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學習表達和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準確,語言準確,論據(jù)恰當,講求邏輯,它指向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論辯,指的是采用理由來支持一個觀點,以說服已知或未知的受眾,而這本身就是一種思辨。本期我們以“論辯”為切入口,來學習思辨性表達,體會論辯藝術(shù),提升論辯能力。
作品選讀
【選段一】
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p>
曰:“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后受之,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p>
曰:“請無以辭卻之,以心卻之,曰‘其取諸民之不義也’,而以他辭無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p>
萬章曰:“今有御人于國門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饋也以禮,斯可受御與?”曰:“不可。康誥曰:‘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遣淮潭D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辭也。于今為烈,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諸侯取之于民也,猶御也。茍善其禮際矣,斯君子受之,敢問何說也?”曰:“子以為有王者作,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誅之乎?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孔子之仕于魯也,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獵較猶可,而況受其賜乎?”
曰:“然則孔子之仕也,非事道與?”曰:“事道也?!?/p>
“事道奚獵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痹唬骸稗刹蝗ヒ??”
曰:“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嘗有所終三年淹也??鬃佑幸娦锌芍?,有際可之仕,有公養(yǎng)之仕也。于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于衛(wèi)靈公,際可之仕也;于衛(wèi)孝公,公養(yǎng)之仕也?!?/p>
(選自《孟子·萬章章句下》)
◆賞析
孟子與萬章的對話中,孟子總是能夠保持清晰的邏輯思路,逐步引導話題深入。他從“恭也”這一基本禮儀原則出發(fā),逐步探討到接受禮物的道德考量,再進一步討論到諸侯取民之財?shù)暮戏ㄐ耘c道義性,最后引申到孔子仕宦的原則與選擇,整個論辯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嚴密。同時,面對萬章的質(zhì)疑和反駁,孟子總是能夠靈活應對,巧妙反駁。例如,當萬章提出“請無以辭卻之,以心卻之”時,孟子并沒有直接否定這一觀點,而是從更廣泛的角度來闡述接受禮物的道德考量,使得反駁有力且具體。
【選段二】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痹唬骸昂脴泛稳??”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p>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p>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p>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裢跆铽C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藷o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p>
(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賞析
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在此文段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孟子并沒有直接反駁齊王的觀點或向他強行灌輸自己的思想,而是從齊王的興趣點“好樂”出發(fā),先肯定其愛好,再逐步引導話題深入,整個過程自然流暢,無懈可擊。第二,孟子巧妙地運用設問的方式,引導齊王思考個人享樂與民眾福祉之間的關系,這也就使齊王在回答中不自覺地認同了孟子的觀點。第三,孟子通過對比“不與民同樂”和“與民同樂”兩種情境下百姓的反應,不僅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也讓齊王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與民同樂對于國家治理的積極作用。第四,孟子在論辯中使用了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得論辯內(nèi)容更加鮮活且易于理解,也更容易引起齊王的共鳴和接受。
鏈 接
中國的論辯傳統(tǒng)歷史悠久,這不僅表現(xiàn)在我國古代出現(xiàn)了眾多長于辭令的辯士,也體現(xiàn)在古人對論辯這一言語交際方式作出的深入思考,還可以從許多精彩記述中略窺一斑。《孟子》中的論辯豐富精彩且引人注目,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孟子善于察言觀色,抓住對方的心理,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使對方逐步接受自己的觀點。
2.取譬設喻,形象生動。孟子在論辯中善于運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變得形象生動,易于理解。據(jù)統(tǒng)計,《孟子》全書共使用了159個比喻。
3.運用對比來揭示矛盾,闡發(fā)觀點。孟子善于通過對比不同觀點或事物,揭示其中的矛盾,從而闡發(fā)自己的觀點。
4.邏輯嚴密,論證有力。孟子的論辯具有不可戰(zhàn)勝的邏輯力量。他在論辯中充分利用了孔子的正名學說和墨家的分類知識,尖銳地批評對方的邏輯錯誤。
5.語言絢麗多姿,氣勢磅礴。孟子的語言既具有論理式邏輯語言的嚴謹性,又具有形象化的文學語言的生動性。他善于使用各種修辭技法,如比喻、警策、排比等,使語言絢麗多姿,氣勢磅礴,說理精辟、深刻。
讀書筆記
《齊桓晉文之事》中的孟子論辯藝術(shù)
◎郭澤凡
在閱讀《孟子》中的《齊桓晉文之事》這一章節(jié)時,我被孟子那獨特而精湛的論辯藝術(shù)深深吸引。這篇對話不僅展現(xiàn)了孟子的深邃智慧,更通過其巧妙的論辯技巧,讓我對“王道”與“霸道”有了更深的體悟。
文章開篇,孟子并未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是巧妙地以齊宣王對“霸道”與“王道”的疑惑作為引子。這種方式,不僅激發(fā)了讀者的好奇心,也巧妙地引導了對話的方向。孟子通過詢問齊宣王對“霸道”的看法,逐步引導其思考“王道”的可行性,為后續(xù)的論述鋪設了道路。
在論述過程中,孟子善于運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闡發(fā)大道理。他通過“以羊易?!钡墓适?,巧妙地引起齊宣王內(nèi)心的“不忍”之心的共鳴,進而提出“王道”的理念。這種以小喻大的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政治理念變得具體而生動,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時,孟子也借此機會,向齊宣王展示了“推恩”的重要性,即如何將個人的善心推廣到整個社會,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
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還體現(xiàn)在其邏輯嚴密、層層遞進的論述過程中。他首先通過“以羊易?!钡墓适乱鲈掝},然后逐步深入。在論述過程中,孟子不斷運用假設、反問等修辭手法,引導齊宣王思考“王道”的可行性和優(yōu)越性。他通過層層剖析、逐步推理,使得整個論述過程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讓人無法反駁。
孟子的語言技巧也在《齊桓晉文之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他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充沛的情感來打動人心。在論述過程中,孟子不僅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還通過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他的言辭既犀利又深刻,既富有哲理又飽含情感,讓人在聆聽之余不禁為之動容。
通過閱讀《齊桓晉文之事》,我深刻感受到了孟子那獨特而精湛的論辯藝術(shù)。他不僅能夠以理服人,更能夠以情感人;他不僅能夠從宏觀上把握問題的本質(zhì),更能夠從微觀上洞察人性的微妙。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xù)研讀《孟子》,學習論辯的技巧,并從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四川綿陽東辰中學】