后蜀,對前蜀仍懷有故國之思,便向往江湖。李珣從蜀中乘船沿長江東下,在湖南、湖北一帶過了一段時期的隱居生活,然后溯湘水而上,后來他在嶺南生活了較長時期。詞人乘船經(jīng)過湖南、湖北一帶,創(chuàng)作了大量描寫隱逸生活的詞作,這首《漁歌子》便是其中之一。
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生活簡單,知足常樂,是極簡的人生哲學,卻也是最好的人生哲學。簡單的菜飯,有酒喝,有茶品,有書讀,就是最美好的日子。
人生坎坷多難,又客居他鄉(xiāng),但是看看迷人的景色,沐浴暖人的陽光,還有魚羹稻飯以及美酒,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
談美食,離不開美酒。俗話說得好,無酒不成席?!耙粔貪峋葡蚕喾辍?,這是誰寫的?明代大學者楊慎呀。
明代正德年間,楊慎十年寒窗,功夫不負苦心人,他考中了狀元。楊慎貴為首輔之子,又是正牌狀元,如果謹言慎行,很可能成為朝廷倚重的重臣。只是他脊梁太直,不會在官場左右逢源。在京城做官期間,心直口快,不惜“以下犯上”,結(jié)局可想而知:遭受廷杖之刑罰,死里逃生,然后被發(fā)配云南。楊慎個人政治生涯從此被徹底斷送。從此,他不得不“停歌罷笑”“愁對酒,懶看花”“一字一徘徊,淚眼愁眉不忍開”。
借酒澆愁、以茶滌煩,成了他頑強活下去的一個精神慰藉。途經(jīng)長江之時,楊慎看到兩個漁翁在釣魚,燉魚,偶爾還酌兩口黃酒,談笑風生中好生自在。楊慎感慨萬千。于是揮筆寫下《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他寄情于山水之間,與當?shù)匚娜嗽娋瞥汀S腥苏f,以詩才和酒量而論,李白當數(shù)第一;蘇軾因為酒量太差,看不到李太白的尾燈,綜合評比只能排第二;楊慎詩才比李、蘇遜色,但論起愛酒、喝酒,又足以和兩位大文豪拉近差距,排名第三當仁不讓。這話也沒大毛病。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曾經(jīng)擔任過云南姚安知府的李贄就曾經(jīng)這樣評價說,在明代276年的歷史中,只有楊慎這位楊狀元堪與唐代詩仙李白、宋代文豪蘇東坡相提并論。
1559年,72歲的楊慎留下“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的遺言,客死于云南保山。
我們再來看看大詩人杜甫與美酒的緣分。
槐葉冷淘
杜甫
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
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熱,加餐愁欲無。
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
簡單的槐葉,與新面做成槐葉冷淘,是夏天消暑的佳品。有的時候,簡單的食材,會帶來大大的滿足與幸福。
唐代大詩人杜甫被譽為“詩史”,其詩作廣泛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就包括對美食的熱愛。他的《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尺書愿寄誰,山中何處行。知有兒童挑,笑入?yún)且羟??!边@首詩中的“兒童挑”就是指挑著食物的人,可見杜甫對美食的熱愛。
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鮮鯽銀絲鲙,香芹碧澗羹。”嚴冬時節(jié),捕魚人于河面鑿冰捕魚,廚師以快刀將魚肉切成雪花薄片,魚骨被剁掉,為了擺盤美觀,配以切成尖尖形狀的春蔥蘸料,如此這般,便成就了一道考驗食材新鮮度及刀工的美食。杜甫前半生游走仕途富貴之中,后半生淪落漂泊,但這無疑讓他比那些一生錦衣玉食的人來說,更能體會一蔬一飯的重要與美味。
杜甫的組詩《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筆者格外喜歡,每讀皆有新意。這組詩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代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飽經(jīng)離亂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杜甫想尋同伴賞花,卻遇友人外出,只好在浣花溪畔獨自散步。詩歌從惱花寫起。起句的“江上被花惱不徹”雖有些突兀,和末首的“不是看花即欲死”首尾呼應,布局不凡。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如同一幅細膩的畫卷,以尋花為脈絡,將江畔春日的姹紫嫣紅與詩人的內(nèi)心獨白交織在一起。杜甫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的筆觸,捕捉住了自然之美,展現(xiàn)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贊美。同時,這組詩也折射出他對人生、時光和生命的深沉思考,如同江畔的繁花,短暫而絢爛,卻又飽含哲理。每一句詩都仿佛是一顆晶瑩的露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讓人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內(nèi)心的波瀾與感慨。詩歌表達了他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以及抒發(fā)了久經(jīng)離亂后得以安居的喜悅心情。組詩《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如下:
其一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jīng)旬出飲獨空床。
其二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qū)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其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其四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其七
不是愛花即欲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杜甫在《江畔獨步尋花·其五》中曾追問:“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至今仍是難解之謎。他說,黃師塔前的江水向東流去,溫暖的春天使人懶洋洋地發(fā)困,我倚著和煦的春風緩步前行。一叢叢盛開的桃花好像沒人經(jīng)管,你是喜歡深紅色還是淺紅色的桃花?“桃花一簇開無主”,言外之意,觀眾席上沒人了,沒人看了,也沒人管了。怎么會這樣呢?全詩描寫動靜相應,無聲無色,卻生動自如,別有一番風味。
“江畔”,表明尋花的地點、范圍,很明確?!蔼毑健保砻髯约阂蝗藢せ?,也很清楚,儼然是賞花尋花游記?!皩せā保穷}中主詞,也很明白。不過看過詩題,人們難免要問:詩人杜甫為什么獨自一人尋花?尋什么花?讀罷組詩七首,首首寫花,除了一簇無主桃花,都不列花的品種名稱,這個頗耐人尋味。尋的什么花?筆者猜想,杜甫所尋的花,應該是認知之花。認知決定命運。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認知是對萬物世事的理解與認識,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學習態(tài)度;認知能力決定行動力和應對困難的態(tài)度,它能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舉手投足,判斷出其人的層次高低,這也類似古人講的“識人術(shù)”。從某種程度上說,認知水平?jīng)Q定人生目標,從而決定人的命運。
當然了,杜甫所尋的花,既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不然,春光明媚的成都,遍地是花,滿眼是花,何須去尋?杜甫要追求的是生活的樂趣。這樂趣是被花誘發(fā)的,又是借花表現(xiàn)的,所以叫“尋花”。細致尋來,詩中并沒有一個“尋”字,然而又遠又近,忽東忽西,時靜時鬧,首首都是尋花的記錄,處處可見尋花人的身影。題中“尋”確為組詩穿針引線,不可輕看。總之,詩題有值得咀嚼之處。
最后一首,總結(jié)全組詩意,寫出詩人惜花愛花的無限深情。為什么一個年已半百的老人,不顧勞累,興致勃勃去尋花賞花?為什么走起路來已經(jīng)踉踉蹌蹌,還左轉(zhuǎn)右轉(zhuǎn)尋個沒完,看個沒夠?這里揭示了答案:爛漫的春花帶給他的,是生活的歡樂、生活的希望。如果不能愛花,他的生命也就沒有意義了?!安皇菒刍从馈?,這是多么癡情的語言?!爸豢只ūM老相催”,這又是多么坦誠的表白?!翱只ūM”卻是心里話,深沉,坦率?;ㄩ_花落,因歲月催促。人少人老,也是自然規(guī)律?;ūM老催,是詩人暮年之感。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chǎn)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是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杜甫在《江畔獨步尋花·其五》中說:“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笨吹竭@里,筆者忽然明白自己為什么那么喜歡這一組詩了。原來,整組詩最大的詩眼就是“風”。濃郁的花香是風吹來的味道,“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tài),更是風的姿勢?!扒Ф淙f朵”,太“滿”了,那是風的警示。禪語中有說,不是風在動,也不是旗幟在動,而是心在動。山上聽風聲,便覺得有道理。風在石頭上嗎?不在,山上的石頭光滑,停不了風。在樹上嗎?也不在,樹在懸崖邊上生長,風停下來,有跌落的危險。那么,風是在鳥鳴中嗎?仿佛也不在,風在近處,仿佛追不上棲在樹梢的鳥兒。風就在心里。一陣一陣。風吹過來,心動一下。風又吹過來,心又動一下。人在高處,風在這個時候,從背后吹過來,山上的一切都有了涼意。而這個意境,也許,只有中老年人才能體會到,這風中有他們自己的年齡。筆者終于明白了,“往事隨風”,這樣的歌詞里,也飽含著對時光的感懷。
無論是在江畔還是在山上,風甚至大于陽光。風把萬物從夏天吹到了秋天的樣子,風是山的一句詩。年輕時登高,風代表著速度。那么多追風少年一轉(zhuǎn)眼便到了青年、中年。只有到了一定年紀,才知道,風也是一種自我。年輕時恨不能風大一些再大一些。到了中年,風一吹,身體里便有了回應。“微”這個字,屬于少年;“涼”這個字,屬于中年;“冷”這個字,屬于老年。辛棄疾寫“天涼好個秋”,自然是中年情懷。所謂中年情懷,類似于孔子說的“不惑”??墒?,孔子在《論語》里,把“不惑”變成了一個量詞。果然,中年況味,惑或不惑,不惑而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此時此刻,杜甫的年齡屬于“微”——當然,筆者說的是心理年齡,正所謂歸來依舊是少年,陶醉于短暫春光的少年!正因為短暫,稍縱即逝,所以才格外珍貴,再不瘋狂就老了。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經(jīng)歷了春、夏、秋三季的辛苦勞作,不僅是農(nóng)人們在盼著收獲和盤點,即如我輩在城市里生活,也遵循著一年四季的時間輪回,期待著在一年將終時略作盤點,看一年之中有何得失,以利改進,爭取把明年的工作做得好些。如此這般,甚好,只是,一味“上進”一味“算計”,難免心累。想起清代文人錢德蒼寫的《不知足詩》:“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h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做了皇帝求仙術(shù),更想登天跨鶴飛。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西?!倍韲骷彝铀纪滓蛩够f:“人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僅此而已。”
一個人能否感受到幸福,不在于物質(zhì)的豐盈,而在于內(nèi)心是否懂得知足。正所謂:“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知足者,平凡中感受幸福;不知足者,萬貫難補心靈虧空。
法國作家狄德羅講過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友人送給他一件制作精美的高級睡袍,他非常喜歡,可穿上之后,他開始覺得家里椅子、書架、窗簾、地毯粗陋庸俗,為了搭配睡袍,他換掉了家里所有的家具。
當家煥然一新時,他才驚然發(fā)現(xiàn),自己竟因為一件睡袍,做出來一系列失控的改變。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狄德羅效應”,也叫做“越有越不滿足效應”。叔本華說過:“人生就是一團欲望。當欲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當欲望得到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崩献釉凇兜赖陆?jīng)》中有言:“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痹绞敲χ鴿M足欲望,越會對生活產(chǎn)生不滿,在欲望與現(xiàn)實之間拉扯,毀掉原本幸福的生活。巴爾扎克說:“貪心好比一個套結(jié),把人的心越套越緊,結(jié)果把理智閉塞了?!蔽覀冎袊墓耪Z有言:“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鄙畹男腋?,不在于窺視沒有的事物,而在于能否從當下的處境,知足探趣,發(fā)現(xiàn)生活的閃光,探尋人生的意義。人的快樂,本就不需要過多物質(zhì)的加持,懂得知足,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平淡中亦能收獲幸福。北宋隱士林逋在《省心錄》中有言:“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闭軐W家伊壁鳩魯也曾說:“誰不知足,誰就不會幸福?!比诵宰畲蟮娜觞c,擁有時不知足,失去了才后悔,然而,那些原先看不上的平淡,早已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人生海海,懂得知足,放低欲望,才是獲得幸福的秘訣所在。背負過多的貪欲,就會模糊生活的模樣。把多余的妄念拋開,給欲望瘦身,享受一頓家常便飯,生活就可以回到本真的模樣。
當我們開始思考貪婪與欲望,思考孤獨與時間,才能真正享受生命。什么是“好”?什么是“了”?人要有做決定的勇氣,也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人到一定年齡,就該及時“知止”了?!爸苟笥卸?,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保ā洞髮W》)“止”指歸宿,“知止”即知道歸宿。在佛教里,“止”指通過坐禪入定,掃除妄念,專心一境,達到寂靜的境界;“定”是定向,“知止而后有定”就是知道了歸宿,堅守不移。于是“能靜”,“靜,謂心不妄動”;“能安”,“安,謂隨處而安”;“能慮”,“慮,謂處事精詳”;“能得”,“得,謂得其所止”。這幾“能”,是朱子《大學章句》的解釋。
到杜甫這個人生階段,才終于明白:人間正道是滄桑。行穩(wěn)致遠,走正道,哪怕“正道”堵車,走得慢些,最終也會勝于走“歪門邪道”。人嘛,到最后,最珍貴的不是書籍,不是財富,不是親情,不是詩文,而是時間。人,能夠擁有的只有時間,偏偏這美好的早春“時間”稍縱即逝,求利不如求閑。于是,杜甫抓住這短暫的時間,及時到“江畔獨步尋花”。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閑,正如古人所說:“人生難得幾日閑,清茶一壺煮流年。忘卻人間三千事,心寬無處不桃源?!碧拼娙送踔疁o在《登鸛雀樓》中也有類似的感嘆:“人生難得幾時閑,不將空余逐歲華。莫負韶華造化力,半醉半醒日復斜?!?/p>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笨v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從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yǎng)生保健等各方面,酒文化都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相應地,古人在酒器上也非常講究。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結(jié)束一天的工作,靜下心來,端起用精致酒器盛著的老酒,品一杯,感受時光荏苒,這樣的生活很是美好。
杜甫在《江畔獨步尋花·其五》中描寫酒,他說:“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倍鸥慕醇t白花,轉(zhuǎn)向遠望城中花的煙霧云霞。成都的春天,繁花似錦,杜甫“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詩句(《春夜喜雨》)我們都很熟悉。那是夜喜春雨知時而來的想望之詞,而這里的“東望少城花滿煙”卻是望中所得實景,朦朧而不模糊,實在且不虛幻。眼望百花叢中的高樓,想象樓上如花似玉的佳人,喚起詩人對歌舞歡筵的興致。
仔細品來,酒伴不在,載酒無人,表明杜甫此時并沒有酒。也可以說,此時此刻,杜甫盼望喝酒了。從來沒有一個字,像“盼”一樣讓人望眼欲穿、心潮澎湃,但更讓人一身是膽、渾身是勁兒。
詩中有酒,詩人無酒,未酒而醉,非病而癡,如醉如癡者何故?皆因“被花惱”,而且“惱不徹”也?;ㄅc酒都有令人陶醉的功能,所以,杜甫選擇——以酒陪花。
王學泰先生在一次關于中華飲食文化的講座中說,詩人杜甫在貧病之中受到窮朋友王倚并不豐盛的酒食款待后興奮寫道:長安冬菹酸且綠,金城土酥靜如練。兼求畜豪且割鮮,密沽斗酒諧終宴。故人情誼晚誰似,令我手足輕欲旋。
其實吃的不過是“泡菜”(冬菹)、蘿卜(土酥)、豬肉(畜豪)之類,竟令詩人如此開心,手腳輕便,簡直要翩翩起舞了,從中感受到生活的趣味和動力。清代鄭燮(板橋)在其家書中描寫了一種更為簡樸的飲食生活:天寒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暇日咽碎米餅,煮糊涂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長為農(nóng)夫以沒世乎!
開水泡炒米、煮糊涂粥是再寒酸不過的早餐,可是它們竟被鄭板橋?qū)懙萌绱烁挥谇槿ず途哂腥饲槲叮鋵嵾@正是他寒士生活的體驗。這些體驗與普通人的生活最接近,其帶給人的感動力也最大。
杜甫、鄭燮都是注重寫實的藝術(shù)家,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其飲食心態(tài)代表了寒士階層對飲食和生活的感受。鄭板橋?qū)懙氖悄戏胶康脑绮停罕本┑摹八垦┰纾么酥苌砭闩钡摹芭蠝刎氈摺眲t是豆汁?!鞍舸虮∏槔伞备淖鼍﹦∫步小抖怪洝?,那個凍餓瀕死的秀才就是被金玉奴的熱豆汁救活的。我們在很寒儉的飲食中也能得到滿足。忽然想起在《“文革”軼事》中,王安憶眼中的上海生活是這樣的:“這里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樣富于情調(diào),富于人生的涵義:一盤切成細絲的蘿卜絲,再放上一撮蔥的細末,澆上一勺熱油,便有輕而熱烈的聲響啦啦地升起。即便是一塊最粗俗的紅腐乳,都要撒上白糖,滴上麻油。油條是剪碎在細瓷碗里,有調(diào)稀的花生醬作佐料。它把人生的日常需求雕琢到精妙的極處,使它變成一個藝術(shù)。上海的生活就是這樣將人生、藝術(shù)、修養(yǎng)全都日?;?,具體化,它籠罩了你,使你走不出去?!?/p>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不但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而且豐富多彩,菜系眾多,現(xiàn)在普遍被承認的就有魯、川、粵、淮揚、湘、閩、徽、浙等八大菜系。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是以熱食、熟食為主,采用聚食制和用筷子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等等。
食物可以療愈一切。說到食物的療愈功能,就不得不說說日本漫畫家安倍夜郎的電影《深夜食堂》了。夜幕中,一間小小的深夜食堂,迎接喧囂都市中奔波疲憊的人們,一個個平凡人的小故事,在這里交替上演。都說沒有在凌晨吃過飯的人,不足以談人生,在深夜這一孤獨的時刻,食物帶來的慰藉,已不單單是果腹。
“人即使在傷心的時候,肚子也會餓?!泵褚允碁樘?,食物對人的意義不言而喻。食堂里的大叔在這里已不再僅僅是一位廚師、賣家,他更像是那位曾經(jīng)或此刻守候你的家人,只為用食物來撫平你白日的創(chuàng)傷。
“從共鳴到感動,再到熱淚盈眶,一食一飯之中,展現(xiàn)的是平凡人的百味人生。有人評價,初看《深夜食堂》,看的是美食,理由很純粹;再看時,發(fā)現(xiàn)里面的人善良溫暖,當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挫折,便想再看一次;又看時,感動的力量久久在內(nèi)心回蕩,哭了又笑了,進入夢鄉(xiāng),第二天醒來,又開始跟生活抗爭。
“深夜,一條不知名的小巷,一個小餐館仍在營業(yè)。這里的菜單只有豬肉醬湯套餐一種,但是老板可以根據(jù)客人的要求利用現(xiàn)有食材做出各種料理。這里沒有大魚大肉,全是簡單的家常小菜;這里沒有大悲大喜,卻是地道人間煙火氣息。
“流逝的美好時光,很容易讓人流淚啊。安倍夜郎的《深夜食堂》,溫暖治愈著無數(shù)孤單漂泊的心靈。
“幾年前,安倍夜郎的《深夜食堂》被改編成同名電影、電視劇后,治愈了無數(shù)觀眾。但這個IP登錄韓國、中國后,卻遭遇水土不服。黃磊主演的電視劇版《深夜食堂》只有可憐的2.8分,遭遇慘敗。但仍有膽大的人前赴后繼,在這個IP上死磕。影帝梁家輝就是其中之一,他還把自己的電影導演處女作獻給《深夜食堂》。
“影片落地在上海弄堂里的一家深夜食堂。來的食客有賣菜大媽和拳擊手兒子,有身懷音樂夢想?yún)s患有絕癥的歌手,有從小縣城到大城市打拼的出租車司機以及模特女友,還有因肥胖而不自信錯過愛情的都市女孩……在深夜食堂里,這些人物以及他們背后的故事拼湊成一部影片。電影力邀一眾明星大咖傾情演出,包括張一白、蔣雯麗、劉濤、鄧超、彭于晏、楊祐寧等,可見梁家輝對影片的期望之高。
“中國人的深夜食堂不是一個人安靜地坐在日式餐廳吃一碗鰻魚飯,而是像《人生一串》里的普通人一樣,約三五好友,在吵吵嚷嚷的街邊大排檔擼串暢飲吹殼子。燒烤的焦香味在空中彌漫開來,微醺的人們逐漸敞開心扉,吐露心聲,不知不覺心靈得到治愈。總之,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什么才是中國版深夜食堂該有的味道?答案要從市井煙火氣中尋找?!盵21]
梁家輝執(zhí)導并主演的《深夜食堂》于2019年全國公映。該片改編自安倍夜郎的同名漫畫,講述了一名中年大叔守著一間不起眼的弄堂小餐館,每到深夜開張,為每個到訪食客做一份只屬于他的食物的故事。
這次“食憶人生”,匠心獨具地以餐桌呈現(xiàn)食客群像大賞,眾人或欣然舉杯,或展露笑顏,或若有所思,多樣人生姿態(tài)與內(nèi)在心境在食物的安撫下悄然外露。桌上各異的食物更是標記出每個角色的獨家食憶,食客之間的關系脈絡也可被窺見一二。唐宋與思思共享的蛋餅隱藏著無數(shù)個同甘共苦的日子,看似“苦味”的明月為何會愛上吃糖藕,“閑靜”的開源緣何對豉椒炒蜆情有獨鐘,個性獨特的音樂人小雪為啥對一碗簡單的餛飩念念不忘,他們又會在怎樣的情境下偶遇愛吃包子的小美?食物之間的搭配暗示著不同角色間的情感糾葛,而菜品苦辣咸甜的反差對比,讓網(wǎng)友對背后的牽連更加期待。一食一回憶,一味一人生,“會有食物,替我記得”,百味食客的專屬故事在深夜食堂的食物之中動情上演。
對導演梁家輝來說,電影《深夜食堂》并不是老板“大叔”的獨角戲,而是由懷抱著不同故事與人生的食客共同演繹的一場溫暖群戲。每一位相聚于此的人都是這場戲的主角,更是現(xiàn)實中各類人物的鮮活象征,他們因生活流露出或疲憊或滿足或迷惘的神色,都會讓銀幕前的觀眾看到自己,且有所共鳴,并隔空被大叔烹飪的食物治愈。
一食一回憶,一味一人生。我們總會忘記一些人、一些事,但“會有食物,替我記得”。
美食味美,美食背后蘊含的文化韻味更值得咀嚼品味。美食評論家王愷談到這么一個細節(jié):姜辣羹(北宋時期的一道名菜),在做的過程中,各種食材并不是一股腦地放進鍋里,而是隨著水溫的上升依次放進去,并且不同食材要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只有這樣才能讓湯在煮的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的狀態(tài),煮出來的味道才會最佳?!斑@種做菜的方法,分明是宋代人閑適典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寫照?!蓖鯋鹫f:“不僅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整個宋代文化都是如此。而這些在源自宋代的一道菜中都得到了體現(xiàn)?!蔽幕瘜<壹o連海進一步指出,宋代沒有辣椒,我們的先人巧妙地把姜、芥末、胡椒三種調(diào)料放到一起,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新的味道,做出了唯美的姜辣羹。
《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nóng)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神農(nóng)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
無論是《論語》《孟子》,還是《墨子》,都用了大量的篇幅討論飲食生活。告子云:“食色,性也?!憋嬍呈侨祟惿媾c發(fā)展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推動歷史進程與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飲食欲望,一般說來容易被滿足,“啜菽飲水”,所費無幾,即可果腹,所以人易處于快樂之中。李澤厚說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是樂感文化,是有道理的。
“安貧樂道”“憂道不憂貧”,這個“道”究竟是什么呢?把它放大到最高倍數(shù),也不過就是實現(xiàn)“大同社會”。而大同社會的標志仍是人人吃飽穿暖,所以,后世有些道學家把“道”解釋為“穿衣吃飯”,也無大謬。
在春秋時代人們就說“唯食忘憂”。中國人善于在極普通的飲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與意義,哲學家更是如此。莊子認為上古社會最美好,最值得人們回憶與追求,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可以“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也就是說吃飽了,嘴里還含著點兒剩余食物無憂無慮地游逛,這才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
四
寄胡餅與楊萬州
白居易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京都的胡麻餅很美味,面脆油香,將新出爐的胡麻餅寄給遠方的朋友,你也來嘗一嘗。吃到好吃的東西,當然開心,將它贈與友人,將再獲一重開心。民間流傳:“要想真解饞,咱到甩餅攤,飽飽吃一頓,如同小過年?!?/p>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歌,對研究唐代的飲食文化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白居易遷居多地,詩歌注重寫實,在詩中寫道:“凈淘紅粒罯香飯,薄切紫鱗烹水葵。”稻米粥也是白居易喜愛的食物,粥熬好后,上面浮著一層細膩、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質(zhì),中醫(yī)里叫做“米油”,俗稱粥油。小米或大米用來熬粥后,很大一部分營養(yǎng)進入湯中,其中尤以粥油中的營養(yǎng)最為豐富,是米湯的精華,滋補力之強,絲毫不亞于人參、熟地等名貴的藥材。
白居易在《飽食閑坐》(節(jié)選)中寫道:“紅粒陸渾稻,白鱗伊水魴。庖童呼我食,飯熱魚鮮香。箸箸適我口,匙匙充我腸。八珍與五鼎,無復心思量。”
美食詩詞,帶你走近柴米油鹽的塵世生活,看這一碗人間煙火,品嘗人間清歡。
白居易說,紅色米粒的陸渾稻和白色魚鱗的伊水魴,都已經(jīng)煮好了,廚房里傳飯的小廝喊我開飯,米飯熱氣騰騰,魚肉又鮮又香。一筷子又一筷子,一調(diào)羹又一調(diào)羹,這些菜都這么合我的口味,讓我的胃腸是如此的舒適。不要跟我說什么鋪陳八樣珍貴食材做成的美食,士大夫才能享用的五鼎禮儀,現(xiàn)在的我,才沒興趣想這些呢。
都說美食能治愈人心,人間忙忙碌碌,真正溫暖你的,不過是手中那一碗人間煙火。
“吃”在中國無所不在,無往不通。這種“吃”,從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nèi)涵。吃的文化已經(jīng)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亙古至今,聰明睿智的中國人將飲食上升為一種思想、一種境界,乃至一種哲理而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在咱們這兒,吃的意義特別復雜,什么都會帶了“吃”來說。被人打了嘴巴叫“吃耳光”,被冷落叫“吃閉門羹”,混得不錯叫“吃得開”,一時得志叫“吃香”,受到了損失叫“吃虧”,而得到了好處則叫“吃了甜頭”。相見的寒暄,中國人喜歡說:“吃了早飯沒有?吃了中飯沒有?吃了晚飯沒有?”
“古人在筵席上吃什么?庖廚圖為我們展現(xiàn)了此次宴飲中的主要食材,庖廚身后的墻上懸掛著魚、鱉、牛羊腿一類的肉食。原來漢代人的食材已經(jīng)如此豐富,足見墓主人生前生活之富足。
“宴飲過程中一定要有音樂、舞蹈,這使人精神振奮,身心愉悅,從而增加食欲,利于食物消化吸收,于身心大有益處。古人很早就懂得這一道理,故有‘以樂侑食’之說,于是宴飲壁畫中自然出現(xiàn)歌舞表演場景?!盵22]
這種待客方式讓人想起《詩經(jīng)》:“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纳那伲蜆非艺?。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p>
古人所說:“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美食文化中蘊藏的是中國人對待生活的樂觀積極,透露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中國人的飲食追求,是“美味享受、飲食養(yǎng)生”。因此,中國飲食觀念是一種美性飲食觀念。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這種意境來源于人們對菜肴美味的感覺,正所謂“色、香、味、形、器”俱全。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于它的味?!帮嬍衬信?,人之大欲存焉?!薄俺允菫榱嘶钪钪皇菫榱顺??!?/p>
王學泰先生在一次關于中華飲食文化的講座中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屬于農(nóng)業(yè)文明,環(huán)顧世界,在所有的農(nóng)業(yè)文明中,惟有中國文化發(fā)展得最細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沒有一個農(nóng)業(yè)文明可以與它匹敵。可是我們社會在走向工商社會,必須接受工商文明,當然不可避免也要實現(xiàn)文化轉(zhuǎn)型。如果不加以協(xié)調(diào),工商文化中是有過度強調(diào)效率、過度注重“物”的傾向的。而農(nóng)業(yè)文明屬于第一產(chǎn)業(yè),更接近生活、更人性化,可以協(xié)調(diào)工商文化。也許因此才說,中國的醫(yī)藥與飲食會對世界有些貢獻吧!
中國或者說華夏的飲食文化,可以被看成具體而微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中的許多特征都在飲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說,“陰陽五行”說,“中和為美”說以及重“道”輕“器”、注重領悟、忽視實證、不確定性都滲透在飲食心態(tài)、進食習俗、烹飪原則之中。一個來自異質(zhì)文化的人通過飲食,甚至通過與中國人一起進食,持之日久都會對中國文化有些感悟。
說到文化,又不得不說《紅樓夢》。你看《紅樓夢》中,寶玉最后那一場,他出家時,穿的是紅斗篷。賈政看到,就氣喘吁吁地去追他,然后,回到船里了。這個政老爺本來很討厭這個兒子,整天罵他打他。賈政回到船里以后,突然間頓悟了。他說這個寶玉,難怪他生來就奇怪,含塊玉,他原來是歷劫的。賈政對這個兒子一下子諒解了。
許知遠在《十三邀》中,對話白先勇。白先勇說:《紅樓夢》中儒家的入世哲學跟佛道的出世哲學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就顯現(xiàn)在父子倆的關系上。賈政代表儒家,寶玉代表佛道,最后的諒解,就等于是儒家跟佛道之間,開始有一種對話,而且父子之間有一種諒解。所以那一場“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雖然是寶玉出家,那樣的感受,是悲喜交集的一種體驗。這一幕很復雜的。
賈寶玉穿的是紅斗篷,為什么不給他穿黑斗篷,或者灰的?我們中國人講的紅代表紅塵嘛,紅塵滾滾,紅也代表一種熱情。佛教說,紅也是代表情,所以我的看法是,賈寶玉出家,不是逃避。林妹妹死了,看破這個了。不只如此。我認為,他那個紅背在身上很沉重。我想他擔負了人世間一切的情,他把這些情的痛苦、傷害,背在身上走,替世人背負了這個東西。因為這部小說又叫做《情僧錄》,那個情僧指的就是寶玉,他是個情僧。因為那個情,是他的宗教。
《紅樓夢》的審美高度到現(xiàn)在還沒有被超越。所以,我覺得它唱出了最后的挽歌,才那么動人。李商隱一首詩就寫盡了晚唐,“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白先勇說:我講《紅樓夢》,這個乾隆盛世也就是中華文明衰落的起點,所以我說曹雪芹他不是凡人。他那種直覺的敏感,我想他寫的不僅是賈府的興衰。藝術(shù)家有一種敏感,他對他整個文化、歷史、傳統(tǒng),他有第六感的。他看到乾隆時期表面的那種繁榮,他心里已經(jīng)意識到,我們這個“繁”、這個“榮”,真的有一天往下降了,摔下去了。我覺得《紅樓夢》是一首史詩式的挽歌,不僅是在哀婉十二金釵,是在哀婉整個文化的衰落。
接著說飲食文化。
中國精神文化的許多方面都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大到治國之道,小到人際往來都是這樣。中國人善于在極普通的飲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與意義。古書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以這個標準來論:西方文化(特別是近代的美國式的文化)可以說是男女文化,而中國則是一種飲食文化。
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喝,固有“開了大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食前方丈、鐘鳴鼎食之家把吃飯看作一種享受,讀《紅樓夢》有人厭煩里面老寫吃飯宴會,實際上這不僅就是貴族生活本身,而且也反映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即使普通人的日常飯菜也會使食者體會到無窮樂趣。
著名飲食文化專家張光直教授曾經(jīng)說過:“我確信到達一個文化的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腸胃。”可見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發(fā)展中,飲食是最基本和核心的文化。從飲食文化中得到的思考能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看清楚一個民族的前世今生。而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處處蘊含的儒家思想,讓我們不僅僅看到美食,無疑能讓我們看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容萬物的一面。
我們喜歡把值得品鑒的食物稱為“美食”。林語堂的《藥品和食物》中對于食物本性的分類這樣說:“食物可以分為兩類:第一,是專以本味見長的食物,在這類菜肴中,除了鹽或醬油之外,不可加入別的佐料;第二,是必須配以別樣佐料方有滋味的食物,例如:鱖魚和鰣魚都宜清燉,方顯其本味,較肥的魚,如鯡魚,則加中國辣醬烹煮更為好吃。”對于第二種,他又指出,中國的烹飪藝術(shù),實際上就是依了物性間的相互關系,而將其品味調(diào)和起來的一種技藝和方法。
的確,不同食材、佐料的排列組合是一門充滿張力的藝術(shù),只要搭配得當,普通的食材也能在融洽的合作中成就對方,驚艷亮相。林語堂說,中國最貴重的食品,本身都同樣具有三種特質(zhì):即無色、無臭和無味。如魚翅、燕窩和銀耳都屬于這一類,其所以成佳肴,全在用好湯去配合。賈寶玉的蓮蓬荷葉湯,雖則主食材平平,但因搭配得當,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中,烹飪飲食是最重要的文化。這是因為,飲食是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又造就了人類自己的第一要義,是人類能夠生存和發(fā)展不可缺少的首要條件。世界各國的烹飪飲食文化各具特色;而數(shù)千年中華文化中積淀、蘊藏、發(fā)展出的鮮明而獨特的烹飪飲食文化,更是令人嘆服。
“墨子所說的飲食對于人生的基本功能‘增氣、充虛、強體、適腹’,自然是有了農(nóng)耕以后的熟食?!豆茏印氛f:‘黃帝鉆燧生火,以熟葷臊。民食之,無腸胃之疾。’這更是明確說明有史以來所記載的‘飲食’都是舉火以后的火食。有火就有烹飪,所以,烹飪和飲食并提,才能說明這項文化的傳統(tǒng)。
“烹飪飲食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說小了,烹飪和飲食的原始動力不過是為了果腹——自己吃飽,也讓下一代吃飽。就個人和家庭而言,富足時即使頓頓山珍海味,天天雞鴨魚肉,也不過一日三餐;貧困時端著一大碗稀湯,抓住一塊雜面干糧就是一頓飯。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說起來都屬于生活瑣事。說大了,它關系國家富強和戰(zhàn)爭勝利?!渡袝ず榉丁氛f,天帝賜給夏禹一種治理國家的大法,稱作‘九疇’,其中的‘農(nóng)用八政’,說的是8種管理國家的日常政務,第一項就是‘食’。治理國家,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人民的‘飽食’。《周易·噬嗑》的象辭說:‘夫君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民之所以仰觀乎君上者,為其能食我也。’
“中國人在烹飪飲食領域的創(chuàng)造實在令人驚嘆。就食材的豐富、烹飪手法的多樣、不同菜系口味之紛繁、果腹之外品嘗、養(yǎng)生、治療、交際等功能的眾多而言,在世界上可以說無與倫比。往深里說,烹飪飲食文化是有關中華文明史的大課題,值得認真去探討。
“飲食既是生活儀式,又是科學技術(shù),同時還是美的享受——藝術(shù)。要實現(xiàn)這一切,沒有高度的辯證思維的素養(yǎng)是絕對辦不到的。從烹與食統(tǒng)一的宏觀或中觀角度看,能構(gòu)成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可以概括為3個字:和、節(jié)、齊。
“‘和’是體現(xiàn)在飲食制作方面的總特點,就是在參與烹飪的諸多要素(如水與火,各種主原料、佐料、調(diào)料,主食與副食等)之中,尋求適中與平衡,以達到整體的最佳效果。達到“和”的高標準,必須經(jīng)過調(diào)和。五味調(diào)和,全在一個分寸,調(diào)味要放入佐料,先放什么,放多放少,都要有數(shù)兒。調(diào)味的中和要適應人的口味,這是一種人文性很強的操作。廚師調(diào)和五味,不足的加一點,過分的減一點?!翅t(yī)’是古代的營養(yǎng)師,專門負責調(diào)配飯菜。和則養(yǎng)生,不和則療病,都是要達到飲食與人體的和諧。‘和’是一種辯證法,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價值觀與審美觀的根基。政治上提倡‘人和’,音樂上講究‘和樂’‘唱和’,醫(yī)學上主張‘身和’‘氣和’等等,都是在尋求一種適中與平衡。‘和’的目的不僅為了可口,同時為了養(yǎng)身。
“‘節(jié)’是表現(xiàn)在食用方面的總特點?!?jié)食’這個詞,古今的概念是不同的。今天的節(jié)食,以減少飯量作為減輕體重的措施。在中國古代,飲食節(jié)制指的是不可饕餮貪食,不可經(jīng)常過量。這是一生都要遵循的健身之道,甚至是一種修養(yǎng)。古代為什么要節(jié)食?因為飲食不但具有養(yǎng)生的實用價值,還具有滿足味覺的鑒賞價值,是一種會心的享受,也是經(jīng)過中醫(yī)不斷臨床試驗探索出來的至理。
“古人主張節(jié)食,但十分重視飲食的精美。中國餐飲以五谷為主食,對肉總是節(jié)制的。但這絕不是簡單地主張吃素。古人對肉食雖不主張過量,卻強調(diào)多樣,致使營養(yǎng)豐富。這不是奢華,也不是擺樣子,是把吃飯當成一件要緊的事,從容、認真去做,做得干凈,吃得健康。
“中華飲食講究和諧,水火要協(xié)調(diào),食材要搭配,五味要均衡,這就形成了中華烹飪又一個很有特色的傳統(tǒng),就是‘齊’與‘范’。從烹制來說,‘齊’就是后來的‘劑’,就是配方。從食用來說,各種食物的搭配是有規(guī)范的。《周禮·天官·總宰》在說到飯、羹、醬、飲四樣食物的方劑時說:‘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嵭ⅲ骸堃藴?,羹宜熱,醬宜涼,飲宜寒?!馑际?,這四樣食品一年四季都要制作,但其配方以一個更為適宜季節(jié)的配方為標準,其他的季節(jié),在這個標準的基礎上增刪加減。古人制作各種飲食不僅是有配方的,且配方與季節(jié)有關。借助大自然的產(chǎn)物與人體互相調(diào)劑,注重飲食與人的體質(zhì)和四季氣候的關系,這是中華飲食很重要的理念。
“‘齊’的實現(xiàn)要靠‘范’?!丁枪糯胧臣妓嚺c方法傳承的特殊方式。在經(jīng)過多次實踐之后,獲得了品味與養(yǎng)生功效俱佳、堪稱‘和’的最佳制作方案,古人便把這些成功的經(jīng)驗固定下來,作為范例。這一工作,在宮廷里是由食醫(yī)來掌管的。在民間,則流傳著很多不同的配方,這種流傳下來供大家仿作的配方,就是‘食譜’。中國古代有一部專門收集食物制作方法的《食經(jīng)》。劑量的規(guī)定、范式的記錄,都不過是一種便于傳授的底線,真正高端的操作,還要加入當時的條件,也還會有適當?shù)膭?chuàng)新。正如中醫(yī)有流傳下來的很多‘湯頭歌訣’,仍要有臨時的‘加減’一樣,人文性的操作,經(jīng)驗還是重要的。
“古代高端烹飪主要在宮廷,流傳到社會上層和御用文人的家庭中,古代民俗中存在的很多‘和、節(jié)、齊’的烹飪飲食實例,也只限于中層的小康之家。底層貧困的百姓是沒有條件來進行如此復雜的烹飪飲食操作的。與‘和’對立的是偏激,與‘節(jié)’對立的是放縱,與‘齊’對立的是恣意。”[23]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吃飯不僅是第一需要,而且差不多是全部需要。
臺灣作家林清玄在描寫有關食物的文章中說道:“人總是選擇自己的喜好,這喜好往往與自己的性格和本質(zhì)十分接近,所以從一個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中國人以飲食侍奉鬼神,也是搞好人天關系的一項內(nèi)容。國人認為人死也和活著一樣,需要享受,于是便通過食物來打通關節(jié)、疏通關系。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首詩。
食蒸餅作
楊萬里
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破。
老夫饑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
詩人一腹大於蟬,饑飽翻手覆手間。
須臾放箸付一莞,急喚龍團分蟹眼。
已經(jīng)餓得不行了,看到美味的蒸餅,囫圇吞棗地吃了一個,真是大快朵頤。盡情地吃東西,是人生一件樂事。其實,最幸福的人生,就在一杯一盞之間,生活的細微處,見真知人生,一杯,一盞,一顆赤心,足矣。
宋代詩人楊萬里是一位把讀唐詩、誦半山詩集當早餐的人。他有一首詩就寫這件事:船中活計只詩編,讀了唐詩讀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絕句當早餐。
年邁的楊萬里面對青山綠水,吟讀詩句居然忘記了吃早飯,還津津有味地以“半山絕句當早餐”哩!
但這僅僅是指“樂而忘食”,是一種形容,并沒有真吃。然而,唐代詩人張籍卻真的吃過詩。史料記載:張籍取杜甫詩一帙,焚取灰燼,副以膏蜜,頻飲之,曰:“令吾肝腸從此改易!”你看,他把杜甫的詩,燒成灰,再調(diào)上甜汁蜜液,而且是“頻飲之”。
將杜甫詩“頻飲之”,有點兒幽默。畢竟,杜甫的詩不像“老蚌懷珠”那么令人口舌生津吧。
老蚌懷珠,是《紅樓夢》中的一道菜。據(jù)《瓶湖懋齋記盛》中記載,曹雪芹曾多次試烹此菜會友,可如今沒人知道此菜的做法,只知道該菜成品鮮味濃溢,以箸輕啟魚腹,則一斛明珠,粲然在目,瑩潤光潔,大如桐子,疑是雀卵。
《紅樓夢》中的美食數(shù)不勝數(shù),賈母鐘愛的雞髓筍,晴雯喜歡的豆腐皮包子,還有清炒蘆蒿、松瓤鵝油卷、茄鲞……這些美食惹動的不僅有人們的口水,還有對中華飲食文化的無限遐想。
《紅樓夢》中的飲食所反映的基本上是淮揚一帶食風,有的在袁枚的《隨園食單》中還可以找到源頭,如“奶油松瓤卷酥”就是一例?!都t樓夢》把飲食生活當作一種綜合享受來描寫的,不僅寫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寫在什么環(huán)境下吃,同哪些人在一起吃,宴席上有什么娛樂活動,吃給這些參與吃的人帶來什么影響。遠遠不只是吃什么的問題。
例如茄鲞是《紅樓夢》中寫得最詳細的一味菜肴,而“紅樓宴”的制作者大多把它做得像燒茄子。實際上茄鲞是個“路菜”,是涼菜,根本不是熱菜。什么是路菜?就是在路上吃的菜。曹家?guī)纵呍诮献鹘瓕幙椩旎蛱K州織造,這都是內(nèi)務府的官,替皇帝采辦物資,兼作耳報神,常常要進京匯報。回京就要走運河,在船上一待就是10來天。船上烹飪不方便,一般都要攜帶路菜。路菜有幾個特點,第一是要涼著吃,不能用豬牛羊的油烹制,而要用雞油、香油;第二要咸,否則易壞,一般其中都要有點兒咸菜;第三是少湯汁,否則不便攜帶。大家細讀一下《紅樓夢》所寫,看是否符合這些條件。這與北京人一般家庭制作的“炒佛手疙瘩絲”屬于一類的菜肴。
現(xiàn)在有人熱衷仿古肴饌。錢鐘書先生曾引博明《西齋偶得》中的話說:“由古溯今,惟飲食、音樂二者,越數(shù)百年則全不可知。”這段話不是沒道理的。古代音樂記譜方法落后,許多樂曲、歌曲都是口耳相傳,久則失真;食物更復雜,過去有記錄能力的“君子”都是遠庖廚的;中國古代食譜極少,傳世的食譜大多記載極簡單。
另外,口味的審美變化也很快,頭幾年覺得美不可言的食品,現(xiàn)在看來也許就稀松平常了。
五
初歸雜詠七首·其六
陸游
小園五畝翦蓬蒿,便覺人間跡可逃。
盡疏珍禽添爾雅,更書香草續(xù)離騷。
藥苗可斸攜長镵,黍酒新成壓小槽。
老入鹓行方徹悟,一官何處不徒勞。
最舒適的生活莫過于有一間小院,種滿蔬菜。親剪蒿韭,細作羹湯。
親種菜蔬,親制食物,暫時忘卻人間煩惱,這是最愜意的生活。
詩人、美食家陸游崇尚鮮嫩的蔬菜本味,他寫道:“小園五畝剪蓬蒿,便覺人間跡可逃。”詩中的“蓬蒿”即“茼蒿”。他對茼蒿情有獨鐘,認為茼蒿是天賜佳蔬之一。茼蒿富含氨基酸、維生素等,也是一種低熱量、低脂的蔬菜,在夏天和秋天很常見,不僅清熱解毒,還具有滋陰養(yǎng)心的作用。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活了80多歲,是一位高齡老人,到晚年依然耳聰目明,還能上山撿柴,這與他善于調(diào)節(jié)身體、飲食起居得當有直接關系。他有詩云:‘吾身本無患,衛(wèi)養(yǎng)在得宜。一毫不加謹,百病所由滋。’他晚年總結(jié)自己的養(yǎng)生之道,第一條便是飲食有度:‘朝晡食飲,豐約惟其力,少飽則止,不必盡器。’其次,飯后散步,‘食罷,行五七十步,然后解襟褫帶,低枕少臥,此養(yǎng)生最急事也?!谌粘o嬍成?,陸游喜素,好喝粥吃米,野菜亦是其所好?!盵24]
浙江農(nóng)業(yè)商貿(mào)職業(yè)學院院長周文根在為《陸游詩詞中的美食》一書作的序中分析道,宋代是中國飲食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時期,尤其是陸游生活的南宋時期,南北民族融合,市民階層興起,商業(yè)文化發(fā)達,這些都極大促進了南宋飲食文化的豐富。士大夫?qū)τ陲嬍车呐d趣也空前濃厚,宋代詩人幾乎沒有不談論飲食的,他們不僅寫食物,記述烹飪技法,而且更注重個人感受,在詩中寄寓深刻的情感和飲食審美情趣。
《呂氏春秋·本味》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
“孔子對飲食很有講究。他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要求,并主張10多個不食。其文曰: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從孔子所說的‘不食’看,大部分符合衛(wèi)生標準,依然是今日應循的飲食原則。如,飯受熱而變質(zhì)、變臭,魚腐爛變質(zhì)(餒)。腐敗變質(zhì)的食品,對人體危害極大。
“‘失飪不食’,指不吃烹調(diào)不當?shù)氖称?。‘沽酒市脯不食’,是說街上買的散裝食品和飲料,有的不潔凈,不能隨便吃。‘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是說飲食要以五谷為主,肉類不宜過多?!欢嗍场?,是說飲食要適量而止,不可暴飲暴食?!盵25]
我們后世的文字中有很多描述食物腐敗變質(zhì)的字。例如:蝎,《說文·食部》載:“蝎,飯蝎也,從食易聲?!薄墩撜Z·鄉(xiāng)黨》載:“食髓而蝎,魚餒而肉敗,不食?!被寿墩撜Z義疏》載:“蝎謂經(jīng)久而味惡也?!笔澄锓胖脮r間太長并貯存不當而變味?!督饏T要略·禽獸魚蟲禁忌并治》也曾告誡人們:“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彼?,剩菜剩飯就別吃了吧!
食物不僅可以果腹,還反映著文明的痕跡和歷史的變遷。中國醫(yī)學專著《黃帝內(nèi)經(jīng)》里已經(jīng)總結(jié)了健康飲食指南:“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養(yǎng)精氣?!边@種以谷物為主肉類為輔的食物搭配原則,符合營養(yǎng)保健的要求。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痹論》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币馑际牵撼缘锰枙黾幽c胃的負擔,進而傷害腸胃的功能。這一理念,在后世的一些養(yǎng)生及中醫(yī)著作中得以延續(xù),如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yǎng)性》中說:“常須少食肉,多食飯?!薄八奘巢幌从馄谠?,大小皆病……”“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薄俺S钊顼栔叙?,饑中飽耳?!币矎娬{(diào)不要暴飲暴食,要讓腸胃保持平衡狀態(tài)。
人生淡如粥,樸實無華,方是真我。活到85歲的陸游是養(yǎng)生大家,粥便是養(yǎng)生秘訣,熬粥首選山藥,更加有益身心。
陸游,這個憂國憂民的大詩人,其實也是一個典型的“吃貨”。在他的詩詞里,可以看到諸多美食的影子:橙汁調(diào)和的豬排骨、花椒調(diào)味的白鵝、質(zhì)地甘脆的筍尖、用莼花絲做的莼羹、以山中素菜制作的甜羹……陸游寫美食的詩詞足足有上百首,其中有不少是對于飲食的獨到見解。有后人說他還是一個被寫詩耽誤了的好廚子。當然,陸游的養(yǎng)生哲學其實還是吃素與喝粥,為此他寫了大量的詩詞倡導這種美好的素食生活。
陸游在《初冬絕句》里寫道:“鱸肥菰脆調(diào)羹美,蕎熟油新作餅香。自古達人輕富貴,倒緣鄉(xiāng)味憶回鄉(xiāng)?!摈|魚肥,菰菜鮮脆,用來做成羹湯,非常美味,新蕎油做的面餅,也格外誘人。多少達人看淡了富貴,思念家鄉(xiāng)的味道,一朝歸鄉(xiāng)去。
這首詩寫的是懷念家鄉(xiāng)的味道,鄉(xiāng)味及鄉(xiāng)情,也即鄉(xiāng)愁。對于游子而言,無論走出多遠,故鄉(xiāng)的味道永遠熟悉,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仿佛一壇老酒,埋得越久,味道越醇。
陸游的這些關于美食的詩作,讓我們看到了更接地氣,更飽滿的詩人形象。他不僅心系天下,也同樣關心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雖然繁瑣,但更多的是趣味。一日三餐里,藏著一個人對生活甚至是對人生的態(tài)度。而熱騰騰的食物,足以撫慰疲憊的身心。一縷炊煙升起,那是溫暖,是熱愛,更是實實在在的希望。
老一輩鄉(xiāng)親談起地方風物,總會提起昔時潮州韓江酒樓的一副楹聯(lián):“韓愈送窮,劉伶醉酒;江淹作賦,王粲登樓?!鼻?,把韓、江、酒 、樓四個字天衣無縫地嵌入聯(lián)句中,而且用了四個古代著名文人的典故,文辭優(yōu)雅,加深顧客對招牌的印象。成都一家茶酒樓的對聯(lián)寫得甚妙:“為名忙,為利忙,忙里偷閑,飲杯酒去;謀衣苦,謀食苦,苦中作樂,拿碗茶來!”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飲食確實是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王寧在《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6期撰文說,中國的烹飪飲食馳名全球,但很多人只知道中餐味美花樣多,卻不知道中餐內(nèi)在的好處。介紹中華民族烹飪飲食文化的傳統(tǒng),彰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文明、美化生活的高度智慧,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墨子所說的飲食對于人生的基本功能“增氣、充虛、強體、適腹”,自然是有了農(nóng)耕以后的熟食。《管子》說:“黃帝鉆燧生火,以熟葷臊。民食之,無腸胃之疾?!边@更是明確說明有史以來所記載的“飲食”都是舉火以后的火食。有火就有烹飪,所以,烹飪和飲食并提,才能說明這項文化的傳統(tǒng)。
民以食為天。甚至,每天的問候都以飲食為主題,這表明飲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因此,在節(jié)奏相對緩慢的中國社會中 ,人們專注于食品的加工。林語堂在《中國人》中寫道:在我們得到某種特殊的食品之前,便早就在想念它,在心里盤算個不停,盼望著同我們最親近的朋友一起享受這種神秘的食品。我們這樣寫請柬:“我侄子從鎮(zhèn)江帶來了一些香醋和一只老尤家的正宗南京板鴨。”或者這樣寫:“已是六月底了,如果你不來,那就要等明年五月才能吃到另一條鯡魚了?!蹦菚r,文人聚會(相當于現(xiàn)在的沙龍)許多都是以得到某種食品為由頭的。《紅樓夢》中寫的幾次小型宴集的起因都是得到了奇異食品。
所謂飲食文化,就是通過飲食來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笆持滥颂熘馈?,飲食的發(fā)展有其階段性,同樣都是熟食,陶器時代與銅器時代有明顯不同。從“食不厭精”的禮之所在,到“味欲其鮮,趣欲其真”的生活況味,匯聚為傳統(tǒng)文化里“食文化”的源遠流長?!昂汀⒐?jié)、齊”,一直是中國烹食文化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它建立在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上。與“和”對立的是偏激,與“節(jié)”對立的是放縱,與“齊”對立的是恣意。“和”是在差異性和多樣性中體現(xiàn)的,絕不是求同;“節(jié)”是以養(yǎng)生為目的的,與娛悅、享樂并不矛盾,絕不是苦行;“齊”是經(jīng)驗的總結(jié)。
“民以食為天”,但吃,不僅是為了果腹與生存,而且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集中表達,調(diào)羹弄膳之間,處處流露著生活智慧和生命尊嚴。比如,好的廚師都懂得調(diào)和之道,就是說,會調(diào)口味。
調(diào)口味,具體地說就是調(diào)脾胃。脾胃功能的好壞全靠食物的搭配,好的廚師特注重食物的酸、苦、甜、辣、咸相生相克。從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再到食物的相生相克,都有自己獨到的經(jīng)驗。病從口入,作為一個廚師,一定要懂食物的搭配,比如,醋與羊肉不能同食,會引發(fā)心臟??;洋芋就不能跟甜柿子搭配,會引發(fā)腎結(jié)石;西瓜不能與羊肉同食,會大傷元氣,會使免疫力低下;米湯與牛奶混合破壞維生素A,使視力低下等等?!岸蕴}卜,夏吃姜,不用醫(yī)生開處方”,這個搭配,就是歷代的廚師摸索出來“藥食同源與飲食養(yǎng)生”的經(jīng)驗。
中國人充滿飲食智慧,講究“藥食同源”的養(yǎng)生概念,所謂“藥食相配,食借其力,藥助食威”,指的是不同藥理的佳肴又有不同的效性。飲食養(yǎng)生講究葷素調(diào)配、五味調(diào)和、飲食有節(jié)、烹調(diào)有方、四時忌宜等原則。春吃山藥,百合做膳。夏暑蓮子,扁豆為餐。秋涼胡桃,栗子上盤。冬寒防風,生姜驅(qū)寒。吃飯是每個人每天都必須做的事。但是,不恰當?shù)某栽诮o身體補充了養(yǎng)分的同時,也破壞了身體的平衡,甚至吃出疾病。不正確的飲食方式已成為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
“食中有醫(yī),醫(yī)中有食”,食物可以為大家提供生命發(fā)育和健康生存的各種營養(yǎng)素,維持人體的健康,使人體的機能達到最佳的狀態(tài)。因此健康可以吃出來,美麗可以吃出來,幸福同樣也可以吃出來。食物藥用,通過食物吃出健康,最早見于中醫(yī)的“藥食同源文化”。漢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藥物專著,收有許多藥用食物;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載有“豬膚湯”“當歸生姜羊肉湯”等食療方劑。
《內(nèi)經(jīng)》對食療有非常卓越的理論,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边@可被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
藥食同源,源遠流長。據(jù)資料記載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我們的祖先逐漸把一些天然物產(chǎn)區(qū)分為食物、藥物和毒物。中醫(yī)鼻祖伊尹是一位從廚房里走出的醫(yī)學家,同時呢,也是一位政績卓著的宰相。藥食同源是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特有的理論,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老百姓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藥食同源的知識。所謂藥食同源,是指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許多食物本身也是中藥,它們之間并無絕對的分界線。
中藥多屬天然藥物,其中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三大類。但是,可供人類飲食的食物,同樣來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及部分礦物質(zhì)。所以,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而古人更是在尋找食物和藥物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然界中很多東西既有治病的作用,還可以作為飲食來用,具有藥食兩用的效果。因此,古人經(jīng)過長久的探索,得出了藥食同源的理論?!饵S帝內(nèi)經(jīng)》載:“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這可以說是對藥食同源最早的解釋。
《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nóng)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一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笨梢娚褶r(nóng)時期藥與食是不分的。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藥、食才開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們開始煮熟食,烹調(diào)加工的技術(shù)逐步形成,在食與藥分化的同時,食療和藥療也逐步分開?!饵S帝內(nèi)經(jīng)》載:“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泵鞔_將藥物、五谷、果蔬、肉類共同用來治療疾病、康養(yǎng)身體。食物的治療效果則不及中藥那樣突出和迅速,即便配食不當,也不至于立刻產(chǎn)生不良后果。但是,如果換個角度看,中藥雖然作用強,但一般不會經(jīng)常吃;食物雖然作用弱,但人們天天都離不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大家能合理飲食,搭配得當,日積月累,普通的飲食同樣能夠起到治病防病、強身健體的效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藥補不如食補。”在傳統(tǒng)中醫(yī)藥學當中,論藥與食的關系是既有同處,亦有異處。但從發(fā)展過程來看,遠古時代是同源的。后經(jīng)幾千年的發(fā)展,藥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璞歸真,以食為藥,以食代藥。
藥物和食物有什么關系呢?藥食同源是不是說,藥物就等于食物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有些東西可以用來治病,我們稱之為藥物;有些東西只能作飲食之用,我們稱之為食物;但有些東西既可以治病,又可以當作食物,我們稱之為藥食兩用。比如像我們?nèi)粘I钪谐3缘拈僮?、粳米、飴糖、花椒、南瓜子等,它們既是大家?jīng)常吃的富有營養(yǎng)的可口食品,同時又屬于中藥,有良好的治病療效。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有對飲食的闡述,通過養(yǎng),以療疾,若要“安身”“必資于食”,因“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比如生姜,自古以來是餐桌必備的調(diào)料,孔子“不撤姜食”,每頓吃飯,孔子都要吃姜。而生姜作為常用中藥,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生姜還具有降逆止嘔、溫中止痛的功效;比如大蒜,有抗菌、消炎、健胃、鎮(zhèn)咳、祛痰等作用,可防治感冒和腸炎等。此外,大蒜還可以作為預防血栓形成的日常食物;又比如香菜,中醫(yī)處方中稱芫荽,又稱胡荽,是涼菜冷盤常用的配料,它也是味辛,性溫。香菜主要有芳香、健胃的作用,也可以祛風解毒。很多人都知道,香菜煮水對小兒麻疹有明顯的透發(fā)作用。用香菜煎湯內(nèi)服,還可以治療消化不良。用香菜的根煎湯,用來熏洗肛門,可以治療痔瘡腫痛;又比如黑胡椒是居家常備的調(diào)料,也是順手拈來的救急藥。胡椒中含有胡椒堿和揮發(fā)油,有止痛、鎮(zhèn)靜、發(fā)熱的功效,適用于腸胃有寒、胃口冷痛、腹瀉等癥狀。胡椒磨成粉,填到肚臍眼中,外面以紗布固定貼敷,可以治療腹中冷痛拉稀。
隨著中醫(yī)學的逐步發(fā)展,古代醫(yī)學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中,認為每種食物也有其四性五味,這就是食物療法。人們可以根據(jù)個人不同的體質(zhì)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食物,通過合理的烹調(diào)加工制成食療佳品?!八男浴庇址Q為“四氣”即寒、熱、溫、涼。寒涼的藥物起到了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如大家在炎熱的季節(jié)選用的菊花茶、綠豆湯、荷葉粥等,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溫熱的食物起到了溫中祛寒的作用,如在嚴冬的季節(jié)選用蔥、蒜、羊肉等食物,能夠驅(qū)寒助陽、健脾和胃補虛。食物除了“四性”之外,尚有“平和”的一些平性食物,如谷類的米,麥和豆類等。什么是“五味”呢,就是辛、甘、酸、苦、咸,關于“五味”的功效,在《本草中華》中是這樣描述的: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澀;甘味,能補、能緩;苦味,能泄、能燥;咸味,軟堅、潤下。五味滋養(yǎng)五臟,化身精血。與本草親近的人們明白,五味雜陳才是人生的本質(zhì)。由此可見,食物的“味”不同,對人體的作用有明顯的區(qū)別。就五味而言,酸味食療中藥,如烏梅、石榴等,能收斂、固澀;苦味食療中藥,如苦瓜、杏仁等,能清熱、降氣、瀉火、燥濕;甘味食療中藥,如大棗、蜂蜜、飴糖,能補養(yǎng)、調(diào)和、緩急止痛;辛味食療中藥,如生姜、大蔥,有發(fā)散和行氣等作用;咸味食療中藥,如海藻、海帶等,則能軟堅散結(jié);淡味食療中藥能滲利小便,如茯苓、薏苡仁等。
“民以食為天”出自《漢書·酈食其傳》?!懊褚允碁樘臁?,引申下去,又有了“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味以和為貴,和以筵為尊”,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情禮儀都與集體用餐環(huán)環(huán)相連。從前咱們的家庭做飯,以“戶”開火,一家人不會“另分爐灶”,“共食”的家宴象征團圓美滿;留客人吃飯時的勸說詞也是“多添一副碗筷的事”,深層次流動的是“以衣衣人,以食食人”推心置腹的待客之誠。
一蔬一飯,抒寫出古人日常生活的美好詩意,寄寓著古典中國的審美情懷。
在中國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中,“味”是核心。《呂氏春秋·本味》中有“以味為本,至味為上”的說法。意思為既要保持食物原始風味,又要通過烹飪讓食物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而“五味調(diào)和”就是調(diào)味的最高標準。古人認為,酸、甜、苦、辛、咸都有各自的味道,而單一的味道,顯得不完美,一定要經(jīng)過調(diào)和,取長補短,相互作用,最終呈現(xiàn)出芳香適口的最好狀態(tài)。因此,在五味調(diào)和中,“和”是最佳境界。
什么味最美?古人說,“食無定味,適口者珍?!敝廖叮鋵崨]有認同標準。王仁湘教授的結(jié)論是:至味未必在舌尖。味覺感受并不僅限于口受,不限于舌面上味蕾的感覺,大腦的感受才是更高層次的體驗。真正的知味,應該是超越動物本能的味覺審美,人們把知味看作一種境界,歷代的美食家都是知味者。至味,最美的味道,那一定是有的,它藏在每個人的記憶深海中。
品嘗一個地方的美食,也是在品味這個地方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中所拍攝的食物都很家常,以普通老百姓日常菜肴為主,介紹的很多美食都來源于自然的饋贈。《舌尖上的中國》就是通過電視媒介對飲食文化的展現(xiàn),實現(xiàn)文化的傳播,這種國際傳播模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范例。
英國作家和哲學家朱利安·巴吉尼在《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中就探討了飲食的哲學:為什么食物對我們那么重要?我們和食物的關系是什么?對飲食的思考,需要考慮到和自然的關系,和其他動物的關系,以及與他人的關系。不僅如此,作者還在文中提出:飲食的思考也涉及如何做個有德行的人,以及決定要過什么樣的生活這一系列的哲學思考。
六
漫沼春筍詩
黃庭堅
竹筍才生黃犢角,蕨芽初長小兒拳。
試尋野菜炊香飯,便是江南二月天。
與二三好友,山野炊食。找尋普通的野菜,就覺得無比香甜。凡是負能量的東西,都不要去回應,回應就會與之糾纏,糾纏就會受其損耗,只要內(nèi)心不接應,所有的惡念都將原路返回。所以,要保持開心,和開心的朋友一起聊天、吃飯,更開心。
食物會帶給你美好的心情,有朋友,有好心情,夫復何求呢!當吃遇上了美食,既有生活,亦有詩和遠方,這才是圓滿生活。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與秦觀、晁補之、張耒游學于蘇軾門下,稱“蘇門四學士”。他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成為傳唱千年的名句。黃庭堅在文學造詣方面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書法又與蘇軾、米芾、蔡襄一起,被稱為“宋四家”。尤其是他的詩歌,被后人稱為“山谷體”,他也成為對后世有著巨大影響的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都狞S幾復》是他的代表作:“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p>
黃庭堅少年便表現(xiàn)出過人天賦。據(jù)說他的舅舅李常曾經(jīng)到他家里做客,從書架上隨便取書考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驚訝,認為黃庭堅將來一定是杰出的人才。黃庭堅7歲的時候就寫下了一首《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钡诙?,有個同鄉(xiāng)進京趕考,黃庭堅又寫了一首《送別》:“萬里云程著祖鞭,送君歸去玉階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p>
1053年至1055年之間,黃庭堅的父親黃庶任青州通判,8歲的黃庭堅隨父母旅居青州。在青州,黃庶帶著黃庭堅等幾個孩子,游覽了石子澗、云門山等名勝。黃庶也是著名詩人,他在青州帶著妻子、孩子游玩時,寫下了《攜家游矮松》:“矮松名載四海耳,百怪老筆不可傳。左妻右兒醉樹下,安得白首巢其巔?!比藗兺ǔUJ為,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說的就是黃庭堅這種。黃庶這首詩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安得白首巢其巔”。堯時有一隱士在樹上筑巢而居,時人稱之為巢父,黃庶希望自己年老時像巢父那樣做隱士,隱居在這里。極致的浪漫?。∠聒B兒一樣隱居在綠樹之巔,黃庶不知是否想起了大唐才女上官婉兒的詩句:“水中看樹影,風里聽松聲?!备赣H這種恬淡樂觀、浪漫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了黃庭堅一生。
黃庭堅13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舅舅李常把他接回自己家撫養(yǎng)。李常是當時有名的大藏書家,家中藏書近萬卷,黃庭堅得以博覽群書。黃庭堅飽讀詩書,主張“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王子予曾向黃庭堅請教讀書法。黃庭堅信筆而書,答復:“比來不審讀書何似?想以道義敵紛華之兵,戰(zhàn)勝久矣。古人有言:‘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毿牡厥蘸柜R之功,讀書乃有味,棄書策而游息,書味猶在胸中,久之乃見古人用心處。如此則盡心于一兩書,其余如破竹節(jié),皆迎刃而解也。古人嘗喻植楊。蓋楊,天下易生之木也,倒植之而生,橫植之而生,十人植之,一人拔之,雖千日之功皆棄,此最善喻!”蘇軾之子蘇邁也曾向黃庭堅請教讀書法。黃庭堅回信說:“竊窺公學問之意甚美,顧既在官,則難得師友,又少讀書之光陰,然人生竟何時得自在,飽閑散耶?‘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此居一州一縣求師之法。讀書光陰,亦取諸鞍乘之間耳。”
治平四年(1067年),23歲的黃庭堅考中了進士,擔任汝州葉縣縣尉。熙寧初年,他又參加了四京學官的考試。由于他的文章在所有的應試者之中最為優(yōu)秀,被授予國子監(jiān)教授一職。留守文彥博非常欣賞他的才能,蘇軾看到他的詩文,也認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卓然獨立于千萬詩文之中,是世上難得的佳作。因此,黃庭堅的名聲大震。
黃庭堅在《戲詠江南土風》(節(jié)選)中寫道:“十月江南未得霜,高林殘水下寒塘。飯香獵戶分熊白,酒熟漁家擘蟹黃。”
此詩熙寧四年作于葉縣,黃庭堅時任汝州葉縣尉,這是他進士及第后擔任的第一個官職。作為生長于江南明山秀水間的詩人,首次在中原地區(qū)為官,肯定對故鄉(xiāng)有揮之不去的留戀,本詩就是這樣一首懷鄉(xiāng)之作。
江南十月,尚無寒霜,但時已深秋,樹木開始落葉,給人以一種高兀之感,塘中之水已微寒,其水面也低于以往。那獵戶之家,飯熟之時,香味彌漫,大家互相分著熊脂(珍肴美味);那漁人之家,酒已溫好,人人自己動手擘著蟹肉下酒。
有客懷鄉(xiāng)坐,無鄰送酒過。懷鄉(xiāng),豈能無酒。黃庭堅寫酒,王維也寫酒。王維有一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p>
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酒是宴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凡與親朋相與,必以順適其意為敬,唯勸酒必欲拂其意,逆其情,多方以強之,百計以苦之?!眲窬频搅诉@種程度,倒是筵席上一大尷尬。此外還有酒令勸酒。古代,正式筵席,多有專門監(jiān)酒的酒官,其職責是維持宴會的秩序,但有時則不然,常常是強勸人飲酒。
儒家思想講究酒德,正所謂:“酒以成立,酒以治病,酒以成歡?!憋嬀普咭械滦?,不能驕奢淫逸。古人飲酒,倡導克制,雖然多飲,也要能自持,要保證不失言、不失態(tài)。所謂酒德,就是對自我行為的控制,避免自己的失控造成對禮的破壞。
黃庭堅一生,像蘇軾一樣被貶了又貶,越貶越偏遠,一直被貶到廣西宜州。他到達宜州時,已將近60歲,憑借達觀融入當?shù)厣睿瑸樽约浩鹛枴鞍斯鹄先恕?。一天暴雨,他把雙腳伸出窗外,任由雨水拍打。面對身邊人詫異的目光,他開心地說:“平生從未這樣快樂呢?!币恢钡嚼夏辏枷駛€孩子般純真爛漫。
“作家大都是美食家,善于享受生活。沒有條件時,像曹雪芹的‘舉家食粥酒常賒’,也能對付;若條件許可,那一定不會在嘴上虧待自己。袁枚、李漁、林語堂、梁實秋等,都有專門寫美食的著作。美食方能換來美文,倒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大家常引用魯迅的一句名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斞缸约壕吞貏e喜歡吃螃蟹。他愛在家里自己烹制,通常有兩種簡單的做法:大閘蟹是隔水蒸熟,用姜末加醋加糖食用。較小的蟹拌上面做成油醬蟹,當作下飯的小菜。有時魯迅會請弟弟周建人一家到家里品嘗大閘蟹。1932年10月魯迅日記記述:‘弟及蘊茹并食蟹?!斞傅碾s文里曾多次提到吃螃蟹,不乏妙語佳句,奇思異想。
“在外國留學、任職多年的胡適,雖大力提倡西化,他的腸胃卻沒有被西餐征服,平生最喜歡吃的還是家鄉(xiāng)菜‘徽州鍋’。其做法是:炊具用大號鐵鍋,材料是豬肉、雞肉、蛋、蔬菜、豆腐、海蝦米等?!仭衅邔樱鹤畹滓粚邮鞘卟耍饕卸S、蘿卜、冬瓜、干豆角;稍上一層是豬肉,半肥半瘦,每塊約一兩重;再上一層為油豆腐果,裝有餡兒;第四層為蛋餃子;第五層為紅燒雞塊;第六層為油煎豆腐;第七層為碧綠菠菜。大約要四小時才燒得出味道來。香氣逼人,美不可言。他的太太江冬秀最會做這個菜,只要在家請客,必定主打‘徽州鍋’,從來不變。
“老舍、汪曾祺、林斤瀾、陸文夫、張中行等作家,也都是美食專家,也是美文大家,讀其美文,如品佳茗,如食珍饈,每每‘垂涎欲滴’,欲罷不能?!盵26]
童年的味蕾,總是難以忘懷。在筆者的鄉(xiāng)村記憶中,除了有水牛、竹林、桃蝶、錦雞、芍藥、梨花等,更有莼菜、豌豆糊、松花餅、蘿卜干、燒餅等家鄉(xiāng)的味道。
老舍是滿族人,小時候家里窮,難沾葷腥,改善生活就是吃“芥末墩兒”。后來他有錢了,可最喜歡的還是這一口。與胡絜青結(jié)婚的時候,他沒別的要求,就希望夫人會做“芥末墩兒”。這可難不倒胡絜青,因為她也是吃“芥末墩兒”長大的。這道菜,其實也很簡單,將洗好的白菜墩兒放在盆里,撒上芥末、糖,并加上米醋;再放第二層,再撒一次芥末、糖,加米醋,一直到擺滿一盆為止,盆外包上毯子或者小棉簾,讓芥末“發(fā)一發(fā)”,擱上三天,便可以取而食之了。芥末墩兒的誘人之處就是一個“沖味兒”,它是老北京年夜飯里必須有的,滿族人尤其喜歡吃這道菜。老舍一輩子也沒吃夠,多次在文章中提及,贊不絕口。
老舍慧眼識英才,曾在1962年說:“在北京的作家中,今后有兩個人也許會寫出一點兒東西,一個是汪曾祺,一個是林斤瀾?!蓖粼飨壬粌H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還是嘗遍人間風味的美食家。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值端午節(jié)前后。提到端午節(jié),很多讀者腦海里總會想到汪曾祺和他筆下的“咸鴨蛋”。中學語文課本上,汪老一篇《端午的鴨蛋》直接俘獲千千萬萬學生的心。汪老寫道:“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zhì)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fā)干、發(fā)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边@是一位美食家的自述,也是一位饕餮者的忘形。若說網(wǎng)友最為喜愛的作家,汪曾祺一定是其一,僅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一句,就溫暖過無數(shù)人。讀他的文章,總能讓人放下心中的焦慮,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巴金,是四川人,在他漫長的101年人生旅途中,始終鄉(xiāng)音不改,喜聽川劇,吃川菜,尤喜“夫妻肺片”。老家有人來看巴金,一定會給他帶成都的夫妻肺片。一次,他的侄子李致臨時決定去上海。行前,他匆匆找來女婿,讓他快點買些夫妻肺片好帶給巴金。當時,天色已晚,店家大都打烊了。李致的女婿十分焦急,對一家正要關門的“肺片店”老板說:“我急著買到夫妻肺片,是帶給巴金的!” 店家一聽巴金的大名,二話不說,將這位遲到的顧客迎進店里,隨后風風火火地加工起來。不到半小時,這份質(zhì)量特別好、分量又超標的“夫妻肺片”就做好了。李致拿到手上,真是喜出望外。
袁枚、李漁、林語堂、梁實秋等,都有專門寫美食的著作。美食方能換來美文,倒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古代士人普遍認為應節(jié)制飲食,反對大量食用美味佳肴,這樣做會增加胃的負擔,影響消化?!秴问洗呵铩け旧份d:‘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p>
“明末清初著名劇作家李漁,多才多藝,對飲食也很有講究。在其《閑情偶寄》一書‘頤養(yǎng)部·調(diào)飲啜’中對飲食之道作了專門評述。李漁的飲食觀與傳統(tǒng)的飲食養(yǎng)生理論不盡相同,比如他認為:‘食色性也,欲藉飲食養(yǎng)生,則以不離乎性者近是?!达嬍骋鶕?jù)每個人的‘性’來安排?!浴鉃樾郧?、習慣。由于‘性’因人而異,故《食物本草》一類書上規(guī)定的飲食忌諱未必適合每個人。
“根據(jù)以‘性’來安排飲食的原則,李漁提出了六條具體的飲食方法:一是愛食者多食。李漁認為:‘生平愛食之物,即可養(yǎng)身,不必再查《本草》?!桥率痴呱偈?。生性不喜吃之食物,如果勉強吃下去,不僅不利于健康,反而會招致疾病。三是太饑勿飽。即要控制飲食,不要因饑餓而暴飲暴食。四是太飽勿饑。李漁說:‘饑飲之度,不得過于七分是已?!迨桥瓡r哀時勿食。因為‘怒時食物易下而難消,哀時食物難消亦難下’。六是倦時悶時勿食。因為倦時進食,‘則食停于中,而不得下’,煩悶時進食,‘非特不下,而嘔逆隨之’?!盵27]
北方人在日常飲食中,口味都是偏向辣口,他們的日常飲食無辣不歡。南方人的飲食口味則更偏向于清淡一些。
游牧民族過的是居無定所,以游牧為生的生活。因為缺少耕地,所以他們的畜牧業(yè)遠比農(nóng)耕業(yè)發(fā)達。這也就決定了北方游牧民族沒有辦法以傳統(tǒng)的水稻糧食作為自己的主食,只能以牛和羊這些動物作為食物。
縱使命運如何捉弄人,靜默無聲地享受美食,是對苦痛最好的應答。人生是一場未知的旅行,千萬條道路,這條不通走那條,未來總是可期的。
《孔子家語》載:有一次孔子陪著魯哀公吃飯,侍者端上了桃子和黍米飯。孔子先吃了米飯,再吃桃子,左右侍者皆吃吃掩口而笑。魯哀公對孔子說:先生,黍米飯是用來擦拭桃毛的,不是吃的。孔子說,我知道,但黍米是“五谷之長”,是可以用來祭祀祖先的上等祭品,而常用的果品共有六種,桃子的地位最低,祭祀也用不著它。我聽說只能用低賤的東西擦洗高貴的東西,沒聽過用高貴的擦洗低賤的東西。
飲食,是時代的一枚切片,質(zhì)地醇厚,邊緣鋒利。魯迅17歲時寫過一篇《戛劍生雜記》,其中一則記道:“生鱸魚與新粳米炊熟,魚須斫小方塊,去骨,加秋油,謂之鱸魚飯。味甚鮮美,名極雅飭,可入林洪《山家清供》?!薄渡郊仪骞肥悄纤瘟趾樗囊徊渴匙V,以山野果蔬及水陸動物為原料,以介紹閩菜烹調(diào)技法為主旨。古代著名食書還有張岱的《陶庵夢憶》、汪曰楨的《湖雅》等。
美食豐富了人們的味蕾,讀書豐富了人們的思想能量,注入身心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讓人的精神更加振奮,心情更加愉悅!所以,讀書美食兩者之間,既獨立又相通,甚至相輔相成。別忘了,“我好累”也是一種病,那是身體交的“請假條”。我們不能再虧待身體了。當您覺得累的時候,好好享受一頓美食吧。人這一生,不必執(zhí)著于一時對錯,舊事終會隨風而去。長不過執(zhí)念,短不過善變。要在現(xiàn)實中學會清醒,也要在困境中學會心疼自己。愛出者愛必返,福往者福必來。走出舒適圈,等待你的是恐懼圈、學習圈、成長圈,最后才是自在圈,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破圈的過程。
無論是美文還是美食,無論是音樂還是繪畫,其最高境界,直白地說,無非是打動人。美文和美食一樣,味是調(diào)出來的。一位作家說,做美食,首先是愛吃這口。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shù)》一書中寫道:“我們是地球上唯一無所不吃的動物。只要我們的牙齒還沒有掉光,我們就會繼續(xù)保持這個地位?!?/p>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首詞。
上元竹枝詞
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符曾(1688—1760),字幼魯,號藥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監(jiān)生,清代浙派詩人。著有《春鳧小稿》《半春唱和詩》。
《上元竹枝詞》被稱為元宵第一詩。河南的元宵節(jié)風俗傳統(tǒng)有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吃團圓飯、放煙花、舞獅子等。在河南,大多數(shù)人在元宵節(jié)除了吃湯圓,還吃餃子、面條等,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
餃子、元宵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糯米含較多淀粉,黏性高,不易消化,腸胃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小孩,不宜過多食用,以免造成消化不良。你看,我們吃餃子、撈面條后,都要喝點煮餃子、面條的水,因為有句老話叫“原湯化原食”。吃元宵時也別忘了“原湯化原食”。
符曾說,香甜的桂花餡料里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一樣的江米。聽說馬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里賣元宵。
能細心寫吃的人,一定比他人少許多煩惱。桂花餡、如珠的江米,聽起來就覺得十分美好。
其實,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柴米油鹽,處處皆美。
中國人在吃這一方面的講究,舉世聞名。日本人早上起床一碗味噌湯,美國人早餐可以是牛奶培根三明治。但在我們中國,擁有一個悠哉的早餐時光,保不準端上桌的就是手工甜點加上熬了幾個小時的粥。
中國的飲食文化,更多追求的是精細與兼收并蓄的特點。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它與中國人的生活緊密相關。
“民以食為天”源遠流長。無論是魯菜、徽菜、川菜、湘菜、杭幫菜,還是淮揚菜,中華飲食文化的“精”,恰恰表現(xiàn)在慢工出細活上。古人云:“欲速則不達?!憋嬍乘囆g(shù)也是如此。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大多數(shù)人在追求快樂時急得上氣不接下氣,以至于和快樂擦肩而過?!闭嬲娘嬍乘囆g(shù)應該是慢出來的。那些告訴你“三天速成”“七天出師”的,也與真正的飲食藝術(shù)沾不上邊。慢慢走,你就不會被腳下的坑絆倒;慢慢做,你就不會因為失誤而前功盡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心急也走不了長遠的路。從前車馬很慢,時光很慢,人人臉上都帶著笑顏。現(xiàn)在車水馬龍,節(jié)奏很快,人心卻愈發(fā)活得空虛。要想慢下來,首先,讓心能慢下來。其次,是讓語言慢下來。別去做那種嘰里呱啦的話癆,慎言是根本,寧愿沉默也不要呱噪,寧愿行動緩慢質(zhì)樸也別耍小聰明。再次,讓行為也慢下來。像金庸先生筆下的郭靖那樣,人笨笨的,行為有點兒鈍,練一個武功招式,還被耍得團團轉(zhuǎn)。但這樣的郭靖卻能成為一代大俠,習得絕世武功,聰明絕頂?shù)狞S蓉則沒有學到,這就是行為慢的人,其心也誠,其行為也單純。練武功,修藝術(shù),甚至過日子都是一樣的。一味求快,并不見得就是好事,有時候慢下來,才需要功夫,才是學問。
孔子認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不僅僅是指食物要精致細膩,更是一種對食物的敬畏與尊重。對同一種食材,中式廚師可以懷抱著尊敬的態(tài)度去將其細細剖析,一碗蘭州拉面的湯底尚需二十余種草藥,更不用提那些復雜得令人嘆為觀止的菜式了?!睹朗臣摇分校懳姆蚍浅<氈碌亟榻B了蘇州的傳統(tǒng)菜肴,如松鼠鱖魚、芙蓉雞片、蜜汁火腿、雪花雞球、蟹粉菜心、菊花魚、冰糖蹄膀、剔心蓮子羹、桂花小圓子、藕粉雞頭米等,每一樣都需要下慢功夫。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里面,有很多酒肆飯館。相傳姜辣羹是這些酒肆飯館中頗受歡迎的一道魚菜,時人排隊爭相搶購。河南開封有個民間食肆手藝人,慢慢地琢磨宋代的一道菜——姜辣羹,他終于知道了姜辣羹的做法,卻不知道是什么魚做的。在嘗試了黃河中的所有魚后,他發(fā)現(xiàn)用螺螄青魚做成的姜辣羹,味道鮮美,喝起來微微發(fā)熱。一碗姜辣羹,讓他找到了汴梁城傳下來的中國味道。
河南省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不僅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還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財富——豫菜。豫菜的特點本身就體現(xiàn)了中和文化的本質(zhì),叫五味調(diào)和,質(zhì)味適中。
“在中國地域文化體系中,中原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具有基礎性、根源性和輻射性的特點?!盵28]
“在原始社會群居生活中,火塘(灶)周圍是部落、氏族成員集體生活的主要空間之一。在部落核心區(qū)的大房子中的火塘旁,常發(fā)現(xiàn)有火種罐,居住者利用火塘、火種罐來有效保存火種,及時為氏族成員提供火種。人們圍在火塘(灶)旁,不僅抱團取暖、燒制烹煮食物,還在這里開會議事、舉行祭祀活動。在豫西地區(qū)距今6000年—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址——靈寶西坡遺址中,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灶、陶釜器物組合。這顯示‘灶’在原始社會群體生活中的重要性。后來,人們從群居生活向家庭生活過渡,開始分灶吃飯,家家戶戶都有了自家的灶火。但是,仍有分家不分灶的情況,中國有句俗語——‘分家不分灶,分灶即拆家’,崇尚‘四世同堂’‘五世其昌’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共灶顯示了家族的凝聚力,家大業(yè)大,家和萬事興。從這個意義上說,‘灶’是‘家’的象征符號,包含著家庭溫暖、團圓、充滿煙火氣、生活紅紅火火等豐富多樣的美好意蘊。因此,透過祭灶神的表象,從本質(zhì)上,可以看到祭灶是百姓對溫暖、和睦、紅火、幸福生活的祈愿。從上引資料來看,這一切都與中華文明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的中原地區(qū)關系密切,淵源有自?!盵29]
黃河傳統(tǒng)文化資源,包括漢字文化資源、戲曲文化資源、武術(shù)文化資源、圣賢文化資源等,其中也包括飲食文化資源。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之說。無論是史伯,還是古文尚書還是廚祖都誕生在中原大地,是大嵩山文化、河洛文化產(chǎn)物。河南人文薈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美食文化特色。
來到河南,這里的美食是絕不容錯過的美味。在中國的美食版圖上,河南是一個無法被忽視的存在。不管是《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酒樓、飯館、食店、茶肆,還是《東京夢華錄》所記載的“七十二正店”,都說明了當時河南飲食業(yè)的鼎盛。
河南素有“炊煙裊裊”的美譽,不僅因為這片土地的豐饒與繁華,更因為這里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藏在河南美食里的文化盛宴,每一口都飽含著歷史的味道。
既然來了河南,那就開心享受美食吧?!按睬懊髟鹿?,早餐胡辣湯。人生若只如初見,河南鄭州吃燴面?!睆泥嵵轄Z面、胡辣湯到炒涼粉、老君燒雞、虎豹肉盒到黃河鯉魚,可以說沒有食材能逃過河南師傅們的妙手。無論是傳統(tǒng)的各色面食、鄉(xiāng)村特色小食,還是融合創(chuàng)新了大江南北的新式菜肴,都能品到獨特的味道,每一道菜、每一餐飯都融入河南人民的生活智慧及對美食的熱愛。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挖掘文旅消費潛力,加快文旅文創(chuàng)融合。河南擁有豐富的黃河文化旅游資源,在整個黃河流域各區(qū)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利用優(yōu)勢資源推動黃河文旅融合高質(zhì)量發(fā)展,是河南持續(xù)實施文旅文創(chuàng)融合戰(zhàn)略、推進文旅資源整合、提升文旅產(chǎn)業(yè)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抓手?!盵30]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的趨勢:個別地方的文旅網(wǎng)紅出現(xiàn)一個不太樂觀的趨勢,即“媒體繁榮”,也就是說,在網(wǎng)絡和輿論上,一個城市作為網(wǎng)紅看似火得一塌糊涂,各種圖片、視頻和小作文讓所有人覺得這個城市好得不得了,然而當游客真正去這個城市之后,卻發(fā)現(xiàn)網(wǎng)紅濾鏡碎了一地,心理上產(chǎn)生了較大的落差感。因此,未來的網(wǎng)紅城市想要繼續(xù)長紅,必須去濾鏡化,否則很容易遭到流量反噬;另外,每個城市都需要去思考,如果自己因為某個點火了,自身文旅經(jīng)濟是否有足夠大的縱深、接住潑天富貴,或者說要通過哪些方式來真正留住潑天富貴,否則流量就會像大水漫灌,來得快,去得更快。不由想起李誕的一句話:“我的自信可能就來自我隨時做好煙消云散的準備。我愿意成為煙消云散的一部分。”這話當然有調(diào)侃的成分,話說回來,個人可以隨時做好“煙消云散”的準備,但城市文旅品牌不能這樣想,畢竟,誰都想繼續(xù)長紅。
城市文旅經(jīng)濟最終比拼的是城市文旅品牌,而美食文化正是城市文旅品牌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吃得比較合適,就會真正愛上這座城市。
作家張愛玲在她的作品里說過,要抓住男人的心,先要抓住他的胃。一個城市要留住一個人,也必須先讓他吃好。有時候?qū)σ蛔鞘械木鞈僖苍S不全是良辰美景,而是地方特色美食。一座城市,想留住你的人,必須先留住你的胃。這句話雖然簡單,但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從口突破,令游客上頭癡迷?!白寗e人愛上你這座城,就先讓他愛上你的味”,由味入魂,豈不魂牽夢縈?
山有根,水有源。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具有百折不撓的韌性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成就了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連續(xù)性。在中國特色文化傳承中,飲食文化也是重要的文化傳承之一。中國上下五千年,飲食文化貫穿其中。而黃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其中蘊含的文化知識更是不容小覷。
我們在探討黃河流域區(qū)域文化時,飲食文化也將是一個重要的視角。尋一種味,赴一座城。在城市旅游的發(fā)展過程中,飲食文化的發(fā)展不可或缺。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性飲食,已經(jīng)成為一個城市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從事黃河流域飲食文化與旅游產(chǎn)業(yè)融合發(fā)展研究的學者,倘能以黃河河南段從先秦到秦漢飲食文化的淵源脈絡為引,從其外延出發(fā),概述黃河流經(jīng)河南區(qū)域的食材開發(fā)、食具的制造與運用、烹飪與加工的發(fā)展,定能更好地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推動中華美食文化的國際傳播,也能挖掘文旅消費潛力,讓咱們河南的文旅融合走得更好——有“流量”更有“留量”。
河南又稱中原,是中國農(nóng)耕文化和飲食文化的發(fā)祥地。中原文化在黃河文化中處于中心地位,中原大地創(chuàng)造的每一項奇跡、綻放的每一個精彩,都浸透著黃河文化的滋養(yǎng)。河南人多喜面食也與黃河帶來的一望無垠的土地和肥沃的平原有關。
歷史上,河南地域河流湖泊眾多、土地肥沃。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豐富的水資源使得河南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一方面以面食為主,另一方面“羹魚飯稻”的生活習俗成為各個階層人民生活的尋常之事。河南省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不僅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還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財富——豫菜。
品味古都文化,感受城市魅力。我們知道,餐飲業(yè)作為最活躍的消費業(yè)態(tài),不僅是消費升級的“晴雨表”,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河南飲食調(diào)味中和,在甜咸酸辣諸味之間求其中、求其平、求其淡。當煙火氣息與文化沉淀相碰撞,一道道特色美食讓人唇齒留香,回味悠長,游客一下子就有了家的感覺。
“豫”見黃河文化,河南美食打卡。講好中原飲食文化故事,也許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更好。讓我們奮力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
參考文獻:
[20] 梅占國,李峰. 大山深處 槐花致富[N].洛陽日報,2017-05-16.
[21] 郭靜雯.梁家輝導演處女作 這版《深夜食堂》對胃口了嗎[N].四川日報,2019-09-06.
[22] 劉永娟,段躍輝.偃師市辛村新莽墓中的壁畫:表現(xiàn)貴族宴飲生活 可窺古代飲食文化[N].洛陽日報,2019-07-09.
[23]王寧.中國古代優(yōu)秀烹飪飲食文化[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
[24][25][27]孫立群.古代士人的飲食觀[N].光明日報,2014-09-12.
[26]陳魯民.美食與美文[N].洛陽日報,2013-07-22.
[28][29]張金嶺.中原文化對祭灶習俗形成和演變的影響[N].河南日報,2024-02-24.
[30]化秀玲.加快推動黃河文旅融合高質(zhì)量發(fā)展[N].河南日報,2024-02-15.
責任編輯 饒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